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把握医疗新闻的新鲜度和分寸感

2016-04-22范洪

科技传播 2016年6期
关键词:返璞归真读者服务

范洪

摘要 都市报的社会新闻中,医疗新闻具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首先由于这些新闻本身都是读者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因此具有相当的贴近性,大伙或喜闻乐见,或具有一定的猎奇心理,这些都是新闻传播上要好好把握的。更重要的是,医疗新闻关系到人的健康,生命以及社会伦理这样一个大话题,具有相当的知识传播,健康教育等意义,这也具有传播意义,但凡事须有分寸和度,如果医疗新闻仅仅为了拨人眼球而不讲求度和分寸的把握,就可能造成读者心理上的恐慌,甚至影响到社会稳定。因此,如何把握医疗新闻的新鲜度和分寸感十分重要。

关键词 医疗新闻;人物报道;读者服务;返璞归真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59-0037-02

医疗健康,不仅是报社体现民生、也是读者十分关注的新闻类别。面对医疗新闻林林总总的现状,笔者只想谈一些小小的心得——如何在追求新闻新鲜度的同时,把握好写作分寸感。

1 不要为了案例的新奇特而失去真实性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在医疗新闻中,一些特殊病例很能抓住人们的眼球,这也就是为何会出现“缝肛门”“婴儿在保温箱被烫死”这类假新闻的根本原因所在。

然而,还有一类新闻的“假”不易被察觉,那就是一些事件属实、但病情分析并不全面的新闻。这类新闻看起来惊悚,但却容易失去专业人士的信任,这对报纸的信誉度同样是一种损伤。

在各大媒体,我们时不时会看到这类新闻:某人暴饮暴食,吃了寻常食物,或者干了件普通的事儿,却得了某种重症或失去生命等等。这样的新闻让人读起来心惊肉跳,阅读率点击率自然会高,但是否真实呢?疾病不能只看表面,吃了什么,做了什么,或许只是其诱因,深入了解,患病的根本原因其实另有“元凶”。而采访者因为知识的局限或为了博取眼球,有意或无意的忽略了其背后的原因。

在两年多的采访中,记者也多次碰到这样的报料——听起来惊悚,但细究起来,却并不完全是这么一回事。

举个小小的例子,有人报料称“一位老伯吃杨梅不吐核,造成肠穿孔,差点丢了性命……”这个报料看起来没有问题,以前我们也写过类似的稿子,问一问急诊医生基本就能成文了,但我决定还是再深入调查一下。因为接诊的胃肠科室专家已经下班,记者在医院里上下打听,几番询问,终于联系到这位医生,而他则讲出了其中的隐情:这位老伯其实是一位晚期癌症患者,胃肠道穿孔到底是不是因吃杨梅不吐核引起,并不确定。

再举一个最近的例子。11月19日本报刊登过一篇“每天喝10多瓶可乐,20岁小伙血糖‘爆表不幸离世”的稿件,而这则新闻在全国各大媒体纷纷转载时,一些媒体为了博眼球,慢慢将新闻标题做成了“男子常年喝可乐,中毒身亡”“小伙子每天喝十多瓶可乐死亡”之类,要知道“喝可乐”和“死亡”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前提一一他患有糖尿病而不自知,可乐只是一个重要的诱因,因此这种标题显然是不妥当的,也遭到了一些医学界专业人士的质疑。

一种疾病,它背后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甚至光靠一位医学专家都不一定分析得清楚,记者作为医学的“门外汉”,要把这类疾病以及与其相关的健康知识讲清楚给读者听,除了平时多看多问,还需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不能为了吸引眼球的“一时之快”,而失去我们为读者服务、追求新闻真实性的初心。

其实,从另一个侧面说,医疗新闻的真实性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这就不仅仅新闻本身这么简单的事情了。因此,作为写稿的记者,这个名感性要时刻具备,你的文章如果本身逻辑太离谱,或者说断章取义,会不会在社会上引发恐慌,或者给某个行业,某个个人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你个人能不能因此承担责任?这点需要时刻的思量,这也是在判断新闻如何把握时,必须要拿捏好的真实性。

2 医疗新闻人物报道如何把握写作分寸感

讲完特殊病例的写作分寸感,下面我再来谈谈医疗新闻人物报道的写作分寸感。医疗新闻中的人物报道,主要是患者和医生两个方面,患者当中,最具新闻性的自然是一些器官捐献者和患者家属。

谈到捐献者,大家首先想到的词一定是——高尚。但我认为一味抒情式的赞扬并不见得能深入人心,反而容易因“用力过猛”而引人反感,因此在报道中,我更注重挖掘人物身上最朴实的想法,以及其作为普通人人性的一面。

以我报道的两位深入人心的人物为例——角膜捐献者梁梅宁和徐海荣,他们生前都是茫茫人海中最普通的人物,为何会做如此高尚的决定呢?

梁梅宁原本并没有捐献的想法,想法来自她的丈夫,深爱她的丈夫有个简单的想法——“留”住她那双美丽的眼睛。商量捐献角膜的过程也没有那么激动人心,只是一次如寻常时简短而平常的夫妻对话。整篇新闻关于捐献的部分就到此为止了。后面的段落里,我花了大量篇幅描写了夫妻间平常却又处处闪现着小浪漫的生活场景,这和我们每一对夫妻的寻常生活并没有两样,但就是这样一篇没有高歌颂扬的稿件,却更加引起读者的共鸣,那段时间读者来电来信表达自己的感想,红十字会的器官和角膜捐献数也创了新高。

徐海荣也是如此,他是一个外地来甬打工的农民,自然更讲不出什么大道理,我在采写稿件时,行文风格我也力求朴实,不拔高,不渲染,甚至就这样记录下他所讲的、听起来甚至有点可笑的原话:“法国人说的,中国每年有200多万人死于癌症,为啥?技术不行,医学不行!所以我把遗体捐去做研究,提高医疗技术!”我还抓住了其它媒体都没有抓住的一个点——“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个中国农民最质朴的想法,甚至都没有避讳他捐献器官的另一个并不怎么高尚的原因一一希望借此引起人们的关注,帮他抚养没人管的孩子。同样因为真实,这篇稿件显然比其它同类稿件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那段时间本报的新闻热线连续热闹了好几天,都是来询问并帮助徐海荣的,还有一位阿姨把电话打到我这里,让我转告“徐家的欠债和今后孩子的生活费,她全包了”。

此外,再简单谈谈医生的人物描写。医生是一份需要有一定的奉献精神的职业,但它也是一份由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所从事的职业,在采访中听到医生讲的最多的话就是——“我没有想那么多,这就是我工作的一部分”“遇到困难的人,你难道不想去帮助一把么?”所以我在报道中尽量避免使用“白衣天使”这类套上光环的字眼,而是尽量去挖掘他们在生活中真实的一面,例如白血病“之父”裴仁治认了个干儿子,心胸外科专家邵国峰是个夹弹珠高手,二院深受病人欢迎的小护士是个“段子手”之类的细节,读者读起来忍俊不禁,医生也觉得我们的报道亲切真实。

这些人物可以用我在一篇人物稿中的引言来概括:“这就是属于普通人的光辉,不炫目,却更持久。”因此,人物报道过犹不及,在写作辞藻的使用上有所克制,这样的返璞归真,才能更真实,更接地气,更深入人心。

猜你喜欢

返璞归真读者服务
现代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发展的新趋势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图书馆如何注重服务细节 提高读者服务质量的探讨
返璞归真,让阅读教学走向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