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浙江制造业提升路径研究
2016-04-27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台州经济研究所浙江台州318000
朱 蓉(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台州经济研究所,浙江台州318000)
“互联网+”时代浙江制造业提升路径研究
朱蓉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台州经济研究所,浙江台州318000)
【摘要】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着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推动了制造业组织创新、结构升级、创新方式变革。“互联网+”时代为浙江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空间,为浙江区域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带来了难得机遇,也为制造业强省建设带来了重大挑战。以“互联网+制造业”为视角,结合浙江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优势、发展现状及面临的现实障碍,构建了基于互联网发展的制造业提升演化路径模型,提出了在“互联网+”时代提升浙江制造业发展水平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制造业;路径
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出台,标志着“互联网+”时代的真正到来。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推动各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实施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启动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等重大工程。当前,浙江在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跨界融合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深入探讨发挥浙江互联网经济先发优势,加快推进“互联网+制造业”发展,对于构建新的产业链、进一步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发展动力、实现浙江经济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
1 浙江“互联网+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几年,浙江制造业发展水平加快提升,互联网技术在制造业生产、管理、销售等各环节中不断渗透,为“互联网+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但总体而言,浙江多数制造业企业仍然从事粗放型、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处于产业链中的低端。研究浙江“互联网+制造业”发展基础,分析浙江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剖析浙江实施“互联网+制造业”行动存在的诸多障碍,可以“对症下药”,为实现“互联网+制造业”融合提供可选择的符合企业自身发展实际的演化路径。
1.1浙江“互联网+制造业”发展具有先发优势
浙江是我国传统的制造业大省,全省年产值超过5亿元的块状特色产业集群132个,有轻纺、皮鞋、电器、打火机、玩具、领带等87个传统行业产值居全国第一;代表制造业先进水平的装备制造企业约1.5万家,2015年增加值为4 856亿元。近年来,浙江互联网在制造业的渗透不断深入,互联网技术已经涵盖了制造业的各个环节,为进一步推进“互联网+制造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2014年,浙江省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超过2万亿元,增长32%,全省实现网络零售额5 641.6亿元,同比增长约47.6%,均居全国第一;①跨境出口总额约63.5亿美元,跨境电商服务试点出口2.25亿人民币,占全国78%,跨境服务试点进口5.8亿人民币,占全国32%,均居全国首位。②浙江省“互联网+制造业”发展主要显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互联网企业发育状况世界领先,为“互联网+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浙江省有中国最具代表性、国内最大世界第二的电子商务企业——阿里巴巴集团有限公司,有全球领先的B2B(企业间交易)网站,即“阿里巴巴网”,有中国最大的网络广告运营交易平台“阿里妈妈”。全省有6家上市的互联网企业,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82%。二是行业网站数量全国最多,为“互联网+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平台支撑。一部分浙江的行业龙头企业审时度势,率先建成了一大批自主电子商务平台,形成众多“国”字号的行业专业网站,除上述网站外,还有中国化工网、中国服装网、全球纺织网、中国食品网、中国化纤信息网、中国开关网、中国化工仪器网等几乎涵盖所有国民经济行业和门类的全国领先的电子商务平台,形成了世界最大的B2B、B2C和第三方支付平台。三是互联网相关产业园区规模中国最大,为“互联网+制造业”提供了发展空间。杭州有东方电子商务园、下城电子商务区、下沙电子商务园,金华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金东区信息软件创业园,温州有国智电子商务产业园等15个产业园区,其规模与产值均为全国第一,杭州、金华分列“中国电子商务城市”第四、第九名,杭州被授予“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称号,金华获“中国电子商务创业示范城市”。
1.2实施“互联网+”行动是提升浙江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
尽管浙江制造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仍然突出,特别是效益、效率等“质”的提升方面,速度慢,提升幅度小,仍然以量的扩张为主,多数企业仍然从事着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处于国际分工、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缺乏抵御外部供给和需求冲击的能力;在劳动力、各类资源要素和生态环境等约束下,面临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发展中国家以更低劳动力成本承接产业转移以及我国正在打造的“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等多重压力。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难以延续,以量的扩张求发展的道路无法使浙江制造业走在前列。自2010年以来,随着浙江省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全面实施“机器换人”、“电商换市”、“腾笼换鸟”等战略措施,企业效率有所提升,劳动力紧张状况有所缓解。根据企业用工情况监测,企业缺工从2011年6月的4%降至2013年6月的2.18%。[1]但和广东、江苏等其他制造业大省相比,浙江的制造业装备强度仍然偏低,导致单位劳动力产出水平偏低,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不高,影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加强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是提升浙江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动力。
1.3浙江实施“互联网+制造业”行动存在着诸多障碍
虽然推动“互联网+制造业”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的共识,但传统的制造业管理模式与“互联网+制造业”新模式有很多不同之处,以互联网提升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体制机制、硬件设施、技术软件、生产要素等现实障碍。一是体制机制性矛盾。“互联网+制造业”是新生事物,而现行的审批、监管等,仍是原有行政体制的承袭。如互联网企业的审批涉及新闻出版、文化、经信、通信管理、工商等几十个部门,而“互联网+制造业”涉及面更广,目前的行政体制对于经济社会创新发展趋势应对不足,必然对“互联网+制造业”发展产生阻碍。在“互联网+制造业”的大势所趋下,政府对于跨部门、跨行业的统筹协调能力在经受着考验。二是技术和硬件障碍亟需突破。“互联网+制造业”对互联网和制造业的相关技术要求更高,首先要求建立制造业行业产业链内的企业法人数据库、产品数据库、需求数据库,并实现开放和共享,再形成业务协同、供给保障机制、生产和产品质量监管机制;其次要求在制造业企业内部建立以蓝牙、射频识别技术、高频无线电信号等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为基础的区域网络,再将区域网络内部分信息或全部信息与行业产业链内的大数据相连、交互、存储,不同网络、不同数据架构、不同硬件基础实现有效通信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最后是要求改变制造业企业的赢利模式,传统的赢利模式是销售硬件赚钱,而在硬件趋于雷同时,企业之间被迫以价格战来竞争,从而导致整个行业的恶性循环,这需要制造业企业摆脱原有赢利模式,把自身放入整个行业生态环境中,与其他制造业企业共同建立一个共赢模式。三是人才资源不足。根据生产要素理论,人才资源是生产要素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从小环境来说,在制造业企业中,拥有互联网和制造业两方面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还很少。从大环境而言,浙江最为缺乏的是人才资源要素: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较少,据2014全国人口抽样调查,全国平均受教育年限达8.9年,北京、江苏、上海、山东、广东分别达到11.92年、9.83年、11.21年、9.35年和9.82年,而浙江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比全国水平低0.18年,在上述沿海省市中倒数第一,外来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低,流出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高,文盲率在沿海省市中最高;每万人中大学生和科技人员所占的比例在全国均处于较低水平,仅有一所985高校,科研机构数量少,高端人才缺少;长期低端产业、粗放型增长惯性及模仿性规模化生产冲动遏制了科技、文化、创意等知识型产业发展。
2 浙江“互联网+制造业”融合提升的演化路径
推进互联网技术在传统制造业的综合运用,加快“互联网+制造业”融合发展,是提升浙江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是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破解资源要素制约、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产业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充分结合浙江制造业发展现状,浙江“互联网+制造业”融合发展要着力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重点推进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化制造、个性化制造,制造业企业之间实现网络化协同制造,进而传统型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企业转变,形成一个制造业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为浙江制造业发展提供现实的可借鉴的决策参考。
2.1智能化制造演化路径
对于智能制造的定义很多,本文的智能制造是指在制造业企业内部,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手段,提高生产装备智能化、信息化,改造生产工艺流程,推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设备在设计、生产、管理、销售全过程的应用,构建智能工厂。首先,企业要投资必要的硬件设备,比如数控设备、智能机器人、数据中心等生产装置及相关支持软件,对现有研发、供应链管理、财务人事管理进行重新梳理,调整ERP(企业资源计划)、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企业运营体系。其次,从整体产业链获取消费者和产品数据,整合企业各类数据资源,构建企业自己的“云制造”,按照消费者的偏好,进行个性化、柔性化、定制式的智能制造。最后,在大数据体系的指引下,建立一套高效精准的企业内原料分配、自动化生产物流,形成连接销售渠道的智能系统,自动将订单转化成为企业的生产任务,实现面向产品制造和供应链的一站式服务,支持企业的全球化扩张。智能制造演化路径模型如图1。
2.2个性化制造演化路径
在“互联网+”时代,客户可以让制造企业来设计产品,企业也可以利用互联网采集客户个性化需求。企业必须适应以互联网直接面对客户需求的生产模式和服务模式,以满足个性化需求来设计研发产品,实施采购、制造、销售、配送等各环节的柔性化改造,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首先,企业要整合市场信息,开展市场细分,预测发展趋势,明确客户范围,为开展个性化制造提供决策。第二,建立客户档案,提高个性化制造效率和客户价值。第三,要通过互联网直接开展与客户的沟通,通过展示产品、介绍功能、演示使用、征询意见,让客户体验和参与产品设计。第四,调整企业内部的生产工艺、流程和相关机构,推动模块化设计和模块化制造,削减企业内部层次,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提高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以个性化规模化生产的低成本优势和定制带来的高附加值实现盈利及提升经济效益。个性化制造演化路径模型如图2。
图1 智能制造演化路径模型
图2 个性化制造演化路径模型
2.3网络协同制造演化路径
浙江省是一个制造业大省,也是一个中小企业特别发达的省份,更是产业集群较多的省份。推进网络协同制造,加强各类制造资源有效协同,不仅是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浙江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首先,要面向区域或行业,让有实力的互联网企业和产业龙头骨干企业构建网络协同制造的公共服务平台,主要包括云制造③、数据中心、行业网站等,把中小微企业通过互联网与产业链内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促进生产资源、创新研发、众包设计、生产能力、质量控制、市场需求的沟通、集聚、协同与对接,提升相关企业的服务能力,提高整个产业链资源利用效率。[2]其次,中小微企业要明确自身在网络协同制造中的定位和分工,并适时接入网络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获取制造资源、设计资源、生产资源、服务资源,盘活制造资源和能力,实现技术创新与共享。[3]第三,网络协同制造要以离散型多组织、多法人、多层级的企业集团为努力方向,签订生产、委托、贸易等合同,推动产业链内的众多企业任务协同、贸易协同、委托协同、生产协同。网络协同制造演化路径模型如图3。
图3 网络协同制造演化路径模型
2.4服务型制造演化路径
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使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传统界限快速消失。服务型制造将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捆绑一起,提升了产品价值,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因此,制造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客户全程参与,整合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达到高效创新的制造模式和商业模式。[4]首先,传统型制造业企业要重视服务的提供,树立以产品服务制胜的理念,不仅注重生产产品和销售产品,要将服务作为产品的一种附加品来提供给消费者,更加重视服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让服务不仅仅是产品竞争中的辅助和延伸。第二,企业将服务的内涵进一步拓展,使服务贯穿于维修维护、运输安装及产品支持、信贷保险等各个环节,实现服务定价销售,让服务成为使产品增值和价值创新的重要手段,进一步提升服务盈利比重。第三,企业不再将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作为主营业务,而是将产品作为服务的载体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企业更加关注客户的使用体验,面向客户需求设计产品、组织生产、市场营销,基于互联网开展故障检验、维修保养、质量监测、功能优化及报废回收等各类售后服务,或者直接将产品的生产、销售等环节实施外包,主要盈利点从制造转为服务,使企业真正实现传统型制造企业升级为服务型制造企业。服务型制造演化路径模型如图4。
图4 服务型制造演化路径模型
3 “互联网+”时代提升浙江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对策
要实现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就要进一步发挥浙江“互联网+制造业”先发优势,着力提高供给质量,提升产品品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实现浙江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跨越。“互联网+制造业”融合发展不仅需要突出制造业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快企业自身改革创新,抓住消费者需求,更需要创新政府服务模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强化公共政策扶持,营造安全网络环境,帮助制造业企业抓住外部需求,为融合发展集聚更多人力、财力、物力。
3.1强化融合基础,为融合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浙江要以互联网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其前提是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在传统的制造业上广泛使用,其硬件主要包括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及直接服务个体或企业的相关设备,其生产要素为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一是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过去基础设施主要由政府或者国有大企业投资的做法,逐步向民营企业和个人消费主导转移。鼓励阿里巴巴集团等具备条件的企业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建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提供通用云计算服务,大力提升公共云服务能力。提高智能手机的使用普及率,拓宽智能终端使用范围,降低信息开发和发布的门槛,激发大众创意。二是建设公共服务平台。针对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依托现有各类行业创新研发平台,进一步发挥行业网站功能,拓展服务范围,构建行业创意设计中心、研发中心,企业信息等资源共享、信息沟通平台,实现企业、各类中介机构的沟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要发挥示范作用,建设跨界融合的创新研发设计平台。行业中介、科研机构要开发建设产学研用合作的“互联网+制造业”创新网络平台或技术创新联盟。三是推动数据开放共享。改革创新政府行政行为,显著提升政府机关的大数据掌控监管能力。改进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完善政府基础数据信息库,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进一步推进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中小微企业要充分运用各类信息资源,挖掘其商业价值,提高互联网运用能力。
3.2强化流程再造,为企业对接互联网创造前提条件
制造业企业要主动适应互联网的发展,改变经营决策思路,牢固树立运用互联网发展理念,提高客户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参与度,改进企业制造流程,推动产品优化创新,持续提高产品价值,尽可能满足客户需求。一是在信息资源利用方面,建立制造企业与相关企业、潜在客户的共享互动机制,尽可能运用互联网开发客户,降低资源供应成本,使产品开发更具有信息化、现代化、个性化,使信息资源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和盈利点,提高产品档次和企业效益。二是在生产加工制作方面,实施企业内部的柔性化流程改造,开展大规模模块化个性化创作和研发,融合更多来自客户的大众创意,提高产品制作的科技水平和文化因素,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促进传统优势产品转型升级,催生其他新兴优势产品。三是在企业管理流程方面,以企业资源计划、产品生命周期等理论为指导,借助互联网、数字化、信息化工具和大众创意,创新设计一套符合本行业的企业自身发展现状的科学管理系统,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四是在销售管理方面,充分利用浙江电商优势,加快商业模式创新,企业要把目光聚焦于互联网,找到符合自身的产业定位,改变传统的营销方式,利用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全渠道营销等商业模式,开发增值业务,降低成本,提升生产效率,获得竞争优势。[5]
3.3强化人才保障,为实施“互联网+”提供智力支持
“互联网+”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懂制造技术,又要懂互联网技术;既要有专门人才,又要有复合型人才。制造企业必须更加重视人才的引进、培训和利用,才能适应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一是要加强专业人才培训。传统制造企业要与互联网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加强人才开发和人才交流,促进沟通交流合作。加强制造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第一二代企业家的互联网技术培训,促进互联网人才与制造业人才双向流动。[6]行政机关要加强全社会的互联网知识培训,支持制造企业普及互联网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二是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高校主动适应“互联网+”需求,将互联网技术作为基础课程,提高互联网应用能力,并适时设置相关专业,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学校要在工科专业普及互联网知识。加强校企合作,聘请互联网专业人才兼任教师,广泛开展产教融合,在企业内建立一批校外实训基地,同时推动企业在学校内建立“互联网+制造业”实验中心和研发机构,加强“互联网+制造业”教学实践,增强学生的互联网实践能力。三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浙江省是人才资源缺乏的省份,而自身的培养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政府要牵头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工程,引进一批互联网领域高端人才,完善人才引进、激励和保障制度,提高人才待遇,为引进人才创造有利的条件。
3.4强化政策扶持,为重振浙江制造业集聚优势资源
各级政府也要树立“互联网+”工作理念,将“互联网+制造业”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把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作为重振浙江制造业新优势、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措施,探索融合发展的工作机制,调整发展规划、配套政策,促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一是理顺管理体制。改进互联网和制造业管理体制,改变当前互联网多部门管理体制,注重互联网与行政管理的对接、渗透与融合,实现互联网和制造业管理一体化。要合并重组行政管理机构,加强对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统一规划、协调和指导,统筹制定互联网与制造业扶持政策,集聚各类资源服务于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二是完善财税制度。统筹利用现有的互联网与制造业各类财政扶持政策,支持互联网和制造业融合平台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大胆创新互联网和制造业实践风险补偿机制,根据融合发展所需调整财政扶持力度;对部分有示范作用的企业可以实行低息或贴息贷款,带动民营资本、民间借贷、银行贷款投入互联网和制造业融合发展。调整税收扶持政策,根据企业技改状况,分别给予部分制造业与文化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同等的税收减征、免征及差别化政策。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长期以来的浙江经济粗放型、模仿性、规模化增长惯性严重遏制了制造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创立,在“互联网+”时代,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尤其重要。在信息被大量公开的互联网环境中,企业要特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储备关键领域、关键环节核心技术,推进专利技术的开放共享,加强产品服务模式的创新,提高专利技术服务的附加值。政府机关要严格专利执法,严厉打击网络侵权和假冒行为,更加注重在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同时,要增强全社会所有人群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对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的保护力度,推动社会征信体系建设。
注释:
①以上数据来源于:浙江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浙江省通信管理局和浙江省网络文化协会、浙江省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14年浙江省互联网发展报告》。
②以上数据来源于:浙江省商务厅发布的《2014年浙江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报告》。
③云制造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企业内部的“私有云”,用于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另一种是“公有云”,用于企业间的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的整合。文章中的“云制造”指的是“公有云”。
参考文献:
[1]王雷,陈畴镛.以智能制造促进浙江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29-33.
[2]蔡建湖,俞凌云,韩毅,等.云制造环境下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思路[J].现代制造工程,2013(3):32-38.
[3]项枫.“两化”融合背景下的浙江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C]//2015年浙江发展报告:经济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173.
[4]简祯富,郭仁村.服务型制造和台积电制造服务模式[J].工业工程,2013(3):1-10.
[5]李强.深入实施“四换三名”工程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J].政策瞭望,2014(2):4-6.
[6]周膺,吴晶.浙江创意经济深化提升发展研究[C]//2015年浙江发展报告:文化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60.
(责任编辑朱慧娟)
Studies on Upgrading Routes of Zhejiang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Internet+”Era
ZHU Rong
(Taizhou 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Tai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Taizhou 318000, China)
Abstract: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developing towards digitalization, network and intelligentization, which depends on the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Meanwhile, this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drives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structure upgrading and innovation mode reformation.“Internet+”era provides huge spac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rings about a rare opportunity for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reat challenges for building up Zhejiang through manufacturing industry.From the viewpoint of“internet +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nsidering the advantages, developmental status and obstacles of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Zhejiang, this article constructed the model of upgrading and evolution route based on internet development,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to raise the developmental level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Zhejiang.
Key words:interne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routes
作者简介:朱蓉(1981—),女,浙江台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研究。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浙江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动力机制优化路径研究”(Y201432616);台州市社科规划首届社科优秀青年专项课题“台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融合发展演进机理及路径选择研究”(15GHQ03)
收稿日期:2016-01-13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62(2016)02-0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