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建设探究

2016-04-29陈海龙颜军

知识文库 2016年8期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作为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基地,民族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责任大、任务重、要求高,必须紧密围绕育人目标,深入推进课程建设,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以满足国家发展对民族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新要求。

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课时安排、授课内容有初步安排,但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建设基本由各大高校自行组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缺乏规范性的特点。结合民族院校的育人特点和形势政策课的课程内涵,现提出几点课程建设对策如下。

1、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探索教育性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以来给学生留下了刻板、枯燥、没有实效性的负面印象,究其原因,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就要想学生所想,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中心,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接受教育的特点,有的放矢,做到形势与政策教育“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和“三结合”,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相结合,与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2、加强教师培养,构建多层次立体教师队伍。

当前,各大民族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践中,教师队伍可谓参差不齐。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内容专业化程度高,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有极高的要求。如果授课教师知识储备不够,不能正确理解国际国内形势并予以准确分析,可能给学生造成极不好的影响。民族高校加强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建设首先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培养,构建多层次教师队伍。这里所说的“多层次教师队伍”是指包括辅导员、班主任、专家教授、先进典型在内的立体教师队伍。形势与政策课课程量大,简单将授课任务交给某一个学院、或者思政老师承担,可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不过,如果能转变一个老师一个课堂的教学思维,将形势与政策教育看做是一个动态多元的教学实践,由辅导员班主任承担常规教学工作,思想政治领域校内外专家教授结合时事做形势与政策专题讲座,校内外先进典型人物组织形势与政策论坛、沙龙,多点发力,层层推进,或许会取得不一样的教学成绩。

3、设计并规范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

课程吸引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课程内容吸引人,或者教学形式吸引人。在当前各大民族高校的形势与政策实践中,所依据的材料主要还是教育部每年下发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纲要。不过,民族高校由于面对特殊的学生群体,有特殊的育人要求,教学内容的设计也应该作出针对性的增删和侧重。其中一个主要方面是,加强对当和国家最新民族工作、民族政策的宣传和教育。以2015年教育部形势与政策教学大纲为例,在其中我们找不到太多与民族事务相关的内容,如果我们简单复制大纲内容,显然达不到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2015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会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时指出:“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此后还多次就民族关系、民族发展做重要讲话。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民族问题的最新论述极具指导意义,应该作为民族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内容广泛学习。

4、深化教学管理,强调教学互动。

课程建设教学管理是关键。当前各大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各行其是的无序开展,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统一的教学管理。而落脚于学校,统一的高质量的教学管理更是直接关系到育人成效。深化教学管理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制订课程规范化发展的实施细则、教学计划、教学管理方案等,建立形势与政策课学科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其次,加强过程监控,积极组织集体备课、示范观摩,从授课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严格要求,保证课程的专业水准。另外,积极组织评教活动,开展诸如形势与政策课授课技能大赛、PPT大赛、教师互评、学生评教等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相长。

民族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建设经过近几年的大力推进,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是随着改革逐渐步入深水区,国家和社会发展对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形势与政策课只有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创新,深化课程建设,才能真正提高其针对性与实效性,培养出更多具有坚定政治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