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组织浅探
2016-04-27葛慧
葛慧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必修课,也是一门需要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性课程。这就要求课堂组织教学时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艺术,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问题设计要由浅入深,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操作。在充分了解学生掌握信息知识和操作技能差异的基础上,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并适当运用过程性评价,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合作探究
在片面追求中考分数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就像体育、音乐、美术课一样,被沦为学生没有负担的“副课”。缺少了升学考试的压力,加之学校和家庭的忽视,一些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态度消极懈怠,一进机房就想着听音乐、玩游戏,信息技术素养有待提高。在这种形势下,信息技术教师要运用多种教育教学艺术,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进行教学组织活动,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操作技能训练,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培养兴趣,体现趣味性
而今互联网无处不在,只有让学生多接触和使用互联网,多提供给学生展示电脑作品的机会,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初中生的情感丰富,易被精彩的学习内容所吸引,尤其是学生自主完成有关上机操作程序之后,能够感受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进而更加主动地学习。
教材,是传授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师需要深入钻研教材,努力使教学内容趣味化,使之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学语言要形象风趣,多运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使学生逐渐喜欢信息技术课程。如“网上邻居”“金山画王”中包含许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教师要巧加点拨,语言要生动活泼,这样学生就会被教学内容所吸引。初中生年龄在十三四岁,喜欢画画是他们的天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电脑快速画出色彩纷呈的图画,使学生体会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成就感;引导学生利用电脑剪接、编辑和欣赏电影,使学生感受到电脑的奥妙。
二、调控时间,注重时效性
课堂时间是十分宝贵的,每周信息技术学科通常只有两节课,如何提高课堂利用率是教师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上机实践的课程,教师要控制好讲解的时间,授课时间一般为10分钟左右,然后让学生上机练习,最后预留15分钟时间让任务完成好的学生到讲台前演示。这样一方面可以借机表扬优秀者,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学生演示带领全班复习本节课的内容,从而达到巩固、熟练和提高的目的。
教师可以将整堂课45分钟划分为2-3个时间段,采用“授课——练习——再授课——再练习”的教学方法。上课之初的授课能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之后让学生进行一小段时间的练习,通过练习巩固和强化知识;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之后,再继续讲授下一段知识。这种精讲精练的教学方式可以使教师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分层教学,加强针对性
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个体差异。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既体现在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程度不同,也体现在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参差不齐。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会影响其对教师所教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依据教学任务,设计由浅入深的题目,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而且要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带着问题操作,都能完成学习目标。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多给予关注,不要让他们游离于课堂之外,要帮助他们尽量把基础题弄懂弄会。对于作业完成得比较快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做完规定习题后完成本章节后的补充习题,也可以去帮助做得慢的学生。
四、合作探究,促进协作性
为了使所有学生都能掌握课堂学习内容,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掌握信息知识和操作技能差异的基础上,把全班学生按照优差组合的方式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学习小组内可以让先完成练习的学生去帮助做得慢的学生。这种方法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使学优生再巩固一遍知识,二是同学之间讲解知识比教师讲授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如果只依靠教师一人是不可能关注到全体学生的,这个时候就需要那些练习做得比较快的学生协助教师为同学进行辅导,指导其他同学具体操作。
在学习小组内,对于教师下达的任务组长负责为小组成员分工,引导同学之间互相解惑,并及时向教师反映组内的学习情况。教师要对所有学生的作品进行当堂评比,选出有特色的作品展示给全体学生看,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同学间不仅仅是学习上的竞争对手,也是共同学习的伙伴。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还给学生创造了一种相互帮助、共同协作的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同时有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五、过程评价,提高积极性
信息技术教师应对学习有进步的学生及时进行表扬,给予鼓励性评价。得到教师的表扬及正面引导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学习的劲头会更足。只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在学生上机练习的过程中,巡视的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作品的闪光点、学生普遍存在的困难或错误操作,并及时利用局域网直接操作给学生看,以便全班学生共同学习或改正。也可以利用屏幕广播请作品完成好的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解,如自己是如何完成作品的,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是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的,以及巧妙构思作品的一些感受和心得体会。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既有助于学生掌握操作应用技巧,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达到激励其他同学的目的。
六、任务驱动,增强参与性
任务驱动法是以任务为主线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
任务驱动教学法通常包括问题式导入和演示式导入两种方法。
问题式导入就是一上课就直接向学生提出一组问题,在讲解当堂课的知识点之前直接在黑板上列出需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展学习,然后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之间的讨论来解决问题。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开门见山,重点突出,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能够直奔学习主题,更准确、更快速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演示式的导入是指在上课时使用ppt课件的演示或flash动画的演示导入课堂内容,这种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常在网络或历年教过的学生的作品中挑选优秀作品展示给学生,当学生看到这些制作精美的作品时都称赞不已,迫切请求教师传授新知识。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使教师的教学思路更清晰,学生的学习目的更明确,进而使学生产生较强的主动参与意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每一节课都要给学生下达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知道本节课自己需要完成哪些任务,并带着这些任务进行操作练习。
七、欣赏学生,启迪创造性
而今,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要想使学生的学习跟得上信息技术前进的步伐,就要积极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选择与加工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大胆实践,形成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创新思维。
开放性评价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宜对涉及的问题设定某一明确的答案,要借助操作、观察、设计、讨论等各种学习方式,激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解决新问题,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以思维为主线探究知识的奥秘。
总之,计算机教学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策略,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克松.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乐学”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0,(04).
[2]曾建兵.试论初中计算机教学改革策略[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09).
[3]郝兆杰.认知负荷理论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7,(24).
[4]贾娟.浅析初中计算机教育之教学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 2013,(31).
(责任编辑 赵永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