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级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的“沌口样本”

2016-04-25课题组

学习月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开发区武汉发展

◆课题组

(课题组成员:秦尊文,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萍丽,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发研中心副主任;赵霞,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徐志翔,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发研中心副主任科员;邱敏,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武汉开发区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汉南区毗邻武汉开发区,是武汉市的农业大区。两区的一体化发展,具有必然性。经过两年多的磨合运转,两区一体化发展成效显著。

一、武汉开发区托管汉南区的背景分析

(一)武汉开发区面临的发展瓶颈

(1)发展空间严重不足。托管汉南前,武汉开发区面临产业空间严重不足问题。2013年底,武汉开发区工业用地总面积26平方公里,已供21.03平方公里,剩余4.97平方公里中未征只有0.97平方公里,土地问题成为制约武汉开发区发展的最大瓶颈。

(2)产业结构亟待优化。武汉开发区产业格局与提高产业竞争力不相适应,表现为二三产业结构失衡,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不足,2013年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3%,且服务业竞争力不强,业态主要是一些传统的批发零售业,金融、设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低;在第二产业中,一业独大态势显著,2013年汽车及零部件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6.6%;汽车、电子电器等支柱产业在核心技术、设计、研发、品牌开发等诸多方面有所欠缺,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新兴产业缺乏基础。

(3)经济功能区的社会功能不健全。作为一个经济功能区,武汉开发区有工委、管委会,工委是市委派出机构,管委会是市政府派出机构,没有人大政协。尽管开发区在各方面不断加大创新力度,但在发展中越来越面临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公共服务等一系列问题。开发区经济职能大于社会职能,迫切需要类似于区一级的行政架构,来支撑作为武汉未来西南新城的发展。

(二)汉南区面临的发展瓶颈

托管前汉南区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规模不大,层次低,龙头企业和有影响的品牌少;二是汉南尽管有土地资源优势,但是受到武汉开发区巨大政策优势和产业无形资产的屏障影响,陷入“灯下黑”的困局,难以引进大项目和高端产业;三是汉南属于上解型财政,底子薄,农业人口多,城市化水平低,公共服务水平差,农民实际人均收入水平低。

开发区托管汉南区,发展空间的拓展是重要推动因素。但从深层次看,这一战略决策最终服务于城市空间、产业布局优化的需要。

二、托管实现“多赢”

(一)破解武汉开发区与汉南区的发展瓶颈

(1)开发区发展空间得以拓展。规模托管后,经过调整两规,到2020年两区工业用地面积将达到46.81平方公里,有效缓解了工业用地不足难题。随着先进制造业在军山——汉南一线布局,沌口地区老旧工业用地开始“退二进三”,为现代服务业腾挪了宝贵的发展用地。

(2)产业布局日趋优化。随着发展空间的拓展,武汉开发区由以工业经济为主向城市综合经济转型,2015年现代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较2013年提高9个百分点。以永旺梦乐城为代表的商业零售业,以当当网数字出版总部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以渤海商品交易所、中国交建华中总部为代表的总部经济快速聚集,产业形态不断丰富延伸。

(3)功能形态再造重塑。托管以来,在坚持发展产业的同时,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更加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社会事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一条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的新路。武汉开发区作为一个功能区,加快由工业园区向产业新城转型。汉南区由传统的行政区,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主题、以园区平台为支撑的开发区式的管理架构和组织方式。

(4)创新驱动增强发展核心动力。抢占汽车产业发展制高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以美国休斯车联网、东风车联网等项目为重点,打造行业领先的智能汽车研发、制造基地。完善汽车产业全价值链,引进格特拉克变速箱、博世制动系统等世界知名汽车零部件项目,推进武汉国际赛车场及辐射武汉城市圈的“汽车大世界”等汽车后市场项目。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推广工业机器人示范应用,打造国家级智能制造创新应用示范基地。发展智能家居,实现“互联网+用户个性需求”的定制化生产模式。发展通航产业,打造通航卫星研发制造、机场运营、航空运动、配套商服等全产业链。

(二)提升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功能

(1)加快武汉与仙洪试验区对接。目前,有水路、陆路两大通道贯穿武汉开发区和汉南区:水路是长江;陆路是京珠、沪蓉、汉洪高速。汉洪高速在仙桃境内又与随岳高速对接,形成与岳阳的江北陆路快速通道。两区融合后,武汉开发区与洪湖新滩工业园将直接接壤,这有助于在长江北岸规划形成绵延三十余公里的产业带和城镇带。在此基础上,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武汉开发区与省级仙洪试验区对接,带动洪湖、仙桃一体化发展,推动武汉至岳阳段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促进武汉—长沙都市连绵区的形成。

(2)提升武汉三大产业开发区的集聚效应。武汉有三大国家级开发区,但未形成有效集聚效应,增长极带动作用不足。两区合并后,武汉开发区依托汉南及军山地区,将江北(东风公司)和江南(上汽通用)两大汽车基地有效连接起来,从而推动全市汽车产业资源整合,在长江中游形成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汽车产业带。

三大国家级开发区进一步加强对接与合作,在主城区外围形成一个产业环带,有利于集中和增强市级资源配置能力和开发区的集聚功能,形成有规模、有能级的产业集聚和引领区。

三、建设功能区引领行政区的发展样板

(一)武汉开发区托管汉南区的创新之处

(1)由功能区托管同级别行政区。托管是国家级经开区拓展“国批”面积的通行办法,但大多只是托管一个或几个街道。如果需要整合周边的行政区,也大多采用政区合一模式,如广州经开区整合周边区域新设了萝岗区。作为功能区的武汉开发区托管作为行政区的汉南区,而没有新设两区合一的行政区,这在全国都是首次尝试。

(2)功能区和行政区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划。武汉开发区原有管辖范围在行政区划上隶属于蔡甸区。两区融合后,汉南区仍保留行政建制。这种托管模式,为国家级经开区创新体制机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沌口样本”。

(二)两区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做法

(1)打造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平台。精简党政机构。坚持“小政府、大部制、高效率、低重合”原则,将原54个党政机构,现精简为23个,机构数量减少57.4%。改革后的党政机构,既是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内设机构,也是汉南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门,实现了管理架构的创新再造。创新机构设置。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立全市第一家行政审批局,集中管理全区22个职能部门的审批业务,实现了“一表申报、一窗受理、一章审批、一网运行”,打造了“3.0版”行政审批新模式。设立园区平台。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不同区域的基础条件,把全域489平方公里划分为产业发展方向各有侧重的八大功能板块,设立商务城、先进制造业示范区等7个园区管理办公室和一个农业发展投资公司,承担项目落地、服务企业等职责,与职能部门形成了条块结合、互有分工、统一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园区所在地街道逐步剥离经济职能,不再承担经济指标,专职负责社会事务,让经济事务归园区,社会事务归街道,权责明确,各司其职。补足功能短板。整合两区行政资源,增设了民政局、卫计局等单位,增强了基本民生社会服务供给能力,也使经济社会发展职能更加协调;设立环境保护局和安全生产监管局,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工作筑牢了体制基础;专门设立审计局,强化了纪检监察部门的人员配备,增强了监督保障功能板块的力量;保留了汉南区人大、政协建制,为今后搭建覆盖两区的人大、政协预留了体制框架。

(2)着力推进五个“统一”。统一发展规划。按照两区发展一盘棋的思路,重塑区域空间格局和产业规划布局。制定《武汉开发区(汉南区)一体化规划》提请市政府审议通过,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十三五”发展规划》。统一项目布局。中船重工701所航电设备等10余个项目顺利签约,新兴重工高端装备制造、南京金龙新能源客车、东本零部件产业园等20多个大中型项目在汉南落地生根,总投资达101亿元,为汉南地区注入了强劲动力。统一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工程,加紧推进沌口和纱帽的通顺大道、檀军公路、军纱大道、纱帽大道等骨干道路的连通。汉南工业园区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汉南通用机场开工兴建,中海粮油码头开始发力。统一民生社会事业发展。两区社会保障一体化工作业已启动,汉南地区学校、医疗机构开始提档升级,两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迈出实质步伐。统一生态环保建设。绿道网络向汉南延伸,牛海湖公园、薇湖公园顺利建成,启动实施纱帽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和汉南排涝工程。

四、几点启示

(一)坚持产城融合,是未来开发区发展的重要使命

从国家级开发区的形态、功能及发展经验看,在产业结构上,开发区正由单一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举转型;在城市空间上,由工业区为主向“产、城、绿”融为一体的特色城市空间转型;在管理职能上,由注重经济发展向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型。发挥产业集聚地作用,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产城融合、城乡统筹发展,将是开发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只有把城镇化创新试验田和先行区作为国家级开发区的重要使命,才能使开发区成为新时期深化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引擎。

(二)站在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前沿,把创新驱动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

国家级开发区经过30多年的开发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是我国推进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增长级。在新的历史阶段打造新优势,开发区必须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新模式,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水平,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实践证明,只有抢抓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积极探索创新与开放融合、创新与产业融合、创新与城市融合,才能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引领开发区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三)承担更多历史使命,把自身发展与国家战略和城市战略结合

二十多年来,融合国家改革开放大局、与武汉同频共振是武汉开发区快速崛起的重要经验。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描绘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成为打造开发区升级版的核心依据。当前武汉已从打造功能进入到提升功能和改善品质并重的新阶段,武汉开发区托管汉南区的探索,为湖北提供了经验样本。实践证明,只有把开发区自身发展纳入发展大局,主动承担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赋予的战略任务,才能成为转变方式的新典范。

猜你喜欢

开发区武汉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开发区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挤压还是带动:开发区FDI外溢对无开发区城市经济的影响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以南昌高新开发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