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PDCA循环的临床护理路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6-04-22关久利,许艳玲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年6期
关键词:PDCA循环临床护理路径急性脑梗死



专科护理

基于PDCA循环的临床护理路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关久利, 许艳玲

(河北省易县医院 内三科, 河北 易县, 074200)

关键词:PDCA循环; 临床护理路径; 急性脑梗死; 生活质量

目前, 世界上每10万人中约有150~200人患有脑血管疾病, 90%左右的患者预后不良,遗有偏瘫或无法行走,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脑血管疾病中脑梗死发病率最高,属人类致死致残的重大负性事件。脑梗死患者由于机体强烈的应激反应,可能产生负性情绪,造成不良心理预后,降低生活质量(QOL)[2]。临床护理路径(CNP)是针对特定疾病进行监测、治疗、康复、护理的一系列严格工作程序。作为一种新的标准化管理模式,CNP能够最大限度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降低医疗费用[3]。本研究根据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生理需求和心理状态,基于PDCA循环管理模式,制定了CNP,观察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QOL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5月河北易县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0例。纳入标准: ① 均经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确诊; ② 均为初发者; ③ 发病时间≤7 d,未接受过溶栓治疗; ④ 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稳定,持续时间>24 h; ⑤ 患者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 ① 合并有其他器官严重疾病; ② 患有免疫系统疾病、造血系统疾病; ③ 有精神病史或意识障碍; ④ 恶性肿瘤。110例患者中,男79例,女31例;年龄36~80岁,中位年龄63岁;发病时间至入院时间6~51 h, 平均(23.39±8.67) h; 伴有发热95例,无发热15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5例,2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等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2组均给予内科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取基础护理,研究组采取基于PDCA循环的CNP。具体如下: ① 计划(P): 分析现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针对问题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关键环节的各因素制订计划,并提出可行、有效的解决方案。根据学历、职称、技能等具体情况,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培训。各护理单元需提前制订专科方案,以改进护理工作中面临的方法、流程、质量、效率等问题,并规定每半年必须对一项护理质量完成改进。② 执行(D):各护理单元由专人运用PDCA管理模式收集资料。主治医生、责任护士对进入临床路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评估,按CNP的指示,向患者进行入院介绍,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CNP有关内容和作用,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与合作。医护人员需切实贯彻CNP上的指示,对患者进行医疗护理,并指导患者进行运动平衡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锻炼。③ 检查(C):实行专科项目定期汇报制度,各护理单元定期向护理质控组报告专科项目管理进展,同时,护理质控组成员开展效果评价和成效分析,以进一步对专科项目进行督查和指导。此外, CNP管理组长应随时检查路径指示实施情况,及时进行督促指导。④ 处理(A):为保证专科项目顺利落实,定期与CNP成效预设指标进行对照,评价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若达到预期目标,则予以标准化;若未达到既定目标,则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以改进措施或计划进度。

2结果

2.1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随护理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组间比较,2组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 护理7 d及28 d后,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s) 分

与对照组比较, **P<0.01; 与入院时比较, ##P<0.01;

与护理7 d后比较, △△P<0.01。

2.22组QOL比较

研究组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及综合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讨论

脑梗死是指由于脑部缺血缺氧导致的脑组织软化或者坏死,占全部脑卒中的80%左右,是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类型[4]。脑梗死患者往往认知功能受损,预后不佳,表现为记忆力、注意力、语言能力及定向力低下,加之患者易出现负性情绪,造成不良心理预后,严重影响了患者的QOL[5-6]。

与对照组比较, **P<0.01。

CNP是一种标准化、个体化的护理模式,以护理成效为标准值,护理人员定期评价护理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以确定每个患者的护理方案是否合适,控制护理质量[7]。若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突发情况,需分析原因,调整路径,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早期干预,实现个体化护理管理。而PDCA循环是为使一项活动有效进行而预设的工作程序,是一个质量持续改进模型[8]。基于PDCA循环的CNP是为了实现护理路径质量控制工作的循环整体化[9]。针对特定的患者,每次循环都要解决护理过程中的部分问题,取得部分成果,在不断的循环中,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护理水平持续提高。陈转玲等[10]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基于PDCA的CNP, 结果显示患者满意度为100%, 护理后QOL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明显提高,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明显减少。Yang等[11]对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后实施CNP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后,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 CNP可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本研究对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基于PDCA的CNP, 并设置基础护理为对照,结果显示, 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随护理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且研究组下降更显著,研究组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及综合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基于PDCA循环的CNP更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提高QOL。

参考文献

[1]李慧, 姜亚芳.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2): 187-189.

[2]Kelly A G, Holloway R G.Health state preferences and decision-making after maligna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ions[J]. Neurology, 2010, 75(8): 682-687.

[3]乔够梅, 杏玲芝, 汉瑞娟, 等. 经皮肾穿刺钬激光碎石术患者临床护理路径应用效果评价[J]. 护理管理杂志, 2011, 11(8): 582-583.

[4]王蓓蓓. 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8(4): 140-141.

[5]刘春红, 梁华峰, 冯丽娜, 等. 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3): 456-459.

[6]居海艳. 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相关因素分析及认知护理干预[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8(8): 127-128.

[7]孙玲红, 孙琦, 龚有红, 等. 我国临床护理路径的研究现状[J]. 护理管理杂志, 2008, 8(3): 24-25.

[8]夏磊, 丁晶宏, 张欣, 等. 以医院评审为契机构建基于PDCA循环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J].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3, 20(5): 35-37.

[9]孙秀玲, 王玲勉, 薛晓英. PDCA循环在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 2010, 24(2): 163.

[10]陈转玲, 揭海英, 钟雪枚. 基于PDCA循环的临床护理路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 维吾尔医药, 2013, (4): 62-63.

[11]Yang Y, Hu X, Zhang Q, et al. Effect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for endoscopic thyroidectomy in Chinese patients: A meta-analysis[J]. Int J Nurs Pract, 2014, doi: 10. 1111/ijn. 12357.

中图分类号:R 47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6)06-132-02

DOI:10.7619/jcmp.201606042

收稿日期:2015-10-20

猜你喜欢

PDCA循环临床护理路径急性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ADC、Hcy及hs—CRP的相关性研究
PDCA循环应用于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奥扎格雷钠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及对血清TNF-a、IL-6和hs-CRP水平的影响
PDCA循环在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实际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