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三张牌”,道路货运变高效
2016-04-25娟子
文/娟子
打好“三张牌”,道路货运变高效
文/娟子
据业内专家分析,我国物流效率低下的一大原因,就是物流社会化与专业化程度偏低。
相关数据显示,在我国的货运市场当中,拥有1辆货车的个体户占所有运输公司总数的40%,有100台以上货车的公司仅占3%;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近80万家物流企业之中,多以小户、散户的货主为主。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模式,直到近两年“互联网+”的出现,才有了转机。
遗憾的是,相对其他行业的转型速度,传统道路货运业的脚步要慢许多,运输市场的信息不透明、价格不对称、层层分包、集约度低等现象造成的长期积弊,以及“小散弱”的市场特点,都造成行业快速转身的高难度。
面对行业的新形势新需求,交通运输部近日有了新动作—《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正式公布,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物联副会长贺登才指出,“物流的‘效’就是实体经济的‘本’。交通运输推进物流业‘降本增效’的直接体现在于‘降本’,但关键在于‘增效’。”那么,如何在“降本”的基础上努力“增效”,促使政策落地有益行业发展?针对行业特点,下一步又有哪些重要抓手?
第一张牌:无车承运引领降本增效
9月1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改革试点加快无车承运物流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在全国开展道路货运无车承运人试点工作。一时间,被公认为无车承运人“标准模板”的罗宾逊模式又被推上风口。
无车承运人试点的推行并不意外,我国物流业在单纯运输、仓储方面降本增效空间不大,提高货物运输组织程度已成为破解物流业痛点的重要手段之一。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谭小平就表示,“我国道路货运主体90%为个体户,无车承运作为一种新型运输组织方式,具有整合社会闲散运力,使货运市场朝着集约化方向发展的优势。”
那么,这一模式的着力点在哪儿?天津德利得供应链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运营总监、中物联公路货运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恽绵指出,无车承运关键不在“无车”,而在“承运”。
福佑卡车创始人单丹丹也认为,不管有车也好,没车也罢,假若只是一些信息的撮合、匹配,没有“承运”二字,不承担运输责任,就不能称之为“无车承运人”。
从目前状况看,货源的不确定性以及司机位置的不固定性导致了货运市场交易的原始且低效,也成为“无车承运人”在中国落地的难题之一。针对现状,传化物流推出精准运力模式,通过“千·万车队培育计划”,实现运力资源整合配置,迈出了其“无车承运人”模式的第一步。“通过整合相关企业的干线、网点资源,精准运力将形成全国干线网络,打造干线网络无车承运人平台。”传化物流精准运力事业部总经理陈宏表示。
我国多式联运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面临许多设施装备技术和运输一体化组织的瓶颈
与一般车货匹配平台不同,作为国内领先的城际整车运输互联网交易平台,福佑卡车则聚合了大量的经纪人资源,其运作基本模式是:根据货主企业的发货需求、线路,分析经纪人的优势路线和交易习惯,把货源精准推送给最合适经纪人。经纪人会匹配适合的司机、运力来承运这一票货物。最后福佑负责全程的管理、异常订单的处理,并跟货主和经纪人同时签订运输合同,平台承担承运责任。
“无车承运人”虽有望推动货运物流业的转型升级,但也有专家表示,运输担保机制的缺失和财税配套政策尚未明晰等,让“无车承运人”面临权责利关系不均衡、风险防控压力大、未来发展受限等问题。
早在今年5月,“营改增”试点方案的全面推开,就意味着国家允许无车企业从事货物运输服务,并有资格开具11%的发票。
“货主端的开票问题解决了,但作为无车承运人,开出去11%的发票之后,怎么来进行进项抵扣降低税负成本,就考验到我们的税务体制了。”新杰物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坚说。实际上,这也是目前所有的无车承运人面对的共同问题。
此次《意见》中明确提出“进一步细化试点企业增值税征管具体流程和监管要求,协调解决增值税征管中开票资格、进项抵扣、额度监管等实际问题,规范试点企业纳税行为,强化税收监管,防范税收风险”,但究竟如何抵扣,目前仍未定论。
第二张牌:“甩挂、甩箱”双管齐下
我国物流业在单纯运输、仓储方面降本增效空间十分有限,这就使得提高车辆使用效率成为改造货运物流业最关键的突破口。
甩挂运输是提高货运效率的重要手段,且早已成为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主流运输方式。这种点到点的运输方式,不仅具有单位成本低、运行效率高、周转快等显著特点,还可以实现以汽车甩挂运输为基础的铁路驮背运输、水运滚装等方式的联合运输,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环保优势,并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环保效果。
甩箱运输模式代表着未来道路货运的发展方向
自2010年11月,第一批甩挂运输试点工作启动以来至今已有六年多,据相关部门统计,今年通过甩挂运输和取消运营车辆强制维护等措施,累计节约物流成本近300亿元,相当可观。
谭小平说:“这几年,通过试点的带动,发展甩挂运输已经成为物流行业的共识。货运企业积极主动地寻求和参与网络化、协同性的货运模式创新。在甩挂运输试点带动下,非试点企业也开始响应并融入这种模式。”
不过,这种运输模式对运力和集货有着较高要求,货运场站、运力配置、稳定货源都是甩挂运输不可缺少的要素。而这些对于我国运输市场而言,均是巨大的挑战。如何根据行业发展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出最优的运输方式,是企业不断摸索的课题。
有中国公路物流业“阿里巴巴”之称的卡行天下,就是通过甩挂运输优化运力的佼佼者之一。卡行干线的运输成员实行“双边甩挂”,以实现大幅降低干线的运输和管理成本,同时提高运输安全和时效保障,提高服务体验。关于“双边甩挂”,卡行天下总裁钱钰解释说,专线公司如果单边承运成本会比较大,跑双边来回线路并采取甩挂运输,可以进一步压缩时间成本。“在正式推出前,卡行天下已在2015年用半年的时间对两三条线路做了试运营测试,整体成本下降在20%以上。”
上海佳施物流总经理李华认为,甩挂运输试点的推广不仅保留了专线点到点的运输特性,还有利于整合优化城际干线,促进货运物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同时,他介绍说,普通的甩挂运输往往是A点到B点的来回往返,这就会引发一个极大的弊端—疲劳驾驶和司机不规律的生活。佳施物流的操作模式则在原有甩挂运输的基础上,将往返路线再次拆分,进行甩挂运输。如此一来,当地的司机一般每天往返一共800公里,实现当天来回,时间规律,并且拥有更多的时间和家人相处。
此外,中集车辆集团华南中心总经理孙春安指出,与甩挂方式相比,已在欧洲(特别是德国、法国)被广泛使用的甩箱运输显然更加高效。他解释说,国外很多货车都会拖挂一节或两节及以上的车箱,运达目的地后,货车便将随车携带的货箱甩留,再拖带其他货箱返回原地或驶向新目的地。另外,甩箱运输的货物可以“先装后卸”,交换作业时间可大幅缩短。同时,由于一辆车可以拖多个交换箱体,因此箱体可以按目的地划分来实现沿途甩箱运输,大大提高运输效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车辆等待时间大幅度缩短,甩箱运输还可以有效提高车辆利用率,减少在用车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油耗,实现节能减排。
不过,使用甩箱运输方式的前提是要有稳定而充足的业务量。目前我国物流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由于进入门槛较低,仍以中小物流企业以及散户为主,他们业务量较少,甚至还处于找活的状态,采用甩箱运输既困难又不经济。
尽管困难重重,但不可否认的是,甩箱运输模式代表着未来道路货运的发展方向。中国物流学会常务副会长戴定一表示,虽然目前甩箱运输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前景很好。只是,甩箱运输模式的推行还需有效监管部门,以引导市场既提高效率又符合规范安全。
第三张牌:高效运输装备得“靠谱”
随着产业布局加速优化,区域合作日益紧密,新兴技术广泛应用,运输服务需求提档升级,我国的多式联运发展也迎来了大有可为的重要机遇期。但无论是多式联运,还是甩挂、甩箱运输模式的发展,运输装备技术水平的提升都显得日益迫切。
甩挂运输是提高货运效率的重要手段,且早已成为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主流运输方式
谭小平认为,我国多式联运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面临许多设施装备技术和运输一体化组织的瓶颈。据统计,目前国内卡车车型有将近2万种,厢式化程度低,平板车、栏板车、仓栅式半挂车占比达80%。因此,他表示,多式联运的发展还需加大推广专用载运装备、快速转运设备的力度,并探索发展45英尺、53英尺等大尺寸、大容量内陆集装箱技术体系。
尤其是今年“921”新GB1589标准发布之后,倒逼着运输装备升级,以满足货运物流快速发展的需求。
赖兆华便认为,在当今降本增效与921新政等多重政策的影响下,货运企业若想提升效率,一方面可引进出勤率高的牵引车。毕竟甩挂是一个高效协同的运输方式,一旦某台车“生病”了,整个链条就断了。另一方面,选择轻量化、外观平整的挂车。“不要小看轻量化的作用,减轻的车重百公里可以降低3升油,这对于大企业来说是很可观的。而且,选择外观平整的挂车,能比瓦棱状车厢轻一些,风阻也更小。”赖兆华解释说。
孙春安则认为,模块化双挂汽车列车或将是我国货运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
实际上,不管有多少标准化的货车在路上奔驰,如果没有系统化的组织进行运营,就没有集约化的效率。钱钰认为,国外甩挂、甩箱运输模式的普及,其内核是背后庞大的组织调度能力。而这一点,在国内的行业当中尚且欠缺。因此,需要重视和引导发展一批能给行业带来组织化提升的公司,如平台、联盟、大车队等。
此外,我国货运在途中监控、调度、装卸、理货作业管理系统等方面,信息化发展不足。物流信息只有互通互流,方可重塑供应链体系,促进整个产业的成本节约和效率提升。谭小平建议,从政府角度,应建设基础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打通各个系统间的数据通道,为企业运营提供基础信息一站式服务;从企业角度,要建设协同开发的运营管理系统,打破企业之间的信息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