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可夫斯基《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配器分析

2016-04-22

黄河之声 2016年1期
关键词:配器织体本质

庞 礴

(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柴可夫斯基《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配器分析

庞 礴

(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摘 要: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19世纪伟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揭示了当时广大知识阶层的内心矛盾,是社会最真实写照。《弦乐小夜曲》创作于1880年,作者运用弦乐队的形式进行创作。在作曲的形式上没有改变具有交响性的创作思维。本文以“曲式结构”为线索,以"织体”与“配器”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力图将柴可夫斯基《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的配器技术进行较为细致的解剖,进而可以清楚的认识一个音乐作品的“本质是什么”、“织体有什么特点”、“配器怎么配”、“为什么这样配”。在此过程中也分析完成了对一部音乐作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落实到实际感觉的辩证思考过程。

关键词:本质;织体;配器

柴科夫斯基的《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是无展开的奏鸣曲式。由呈示部,连接部和副部三大部分组成,由于本乐章使用的是无展开的奏鸣曲式结构,因此在主部(单二部曲式构成),副部(带扩充单二部曲式构成)每一个主题陈述之后,即获得相应的展开。副部调性终止在主调属方向G大调上,再现时回归了C自然大调,符合传统奏鸣曲式主、副部由主调至属调相同,再现回归主调的原则。下面是乐曲的结构图式(图表附后)

一、引子

(一)引子的主题特点

柴可夫斯基《弦乐小夜曲》第1至36小节的引子部分由四个乐句以及向主部过渡的乐句组成。四个乐句音乐的写法都是以下行级进为核心动机构成了主题(a),其中也包含向上(b)、向下(c)的小跳音程。除第二句以外其它的三个乐句都是在大调旋律的框架上配以平行小调的和声,他们的和声节奏基本相同。

例1

例2 (四、五声部本质缩谱)

第一句:

第二句

第三句

第四句

(二)引子的织体特点

柴科夫斯基《弦乐小夜曲》引子部分的织体是来源于四声部的合唱式织体。但是每个乐句在陈述的过程中:重复方式、声部数量、音区调配等方面又有所不同。

第一句的写法最有特点:作者在四声部的结构上,基本是上三声部向下扩展一个八度,低音向下扩展一个八度,当乐队织体上声部与低音还有空隙的时候,作者也在局部重复了十五度声部,使得乐队的上声部始终与低音保持着紧密的联系,织体的纵向符合乐队和声在排列上应遵循泛音列排列原理的要求,即上密下疏中不空。

例3 织体缩谱

例4 乐队谱

第二句旋律在低音部,不过为了强调低音声部旋律,所以保持了八度扩展。与第一句相比第二句去掉了上方声部的重复。

例5 织体缩谱:

例6 乐队谱:

第三句和第四句都仅仅是四声部,偶尔有声部交错的现象。

例7 (第三句)

(第四句)

(三)引子的配器特点

在引子的配器中,作者对四个乐句的处理非常的独到。第一个乐句为了有一个气势磅礴的开始,在声部众多的情况下,弦乐没有采用分部(div.)的写法,而采用方便演奏的双音——和弦奏法演奏,这样导致除一提琴声部完整以外,低八度低十五度旋律交错出现在乐队的各个声部,然而由于弦乐队音色相对统一的缘故,这样配器丝毫没有影响音乐对织体的表达,反而这种交织的排列还使整个音响变得非常融合。作者在配写的过程中,把六和弦的重复音也有所省略。

例8 乐队谱:

第二句在织体声部上没有第一句那么多,但因为去掉了上方三声部的双音重复,同时又有低音声部大提琴、低音提琴八度的相互支持,使得低声部在低音部的旋律非常突出,加上作者在此将力度记为ff,则继续延续了气势磅礴的音势。

例9

第三句如果只从乐谱谱面来看与前两句相比,似乎平淡了许多,然而,由于这一乐句主旋律音区向上提高了八度,调整回到了Vl.l声部。低声部去掉了沉闷的低音提琴声部,大提琴的演奏同时提高到表情强烈的小字一组音区(高音区)演奏低音的线条,加之Vla与Vl.ll声部交错,使得这个部分非常有别于前后的部分。这样的配器,在听觉上音势十分哀婉,效果丝毫不逊色于前两乐句。

例10

第四句是四个乐句中处理最为平淡的一句,它比第三句低了八度。显然,此时音乐已经进入了引子的结束部分,作者有意的把终止引向了小调的属和弦,逐步的形成了一个弱而暗的结尾。

例11

引子最后向主部过度的小连接的乐句同样是合唱式织体,但这个部分是五声部和声,乐队每一个声部都没有完整的连接,由全部弦乐声部共同拼贴而成,音响上给人感觉弱而浓厚。

例12 织体分谱:

例13 乐队缩谱:

CODA部分采用了裁截的手法缩短了引子的篇幅,使得主题与调性保持与引子主题与织体一致,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达到全曲保持连贯和统一。

二、呈示部

(一)主部

1.主部的结构

作品第37至70小节是这个作品的主部,这个部分是由AB两个乐段构成,为单二部曲式。

2.主部A乐段动机

a乐段级进进行的动机(a~)与开头引子的动机(a)有所关联:

例14

a乐段级进动机(a~):

引子动机:

a乐段跳进进行的动机(b~)与开头引子的动机(b)也同样有所关联:

例15

a乐段跳进动机(b~):

引子的动机:

3.主部A乐段的织体特点

主部主题a1两乐汇内包含两种不同的织体结构。主部主题a的第一乐汇(37-40小节)延续了引子部分织体写作的手法仍然以合唱式织体为写作特点,具体不再赘述。

例16 织体缩谱

主部动机a的第二乐汇(41-45小节),作者将引导声部做向下八度的扩展,模仿声部做向上八度扩展,致使引导声部与模仿声部交叠在一个音区,变为了和声层,同时再配以低音伴奏音型。然而外声部的扩展并没有事模仿与被模仿的关系得到影响。

例17 织体缩谱

4.主部A乐段的配器特点

在主部主题A乐段的第一乐汇与前述(引子主题)配器大部分相同的情况下,我们会发现:乐队织体在严格因循了四声部织体八度重复的同时,Vll.II从中选取了跳进进行声部进行,这使得乐队增加了动感。

例18 织体缩谱:

乐队谱:

a的第二乐汇(41-45小节),作者通过采用不同的演奏法来区别弦乐队中的音色,形成同一乐段在不同乐汇之间音色的对比这一现象。

表1

5.主部B乐段的结构

B乐段四度跳进进行的动机(b~)与开头引子的动机(b)有所关联,

例19

引子动机:

B乐段二度级进的动机(b~~)级进与开头(a)有关联:

例20

引子动机:

6.主题B乐段的织体特点

B乐段是和声性旋律加伴奏的织体。作者在平行三度的旋律下作八度重复,运用了声部扩展的手法拉近了与低音的距离。这种手法不仅扩大了旋律的幅度,同时和低音的伴奏能产生很好的共鸣,也为配器时丰满的发音做好了准备。伴奏织体声部分有分解和弦与踏板持续音两层。

例21 织体缩谱:

7.主题B乐段的配器特点

我们可以注意到在B乐段配器中,和声性旋律与它的扩展一共有四个声部,但高八度的陪衬声部和低八度的主要声部却被分部,而两端的声部没有被分部,是完整的Vl.l与Vla。从这种配器手法中,可以看出比例并不平衡,然而作者力度上的处理不是在绝对强的情况下,这种不平衡是由弦乐分部的音响特性决定的,听上去并没有受到影响。这样的比例,或许会给人在听觉上产生“凹凸”感。

例22 乐队谱:

另外,在B乐段的配器中,织体的排列并没有先前合唱式织体与低音联系那样紧密,尽管和声性旋律做了低八度扩展。此时,和声性旋律与低音的空间,恰好可以使Vc.声部同时演奏低音持续音与内声部,这一配器手法使听觉上感觉声部清晰,层次分明。

(二)连接部

1.主部的结构与织体特点

连接部是第69至90小节,连接部使用了主部的两种材料,织体由级进动机与和声性旋律加伴奏构成。

主部往连接部过度:运用主部材料同头开始,连接部的开始阶段69小节-76小节是合唱式织体与单旋律织体结合,和声延续主部,从主调起的连接。

例23 织体缩谱(连接部部分缩谱):

连接部:76小节材料进入了连接部的中转阶段(材料沿着主部b乐段发展),和声则进入准备阶段(副部为G大调)。

例24

2.连接部的配器特点

连接部第一部分69小节-76小节,合唱式织体与单旋律织体结合,单旋律线条在配器上做了(Vla)纯音色到混合音色(Vl.II与Vla)的重叠。

连接部第二部分:不同织体音素因为在音区上的分离,从而形成了鲜明的音色对比(下图)

表2

从84小节开始VI.II与VI.I音区,音色互补,两个声部“搅合”起来,由三声部弦乐表达两声部旋律加伴奏的织体。在听觉上给人减少了声部的感觉,为副部织体配器进入做准备。

例25 织体缩谱

例26 乐队缩谱:

(三)副部

1.副部的结构

作品第91至153小节是这个作品的副部,副部由D、F两个乐段构成,为带扩充的单二部曲式。d1 d2乐段是91至122小节,开放性终止后扩充4小节,在D大调上,运用主部第二乐段素材进行展开性叙述。f1 f2乐段是122至153小节。

2.副部主题动机写法

副部主题动机特征为:G大调T和弦下行分解进行(d)后,反行级进(e),G大调D音同音反复(f)为特征。这一主题旋律的风格为莫扎特旋律风格(“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是我向莫扎特表示敬意。我不是有意在模仿他的风格。如果人们发觉我与所循的东西相差不远,那我也会引以为荣”)。

例27

3.副部D乐段的织体特点

(1)副部D乐段d1乐句的织体特点

副部D乐段d1乐句(91-99小节)本质上是二声部对位,织体特点为单旋律加伴奏。经过旋律声部做向下八度的扩展,拉近与低音声部的距离,低音同样也向下八度扩展,增加了厚度,乐队织体因此变为了四声部。副部织体相较主部主题去掉了大量的重复声部。

例28 织体缩谱:

(2)副部D乐段d1乐句的配器特点

1.作者用两种音色(拉奏以及拨奏)相对比。

2.用四个声部表达了二声部织体,非常集中,这与主部主题配器相比,在使用乐器种类上并没有减少,可是声部数量上却减少了很多。

例29 乐队谱:

(3)副部D乐段d2乐句的织体特点

副部D乐段d2乐句(99-121小节)8小节乐句加16小节扩展。d2乐句(99-106)织体由五声部构成,织体是和声性旋律加低音线条式织体的性质。和声性旋律音程为六度—三度—同度这样的“黄金进行”。从中可以看出柴可夫斯基对莫扎特时期织体的模仿痕迹。

调性为D大调,是副部主题在副部属调上的陈述。

例30 织体缩谱:

(4)副部D乐段d2乐句的配器特点

柴科夫斯基用五个声部来为这个乐段配器(比上一乐段增厚),为了达到副部两个乐段音色的不同的效果:

1.VII.II与Vla是平行十度结合的和声性旋律,高音区增加了VI.I加花伴奏织体。

2.低音声部为具有对位性质的VC声部做低音线条。

3.作者为乐队织体增加了低音和声背景(CB)声部。

d2乐句的扩展部分乐句内部的的织体形态分别呈现出“具有对位性质的和声式织体”的织体形态,与主部b1b2乐段类似,不再赘述。

4.副部f乐段的结构及配器特点

副部的第二乐段由f1乐句带扩充与f2乐句带扩充构成(122小节-153小节),136小节-141小节的配器特点将是我们要看的重点:

弦乐组中用分部的方式演奏,由于分奏的特性,分部演奏的过渡到正常声部齐奏,常常可以造成一种自然的力度渐强的效果:

三、结语

文章运用配器专业理论的角度,以柴可夫斯基《弦乐小夜曲》的第一乐章为研究对象,按照作品的曲式结构为线索逐层分析、归纳出最为常见的配器技术。本文分析的顺序有着这样的共性:即先对作品的题材内容、结构、材料进行分析;之后分析织体缩谱的特点;结尾处分析了作品配器的技术特点。

柴可夫斯基《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织体层次在总体上归纳为五类,1.织体的性质(例如:合唱式、旋律加伴奏、和声性旋律加伴奏等)2.织体缩谱分析(声部的扩展、持续音等)3.弦乐总谱的分析(弦乐织体声部数量变化的情况与规律、音区的对比、织体声部排列情况等)等。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这些“同构异态”的乐队织体的方式都来自于原作中最基本的声部,但它们在乐队织体中的表现形式却形象各异。

柴可夫斯基《弦乐小夜曲》既是一部优秀的弦乐作品,它也是供我们学习配器的一部经典“教材”,笔者希望这篇论文中的一些观点和结论能给广大的配器学习者与研究者带来一点启发。■

第一乐章曲式结构表

猜你喜欢

配器织体本质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浅谈莫尔吉胡《弦乐四重奏第1号》第二乐章的织体运用
简论中国歌曲钢琴即兴伴奏织体类型与文化意义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春日景和
浅析《嘎达梅林交响诗》配器技法
凝而不固 层层铺进
童年的本质
乐队艺术:语言规律与教学探索(二)——多声部织体中复调元素的认识与处理
配器课在师范高校公共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