APP下载

中国高校公共选修课冷热不均现象分析及其优化

2016-04-29张莹莹钟宝玉

知识文库 2016年8期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国各大高校通过开设全校公共选修课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各大高校对公选课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投入的精力越来越多,从而公选课得到快速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在进步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各种各样的问题的产生。其中,学生选课出现的冷热不均,即部分课程人气爆棚,许多学生选不上热门课程,还有一部分课程却被学生冷落,即使选课时间快结束了,也没几个人选择,常常以停止开课落寞收场的这种现象尤为突出。为了探究该现象产生的原因,调查小组以徐州高校为调查范围对中国高校公共选修课冷热不均现象进行了问卷调研,下面是对本次调研情况结果的分析。

一、问卷调研结果分析

此次问卷调研中,共收到问卷68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670份,通过问卷进行有效分析,得出下列结果。

(1)学生选课的依据分析

学生选课的依据占比前三名分为兴趣爱好、专业知识拓展以及容易过的科目,在670份有效问卷中,由598位学生表示选课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299位学生表示是出于对自己专业知识的拓展,219位学生表示仅仅选择容易过的(该问项为可重复选择项)。由此首先可以看出公选课对于学生而言是存在很大的学习意义的,学生是希望可以选择自己喜爱或有拓展意义的课程,但是在选课的情况中学生喜欢的人文社科类(444位学生选择)以及科学技术类(282位学生选择)学科开课情况却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从而出现狼多肉少的情况,冷热不均现象也就由此产生。但也发现了另一个问题,有将近1/3的学生是抱着求过心理,只为获得学分,这也可能会导致学生们盲目选择课程,这也不利于高校公共选修课的发展。

(2)学生对课程要求分析

学生选课时会对课程由一定要求,数据发现学生最喜欢的上课形式前三名为音频鉴赏类(28.17%)、户外实践类(25.34%)、课内实践类(23.4%),占了总比例的76.91%。然而,反观实际开课情况,更多的是问答互动以及PPT讲解的形式,占了近80%,学生喜爱的课程开设却是少之又少,特别是户外实践类的课程,很多高校都未曾开设,这也间接导致了冷热不均现象的出现。课程类型亦是如此,学生喜爱的课程占比最高的人文社科类、科学技术类以及艺术类课程,开课数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求。考核方式、课时长度以及上课时间目前高校开设的课程大多符合学生对课程的要求。

(3)教务系统对选课现象冷热不均的影响分析

学生选课时很大的依据就是教务系统上的数据,其中包括了课程名称、考核方式、教师介绍、课程介绍等等课程信息,调查显示80.3%的学生认为教务系统的信息具有可信度,在如此高的可信度下,却有37.86%的学生选择不参考教务系统信息,原因主要集中在信息的模糊、过于专业化两个原因。

(4)学生难以选上自己所期望的全校公共选修课的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发现,71.23%的学生表示有期望的公选课程未能选上,只有28.77%的学生表示选上自己期望课程。就未选上的原因中48.24%的学生表示因为期望课程选课人数超过课程容纳人数而未能选上;有21.3%的学生则是因为期望课程与其他课程开课时间冲突而未能选上;还有20.6%的学生表示由于选课时教务系统瘫痪或上不去导致未能选上;9.86%的学生则是由于其他原因。

二、相关优化建议

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学生喜爱的公选课更多为实践与鉴赏类型的课程,并且可以采用开卷或论文考核形式的课程,而开课时间更多是放在工作日的晚上,开课时长则为一个半小时左右。对于公选课的老师选择,学生希望公选课老师能够在既具备风趣和幽默感的讲课风格的同时又可以让课堂的授课内容既丰富新鲜而富有内涵。他们希望上课方式灵活多变,希望自己在上课的过程当中能够有浓厚的参与感,能够体现自己的价值,展现自己的才能,也能够得到关注。

通过此次调研分析,针对学生以及公选课管理部门提出不同的建议。

对于学生,首先建议广大高校学生提高对全校公共选修课课程的选择与学习的重视程度。在选择课程时要保持一个平常的心理,根据自己的意向选择合理的课程,也要学会在公共选修课的选择上做出合理判断,学会透过表象寻找本质,不要盲目选择好过或热门的课程,而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在选上课程后,不论是否是自己喜欢的课程,都应该认真对待,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其中的乐趣,并学到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能提升我们自身在未来职场上的核心竞争力。最后,如果发现公共选修课存在任何问题,可以给相关部门提出合理的建议,使其发展的更好。

对学校公共选修课选课管理部门而言,首先是应该多听取一些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尽量在改进选课平台性能的同时也可以做到相关课程信息披露表达通俗易懂,表达更加准确,从而方便学生选课、选上自己满意的课程,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乐的目的,这是选修课可以更好发展的基础;其次是在课程选课前应根据合理的调查分配课程数量,例如不同类别的课程、不同教学方式的课程,使课程可以更加符合学生期望。最后是加强与选修课老师的沟通与交流,在课程名称、课程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上可以更加贴切学生需求,让老师与学生可以通过管理部门进一步沟通,使公共选修课的发展不断进步。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