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贾精英 文化使者—“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
2016-04-23苏银梅马晴
文 / 苏银梅 马晴
商贾精英 文化使者—“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
文 / 苏银梅 马晴
在古“丝绸之路”上,曾经活跃着一支商贾精英,那就是粟特人(Sogdian)。粟特人是西方学者对中国史籍中“昭武九姓”人的称呼,也称“商胡”或“九姓胡”。
史射勿墓壁画
族源
《隋书》和《唐书》记载的昭武九姓“本月氏人”,其祖先温王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后被匈奴击破,向西越过葱岭至中亚的锡尔河与阿姆河流域的索格底亚那地区(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境内)定居,子孙繁衍,分王九国,分别为康国、安国、曹国、石国、米国、何国、史国、火寻、戊地。来到中国的粟特人以国名为姓,如康国人姓康,曹国人姓曹。远离故土的粟特人以这种做法来证明“不忘本”的个性与怀故情结。
昭武城在今天河西走廊中心城市张掖市境内,如今临泽县暖鸭乡有一座村子名昭武村,有人考证,该村名称与月氏人所建昭武城有关,当时昭武城是月氏族人的活动中心。古时候,河西主要有两个少数民族,一个是月氏,另一个是乌孙,到了战国后期,月氏人逐渐强大,打败乌孙,占据河西地区。至秦时,匈奴人变得强大,在匈奴王冒顿单于在位之际,向月氏人发起进攻,月氏人被迫迁徙到今天新疆的伊犁河南部定居下来,历史上把这一部分人称作大月氏,而留下的老弱病残未能西迁仍然居住在祁连山一带的称小月氏。到了西汉文帝时,大月氏人再次遭到匈奴的致命打击,匈奴胜利后,拿月氏王的头盖骨作为饮酒的酒器。月氏人遭受巨大的打击和屈辱后,继续西迁至中亚的两河流域,征服了当地的土著居民(塞种人或斯基泰人),由于古代索格底亚那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大月氏人很快发展起来,并且建立了九个城邦国,其中康国最大。我们知道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就是联合月氏等民族共同对付匈奴人,而当张骞到达粟戈地区(汉书中对粟特人居住地的称呼)表明来意后,粟特人已经无心恋战,乐不思蜀了。
“丝绸之路”开通以后,粟特人开始东迁,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粟特移民的高峰期。据固原出土的史射勿以及其他各地出土的粟特人墓志记载,其“先祖多因宦来徙”。史射勿是隋朝人,其祖上可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来到中国的,那一时期东迁的粟特人,多数为政治、军事原因和商业目的而来,到了唐代,也主要是商人、传教士。也许因为这些胡人体格健壮,性格勇猛,从墓志铭文看,定居中国的粟特人得到的头衔主要是军事方面的。史射勿墓道壁画中的执刀武士形象就是写真。洛阳出土的康国人康磨伽墓志记载,其曾祖为凉州刺史,祖父为安西都护府果毅,父亲为唐朝上柱国,他本人以军功授游击将军上柱国。
唐代长安城内粟特人分布图
石刻“胡旋舞”
善于经商的粟特人
粟特人居住地处于亚洲中心腹地,为古“丝绸之路”的枢纽地带,其首都撒马尔罕是当时东西方商品贸易集散地。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促使一代又一代粟特人走上经商的道路。“利之所在,无所不至”,“丈夫年二十去旁国”,儿童五岁开始读书,如读不进去,就开始学习商业知识,到了二十岁就去他国谋取商业利益。因此,经商成为粟特人主要的生存方式。在粟特地区,商人的社会和政治地位较高,仅次于贵族。因此,是否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成为粟特人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在“欲贾市为好”思想的驱动下,他们远离故土,往来于“丝绸之路”各城镇,获得丰厚的商业利益,同时促进了各民族间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有学者称他们是东西方文明的主要“搬运工”。据斯坦因在敦煌发现的古粟文特信札2号内容记载,粟特商人经商范围遍及河西及黄河中游地区,经商网点主要有今天新疆的吐鲁番,甘肃敦煌、武威、酒泉、兰州,宁夏固原、灵武,陕西西安,河南洛阳,河北临漳等地。所经营的商品有丝织品、珠宝以及金、银、樟脑、胡椒、石蜜、麝香、小麦等。《红楼梦》里有“九国贩骆驼”的歇后语,就是到处做生意的意思。
北周康业粟特墓室北侧围屏石榻,榻板上置放尸骨,围屏上有精美的线刻山水人物画
北齐东迁粟特人葬具底座,人身鹰足祭司
粟特人的葬具
传播东西方文明的大使
有学者讲,“粟特人的商业发达史也就是文化传播史”。大批粟特人东迁,对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安国人安元寿,16岁时便追随李世民,且深得信任,曾参加了武德九年的玄武门事变,并立功劳。武威,就是凉州,曾经是粟特人的一个贸易中转站,安国来的安氏家族是当时凉州望族,曾经帮助唐朝平定了李轨的割据势力,后被赐姓李。安史之乱的发动者安禄山、史思明分别为康国人和史国人。安禄山本姓康,小的时候受安国人安波主的扶养而改姓安。
经济方面,由于粟特人掌握着雄厚的财富,大大促进了唐代经济的发展。他们购置田宅,娶妻生子,过着富裕的生活。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大批金银器及其他珍贵文物就是最好的见证。
文化方面,随着粟特人的到来,火祆教、景教、摩尼教相继传入中土。唐贞观五年,“勒令长安崇化坊立祆祠,号大秦寺,又名波斯寺。”据洛阳出土何磨可墓志记载,长安礼泉坊建有祆教祠堂。唐河南府立德坊也有胡妖神庙。“每岁,胡商祈福,烹煮杀羊,琵琶鼓苗,酣歌醉舞”。粟特人绝大多数信奉火祆教,即琐罗亚斯德教,也称拜火教。其教旨为善恶二元论,认为宇宙有善、恶两种神灵,阿胡拉玛兹达为善神,安格拉·曼德为恶神,火为善神之子。据陈垣《火祆教入中国考》所载,在北魏神龟年(公元518—520年),该教传入中国,北魏、北齐、北周加以崇祭,而且设有专门管理火祆教的官职,名为“萨保”或“萨宝”。萨保是一个政教兼职的官员,同时是商队首领,负责处理粟特人商业、宗教及日常事务。史射勿的曾祖父、祖父均为“萨宝”。向达的《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记载:“北魏安难陀,至孙盘婆罗,代居凉州为萨宝,盖火祆教世家也。”此外,米姓粟特人也有担任萨宝职务者。祆教的活动仪式包括拜火神、歌舞及魔术表演等,粟特人善歌舞,西来的粟特人中有不少乐工和从事绘画的匠人。
剺面截耳与刺心剖腹
保留至今的粟特文字
随着粟特音乐绘画艺术的传入,改变了中国唐代音乐绘画艺术风格。康国的胡腾舞、胡旋舞、石国的拓枝舞在当时的两京(长安、洛阳)风靡一时。唐贞观中期最有名的琵琶手康昆仑便是康国人,唐代教坊里也有不少粟特人,“如曹氏父子,米氏父子,皆以善歌世其业,同出于昭武九姓”。唐代的大曲、中曲、小曲皆源自西域音乐,以致影响到宋代的大曲、元代的元曲。若追根溯源,中国唐、宋、元时期的音乐莫不与西域音乐有关。绘画方面,中国绘画在唐以前以线条为主,比如李贤夫妇墓道、墓室壁画,无论人物还是门楼,都以线条勾勒表现。到了唐代吴道玄开始以凹凸法作画,王维创晕染法画山水,宋代的米芾以泼墨法为世人所知。米芾就是米姓粟特人后裔,居住在太原,移居镇江后,自称是“火正后人”,即火祆教后裔。粟特人中的曹氏家族多从事音乐、绘画工作,如曹婆罗门、曹妙达、曹仲达皆为北齐著名画家。唐代琵琶名手曹保及其儿子曹善才、孙子曹刚,俱以琵琶技艺著称。李白也曾有诗活场景的画面,如狩猎、商队出行等。粟特人还有一个奇特的丧葬习俗是“孷面截耳”。据康金吾神道碑记载,康金吾送葬仪式在胜业坊举行,“亲事左右,莫不孷面截耳以哭”。孷面截耳就是当重要的人物或亲人去世哭丧时的自残举动,比如刺腹、截断耳朵等,非常残忍。这种做法是不是幻术,还有待考证。
粟特人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族,据考证,今天的维吾尔文、藏文、八思巴文以及后来的蒙文和满文都源于粟特文。
总之,善商贾的粟特人长期穿梭于“丝绸之路”上,在获取丰厚商业利益的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成为传播文明的使者,在东西方交流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云:“拨拨弦弦意不同,胡啼番语两玲珑。谁能截得曹刚手,插向重莲衣袖中。”米嘉荣和他的儿子米和是唐代宪宗、穆宗两朝的国家级乐师。在饮食方面“开元以后,贵人御膳,尽供胡食”,抓饭、油饼、胡饼(面包羊肉)、葡萄酒等都由粟特人传来。中国的造纸术由康国人传至撒马尔罕。在粟特人的故乡片治肯特、阿佛拉西布等地宫殿遗址壁画中,皆出现过中国唐王的形象。
祆教丧葬习俗中,认为尸体是不洁之物,不能接触地面,在粟特人故地,尸体需让狗分食,葬骨于瓮罐。来到中原的粟特人中的上层人士,采取石棺床的葬俗,除天水发现的石棺床外,山西太原发现的虞弘墓石棺床、西安北周安伽墓、北周史君墓都有石棺床。结构均由榻、围屏和底座组成,四周雕刻墓主人生前生
(图片均来自网络)
(责任编辑 黄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