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优数据在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2016-04-29文昕班宁
组织建设是共青团组织的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当前,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评价体系存在缺乏客观依据、不能有效促进工作进一步开展等问题。推行量化考核机制,并从量化数据的分析中优化高校组织建设,将有助于共青团的整体优良发展。
一、共青团组织建设的重要性
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肩负着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重任。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总书记寄语当代青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青年的发展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因此,作为领导青年的群众组织,共青团自身的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个组织,只有自身组织建设扎实,才能更好地引领他人。
二、当前共青团组织建设的评价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上至团中央的“两红两优”,下至高校自身的评优考核,均是共青团工作评优考核常态化的体现。经过多年的探索,很多高校共青团考核的内容都比较全面和丰富,总体上都包含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宣传工作等内容,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从这些大众化的考核内容中得以呈现。
在大数据影响日益强烈的今天,许多团组织对组织建设的考核方式开始转向量化考核,即通过数据来呈现问题。但在部分高校中仍存在通过总结性申报材料进行考核的方式,即以一份总结材料评判组织建设工作的情况。这种通过总结性申报材料考核的方式缺乏客观评价的依据,易对下级团组织工作的积极性产生影响。部分高校即便采取了量化考评,但也未能更好地让量化考评的“数据”服务于共青团组织建设。
三、评优数据服务于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实例分析
以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五四评优中的组织建设考核部分为例,它分为基础分和加分项两部分。其中基础分有15个考核小点,涵盖基础机构设置、运营和管理状况,基础团务工作,研究生团建情况和团干建设情况等。加分项有5个考核小点,涵盖新形式团建、党团共建、学院专职团干参加挂职或者承担校团委工作、学院主要学生干部培育情况和青马学员比例等内容。
为了更好地探究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情况,本文对广西师范大学五四评优中20个二级学院分团委组织建设考核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按二级学院学科性质进行文、理、体艺分类的平均分、方差,以此进行统计分析。从统计分析中得出,基础分部分,各学院之间的发展相对均衡,文、理、体艺三类学院之间的差异不大,但在党政、辅导员参与共青团工作建设和团学干部培训方面需要加强。加分项部分,各学院之间,文、理、体艺三类学院之间的差异都较大,在主要学生干部培养、特色团建工作方面发展不够均衡。具体分析如下:
1.在基础分的考核中,有6项的整体方差为0,且平均分为满分。这六项涉及的是二级学院分团委的组织架构设置和团员团费管理等基础团务工作,从中可见,在最基础的工作部分,高校团组织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运行系统,能够较好地完成该部分工作。在关于学院党委领导和本科生、研究生辅导员对学院共青团工作参与情况及帮助学生通过组织化渠道反映问题这一考核指标中,整体的方差最大,达到了0.237。由此可见,高校共青团工作在争取学院党政领导重视和辅导员支持方面仍需加强。
2.在分团委对团支部的管理和建设方面,整体方差为0.09,其中,理科类学院和体艺类学院的自身方差均为0,即0.09的整体方差均来源于文科类学院。在对数据进行逐项分析后发现,文科类学院在该项得分较低主要来源于组织开展团支书专题培训这一考核指标。在具体的调查了解后发现,广西师范大学二级学院分团委开展的团支书专题培训主要以公文写作为主,而文科类学院由于自身专业的原因,在文笔书写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会把更多的时间投入于团支部的团日活动建设等方面。
3.在学生干部的培训和院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班”)的建设方面,整体方差为0.182,文、理、体艺三类学院的方差基本持平。结合上文团支书专题培训方面的情况可知,高校团组织在基础团务工作扎实建设的同时也要多注意团学干部和青年先锋骨干的培养,使团组织的组织建设不仅对外能应付自如,也要对内游刃有余。
4.在分团委下属各支部的新媒体阵地建设情况方面,理科类学院均拿到了满分,而文科学院及体艺类学院在该方面的建设还稍有欠缺。这组数据也反应了学院特点在共青团建设中的鲜明属性。新媒体阵地的建设依靠网络、数据等,理科学院在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情况下可以较好地完成该项工作。
5.在加分项的考核中,整体方差大幅度大于基础分,这也表明了高校各二级学院分团委在特色建设方面存在着差异。在新形式团建方面,理科类学院的平均分最高,达到了2.29,但是理科类学院的方差也是最大的,达到了11.92,远大于平均水平。综合整体的得分分布可以发现,该项的平均分虽然达到了1.3(每一项新形式团建2分),但是却有13个学院在该项得了0分。在该项考核中,数学与统计学院分团委处于一枝独秀的状况,获得了10分,原因在于考核的年份正好是该分团委推行“基层团支部活力建设工程”的年份,并且从其它部分的考评结果来看,该建设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
6.在主要学生干部和校级青马工程培训班学员的培养这两项中均呈现了同样的数据情况,即,三类学院之间的方差较大,文科类学院的平均分远大于整体平均分。从这两组数据及其同步性可以发现,校团委的主要学生干部主要来源于文科类学院,其次是体艺类学院,这种情况的出现有一部分原因是来源于学科学业问题。理科类学院的学习任务繁重且难度大,加上实验课和各类科研使得理科类学生有时候难以兼顾学生干部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因此出现了主要学生干部比例中理科学生偏少的情况。由于广西师范大学校级青马工程培训班的学员会有部分名额直接划分给校级主要学生干部,因此出现了该项考核指标的数据走向与主要学生干部的数据走向一致。
四、基于评优数据改进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建议
1.高校党政部门加强对共青团工作的重视,推进辅导员参与共青团建设机制
2015年7月,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召开了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这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对共青团工作的重视。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因此,高校党政部门也应该与党中央行动一致,加强对团组织工作的重视。同时,认真协调辅导员参与到共青团的建设中,必要时可以实行辅导员担任团支部导师的制度,加强团委对基层团支部的建设和指导
2.重视团学干部的培训,推进培训内容的丰富化和形式的多样化
千秋大业在用人,事业兴衰在干部,团学干部的培养是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团学干部的优良也将影响团组织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接触到新鲜事物的途径越来越广泛,90后的性格特点也愈加鲜明。在团学干部的培养方面,高校团委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基本的理论培训、公文写作培训和素质拓展,应该结合团委工作、网络团建工作和团学干部自身发展的需要三个方面展开培训,内容可以涵盖团学基本知识、基础团务工作、办公技能、软件使用及产品开发,甚至还应该辐射至团学干部的发展需求上,开展团学干部的职业生涯规划、技能提升和礼仪培训等等。在培训形式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力量,线上线下培训双重结合,多把课堂分化成工作坊、无领导小组、趣味竞赛、情景模拟等等。
3.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学院团委工作交流,建立典型示范
从评优数据来看,在个别考评指标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学科差异的,从一方面来说,这些差异反应了高校二级学院团组织发展的不平衡性,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凸显了学科影响下,二级学院团委建设的特色性和优越性。高校团委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一点,在不同学科之间进行团委结对子,互补共进,相互吸取经验。例如,理科类学院可以在新媒体建设和覆盖方面向文科类学院和体艺类学院提供经验和技术支持,文科类学院可以在主要学生干部的培养方面提供参考。同时,高校团委还应该注重分类建立典型示范,不要一并以一个“五四红旗分团委”的奖项作为示范标准,可以根据二级学院的具体工作情况,推出新形式团建、青马工程建设、团支部建设等方面的标兵,形成典范效应。
4.优化校级主要学生干部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扶持培养
主要学生干部是校级团委工作的主力军,这部分人群的数量也会直接影响赴团区委、团市委挂职,代表校团委外出交流培训,区校两级青马工程学员的数量,这样的连锁反应会使得二级学院分团委的主要学生干部情况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局面。因此,在主要学生干部的培养模式上,校团委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扶持培养,结合不同学院的专业课学习情况,在培养模式和任务分配上进行一定区分,做到人性化培养、全面性兼顾。同时在外出交流培训、挂职和青马工程名额分配等方面,适当地增加下放至二级学院的名额,采取自主报名、组织推荐、公开选拔等方式,让更多的非主要学生干部得到锻炼的机会,为今后的主要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打下基础。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中称:“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我们处在一个数据时代,数据是科学的度量,高校团委应充分地将评优考核的数据发挥于自身的组织建设中,让数据说话,用数据为组织建设指引方向,真正打造一个能组织青年、引导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的共青团基础团组织。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共青团工作专项创新性项目《“大数据”在高校共青团评优考核中的应用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1.广西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2.广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