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改实施障碍与突破路径

2016-04-28张欣

武昌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课堂参与课程改革

张欣

摘 要:以任务驱动为核心的教学课程改革在高校的实施未能达到预期成效,本文以实践性较强的航运英语相关课程为例,分析了课改遇到的具体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材资源库建设;课堂参与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纵观航运的发展史,不难发现不论是相较于管理类(金融、会计等)、研究型(环境、生物、天文等)、人文类(语言、文学、历史等),还是工程类专业(建筑、计算机等),航运管理的研究是相对滞后的。究其根源是因为航运是一门偏重实践的学科,是在人们保障了基础需求后,追求效率而衍生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这一特性要求航运课程的教学必须要与实践紧密结合,尤其是在以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为办学宗旨的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应尽可能与工作任务紧密衔接。

二、课改实施面临的障碍分析

近年来,高等教育提倡的项目课程改革,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将航运课程设置与工作任务相结合,一方面的确有利于增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便于学以致用,帮助学生实现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平稳过渡;但另一方面在改革过程中却也出现了生搬硬套、矫枉过正的一系列问题,反而降低了教学质量。存在问题可以从教材资源库建设、课程推广难易度、师资响应力度等方面进行考虑。

(一)教材“挂羊头卖狗肉”现象频发

项目课程改革一经提出,就赢得了许多权威专家的支持以及高校的热烈响应,特别是高职类高校,掀起了一波波推广改革的热潮,查阅近几年出版的教材,不难发现近七成的教材都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模式,其典型性一般从章节的标题就可以明显看出(见表1)。

部分教材仍采用传统章节标题,但为了满足教学改革需求会在章节开头放置“学习目标”,章节结尾呼应“学习思考”,章节中放置小案例。由此可见,项目课程改革的教材版面风格明确,这是改革的一大亮点,却也成为了实现改革目标的一大障碍。查看近年出版的教材不难发现许多教材只是把旧版教材的标题更改后就以教改课程的教材再次出版,稍好一些的在章节中插入了小段案例介绍,但案例与章节内容的联系却不紧密,失去了理论结合实际的意义,反而因为案例的篇幅,使得教材的内容减少、难度降低或仅仅只是页码增多课本成本变大,这都与项目课程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组织专家对每一本出版教材进行审核容易形成一家之言,也可预见界定专家的标准必将形成巨大争议;让市场自行选择,适者生存,这又需要提到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另一个障碍—-教师的响应度的问题。教材的订购往往是由任课教师来决定的,一方面更改教材会增加教师工作量,如非必要一般很少更换,另一方面每一个教师对教学都有自己的见解,变动幅度大的教材要做到让绝大多数教师满意本身就不大现实。由此可见,教材资源库建设势必是教学改革的一大难点。

(二)高校教师响应热情普遍不高

在目前的高校体制中,教师和绝大多数社会岗位一样都必须接受“被评价”的检验,包括来自学生、同事、领导的三方评价,再加上近几年的新闻舆论监督,把教师推向风口浪尖,轻易尝试改革吃力不讨好,从下而上的教学改革难以出现。

即便在自上而下的改革浪潮中,要让教师积极响应也存在重重阻力。在实行任课教师课程责任制的高校管理体制下,对一门课程进行改革,板上钉钉的任课教师新增工作量就包括:重新编写教学大纲、课程计划、教案,制作课件,修改考卷等等,更别提公开课等极可能增加的工作量。即便是全心支持改革的教师也可能因为要一人面对这庞大的工作量而选择放弃改革或仅进行局部改革。客观点说,症结不能归因于教师太“懒”,在绝大多数的高校,特别是公立院校,教师的工作压力是极大的,除了基本教学任务,还需要承担科研、教辅等工作,完成不了就有被换岗辞退等危险,工资也一般不随临时新增的工作量而发生变化,所以教师对于改革的态度不够积极正面也能理解。

更何况在改革初期,还不存在明确的指导性纲领,每个教学从业人员都对教学方式方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如何能全心认为改革方向是正确无误的呢?并非发自内心认同又需要耗费大量精力,教师主观上的核心力量没能发挥,也很好理解为何改革至今效果未能尽如人意了。

(三)改革范围过广,生源素质下降

将岗位工作任务导入课程教学的确是切合教学目标的有效创新,但不意味着一概而论的迎合创新,完全放弃理论课程的建设。只注重操作完全摒弃理论的人才培养方案也许能够满足企业的一时之需,但不具备任何理论基础的学生,即便在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之后也难以融会贯通,所学仅是简单的重复劳动,这么做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其职业生涯规划。一个在麦当劳餐厅工作的员工不知道什么叫看板管理并不会影响他的工作,但除非他打算几十年如一日的奋战在最前线,否则都需要掌握管理学基础理论,否则他无法作报告,无法做总结,更无法进行行业交流。如果理论和技能都是培养一名合格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所不可或缺的,那在校期间更应该将帮助学生扎实理论基础,并可根据学制的高低来增减理论内容的比例。而高职院校因其设立宗旨,毫无疑问应该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理论课程比例较低的。

明确了系统的理论教学不可或缺,是否必须在任何理论课程中引入实务结合的方法即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航运类专业学生的培养不可避免的会涉及英语类教学,以航运英语课程为例,理论上在教学过程中的确可以引入情境对话、场景再现等形式,通过学生参与到岗位模拟场景来实现英语的学习,使得教学过程既生动有趣又结合实际内容丰富。但现实是在政策扶持下,学校大批量涌现(包括公办院校的持续投入和民办院校的鼓励发展),扩招成为趋势,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成效体现(高考应届考生人数下滑),几年下来,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早已不复往昔。

三、措施建议

虽然教育改革出现的问题分析是从三方面来进行的,但摒除掉生源质量下降的客观性因素,无论是教材的编写、选用还是改革的覆盖面等,不难发现这些问题要解决都取决于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问题的根源主要还是在“人”身上。教师应对教改的态度如果足够端正,教材出版的质量就有了一定保证,让市场来对教材实现优胜劣汰也就可以公平的开展了,教材资源库的建设也许会因出现百家争鸣的情况存在一定的混乱,但这种混乱这种良性探讨正是推进教学方法发展的最肥沃的土壤;一名任课老师即便积极响应改革可能无法确定他对课程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但若做好学生反馈机制,将多名教师意见进行归类统计,相信其结论一定都是有根据的。教学课程的引入并不是提倡让学生多参与,给教师减负,恰恰相反,教学改革要成功实施必须要明确教师的核心地位——只有充分发挥授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改革才能稳步有序的推行。具体如何提高教师的改革热情,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加强宣讲,培养危机意识

只有让教师感觉到教改的紧迫性,教师队伍才能产生凝聚力一心一意改革创新。实施教改是因为觉得教学方法跟不上社会的发展,然而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学生就业后需要动手操作的部分实际是比以前来得少的,更多都是用电脑在操作,并且操作界面越来越趋人性化。既然之前学生就业后都能逐步适应岗位,那为何还需要教改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呢?教师必须明确教改的根源在于学生的思想已经随着社会发展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学校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争抢生源已成为许多二三线院校面临的严重问题,生源素质明显下滑。且受近几年文化传播行业迅速崛起的影响,学生已经不再把学习当做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基石而学习态度大不如前。且随着手机网络的普及,老师上课实际上还必须和网络争抢注意力。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难以让学生产生听课的理由(知识点百度、维基百科都可以帮忙解答),专科院校的课堂又不可能涉及太过晦涩难懂的内容,那课堂除了能够分享从业经验,老师还能带来什么?近年兴起的MOC大课堂理念就伴随着80后教师都面临下岗危机的口号,这也许存在广告噱头的成分,但的确也为教师拉响了一记警报。这样的资讯,躲在象牙塔里的教师可能会不清楚不了解,此时学校管理层就应起到关键的宣传作用,保证教师与新型教学模式对接,除了科研资讯还应了解教学环境的变革。当授课教师明确了自己的地位和岌岌可危的现状之后就必然穷则思变。

(二)建立合理的学生反馈机制

如果教改仅仅只是为了满足教育部或学校领导的要求,为的是提高学生就业率,增强学校竞争力,那职业院校只要像蓝翔、新东方等技校采用订单培养制就可以了,因而无需为难以保证就业率伤脑筋,改革也就不再迫切了。传统观念里面很少人把教师和服务人员划上等号,认为其社会地位较高。但实际情况却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控制以及民办院校政策的放开,现如今学校争抢生源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意味着教师的“高姿态”必须要转变,教师必须要具备服务意识。如果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难以适应,改革就势在必行。

授课对象的转变对教师的新要求才是改革的根源所在。这就要求必须建立完善的教学反馈机制,把学生对课堂的想法真实的传导给授课教师,并配合教学质量考核机制,使教师有方向有动力地去进行教学改革。当然院校在设置教学评价机制时序特别注意不能让教师完全受制于学生,学生毕竟还是不算成熟的个体,如果不把握好学生的权限,很可能会出现教师不敢管学生、尊师重道的风尚荡然无存的情况。建议引入统计学原理,侧重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意见,并为教师的评测结果建档。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肯定会影响教学评价的结果,所以在对教师施压要求改变教学方法时最好是以中长期的数据为准。

(三)为高校教师减负,设置奖励机制

相较于小学、中学老师,大学教师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较轻松的,其实不然,虽然升学压力较小,但是教师的科研压力一直较重,学校每年都会分配教学、教辅和科研任务,三者任一没达到就会被扣工资,并影响职称评定。即便是三项任务都达标,也可能因为大多高校岗位指标有限,采用评聘分离制度,教师必须要尽可能多的去完成这三项任务才有可能获得相应职称的聘任,因此容易发生恶性竞争,保量而难以保质。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改的前提正是为任课教师减负,或者至少应确保教师完成工作任务后能够得到应有的待遇,增大教改奖项的比例,否则高校教师对科研的热情及重视程度将还是会远高于教学。

(四)选择性的实施“先进带后进”

前文的讨论中已经明确了教改不该是铺天盖地全面实施,应有选择性地挑选一些课程进行改革可能更符合实际需要。但哪些课程应该首先被试点呢?建议先从包含实践的课程入手。另外,加强与有相同专业的院校间的交流,当发现某些课程的改革不尽如人意时,可及时了解其他院校的情况,若其他院校实施得比较顺利,则可挖掘差异性来解决问题;若发现其他院校实施情况也不尽如人意,则应考虑及时叫停,对具体课程项目改革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探讨,切勿“为改而改”。

(五)向学生普及参与的概念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的配合度直接决定课堂的教学质量。课改的方向是要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而仓储搬运、港口沙盘等课程寓教学于游戏,比普通的课程有趣得多,学生参与度高,不难实施。真正让学生不愿参与的往往都是上台发言等环节,少数同学不愿开口参与教师可以通过分数施压及鼓励劝慰等方式解决,但如果遇到的阻力来自大多数,课堂基本就难以继续了。所以在班级内部培养活跃的参与氛围很重要,应结合辅导员、学生干部的力量强调演讲能力在社会上的重要作用。

三、总结

项目课程改革实施至今,面临了许多问题,症结在于课改不应该是专家和领导的一头热,只有学生和教师都积极参与才有可能事半功倍,并且更多地要从任课教师的角度入手,从体制改革、普及宣传等方面入手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全心参与到新教学方法的改革中。

猜你喜欢

课堂参与课程改革
让学生乐于参与,让课堂更加精彩
“生活化情景教学”提高小学生语文课堂参与程度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课堂有效参与现状及对策研究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中国文化对英语课堂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解读数学文本提高课堂参与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