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推行职业匹配教育促进生源质量提升
2016-04-29徐忠岑
王 可 徐忠岑
论推行职业匹配教育促进生源质量提升
王可徐忠岑
【摘 要】通过分析我国以家庭为单位做职业选择的弊端,提出新创的两级职业匹配概念(个性-职业倾向;个人职业方向-社会需求匹配两个层级),指出提高职业匹配度的方法--职业规划,简介职业规划教育在欧美中学应用。建议在我国中学免费实施职业匹配教育,通过“职业匹配”这只看不见的手,提高学生个性与职业匹配度,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需求的专业方向,减少生源流失,优化生源分布,促使各高校和职院生源质量提高,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个性与职业倾向匹配 个人职业方向与社会需求匹配 教育衔接 生源质量提高
一、背景
我国中学阶段没有职业匹配教育,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填报中高考志愿,这种做法弊端很多。弊端一、在初升高、高升本前的关键时期缺乏衔接教育,国家、行业社团和高校没有及时引导,职业需求信息披露、宣传不充分,与我国成为“制造强国、科技强国”的目标不匹配。在德国,博物馆、工厂和水库向大中学生开放,培养工程类职业兴趣、提高科学素质。例如每周环保局总工程师[1]亲自带中学生在水库上职业体验课。弊端二、很多家庭不会应用职业需求数据,导致学生错失大好的求学机会,某些行业的发展也因人才不足而受到制约。例如勘探、筑路、航天、护理、农学报考生源不足,同时金融、财会、医学、教育学淘汰率居高不下。弊端三、有些家庭没有分析学生个性、能力、兴趣、特长及价值观,未经过实践检验盲目选择专业。如动手能力强、爱研究创造的理科生小戴,听从家人建议,选择薪酬高地位高的医学专业,顺利考入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每次进解剖室就呕吐不止,只好改学医学影像专业,本人极失落,他的老师极惋惜“若早发现不适合学医,选择建筑等专业都挺好”。 弊端四、很多家长未引导学生参与职业选择,简单粗暴地代替孩子选择志愿,学生们不愿面对不喜欢的专业,自暴自弃、不学无获、生源流失。高校老师无奈地说“川味馆的厨师最怕什么—烦辣的食客走错进了门,赶走不行、硬留也不行。”
二、职业匹配教育的意义
有人以为这只是学生们填志愿一时不慎,仅影响他本人。影响其实非常深远,这是学生、家庭、高校和社会的共同损失,是不注重职业匹配的直接后果,是高校和职校生源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2]学生不是唯一受害者,他们中学阶段没正确地了解自己,报志愿时错过了匹配度高的专业,大学或职院学习只能事倍功半,浪费了教育资源,在匹配度低的专业里难以发展。其家庭也因之苦恼。同时高校高职老师对问题学生也头疼无奈,既要保证全体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兼顾个别后进学生,精力消耗过多,提升总体教学效果很困难。国家对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稳步增长,急需大量优质的探矿、筑路、造船、航海等专业人才,希望学生们兼顾社会需求科学地选择职业。如果大多数学生及家庭仅从个人薪酬、工作舒适程度、家庭是否受益的角度择业,那么这些领域的生源将长期不足[3]。
有人以为这仅是某几个学生填中高考志愿一时疏忽,仅是个体原因造成的小概率事件。其实恰恰相反,乡镇、农村的大多数家长受自身条件限制不知道怎样科学择业,他们的子女数量众多,占适龄生源大多数,是未来的社会中坚劳动者。在高考填志愿时他们求告无门:若求亲靠友,眼界和想法都差不多帮不上忙;若请咨询专家,没有先进理念、又花不起钱。所以说,只有国家推广职业匹配理念,免费在中学阶段实施职业规划教育、才能真正满足大多数最需要择业指导的学生们。这些弱势家庭的学生们学会了职业匹配,先找出自己的职业倾向,然后结合社会需求科学择业,我们的国家才能有大量的探矿、筑路、造船、航海等专业技术人才,才能有充足的幼教、护理、餐饮等服务人才。大多数社会劳动者都对自己的职业满意,他们辛勤工作安居乐业,对于国家的安定繁荣极为重要。
有人以为以上情况仅是弱势群体才会发生,即使解决了也只能防止他们循环贫困,对高级人才的教育质量提高没有帮助。其实职业匹配理念能帮助家长和学校更充分地应用社会教育资源(利用水库、工厂、博物馆、医院等),在中学阶段进行职业体验,尝试不同职业方向,指引学生科学择业。所以说它能惠及所有学生,对于有特长、有缺欠的孩子效果更明显。如果小戴的中学安排在工厂、水库、医院职业体验,那么他就可能避开择业误区。
有人以为推行职业匹配理念是盲目学欧美,妨害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我国春秋就有,现在学习欧美的成功做法能够确立正确的职业观,完善我国的教育衔接体制。最无法替代的是,职业匹配教育引领学生们分析研究行业人才需求、国家发展规划数据,改变学生仅从工资、待遇角度择业的思维习惯。例如加拿大教育界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确立劳动光荣的观点。他们树立“谁表现好,谁能得到工作”的思想,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工作、自强自立、奋斗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利无害。
三、职业匹配简介
(一)传统的职业性格--职业匹配理论
美国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4]于1959年提出的性格--职业匹配理论,他认为,个人性格各异,性格类型、兴趣与职业都有密切关系,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凡是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积极愉快地从事该职业,而且职业兴趣与性格特质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而当个人的性格特质与其工作特性具有高度一致性时,对其工作将有更佳的表现[5]。
(二)创新的个人职业方向--社会需求匹配理论
本论文创造性提出将职业匹配理论进一步发展为两个层级:初级是性格--职业倾向匹配;高级是个人职业方向--社会需求匹配。只有结合社会环境探讨个人的职业发展才能适应现实需要。组织行为学认为,个人性格与职业类型的匹配程度,成为影响组织的效益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个人与社会需求的匹配更成为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实践应用(如图所示)
我们为小戴做个职业匹配分析。第一步、搜集性格特征A动手能力强、爱使用工具、动作灵活协调;B抽象思维能力强、求知欲强、爱思考和创造;C较内向、口才平平、不喜欢交际;D不爱冒险竞争、有规则意识。第二步、分析性格 他属于实际型(A类特征)和调研型(B类特征)的混合性格特征。1、实际型性格适合工程技术类工作:木工、农场主、运动员 、军官、司机、探矿等。2、调研型性格适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和实验工作:电子、化学、冶金、无线电等方面的工程师、医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地理学家、数学家等。第三步、分析学习能力、兴趣、专长和缺欠 小戴理科知识扎实、成绩在一本线以上,动手操作机械和工具的能力强,对刺激性、恐怖事物极敏感,更适合化学、无线电等方面的工程师、化学家、地理学家、数学家方向。第四步,借助职业统计数据,结合小戴职业方向,分析发现机器人设计、机械、车辆工程等专业市场需求旺盛,利于从业人员发展,所以他们是小戴的最匹配职业。
四、提高职业匹配的方法
我们发现欧美很多国家已在中小学开始职业规划教育,明显提高职业匹配度。剖析职业规划制度和模式比较完善的德国、美国和加拿大,能给我国中学职业规划教育引来源头活水。
(一)职业规划在国外中学阶段的应用及启示
在德国,每个学生高中毕业前都必须到实习车间、实验室去见习、亲身实践、社会体验,了解并实践后自主选择自己的大学学习方向,这些是考大学前选择个人职业方向的必修课。在美国,[6]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贯穿于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全程,并立法加以保证。在加拿大,学生们从初二到高中毕业一直学习必修课“职业生涯规划”。
(二)我们着重分析德国的职业匹配成功做法。
德国[7]实行分流制,在四年制小学以后,根据成绩和愿望分别升入四类不同的中学。学生在九年级结业后进行分流,大部分进入各种职业学校学习,少部分进入大学学习。德国十分重视基础教育阶段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合理引导学生分流,强调中学阶段的劳动技术实践教育,认为它是学生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准备和基础。
我们发现德国在中学职业规划阶段较多采用情景教育、陶冶教育,教育者创设有丰富教育因素的教育环境来实施情景教育,教育效果优异。尤其是在水库开设的社会观摩课,环保局长(总工程师)带领中学生(观察水库),介绍每个流程,现场解答问题,预测将来环保发展。在场的中学生们注意力集中、思维想象活跃、情感开放、整个身心处在松驰舒张状态、精神系统活动达到最顺畅境界。课后访问时,学生回答说“观摩课轻松有趣很享受。”这种职业观摩课对培养中学生的科技学习兴趣、尝试职业匹配、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引导适龄学子填报国家急需的工程、建造、航海等专业,在志愿填报时争取国家的话语权,值得我国教育界借鉴。
总之,教导中学生应用职业匹配理念、不仅能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7]获得更理想的职业发展,减少生源流失;还能让家庭和学校受益,将适合的生源送到相应的学院和专业,大大提高各高校和职校的生源质量;争取国家话语权,引导学生投身社会急需行业,让我国整个社会的教育资源
和人力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刘谦忠.德国中小学教育和师资培养管窥——赴德考察报告[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01).
[2]余超.我国中小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研究[J].教育观察.2012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终身化研究(2012-GH-213)2012.
[3]杜耿于.重塑职业生涯规划:个性、生活与职业[J].浙江省社科联社科普及课题成果,2013(2).
[4][美]托马斯.G.格特里奇,李元明等译.有组织的职业生涯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5]Hall DT,Moss JE.The new protean career contract: Helping organizations and employees adapt.Organizational Dynamics.1998.
[6]腾云.美国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科教文汇,2014(10).
[7]王震.关于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指导[J].职教论坛,2011(29).
作者简介:王可,女,汉族,辽宁沈阳人,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主管会计,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徐忠岑,男,汉族,辽宁丹东人,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