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护理在无偿献血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2016-04-22王亚轩,孟跟东,刘吉华等
舒适护理在无偿献血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王亚轩, 孟跟东, 刘吉华, 李桂琴
(辽宁省血液中心 采血科, 辽宁 沈阳, 110000)
关键词:舒适护理; 无偿献血; 献血反应
作为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无偿献血工作关乎人民健康与社会和谐。自1998年实施《献血法》至今,中国无偿献血事业得以迅速发展,临床用血从有偿献血平稳过渡到无偿,但近年的临床用血量以每年10%~15%的速度增长,供血紧张问题成为常态[1]。建立无偿献血的长效机制,除需完善《献血法》,还应有固定的献血者和志愿者队伍[2]。研究[3]表明,宣传无偿献血的价值能够有效招募新的捐献者,而改善沟通交流方式,给予其满意的输血环境能够促使其反复捐献。作为一类新的临床护理模式,舒适护理具有整体性、有效性和个性化等诸多特点[4],在临床中被多科室广泛应用。本研究对200例初次无偿献血者实施舒适护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初次捐献者的负面情绪,取得了较高的献血者满意度,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沈阳市区2个固定献血点初次献血的无偿献血者各200例,分别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118人,女82人;年龄18~48岁,平均(21.3±11.5)岁;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15人,初中79人,高中及以上106人,其中57人为在校大学生。对照组男124人,女76人;年龄18~51岁,平均(22.4±9.7)岁;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18人,初中80人,高中及以上102人,其中55人为在校大学生。2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按照献血标准程序给予2组献血者一般操作和常规护理,保证98%以上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进行舒适护理,在观察点门口安排引导员,设立休息室、健康宣教室,保证献血室通风透气,整洁明亮。培训采血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素质,并专门培训其舒适护理技能。从献血环境、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进行,具体操作如下。
1.2.1热情引导:由引导员主动迎接献血者并亲切问候,引领献血者进入准备室,交流中态度温和,合理运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及时了解献血者的心态。初次献血者多不了解无偿献血的性质和意义,引导员应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其正确认识无偿献血,尽量消除初次献血者的思想负担,帮助其达到身心的最佳状态以适应献血环境。
1.2.2环境舒适:采血室内应保持良好的通风和光照,使献血者呼吸顺畅,视野明亮。调节采血室的温、湿度在人体舒适范围,减少因温、湿度变化而产生的负面心理。减少噪音等不愉悦因素,适当播放一些轻柔音乐以舒缓献血者情绪。保证献血室内物品摆放整齐。
1.2.3心理舒适:初次献血者对无偿献血活动有热情,但又缺乏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担心采血会影响身体健康,常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等负面心理。护理人员应表现出热情、稳重,协同营造舒适的环境给献血者以亲切感,向其宣传相关知识,帮助初次献血者正确认识无偿献血。在采血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实时关注献血者状态,态度诚恳地与其交流,及时给予献血者人性化关怀。献血后要详细告知献血者注意事项,并向其表示诚挚感谢。
1.2.4生理舒适:选取适合献血者的卧位,以确认献血者舒适为标准。协助献血者挽起袖子,确认衣袖不会对其造成不良影响,采血过程中保证采血椅平整松软。先指导献血者减轻采血疼痛的方法再进行操作,护理人员在进行操作时要确保动作轻柔,尽可能避免因操作导致的献血者疼痛。采血过程中通过交谈、音乐等方式分散献血者注意力,观察献血者是否出现不适状态并及时加以询问,对献血者提出的需求要尽量满足。
1.2.5服务舒适:献血全程都伴随健康教育,以帮助献血者保持健康为目的,有针对性地根据每位献血者出现的不同情况进行教育。除献血前引导和采血时操作外,保证献血者在献血后的充分休息,确保休息椅松软舒适,休息室中提供食品、饮料和简单娱乐设施。休息室护理人员加强巡视,认真解答初次献血者的各种问题,严密监测献血者可能出现的异常状况并迅速采取措施。确认献血者状态正常后方允许其离开,留下献血者联系方式并定期随访,鼓励献血者相互交流并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积极宣传无偿献血的意义和重要性。
1.3测量方法与评价指标
① 分别在献血前和献血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献血者的心理状态,评量表应用1~4级评分法,共20个条目,阳性分界线为标准分≥50分,分值越高表明焦虑情绪越严重; ② 使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献血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技术操作及健康教育等,共10项,每项满分10分,以标准分≥90分为满意,满意度=满意人数/总人数×100%; ③献血后询问献血者采血疼痛程度,分为疼痛可接受和疼痛不可接受,疼痛耐受率=疼痛可接受人数/总人数×100%,并观察献血者献血后反应; ④ 询问献血者是否有再次献血的意愿。
1.4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献血前后SAS表评分比较
献血前2组献血者SAS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献血后观察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献血前后SAS表评分比较 分
与献血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2组疼痛耐受与献血反应比较
观察组认为采血疼痛可接受者176例,不可接受者24例,疼痛耐受率88.0%; 对照组认为采血疼痛可接受者147例,不可接受者53例,疼痛耐受率73.5%;观察组疼痛耐受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观察组献血反应发生率2.5%(5/200), 主要表现为采血后的晕眩、恶心、胸闷;对照组献血反应发生率7.0%(14/200), 除上述表现外,1例出现低血压和短暂性抽搐;观察组献血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32组护理满意度及再次献血意愿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4.0%(188/200), 满意者188例,不满意者12例;对照组护理满意度76.0%(152/200),满意者152例,不满意者48例;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观察组有再次献血意愿者152例,占76.0%; 对照组有再次献血意愿者107例,占53.5%;观察组有再次献血意愿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3讨论
1995年Kolcaba K将南丁格尔的护理经验上升为理论,提出舒适理论并被各学科护理所应用[5]。目前最为常见的舒适护理模式是由萧丰富先生于1998年提出的双C护理模式[6],强调以患者舒适为护理原则。对初次无偿献血者的护理是广泛意义上的舒适护理,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护理。对初次无偿献血者实施舒适护理,能够从多方面使献血者获得舒适体验。本研究结果显示,对初次无偿献血者实施舒适护理,能够有效减少焦虑心理的出现,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献血者对采血疼痛的感知以及献血反应的发生,能够使更多人有再次献血的意愿。与张蕾等[7]应用舒适护理及姚向阳等[8]实施综合护理的结论相同。
献血反应的发生直接影响着献血者是否再次献血[9]。郑荣刚等[10]研究发现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较多次献血者高,需要针对性护理加以预防。本研究针对初次无偿献血者,其相对缺少对无偿献血的了解,易产生焦虑等不良心理,需要更多的心理护理支持。国外多项研究[11-12]认为,更优质、更舒适的护理能使无偿献血工作获得更多捐献者的支持,本研究对再次献血意愿的调查结果证实了这一观点。
在无偿献血领域应用舒适护理模式在国内较为新颖,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地将初次献血者转变为定期献血者,其加强与献血者沟通交流、理解重视献血者需求,从服务层面提高再献血率,对促进我国无偿献血事业的稳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沈行峰, 谢东甫, 孟妍, 等. 落实自愿无偿献血长效机制需要辨理识路[J]. 中国输血杂志, 2014, 27(6): 679-680.
[2]范亚欣, 安万新. 建立无偿献血长效机制的思考[J]. 中国输血杂志, 2014, 27(11): 1205-1207.
[3]Zito E, Alfieri S, Marconi M, et al. Adolescents and blood donation: motivations, hurdles and possible recruitment strategies[J]. Blood Transfus, 2012, 10(1): 45-58.
[4]李宁, 章凡, 张健敏, 等. 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 现代预防医学, 2014, 41(21): 4031-4032.
[5]吕素红, 胡学慧, 刘荣琴. Kolcaba K的舒适理论及实践应用[J]. 河北医药, 2013, 34(21): 3312-3314.
[6]唐永云, 乔昌秀, 李丽. 萧氏舒适护理模式[J]. 全科护理, 2009, 7(11): 992-993.
[7]张蕾, 宋俊贞, 张金彩, 等. 舒适护理模式在无偿献血中的应用效果评价研究[J]. 河北医药, 2015, 37(2): 313-315.
[8]姚向阳, 何勇, 沈建勇. 综合护理干预对无偿献血行为影响的观察[J]. 中国输血杂志, 2015, 28(9): 1150-1151.
[9]钟茗. 初次无偿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效果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34): 212-213.
[10]郑荣刚, 张鸣弟, 靖春旭. 影响无偿献血因素的调查[J]. 中国输血杂志, 2014, 27(11): 1236-1238.
[11]Dubey A, Sonker A, Chaudhary R K. Evaluation of health care workers' knowledge and functioning of blood centres in north India: a questionnaire based survey[J]. Transfus Apher Sci, 2013, 49(3): 565-570.
[12]Silva G E, Valadares G V. Knowing blood donation surroundings: Implications for nurse service in hemotherapy[J]. Rev Bras Enferm, 2015, 68(1): 27-34.
中图分类号:R 47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6)06-159-02
DOI:10.7619/jcmp.201606055
基金项目: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11521743)
收稿日期:2015-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