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陈雅先《乐理与视唱练耳》教材研究

2016-04-22姜丽娜

黄河之声 2016年1期
关键词:乐理视唱练耳教材

姜丽娜

(韶关学院音乐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对陈雅先《乐理与视唱练耳》教材研究

姜丽娜

(韶关学院音乐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摘 要:至教改以来,乐理与视唱练耳被整合为一门课程,第一套由陈雅先主编的《乐理与视唱练耳》教材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对象,文章以该教材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作者进行了介绍,然后系统地梳理了这套教材的编写背景、结构与内容,归纳其编写特点。同时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谈到了其不足之处。

关键词:陈雅先;乐理;视唱练耳;教材

一、作者介绍与编写背景

(一)作者介绍

陈雅先,1960年出生,福建仙游人,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基本乐科学术领头人,1982年毕业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本科,专业小提琴。毕业后专门从事音乐教育的研究,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关于视唱练耳方面的个人著作有《民族多声思维视唱》、《视唱练耳教学论》等等。被授予福建师范大学优秀教师称号、科研先进个人称号、青年教师课堂优秀奖等荣誉称号。

(二)编写背景

21世纪初,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来,我国普通高等师范学样音乐类专业音乐技能与音乐理论课程的改革还没有启动,乐理与视唱练耳的分科教学方法与中小学基本乐科的教学标准和方法存在巨大差别,为了使中小学与高师音乐学的基本音乐课得到有效的衔接,“2006年,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其中将“乐理”和“视唱练耳”合列为必修课之一,并为此制定了《〈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作为今后高校制定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和教材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依据”①纲要出台后,应配套的教材合理建设随即也被提上了日程。在积极响应国家教改号召的基础上,“十年磨一剑”由陈雅先教授带领业内优秀编写团队在“前无古人”的情况下,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并于2007年完成了国内第一套《乐理与视唱练耳》教材,并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和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由于其权威性与及时性,这套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对当时教改纲要的出台显得弥足珍贵。

二、编写结构与编写内容

(一)编写结构

《乐理与视唱练耳》这套教材分为上下两册,每册分为上下篇,总共分为十六章,每四章为一篇,每章分为四个小节,每一章的最后一小节都配有阶段性教学评价,每一篇的最后一小节都附有“复习纲要”,其中,每一小节都是由两部份(“感知与表现”和“理论与听觉分析”)组成,每一个独立的小节都附有“练习”。由此结构可以看出该套教材采用的章节系统结构来进行编排的,这种框架注重点与面的相互联系与结合,每章节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同时每章节之间又有着知识的贯通与联系,整体上全面而又系统的介绍了基本知识与操练方式,极大限度的体现了其知识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辩证统一关系。

(二)编写内容

该套教材的内容紧紧围绕着音乐要素中最基本的两大类——旋律与节奏来进行编写的。因为陈雅先教授认为乐理与视唱练耳学习的最终目地要体现学生的音乐才能,而音乐才能主要体现在对音乐的感知力、鉴赏力和表现力上面,而这些能力的体现都是建立在旋律与节奏的听辨与表达之上的。因此,教材的核心内容是通过节奏和旋律来进行展开的。

第一册中主要内容是关于自然音程与常规节奏扩展到自然音程的运用与非常规节奏,旋律的学习从最基本的民旋调式三音组入手到五声音阶,七声调式的学习再到西洋大小调的学习。节奏方面从单个的节奏掌握到多种节奏组合的认识。从单声部节奏击打与听辨到多声部节奏的击打与听辨最终落实到与作品的结合,锻炼了学生的多声部音乐思维。

第二册中主要提及的内容是对上册内容的扩展与补充,包括变音体系、复杂的节奏与旋律。旋律方面主要是对外音如辅助音,经过音的介绍、调式中的变化音到旋律中的变调手法如离调转调换调移调等的阐述。节奏主要是对复拍子,混合拍子与变换拍子等不常见的拍子与节奏也做了详细的讲解。

三、编写特点

(一)在课程内容组织形式上采用了螺旋式课程设计方式

课程的编写形式一般来说分为两种:直线式与螺旋式。直线式是按照逻辑顺序去组织学科内容,前后知识不重复。螺旋式是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来组织教学内容与环节。课程内容重复出现,然后逐渐加深扩大。“根据《乐理与视唱练耳》学科性质,以发展音乐感知力和表现力为核心,应采用螺旋式教学设计方式,才能构建学科逻辑顺序与学习心理顺序相辅相成的有效平台。”②这种螺旋式的编排方式就是根据课程由易至难的顺序,从最基础的开始,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来回滚动旧知识的情况下,巧妙的衔接新的内容,换句话说就是后面的知识必须以前面的内容为载体。

该书无论是在目录的编排还是在内容的编排上,这种螺旋式的编排方式都是随处可见的,如:在目录的编排中我们能看到民族调式的学习上,作者先从最基本的民族三音组开始到五声音阶再到七声音阶的学习过程。节奏方面从最简单的单拍子到复拍子到混合拍子的学习。在第一册的上篇中主要学习的是常规节奏,下篇学习的是常规节奏的扩展,在第二册中,每一节都穿插进行常规节奏与非常规节奏的学习与渗透。从知识内容的安排上来看,更能体现这种巧妙的螺旋式编排结构,陈雅先教授形象的称之为“字”“词”“句”的逻辑编排顺序。如:第一册上篇第一节中学的三个“字”是然后把这三个节奏组合成节奏短句加以巩固,就形成了“词”如图一

再把这些节奏组合加以组合就形成了所谓的“句”,如图二

图二

这样的编排把同样的知识来回滚动了三次,并且都是建立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来断扩大加深,使知识不断得到巩固,为后继内容做好准备,体现了螺旋式的编排方式。同时,这种螺旋式的编排方式不紧紧体现在上述例子,它渗透在这本书的每一知识点的安排上,又如和声连接从最基本的音级到和弦的基本连接方式到色彩性和弦续进再到和声连接等等,都体现了作者在编排上的精心设置与布局,该书的编写紧扣螺旋式的编排方式来进行,使同学们在学习中更能体会“温故而知新”的内涵。

(二)用“感知与表现”、“理论与听觉分析”两大部份将乐理与视唱练耳两门课程高度的融为一体

“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之所以进行合并是为了使中小学音乐知识与大学音乐知识更有效的衔接起来,而课程名字的合并只是形式上的转换,真正要做到的应是内容上更好的进行连接,陈雅先教授之所以把每一章节的内容都分为两大教学理部份“感知与表现”、“理论与听觉分析”是因为这两个部份正是源于中小学课程标准,同时它也可以做为大学的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理念,“感知与表现”这一部份表示在实践的基础上学习视唱练耳,理论与听觉分析”是指乐理与练耳两个范畴,那么用“感知与表现”、“理论与听觉分析”对视唱练耳与乐理进行整合,可以起到优化教学,为乐理与视唱练耳两门课程知识的融合搭建有效的平台。

这套教材的第一节中的“感知与表现”中提及到的是最基本的节奏、节奏的各种组合形式,并通过实践去感知,在后面的“理论与听觉分析”又阐述了节奏与节拍的内涵使学生把前面的实践与理论部份更好的结合在一起,提升到一种认知,使知识的学习变得更为深刻。同时,每一节后面还提供了习题,这些习题不仅仅是理论类习题,它也有实践的习题部份,练习题中的一部份题目都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就是先要求同学们在作业本中做出来,在通过实践表达出来,通过前面的两大部份“感知与表现”、“理论与听觉分析”的学习,在练习又能感受到乐理与视唱练耳两门课程之间的环环相扣,极大程度的融合。这两门课程的融合给同学们的学习减压,且这种理论结合实践的学习方式,极大的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三)注重民族传统音乐知识的传承与发扬

一直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受西方音乐教育的影响,优秀的民族特色音乐知识从未得到好的传承与发扬。近几年来,新编的视唱练耳教材中能看到民族音乐的相关内容,这为加强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教育奠定了基础,陈雅先教授在编写该套教材以来,一直很重视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整理与发扬,书中无论是在乐理知识方面还是在视唱练耳知识方面都注重对民族音乐知识的渗透。从音乐理论知识看来,该书一开始就把民族音乐调式放到了首要位置,这是与其他相关书本编写不同的地方,同时也是本书的特色,从第一节开始,首先介绍的就是民族调式三音组形式,慢慢地以滚雪球的形式扩展到五声音阶再到七声民族调式,而其他相关书一般都通西方音乐的影响从一开始就先介绍西洋调式,然后再介绍相关的中国民族调式的类型与特点。同时,书中对用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中的“板式”来代替西洋调式中的“节拍”,然后运用表格让同学们对照熟悉中国的“板式”与西洋“节拍”的相关称呼,使中国传统音乐知识得以更好的传承与发扬。如图三

图三

从视唱练耳知识中也同样有很多中国民族音乐的存在,主要出现在视唱部份,每一节都有一个视唱环节,而这一环节的视唱曲目很多来自于中国民间歌曲,有地方民歌,山歌,根据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改编而成的视唱曲等等。从以上可以看来,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作者把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的传承与发扬放在了核心位置,立足于该思想,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该课程有效的结合起来,这也是本书编写的目地和特色之一,同是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呼吁社会对民族音乐的认识与保护。

(四)结合现代律动学来培养学生多声部音乐思维的构建

长期以来,视唱练耳教材大多数以发展学生的单声部视唱与单声部旋律的听写为主,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教育体制的改革,相关教材的编写扩展到了更深的领域,二声部视唱教材随处可见,但从单声部对多声部音乐训练的过渡是否存在有效的衔接?同样,陈雅先带领编写团队在编写的过程中也注重到了如何帮助学生来培养多声部音乐思维的构建,该教材从一开始就注重到了这个问题,同时也是有一个有效的衔接过渡的阶段,并渗透到每一章节。从书本一第一节开始,首先就利用了现代律动帮助学生在读节奏的过程中动手划拍的动作到左手用铅笔右手用掌轻拍上下声部的立体节奏,帮助学生左右脑分离,再渐渐地学习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律动。这个环节要求学生不仅口要唱,左右手要打不同的节奏,随后到了第二章的第四节通过动肩来感受音乐的律动,最后到了每五章第三节的手脚结合,全身四肢有规律的律动方式来配合口唱旋律的练习,整个过程由易至难,循序渐进,遵循了螺旋式课程设计方式与教学理念。同时,在整个多声部音乐思维构建的培养中,有效利用现代律动学,使学生能够在手舞足蹈中学习音乐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左右脑分离,四肢协调发展,有效地促进多声部音乐思维的合理构建。

这套教材以现代教育心理学为指导,在课程内容组织上采用了螺旋式的课程设置方式,运用中小学课程标准中的“感知与表现”、“理论与听觉分析”与大学中的两门课程“乐理”与“视唱练耳”有效的衔接起来,使之合理的整合成一门课程,在教材中体现了中国风,将传统的民族音乐理论知识与课程内容有效合理的安排,拓展了学生对本国民族音乐的认识与学习,这也对民族音的的传承与保护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有效利用现代律动对多声部音乐思维的培养,其循序渐进,由易渐难地编写特色都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四、编写的局限与不足

这本书从编写到出版时间伧促,它也是乐理与视唱练耳整合后的第一套适用教材,难勉会有很多地方考虑不够详尽。我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个人觉得教材还是存在一些局限:

(一)理论知识部份阐述得不够详尽。

至大学扩招以来,很多音乐理论并不是很好的学生也顺利进入了音乐学院的学习,因为没有较好的基础,在学习这套教材难勉会觉得吃力,这套教材的理论部份虽说大部份属于乐理知识,但说得不够详尽,例子不够充分,只是说了个概括,没有详细的进行说明。比如说在第一章的第二节音程,作者只是简单的介绍了自然音程的概念,没有一一的列图说明每个自然音程的音数、级数及名称,然后就直接说到复音程等相对复杂的内容了。这样的话,对于非常优秀的学生可能会很快接受,就像是复习课一样,但对于基础一般或基础差的学生来说,高考时的乐理也就是短短的突击了三个月,学得快忘得也快,如果按教材去说,显然会觉得听不懂。

(二)练习部分未提供相应的参考答案

该套教材从编写到出版的过程十分仓促,因此有些细节考虑得并没有那么周全,比如每一节的最后附有练习部份,除了部份是视唱练耳相关题目之外,理论部份没有给出参考答案,但在以往的乐理教材中,后面的练习都会附有一定的参考答案以便校对或参考等等。因此,学生在预习或复习的过程中,对其中所做的练习无法校对。

(三)每章节知识内容量太大,无法在指定时间内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根据这套书的编写结构以及大学的课时安排,每二课时要说完一节的内容,但每一节的教材内容是相当多的,无论是视唱练耳部分还是乐理部分,更重要的是每一节都附有听觉分析手册,每四节除了这些内容还有一个阶段性教学目标评价,而这些都是必须在教师的配合下来进行的,短短的90分钟完全没有办法完成一节内容的全部知识。由于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整合为一门课程,其内容加多而课时未变,那么在教案的编写中如何将知识合理简单有效的安排就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五、结语

陈雅先《乐理与视唱练耳》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教材,此教材的问世标志着视唱练耳课程的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随着教科书的出版和传播,很多学校都开始尝试着对这两门课程的整合,这本书的编写特点能让学生更好的将乐理与视唱练耳知识融会贯通。但书本编写时的局限在文章中已经指出,希望能为下一轮的出版与更新做参考。■

注释:

① 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② 陈雅先.高师《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02.

作者简介:姜丽娜(1982-),女,广东韶关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视唱练耳、乐理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乐理视唱练耳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高校乐理与视唱练耳整合课程的多样化教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艺术考生如何将视唱练耳与乐理知识相结合
运用多媒体加强高考生音乐视唱练耳辅导的几点认识
音乐软件EarMaster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
画说乐理(七)
话说乐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