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疑,质疑,解疑

2016-04-27徐月明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6年4期
关键词:司马迁金字塔史记

徐月明

一、 积极引导,读中生疑

1. 预习时有生疑的环节。把生疑作为预习的重要一环,有助于预习到位。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提问,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对提高阅读效率是有益的。例如,《埃及的金字塔》一文,在预习时,我先请学生读课题,然后让他们围绕课题提出问题,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在预习本上提出了以下的问题:金字塔是什么?为什么叫金字塔?金字塔有多高?金字塔是怎样分布的?金字塔内部有哪些构造?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此刻,学生的思维是积极的、活跃的、主动的,课题成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引发了他们的联想,学生便会带着疑问,主动地、积极地、自由地进入与文本对话的状态之中。这样,预习的目的性强,并且富有成效。

2. 课堂上有质疑的时空。课堂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才能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改进教学方法;只有发现问题,才能使学生在不断求索中思维得以发展。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常常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问难习惯。比如,阅读课文发现疑问,就在书上画个问号;自己通过阅读可以解决的,则在问号旁边打个钩;自己阅读后,仍然无法解决的,则在旁边再打个大大的问号,留着与老师、同学一起讨论解决。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 课后有质疑的拓展。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了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课后也应该留给学生疑问的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内化,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养成。一篇好的文章,常令人觉得言已尽而意无穷;有些文章不写故事的结局,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去揣摩、延续。教学时抓住课文这些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延伸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或生活体验,大胆提出看法,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开发和拓展文本资源,不但可使文章的艺术美得到升华,还能促进学生质疑、解疑能力的提高。

二、 扎实训练,学中质疑

1. 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教师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的问题,教师也不应置之不理,而应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提问,在班级中创造好问的良好氛围,使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最大的解放,并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2. 引导学生善于提问。指导学生如何提问,教给他们发问方法并进行系列训练,也应成为质疑问难的重要一环。

(1) 指点质疑方向。第一,抓住课题质疑。例如,教学《黄河的主人》一文时,学生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会成为黄河的主人?”“从黄河的主人身上,我们会学到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为他们深入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第二,从理解课文处质疑。如教学《祁黄羊》一文时,教师紧紧抓住“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这句揭示全文中心的话,引导学生提问:“内举不避亲”表现在哪里?“外举不避仇”又体现在什么地方?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而后认真引导他们分析中心句,把他们的思考直接引向文章的重点。第三,抓住文章中的表达方式质疑。如《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的构段方式比较典型,每一自然段开头的一句话就是本自然段的总起句。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句子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从哪些地方看出,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然后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自己画画找找相应的句子来回答问题。学生不仅获得了很多关于维也纳的知识,而且在读画找中,进一步明确了文章的构段方式,为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教给质疑的方法。教学《月光启蒙》一课,出示课题后,我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学生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如为什么课题叫“月光启蒙”?怎样“月光启蒙”?“月光启蒙”的结果怎样?这样就为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做了铺垫,这其实就是针对课题质疑的方法之一。由此类推,还可以在平时的阅读中引导学生,“或在难点处求疑,或在关键处求疑,或在困惑处求疑,或在无疑处求疑”。

三、 潜心会文,悟中释疑

1. 精巧设疑,引导学生。设疑的过程最能体现教师“导”的艺术,设疑要精,要巧。精者,即要有选择,不能滥问,可在重点处设疑。如教学《莫高窟》一课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提问:“作者为何把莫高窟比作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灿烂辉煌的艺术宝库?这样比喻表明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抓住了文章的重点,不仅收到了纲举目张的效果,而且可以促使学生思维向所指方面发散。巧问者,就是所设问题角度要新,要多转几个弯,以引起学生的新鲜感,有启发性、思考性,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助于达到既获取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效果。教师可以尝试在学生探究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层层设疑,例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我在同学生一起探究问题时,提出了以下环环相扣的问题: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而且要发愤写《史记》?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你受到了什么教育?目的是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铺设,让学生“跳一跳”后摘到果子。

2. 精当讲解,疏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往往是“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疏导最关键。教师要通过引导,使学生勤思考、多分析,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厚,从生疏一步步走向成熟。只有这样,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才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作者单位:常熟市徐市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司马迁金字塔史记
“金字塔”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A Study of the Pit-Aided Construction of Egyptian Pyramids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海上有座“金字塔”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