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016-04-29王文杰蒋家连玉贵升谢晓宇张新婷潘珍双
高校的大量扩招,使得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探索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人通过查阅文献、社会调查、以及作为创业参与者等对大学生创业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对策。由于创业具有地区特殊性,故此文是基于《桂林农产品网络交易中心》创业项目的实际情况,并于桂林各高校的走访调查获得数据。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目前,我国每年的高校毕业生达到700多万,就业是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然而创业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其对创业者的个人素质有很高的要求。目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创业人数少,为此社会各界应对大学生创业采取必要的措施。创业可以有效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可以提供的岗位为1000万左右,但还是有约1400万的人员不得有效就业。研究创业中的问题与对策,可以提高成活率。创业还是自我价值的一种实现。大学生通过对自我兴趣和专业的整合,能够使得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二、大学生创业遇到的问题
1.自身综合素质问题
○1专业知识方面:资料显示,大学生创业的技术含量不高,行业较为传统,很少有创业者是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行业,这专业优势就被严重的抑制了。另外,创业涉及的管理能力、财务分析、营销方式、法律知识、市场调查等缺乏专业的知识。在创业项目试运行中,面对网站维护,往往处理不及时,这样用户出现问题投诉时,就导致了客户流失。财务管理较为混乱,对前期投入估算不准;盈利模式较为不利;资金投入方向不佳。
○2团队合作方面:在遇到意见不统一时,沟通是比较缺乏的,久而久之团队内部就会激发矛盾。工作协调不好,就会导致办事效率低,人员浪费。在创业项目试运行中,就出现过意见交换不及时,使得工作产生分离,既做了无用功又耽误了项目进程。
○3人脉与经验不足:大学生在踏入社会时往往举步维艰,从未亲身经历过企业的运行,与外界联系匮乏。在需要联系相关企业的时候,不知从何入手。在创业项目试运行中,联系物流时屡次被拒绝交谈。团队最终通过指导老师,才得以与汽车客运中心联系。进入农村推广项目时,由于经验的不足,往往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使得推广受到限制。
○4风险意识缺乏:由于大学生没有经济基础,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小,思维受到限制。据调查,有84%的创业者因为风险,选择放弃一些发展机会。有60%的人是因为害怕创业风险,不敢于进行创业。
2.社会环境问题。高校自90年代以来,开始举办各种创业比赛,但是参与度不高。针对创业氛围,我团队在桂林8大高校和网络上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查,参与者共有7900人。调查显示,不到8%的人有创业的想法,仅3%的人参与过创业比赛,79%的人表示由于家庭或其他原因不会参与创业,真正创业的不及1%。
3.系统教育问题。前,高校有关创业教育已有一些课程指导以及创业比赛训练。但是比赛成果,基本得不到实践,创业教育不可能通过比赛以及指导就解决。没有专业的创业指导老师,所以创业教育效果并不明显。调查显示,接受了较系统创业教育的人仅占8%,认为学校的就业创业教育有启示作用的不到56%,有过创业实践的人只有1%。
4.政策扶持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相关文件有《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但这并未迎来创业的风潮,因为大多数人不清楚这些文件。除了政策的颁布,政策的宣传与落实也同样重要。调查得出:了解政策的不到3%。
三、针对大学生创业的解决对策
1.学校方面。完善创业教育,推进创业实践。将创业教育与传统教学紧密结合,普及创业教育;选出创业比赛中的优秀项目,由专业人员指导转化成果;邀请企业管理人员来校讲学,让学生了解创业一线。开放学校商业街,减免租金,扶持学生在校进行商业活动,使学生创业实践。宣传创业成果,建立创业典型。
2.政府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注重政策宣传落实。对大学生创业打开绿色通道,简化审批程序、降低审批条件,使得办理手续便捷有效;实行不盈利不收税,贷款免息,降低贷款门槛。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配备指导服务机构。并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输送信息。如:微信、QQ、贴吧等新媒体,以及传统的宣传方式。
3.社会方面。家庭应尊重学生意愿,支持理性创业,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媒体要加大对创业思想、行为的宣传,以创业为荣,营造出浓厚的创业氛围。引导社会舆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除因害怕创业失败产生的精神压力。如:张贴标语、横幅,举行有关创业的娱乐活动,搭建交流平台等。
4.自身方面。纵使有再好的资源和环境,自己没有具备应有的素质,创业也是不行的。首先,发挥学习能力强的优势,在创业前应该大量了解相关行业。就创业而言,应该对管理、财务、法律、营销、专业知识等书籍进行全面的阅读。以及详细了解政府的扶持和管理政策,如贷款、税收、指导、公司注册流程、审批条件等方面。其次,放低姿态,精诚合作。要有清醒的自我认知,学会发掘身边的资源为我所用。最后,敢于冒险和担当,培养创新意识,善于抓住机遇。
(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