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发挥农村无职党员作用的几个问题

2016-04-25中共宜昌市委党校课题组

学习月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党组织党员群众

◆中共宜昌市委党校课题组

农村无职党员是指在村级组织中没有担任任何职务的农村普通党员。在农村党员队伍中,农村无职党员人数多、比重大,是构成农村党员队伍的最大群体和主体力量。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实现党内教育重心下移,将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对全体党员提出了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的明确要求。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而言,广大无职党员能否做合格党员、能否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直接关系到新形势下党在农村执政根基的巩固,关系到新时期农村治理的改革、发展与稳定。结合前期深入宜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秭归县和枝江市3地11个农村的实地调研结果,本文将对农村无职党员作用发挥中的几个核心问题进行探讨。

一、影响农村无职党员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

(一)地域阻隔。以农村为场域的农村党建的各项政策、制度的落地必然绕不开农村各异的社会形态,这是研究村级党组织建设的社会基础。仅从前期调研农村的地貌差异来看,平原农村、山区农村两者在党组织设置形式、党员作用的具体体现等方面显示出差异性。和“村村通”、“户户通”的平原农村相比,山区农村面临的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因山大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而造成党员聚集难、党组织活动开展难。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五峰镇茅坪村为例,该村国土面积121.8平方公里,党员81人,平均1个党员要辐射1.5平方公里。最偏远的村党小组参加一次活动单程就要三个多小时,天不亮出发,天黑才能回家,这种地理条件造成组织党员集中活动十分困难。由于“路上花半天,开会要吃饭,误工要补偿”,党员集中活动成本过高,超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保障能力,致使不经常开展党组织活动。因此,对于山区农村的党建工作来说,首要的问题就是通过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把无职党员有效地统筹起来。

(二)群体分化。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加快发展,催生了农村无职党员群体的分化,即从传统单一的农村阶层剥离并衍生出新的社会阶层,包括务工党员、个体户党员、私营企业主党员、在民营企业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的党员等等。这些新兴的社会阶层往往脱离故土,或是利用农闲时节就地转移、短暂流动,或是完全摆脱土地,常年在外,从实际意义上已基本告别传统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这最终导致了今天农村的无职党员划分为两大群体:一类是留守在村里的无职党员,其中又以年岁大的党员居多,如调研的村中,一村无职党员57人,60岁以上老党员33人;一村无职党员84人,60岁以上老党员35人。另一类群体就是流动在外的无职党员。这些流动无职党员呈现出个体参差不齐、就业领域多、分布地域广、流动迁徙性强等特点,且一般为单向流出,尽管这些年有逆流而归、回乡创业的例子,但仍为少数。

农村无职党员的群体分化给党组织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出难题,从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党员群体的合力作用,但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农村无职党员在各行业、各领域发挥作用的舞台。通过无职党员流出地党组织与流入地党组织统筹协调,共同设立流动党支部、党员服务站等,以共建共管积极整合流动无职党员力量,引导流动无职党员在其所在行业、所在领域、所在居住地发挥党员作用。以秭归县为例,作为湖北省探索建立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的联系点,秭归县的组织部门通过与本地无职党员流入地党组织,联动创建流动党支部,先后在北京大兴区、浙江省乐清市、温岭市等地组建24个流动党支部,在促进流动无职党员的社会融合、组织无职党员主动参与当地社会事务、为流动无职党员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及互助帮扶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党建薄弱。农村无职党员作用发挥中存在着“无心”发挥、“无力”发挥、“无处”发挥的问题。“无心”体现在党员党性观念弱化、宗旨意识淡薄,混同于一般群众,甚至有极个别无职党员不如普通群众;“无力”主要体现在无职党员队伍现有的结构性缺陷,如年龄老化、学历偏低、能力偏弱的现象;“无处”体现在无职党员缺乏发挥作用的有效载体,想干事无用武之地,想管事无正当名分。以上三大问题归根到底是党员组织化程度弱的问题。党员“无心”需要党组织的教育引导,党员“无力”需要党组织的关怀帮扶,党员“无处”需要党组织的平台搭建。因此,如何有效发挥党组织的效力、盘活无职党员这部分“闲置资源”,是解决农村无职党员作用发挥难的核心问题。

二、把加强党建作为关键着力点

通过调研发现,党组织落实党建主体责任是首要前提。调研中,无职党员作用发挥较好的村,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拥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党支部书记能切实履行党建“第一责任人”的职责,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党在农村的建设工作。他们在群众有威望,在党员中有威信,能发挥党组织“带头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因此,党组织单元要下沉、重心要下移,要尽力激活党组织的“神经末梢”。村干部唱“独角戏”、普通党员坐“冷板凳”的常态充分说明了农村传统党组织设置形式的空转与失效。针对这一现状,以创新党小组设置形式和活动模式为着力点,把党小组打造为党支部的“前沿阵地”,是畅通党组织“微循环”的有效途径。如在全县开展“幸福村落”创建的秭归县,以村落为单元,在村落治理的组织体系上,实行“双线运行”,即“村党总支(支部)—村落党小组—党员”为主线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和以“村委会—村落理事会—农户”为轴线的村落群众自治体系。

五峰县打破传统行政村的党小组设置模式,针对山区农村特点,打造党员“一小时活动圈”。以“一小时能集中、一间屋能坐下、半天能搞完”为原则,依山就势、尊重民俗,科学重置党小组。以茅坪村为例,一是按组划片。对符合“一小时”活动圈标准的自然村组,不打破原有组别设置。二是依势划片。对地势平坦,居住较为集中的区域实行划片,如顶坪党小组按照居住相近、地域相连、人事相往的原则进行划片。三是聚居划片。为沿袭历史,尊重民俗,对以地名聚居的党员实行按聚居地划片,如刘家坪党小组、宋家河党小组。每个党小组有10名左右党员,每小组配备一名群众威信高、奉献意识强的小组长,小组长联系组内党员,每名党员联系5—15户附近的农户,构建起“党支部—党小组—党员—农户”的四级网络,形成“支部建在一线、党员干在一线、作用发挥在一线”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这种组织构架与城市社区的打造网格党支部的“网格化”党建组织管理体系具有同质性,同样是建实“微组织”,编织大网络,变松散疏漏为无缝覆盖,解决党组织缺位和虚位的问题;同样是整合党员力量,激发基层组织“细胞”活力;同样是党员个体对接群众个体,实现群众服务全覆盖,解决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三、把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作为基本路径

2014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指出“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是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础工程,对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强调“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要坚持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要“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强化服务功能、改进服务作风、提高服务能力、完善服务保障,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组织保证。”这些规定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农村无职党员作用发挥从何处着眼,这是政策依据。围绕农村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问题,在发挥农村无职党员作用方面,体现出以下四个特征。

(一)服务普遍化。具体体现:首先,提供服务的行为主体涵盖全体或多数无职党员,而不只是村干部、党内少数先进分子,要让大多数无职党员都能发挥作用。以枝江市为例,只要是有活动能力的农村(社区)无职党员,一律纳入参与群众结对帮扶活动范围。其次,服务对象实现全覆盖,通过每个党员联片包户或结对“认亲”,使服务对象落实到每一家农户。再次,从服务内容来看,涉及村务管理、农户生产生活中各种具体、细微而又实在的问题,以党员提供“微服务”,满足群众“微心愿”,发挥党组织大能量,真正体现了“群众利益无小事”。

(二)服务有形化。围绕“为谁服务、服务什么、怎么服务”的问题,明确服务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措施。从调研情况来看,各地主要做法是设(寻)岗定责、亮相承诺。如枝江市因地制宜、因需设岗,围绕精准脱贫、美丽乡村建设、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等重点工作,在农村(社区)设置了政策法规宣传、党风廉政监督、矛盾纠纷调解、致富带富引领、环境卫生保洁、道路沟渠养护、文明志愿劝导、义务治安巡逻、便民惠民服务等类型的责任岗,根据“个人自愿、双向选择”原则,组织无职党员根据个人特长和意愿认领岗位,党组织根据工作需要推荐党员到适合岗位。党员认岗后,统一制作“党员责任岗”标牌,亮岗位职责、亮党员身份,并采取召开党员大会、在党务公开栏张贴公示等形式,及时向广大党员群众通报无职党员“领岗认亲”活动情况。

综合受调研村的无职党员作用发挥情况,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维护农村稳定中起到“稳压器”的作用;在发展公益事业中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在处理突发事件中起到“排头兵”的作用;在发展农村经济中起到“发动机”的作用。

(三)服务常态化。即如何确保无职党员服务群众、发挥作用能保持长期性、可持续性,克服以往活动中经常出现的“抛物线”现象:党组织工作:发动——高潮——回落,群众心理:希望——振奋——失望。五峰县在开展党员“一小时活动圈”前,曾探索了其他推动无职党员发挥作用的路径与办法,由于规则复杂,缺乏切实的可操作性,因此执行一段时间后,就偃旗息鼓了。现在推行的党员“一小时活动圈”和灵活的党小组活动开展形式,使党员能积极参与党小组活动,改变了原来党小组会基本不开或开得不规范的局面。

对无职党员职责的设定和要求体现了“接地气”的特点。既能结合农村治理的中心工作对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变宽泛要求为精细定位,又能采用贴近农村党员、群众生活的用语进行概括表达。如无职党员除了认领的职责外,党小组还明确了党员“七个一”的共性职责,要求“新闻联播听一听、农闲时节访一访、好人好事讲一讲、邻里不和劝一劝、外来人员问一问、产业发展帮一帮、歪理邪说驳一驳”,可谓好懂易记、朗朗上口,党员、群众一看便知。党员能做的事、党员擅长的事,党员主动亮明身份、主动联系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群众的肯定和赞誉反过来又让党员获得了成就感、找回了荣誉感,因而形成党员为群众服务的内在精神动力。

无论是领岗“认亲”、寻岗定责,党组织各项工作和政策的推行必须符合农村工作的形势,符合农民的习惯和特点,必须遵循“简便、管用、长远”的原则,使党员容易遵照,群众容易理解。简便才能管用,管用才能长远。

(四)服务制度化。围绕无职党员作用发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通过建立党小组活动开展制度、党员公开承诺制度、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等工作制度,通过建立党员教育培训机制、困难党员和老党员党内关怀帮扶机制以及通过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健全监督管理机制、探索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等,为无职党员作用地发挥长效提供制度保障。

猜你喜欢

党组织党员群众
我是党员向我看
清华党组织公开
多让群众咧嘴笑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