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云南实践

2016-04-23王菁刘瑜澍黄薇

今日民族 2016年1期
关键词:高水平云南学院

文 / 本刊记者 王菁 刘瑜澍 黄薇



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云南实践

文 / 本刊记者 王菁 刘瑜澍 黄薇

提起“高水平大学”,大多读者首先会想到哈佛、牛津、清华、北大等世界名校。其实,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我国高等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转型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一批高水平大学已经在全国各地陆续崛起。云南地处西南边陲,是一个民族大省,有着60多年历史的云南民族大学在三年前吹响了建设高水平民族大学的号角。通过几天深入的采访,我们体会到高水平建设给该校带来的巨大变化,也从中感悟到:高水平大学与一般大学的区别,主要就在于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承担了什么样的职责,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希望云南民族大学高水平建设能够为全国的民族教育发展提供新的模式。

取乎其上

2016年1月,人民网等主流门户网站相继发布了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编制完成的《2016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报告公布了2016中国大学排行榜700强、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行榜和中国大学国际化水平排行榜单。报告显示,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6中国大学排行榜700强中,云南民族大学综合排名第197名,首次跻身全国前200强;此外,自2015年起,云南民族大学连续两年被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评为中国二星级大学,并跻身区域高水平大学行列。

2014年5月4日,云南民族大学召开全校师生大会,全面动员部署高水平民族大学建设

这个喜讯对于民大广大师生而言,虽然惊喜却不意外,因为早在2013年11月,云南民族大学新一届领导班子紧密结合新时期、新形势下社会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高瞻远瞩地提出建设高水平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全校师生紧密团结,按照学校建设高水平民族大学的“123456”宏伟蓝图——“1个目标” “2个规划” “3个阶段” “4级联动”“5类工程” “6项任务”,有条不紊地拉开了建设高水平民族大学的序幕。

云南民族大学校长彭金辉向记者介绍,高水平民族大学的建设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前三年打牢基础,后三年初见成效,新五年跨越发展。

因此,在民大师生看来,两年的努力,“飞跃”仅仅是第一步。

那在民大人心中,怎么样才是高水平大学呢?2015年岁末,在春城暖暖的阳光中,在景色秀丽的雨花湖畔,我们听到了这样的心声 。

彭金辉校长:“高水平民族大学既要拥有国际公认的基本内涵,体现高水平大学的共同特征,同时还要彰显民大‘民族性’‘边疆性’和‘国际性’的办学特色。高水平大学应该具备‘五个拥有’。一是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引进和培养一批优秀人才;二是拥有一流的学科,我们必须优化学科结构,凝炼学科方向,突出学科重点,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学科品牌;三是拥有一流的科研成果,我们必须提升科学研究的水平和能力,产出更多高级别的成果,获得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级、省级奖励;四是拥有一流的教学成果,我们必须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社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五是拥有一流的为社会服务能力,我们必须提高为民族和边疆地区服务的能力,为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服务。”

云南民族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传统天然药物研发联合实验室樊保敏副主任:“高水平大学应该是学科和学术并重发展,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对于高素质人才的管理也要科学,拥有优势、特色学科以及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也要具有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较强的师资队伍。”

2011级应用心理学专业施吉娟:“我心目中的高水平大学,首先,有自己特色的学科;其次,有负责的教师队伍;最后,有积极向上的学生。这三点相辅相成,更重要的还有学校管理层对学校的规划,形成积极的校园文化。”

因为心怀梦想,民大人才有了追梦之路。而且民大人的追梦之路源远流长:云南民族大学始终秉承“团结、进步”的办学精神,以立足边疆、服务边疆、服务民族团结繁荣发展为己任,建校60多年以来已累计向社会培养输送了10多万名高级人才。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中的第一代学士、硕士、博士、专家、学者,大多是民大培养造就。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特别是29个民族自治县的民族干部大部分毕业于民大。学校已成为中国特别是西南各民族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研究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重要基地、国家和云南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2014年12月10日,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学校揭牌

彭金辉教授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日趋增大。面对这一背景,2013年,云南民族大学新一届领导班子经过近半年的前期调研与科学论证,明确了“服务民族”“服务边疆”的办学定位,率先提出了建设高水平民族大学的口号并付诸行动,这才有了之前提到的“123456”。具体来说,就是紧紧围绕建设高水平民族大学这一目标,依照《高水平民族大学建设规划纲要》和《三年提升计划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两个规划,实现校领导、项目建设主管部门、各学院(部门)、项目负责人的四级联动管理,覆盖学科与研究生教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平台与科学研究、国际教育与交流合作五类工程,实现高水平的学科、高水平的队伍、高水平的教学、高水平的科研、高水平的国际教育、高水平的管理六项任务。

理念的形成和思路的具体实践,充分体现了民大领导班子的卓越胆识与远见。正如彭金辉校长所言:“云南民族大学率先提出建设高水平民族大学,顺应了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新形势,响应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新要求,呼应了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期待。”

云南民族干部学院第一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专题培训班结业典礼

砥砺奋进

在2014年5月4日的全校师生大会上,学校领导向全体民大人描绘了建设高水平民族大学的宏伟蓝图,彭金辉校长在会上说:“云南民族大学高水平发展,对国家、对云南、对少数民族和边疆民族地区,以及我们每一个师生都是一项以全面创新为内涵的、极其深刻的变革,也是一项极其繁重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全面建设高水平民族大学的目标提出后,民大人积极投身其中,在学校管理、科研水平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培养等方方面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创新。

学院特区与学术特区的创建就是其中之一。为推进高水平民族大学建设,民大针对有基础、有条件、有特色,发展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可行的学院、学科、团队或项目,分别遴选设立了3个“学院特区”、3个“学院特区培育试点单位”和1个“学术特区”。这些“特区”在法律和学校授权的范围内,实行特区负责人负责制,赋予其特殊权利,给予特殊政策和经费支持,确保“特区”建成高水平民族大学建设的示范,充分发挥其引领、带动和辐射功能,成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开路先锋,进而推动学校实现整体跨越式发展。

彭金辉教授的科研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民族文化学院就是其中一个“学院特区”。学院特区获批后,学校不仅在人事管理、人才计划、招生指标、科研任务、分配政策及后勤保障等方面给予优先或倾斜支持,还每年给予学院特区200 万元的专项资助,将其纳入“云南区域高水平大学”“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学科学位点建设”等专项资金预算范围,并设立学院特区建设专项经费,学院特区校内津贴分配总量核拨到学院。在自筹经费的使用方面,给予特殊政策保障。学院抓住特区发展机遇,2015年设立学院教师科研项目30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27项);研究生科研项目30项;本科生科研项目10项。这些项目的启动和建设,有力地带动了学院特区的建设。

施吉娟同学2014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获得者2011级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是民大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确立的“学院特区培育试点单位”之一。2014 年12月被确定为试点以来,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的老师们明显感到压力更大了、事情更多了、考核更严了。同时,老师们也欣喜地看到一年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老师的发展机会更多了、学院的发展空间更广了。

走进电气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高飞的办公室,满墙粘贴着“电信学院高水平民族大学建设项目”、“电信学院高水平民族大学人才项目”等各类项目进度表。高院长告诉我们,高水平民族大学建设已成为学院许多工作的推手。他说:“被确立为‘学院特区培育试点单位’后,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获得学校每年50万的额外经费投入。而过去,电信学院每年能得到的划拨经费为40万。这50万的经费相当于给了我们一倍的力量,其中大部分被投入到支持学生参与各类竞赛、毕业实习等对学生的实战培养中;一部分被用于教师的培养,还有一部分经费我们用于实验室建设,这对于改善我们整个学院的基础实验条件,提高实验课开课率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入选“2014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的王德强教授(后排左五)与科研团队在德钦调研

除经费支持力度加强外,高水平民族大学建设赋予“学院特区培育试点单位”的特殊权利和政策也成为学院各项机制改革的“助推器”。借助高水平民族大学建设的契机,电信学院开始推进“院、系两级”管理机制,将教师和学生的管理权下放到系。学院还成立了以普通老师为主要成员的教授委员会,制定了《教授委员会章程》,实行教授治学。从学院的项目立项、人才评审推荐,到老师的职称评定都由教授委员会推进。此举意在探索学术与行政适度分离的模式,以规避行政权对学术权的干预。此外,学院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合作交流,与国内外院校、机构及企业的合作关系更加紧密。依托与外部的合作,电信学院正积极引进了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并筹建院士工作站。

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化学与环境学院学生在做实验

“一个大学科研再牛、平台再多,都只是其功能的一部分。大学的核心功能应该是教学,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我们学校的重点工作应该是本科教育。”高飞院长分析道,“本科教育其实是大众化教育。但大众化教育背景下,不能放弃精英教育。电信学院也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艰苦的探索。一方面,作为工科学院,学科特点对学生的实战能力要求很高。为此,我们借助学院特区经费支持,在‘学生竞赛’‘学生创新项目设立’上投入了很多精力、经费。2014年11月我们组建了‘竞赛培训班’,培训班以项目为依托,每个项目有1000-2000元的经费支持,学生可以自己找指导老师,牵头申请项目;老师也可以提出项目,对学生招兵买马。同时,因为我院学生构成较为复杂,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差距较大。学院根据同学们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从2015年初开始实行AB班教学,使教学内容更能针对学生实际。”

电信学院的改革创新只是民大开展高水平民族大学建设的一个缩影。在高水平民族大学建设中,民大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探索具有民大特色的发展道路,努力实现新跨越,不断开创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新局面。在建设思路方面,紧紧围绕建设总目标,切实推进学校内部改革,尤其是在学校领导力、现代大学制度构建、内部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科研工作机制、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等方面加大改革与创新力度,以制度创新促进教育创新和学术创新,加快建设高水平民族大学的步伐。采取了“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建设思路,实施学科建设非均衡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以民族学、社会学学科群为特色,人文社会学科与理工、艺术、管理等学科协调发展,国际合作交流程度不断加深的办学新体系,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声誉、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机制创新方面,采取了创建“学院特区”和“学术特区”这样先行先试的、示范带动的方法。经费保障方面,学校力推“三年提升计划”。将财务预算分为两块,一块保基础、保运行,另一块用于高水平民族大学建设,每年集中投入不少于8800万元的建设经费,以项目建设的方式着力推进“三年提升计划”,2014-2020年预计投入总经费5.28亿元。

作为一名已经在校任教32年,担任了8年院长的民大老教授,高飞院长颇为感慨地说:“学院是支撑高水平大学的支点,没有高水平的学院就一定没有高水平的大学。‘学院特区’为大学的改革创新开了一扇窗,有望为云南省高等教育发展闯出一条新路。”

云南省2014年新增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暨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和先进集体颁证仪式在学校举行

成绩斐然

通过深入采访,记者体会到,通过近两年的高水平民族大学建设,云南民族大学一大批有价值、有特色、有影响的阶段性成果已经凸显,“高水平民族大学建设”成效显著。从云南民族大学发展规划处我们了解到,“高水平民族大学建设”成效现在主要在七个方面体现。

在学科建设方面 学校跨域整合、科学布局,实施差异化、错位式发展战略,使高水平学科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在获得民族学、社会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后,已累计招收民族学、社会学的博士研究生和项目博士后20多人。2014年11月,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开始运行并顺利招生;学校深入推进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申报,培育建设13个硕士点,8个专业硕士点首次参加专项评估,一个特色凝练、结构优化的学科体系正逐步形成。

在队伍建设方面 为了向高水平民族大学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学校大胆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全面启动了3个“百人计划”(引进100名高端人才和优秀博士、培育100名高层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100名管理服务创新人才),以培育出一批名师为目标,有效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水平。校长彭金辉教授获得“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副校长王德强教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刘晓荣教授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寸亚玲教授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入选巴西“科学无疆土”人才计划项目,20多位教师获得省级人才称号。

至2015年,学校“百千万人才” “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等人才培养取得新突破,省部级以上人才项目获得者快速增多,已达 60人次;学校还通过多种渠道,以多样形式引进郁丹、阮榕生、刘新芝、李赞、潘悟云等海内外知名学者,师资队伍的结构更加优化,综合能力、业务水平及社会影响力切实提高,高层次人才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更加凸显。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深化实施“质量立校”战略,狠抓“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和教学质量监控,有力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采访中,东南亚学院教学名师刘晓荣教授对此深有感触:“实施建设高水平民族大学的策略后,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所需不同专业的高素质人才的措施,深化了教学和科研的力度;这几年民族大学加强了软件和硬件的建设,扩展了办学渠道,加强了与各州市、国内外高校的合作,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方法,搭建更多的让学生施展能力的平台;由于学校知名度提高了,吸引了更多的学生报考本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也在不断提升,高水平、高学历的教师不断充实到教师队伍中。”

同样的切身感受,同学们也体会颇深。“学校在进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同时开设了许多项目,在参与项目中学生的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比如学校在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中设立了研究生创新基金,为广大博士、硕士研究生提供资金,支持科研创新项目的完成;创办了暑期学校,组织和带领同学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调研和考察;开设了精品课程与特色教材的项目建设,学校很多老师获得了项目,得到学校的经费支持,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做项目,得到了不少锻炼。”“学校政策好,可申请项目比较多,机会也多,周围同学普遍积极性高,而且项目申报宽、审核严,最大可能杜绝项目无疾而终。”“参加项目后,完全改变了我过去只学基础研究,缺乏动手能力的被动学习状态。”“我已经大四了,学校科研气氛好,我希望跟着项目和导师继续做下去,并且还会留在母校继续深造。”同学们七嘴八舌地争相回答着,他们眼中闪烁着的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母校的信赖与感激。

2014年,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实现了新的突破。其中,寸亚玲教授参与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体系建构与人才培养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成果——《高等职业教育“三维一体”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项,各种省级项目更是不胜枚举,学生在数学建模比赛、英语竞赛、计算机大赛、体育和艺术等赛事中获得100多项奖励,彰显了人才培养的成效。其中,有1人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28人获得一、二、三等奖;外语学院和思语同学荣获中宣部“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比赛全国二等奖。省级以上教学项目不断增多,特别是“全国双语人才培训基地”“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等落户学校,进一步凸显了“民族性”的办学特色。

云南省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在云南民族大学揭牌

第三届语言濒危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学校召开

2015年,学校被命名为“云南省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示范学校”;获国家民委教改项目7项,为历年最多;成立省级虚拟仿真实验室1个,并获国家级推荐资格;获省级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教学名师3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省级卓越青年教师3名。首次承办了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华文化组决赛,获学生学科类竞赛奖10多项,其中二等奖2项,为云南省参赛最好成绩。一年来,学校在全国计算机、数学建模、英语等学科类竞赛中获国家级奖50余项,省级奖近百项,为学校历年最好成绩。

承办教育部“中德语言文化研习云南之旅”活动

云南民族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传统天然药物研发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在学校举行

中国首个民族团结进步协同创新中心在云南民族大学揭牌

在科学研究方面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战略,通过夯实基础理论研究基地、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了科研成果质量和影响力。

彭金辉教授的“黄磷尾气催化净化技术与应用”课题研究成果获得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王德强教授的研究成果获得2014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15年,学校的1份科研项目研究报告得到多位中央领导批示。继2013、2014年哲学社会科学国家基金项目立项全省第一,并获得全省唯一一个重大招标项目立项之后,2015年,学校获得国家哲学社科项目22项(含2项特别委托重点项目),立项数并列全国第33位,云南省第2位。新增2011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专家工作站2个;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6项。陈新滋、王国栋两个院士工作站落户学校;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已开展项目研究;与中国科协、中国社会科学院等联合举办了“中国科协第十六届年会科学道德论坛”“文化多样性与构建和谐世界”“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民族社会的和谐构建:东南亚南亚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第三届语言濒危社会语言学”等高端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承办2015年云南、广东、新疆三省区国家自科联合基金评审会,举办民族团结进步等多个高级别理论研讨会。多位院士到校开展学术报告,营造了浓郁的学术氛围,增强了云南民族大学的学术影响力。

近两年,学校平台进一步拓宽,先后成为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研究基地”、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云南跨境民族文化研究基地”;建立了云南省跨境民族地区生物质资源清洁利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民族地区资源清洁转化重点实验室;建立了云南省高校生物可降解材料、特色植物资源化学成分综合利用、云南跨境民族文化研究、云南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理论与实践研究4个创新团队;与美国福尔曼大学合作共建“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基地”。

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段金生感触很深:“学校能取得突飞猛进的成绩是必然的,因为政策利于找准目标、凝炼方向,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科研氛围,形成科研、教学互动的良性效果,提高学校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整体能力。每个人的专业和研究领域不同,研究的方法与路径存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如果在一个尊重人才、重视科研的氛围中工作,可以受到感染与启示,会促进个体科研能力的良性发展。”在这一点上,同样是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的樊保敏教授持相同看法:“学校开展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创造了更多新的机遇。学校开展高水平大学建设提高了全校师生对科研的重视度。其次,随着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开展,学校的知名度也与日俱增,同时将会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优秀科研工作者选择到学校进行访问与交流,这对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将起到很大的帮助。另外,有了更多科研经费的支持,将会更加激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科研事业中,为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作出贡献。”

在国际合作交流与国际教育方面 以国际化视野审视教育发展、以国际化模式带动国际交流合作,是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国际化走在云南省前列的成功经验。据介绍,云南民族大学拥有云南省高校的“四个唯一”。是国家留学基金委指定的云南省“唯一”具有“国际区域问题研究及外语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的高校;是云南省“唯一”具有印地语专业学生推荐名额的“政府互换奖学金项目”承担高校;是全国“唯一”获得印度政府ICCR奖学金授权的高校;是云南省“唯一”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国际职业教育的高校。学校已累计公派出国留学生289人,居全省首位。

国际学院杨红艳副院长向记者介绍道:“学校教育国际化已经实现两大突破。一是在对外国际职业教育方面有所突破,外交部‘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获准成立,国家领导人在‘10+1’东盟会议和APEC会议上进行重点推介。二是在拓展海外教育服务方面有所突破,与斯里兰卡的佩拉德尼亚大学和加勒马欣达中学达成共识,共建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与老挝科技部达成共识,共建老挝科技学院;与北京语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孔子学院;接待了14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和国际友好人士520人次,来自27个国家的540多名留学生到校学习。”据悉,云南民族大学已成功获得教育部亚洲区域专项项目“云南—东南亚南亚高校合作论坛”的立项。学校还建立15个国际合作创新基地;首次获得留学基金委CSC创新人才出国留学项目;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112项,名列全国第二。

在办学体系方面 完备的办学体系是高水平大学建设成熟的标志。随着云南民族干部学院的成立,云南省专升本教育基地、云南省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落户学校并获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表彰,云南民族大学附中、附小的开办,云南民族大学有了从小学、中学、预科、专科、本科、硕士直到博士、博士后的“全家福”,能够开展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干部培训等等。学校办学体系逐渐完备,进一步增强了人才培养、服务民族、服务边疆、服务南亚东南亚的综合能力。

在管理服务方面 学校积极推进“管理活校”战略,通过建设高水平的管理体系,激发出巨大的改革活力。成立了新的学术委员会,积极推行教授治学;通过了《云南民族大学章程》,坚决实施依法治校;充分发挥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教代会、学术委员会的工作职能,完善学校治理体系;目前,云南民族大学的高水平民族大学建设已经初见成效,一个拥有“高水平的学科”“高水平的队伍”“高水平的教学”“高水平的科研”“高水平的国际教育”和“高水平的管理”的新型民族大学正展现我们面前。

直挂云帆

高水平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是“到2025年,努力把云南民族大学建成学科特色鲜明、管理体制先进、师资队伍优良、基本条件完善的高水平民族大学,并成为全国少数民族各类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争取进入‘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部委省共建学校,总体办学水平跻身于全国民族高等学校前列”。

为实现这一最终目标,民大在建设之初就提出了“三步走”的计划。

第一步(2015-2017年),将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机制体制创新为动力,扎实推进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管理活校、特色铸校和国际化教育战略,以“三年提升计划”项目推进为抓手,加强民族学、社会学学科群建设,遴选一批学科、专业和平台等进行培育与建设,为实现高水平民族大学建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步(2018-2020年),着力强化学科优势和特色的整合,学科、专业与平台建设成效明显,建成一批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和规划教材,省部级以上重大、重点科技、科研平台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产出一批有影响的学术成果,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学校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教学研究型的学校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和显现。努力争取1-2个学科排名进入同类学科前十名;新增3-5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3-5个特色学科,3-5个新兴学科;2-3个本科专业通过国家权威机构专业认证等,带动师资队伍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成果和服务社会能力有较大提升和发展,基本建成高水平民族大学。

第三步(2021-2025年),瞄准高水平大学的标杆,通过不懈努力,进一步深化学科建设,提升学科和学术影响力,民族学学科排名全国前三、社会学学科排名西部第一、全国前六,争取3-5个学科排名进入同类学科前十名;争取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8-1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个以上;5-10个本科专业通过国家权威机构专业认证,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标志性成果;汇聚和造就一批学科领军人物、学术技术带头人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开放包容、团结协作、创新思维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实现人才质量优良、科研成果丰硕、社会贡献突出的根本变化,完成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建成高水平民族大学。

如今第一步才过半,已成绩斐然。2015年8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发文,云南民族大学荣获云南省人民政府、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大学,省委书记李纪恒,省委常委、省委高校工委书记李培批示,要求以此为契机,抓好落实,促进云南民族大学越办越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面对荣誉与进步,民大人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对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了更切实可行的追求。

化学与环境学院是民大具有代表性的理科学院,也是学校的特区学院,目前已获得了云南省跨境民族地区生物质资源清洁利用国际联合研究室、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民族地区资源清洁转化重点实验室、一个院士工作站、一个专家工作站等科研平台。“2016年我们学院的重点是加强学术带头人的培养;扩大国内外学术交流,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与学术影响力及师生的学习交流;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或重点项目立项;研发3-5个产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总结科研成果和申报省部级科技奖。” 化学与环境学院院长郭俊明教授告诉记者。

中印瑜伽学院的成立,是高水平民族大学建设的又一重大成果。2015年5月15日上午,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印度总理莫迪的共同见证下,彭金辉校长与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首席部长Satish Mehta在人民大会堂签署了云南民族大学与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ICCR)关于联合共建云南民族大学瑜伽学院的合作备忘录,云南民族大学瑜伽学院成为印度在中国建立的首所瑜伽学院。6月13日,中印瑜伽学院揭牌仪式在学校隆重举行,印度外交国务部长辛格、云南省副省长丁绍祥为中印瑜伽学院揭牌。11月13日,中印瑜伽学院开学典礼在学校隆重举行,印度旅游文化部部长沙玛、印度驻华大使康特,云南省副省长高峰、省政协副主席杨嘉武出席。开学典礼上,中印瑜伽学院师生和昆明的瑜伽爱好者500人表演了瑜伽,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的500名学生表演了太极拳。印度的瑜伽和中国的太极是两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两者刚柔并济,受到观众喜爱,也向外界展示了民大对外交流合作又迈出了一步。

谈及民大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政策,做好对外合作交流的经验,国际学院杨红艳副院长认为:“一是在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学校思路开阔、高瞻远瞩;二是在工作的部署上抢先占领制高点;三是在工作落实方面能够把握展现最大亮点;四是在利益权衡方面舍小获大。”据悉,民大对国际教育的总体规划和总目标是:2015-2020年,让民大的国际教育成为云南高校范围内的国际教育的典范,真正突出民大办学“民族性、边疆性、国际性”的办学特色。让民大的国际教育在周边南亚东南亚国家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朝气勃勃的各民族学生

杨红艳副院长还向记者介绍了发展规划的具体体现,一是到2020年,民大的留学生有独立的宿舍楼和良好的宿舍设施;二是到2020年,民大的留学生人数在2015年的基础上翻四番;三是在优秀的中外合作项目上要有重大突破与创新;四是体现学校高水平特征的指标上要有飞跃式的上升。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今后我们将把办学思路从规模发展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继续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在由以增加数量为主向以提高质量为主的转变过程中,加快推进内涵式跨越发展。”面对未来,彭金辉校长介绍了发展新思路。

在民大的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从领导班子到名师,从青年教师到学生,“创新式发展”已深入人心;从学校到项目建设部门,从“特区 ”到每一个学院,“创造式举措” 已遍地开花。有了这些,建设目标怎么可能不实现呢?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 王菁)

猜你喜欢

高水平云南学院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以“四精四度”推进率先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