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鲨同亡的生态启示
2016-04-27马惠琼
摘 要: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并于1975年成功上映的《大白鲨》(Jaws)不仅成为电影史上首部票房超过一亿美元的商业巨作,也再次引发观众对人与自然、生态危机等问题的深切关注。影片以捕鲨能人昆特与鲨同亡的悲剧画面结束,给观众留下了诸多启示:欲望的过度膨胀是引发生态灾难的前奏;狂妄地征服和控制自然势必遭到报复;敬畏生命,尊重自然规律才是人类的出路。
关键词:《大白鲨》;欲望;征服与控制;出路
作者简介:马惠琼(1971-),女,回族,云南陆良人,硕士研究生,云南民族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生态文学、翻译实践、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2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成名作《大白鲨》于1975年6月上映,荣获第48届奥斯卡多项大奖,掀起了美国灾难片的第三次狂潮。导演通过反复展示鲨鱼极具威慑力的大嘴、背鳍和突如其来的攻击节奏营造了凝重、紧张而又惊悚的氛围,使影片始终保持悬念,充满刺激,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商业巨作。时隔近四十年,重温这部大师的成名作,导演及其创作班子在情景设计、音响、剪辑和配乐等方面的精湛表现依然独具魅力;影片在探究人与自然关系、生态危机以及化解生态灾难等方面的努力也让该片透过商业成功散发出更加久远的力量,给观众深刻启示。
启示一、人类欲望的膨胀是引发生态灾难的前奏
影片以鲨鱼袭击游客为引线,以捕杀鲨鱼为主线展开情节,向观众展示了一幅幅鲨鱼与人搏斗、人与自然对抗的悲壮画面。船毁人亡、海面血腥一片的悲剧向人们发出了这样的预警:不节制自己的欲望,狂妄地与自然抗争,无度地向自然索取必然遭到自然的报复,引发生态灾难。
片中善化镇本是一个幽静而美丽的海滨小镇,为了改变当地落后的经济状况,政府向外开放海滨浴场,吸引游客。狂欢的游客打破了海滩的平静,侵占了海洋居民的生存空间。一条大白鲨咬死了一位女游客——向公众表达了不满。警长马丁再三要求市长哈瑞立即关闭海滩,还大海予海洋居民。可为了当地的经济利益,市长和政府昧着良心极力隐瞒真相,派人扑杀了一条普通鲨鱼而草草结案。悲剧接二连三地发生。在金钱和利益面前,平常人的性命显得弱小而无助。失去儿子的妈妈痛责警长:追求利益我不反对,但你不能因此漠视生命,即便他平凡得像一滴水,弱小得像一棵小草。丧子母亲带泪的控诉实际上是对贪婪的人性以及人类无度欲望的指责和控诉。片中捕鲨能手昆特把人类欲望的无度张扬得淋漓尽致。为了独享赏金,他要求独自出海捕杀大白鲨。他的贪婪和狂妄为他预备了坟墓。
如果说人类能力的急增是一种不幸,那么,欲望的过度膨胀无疑将成为我们不可逆转的悲剧。因为当我们无限的欲望遭遇有限的资源时,势必导致自然资源枯竭,引发生态灾难。希腊神话中的厄律西克同在吃尽了一切之后不得不靠自己的身体来喂养自己的故事充分说明了人类无度的欲望终将导致自身的毁灭。梅尔维尔在《大白鲸》中也以人鲸生死相搏的惨烈画面向世人喊出了人与自然的悲剧性预言。法国作家约瑟夫·凯赛尔在《狮王》中对人类欲望引发的生态灾难有如下陈述:“印度走私象牙造成大量象群死亡,土著人喜欢熏肉造成大量野牛被屠杀,还有大量猛兽因为皮毛的高昂价值而被射杀。”[1]59 同时他还借主人公布里特之口这样质问人类欲望的无理和无耻:“要想准确地杀死野兽,就要先了解它们。……正是因为人们喜欢这些野兽,才更想杀死它们,体会以此带来的快乐。……只要它们是漂亮的、高贵的、可爱的,只要它用它的力量或优雅打动了您,那么您就杀死它……这是为什么?”[1]59
二十一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强大,几乎无所不能,逐渐远离人的自然生存状态而完全进入技术生存状态。技术协助人类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自然,创造人工自然环境,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物品供人类享用。人的物欲也随之急剧膨胀,大自然成了人类宣泄欲望的对象:物种在减少,森林面积在减少,雾霾越积越厚,自然灾害频发……。膨胀的欲望与萎缩的自然供给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英国作家哈代早已为大家指出了这个“悲哀的事实——人类在满足其身体需要方面的发展走向了极端……这个星球不能为这种高等动物追求不断增高生活需要的幸福提供足够的物质。”[2]168人类在向大自然挺进的征途中,开始感到步履维艰。因为“人类经济社会活动需求的无限扩大同自然生态系统负荷过重而供给能力的相对缩小的矛盾日益尖锐;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容量的需求不断增长,同自然生态系统有限的净化能力等的矛盾日益尖锐。”[3]69也正如梭罗所说:为了过上越来越奢侈的生活,人们推动着所有的重负前行。[2]167 负重前行的人类如果还不能从片中善化镇海滨浴场接二连三的死亡事件中吸取教训, 得到启示并节制物欲而平衡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话,梅尔维尔的悲剧性预言终将变成现实。
启示二、狂妄地控制和征服自然必然遭到自然的报复
捕鲨者昆特除了贪婪之外,还狂妄得令人发指。为了邀功领赏,仗着曾有的经历,他扬言能独自捕杀鲨鱼。鲨鱼和大海,只不过是可以给他带来额外收入和向人们炫耀的工具罢了。当哈瑞看到大白鲨凶猛异常时,建议他返回换一艘更大的船,他不以为然。在大白鲨撞击渔船,渔船受损的情况下,他不仅制止哈瑞求救,还歇斯底里地砸烂了船上唯一的求救装置。他认为那是对他能力的不信任,也是对他的一种侮辱。他的狂妄和自信膨胀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也正是他极度膨胀的狂妄和自信斩断了他的归路。
人类的这种狂妄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美国史学家林恩·怀特在其名篇《我们的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中指出:“犹太-基督教的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它鼓励着人们以统治者的态度对待自然。”而启蒙运动以来日渐进步的科技又成为了协助人类向自然大肆挺进的利刃,把人类的反生态行为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美国海洋学家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就为人们刻画了人类在武装了科技的利刃之后如何与自然对立的可怕结局。 [2]138莎士比亚、笛福等文化名人也不断地强化了人类贬低、贱待非人类生物的意识。莎翁的名句“人是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2]145毫无遮掩地表现了人类的自大和狂妄,为无数的昆特们统治、剥削自然万物提供了堂而皇之的理由。片中的大白鲨作为海洋居民,能力挽狂澜,无所畏惧,是彰显自然力的代表。而代表人类力量的昆特仗着曾有的捕鲨经验,公然藐视那憾人的自然力,最终落得个葬身鱼腹的下场。昆特的惨死是不能正视自身力量的结果,而“人与自然力量的碰撞恰恰是人类对自身认识出现偏差的结果,……对自然的报复非但不自省,反而更加得寸进尺”。[4]45
对于昆特式的人类的狂妄,马克思恩格斯的告诫再中肯不过了: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 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成果,但是往后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5]383-4 而社会学家威尔森的断言更是掷地有声:“没有任何一种丑恶的意识形态,能够比得上与自然对立的、自我放纵的人类中心主义所带来的危害!”[2]141
启示三、敬畏生命、尊重自然规律才是人类最终的出路
人类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对待自然也是本片不可忽视的画外音。
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逐步深入和科技的进步,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极为有限,在强大的自然威力,尤其是自然灾害面前常常感到无能为力。对自然万物,先民们在害怕之余就是敬畏。他们往往借用“神话、传说等解释周边的事物,解释人类的起源,透露他们对祖先、对历史、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和尊崇。也提醒世人:人类与自然母亲有着无法割舍的亲情。”[6]102 所以这个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亲近和谐的。
随着基督教文化在西方的流行以及人类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逐步深入,笼罩着自然的神秘面纱被一点点揭开,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敬畏逐渐减弱。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促进经济繁荣,摆脱受自然统治的尴尬,人类扛起“人类中心主义”的旗帜,吹响了向大自然挺进的号角。自此拉开与自然对抗的序幕。在长达数个世纪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物种被改良、高山被移位、江河被改道。人类确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繁荣。人类仿佛真的成了万物的主宰,站在自然的制高点上,让自然万物服务于自己,让它们成为餐桌上的美味,身上的华服和狩猎场上惊恐万状的弱者。这时候,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荡然无存。在与自然对抗的战争中,人类在“胜利-失败-失败-胜利”的泥淖中摸爬,找不到出路。
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征途中,自然万物于人类只不过是满足其物质需求的大仓库而已。人们忽视了自然界本身的发展规律和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的需要。结果自然生态危机频频出现,且愈演愈烈,最后达到几近崩溃的边缘,社会生态危机也随之出现。林红梅教授指出:“生态环境灾难直接是人的灾难,因为地球是人唯一的家园,对于大地和天空的破坏乃是人类的自杀行为。……人对物的剥削和压迫也就意味着人对人的剥削和压迫,所以企图在维持人对物的剥削和压迫的情况下使人获得全面的解放是不可能的。”[7]79
影片中马丁和布朗的幸存似乎也为人类寻求最终的出路给出了答案。马丁意识到海滩附近有鲨鱼时,第一反应是关闭海滩,还大海与海洋生物。海滩于人类只不过是休闲玩耍、宣泄某种欲望的所在 ,而于鲨鱼等海洋生物,却是生命的全部。布朗致力于研究鲨鱼,对自己的研究对象充满敬畏。可以说,正是他们对鲨鱼、对自然的那份关爱和敬畏给了他们生还的机会。
要在与大自然的交锋中找到出路,求得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唯一的选择就是尊重自然及其规律,敬畏自然万物,构建人与自然的协作关系而非利用关系,才能化解生态危机。因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进步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约瑟夫·凯瑟尔. 狮王[M].南宁:接力出版社,2011.
[2]王诺. 欧美生态批评[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3]林学俊.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技术生存异化的根源及其超越[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 25 (4): 67-71.
[4]董一潼,廖正刚. 抗争与妥协:生态层面上的辩证关系——论,电影《大白鲨》中体现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 36(2):44-46.
[5]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惠琼. 论动物形象在艾特玛托夫小说中的作用[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7 (4):101-106.
[7]林红梅. 生态伦理学概论[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