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虹的绘画
2016-04-21何桂彦
何桂彦
在中国女性艺术家这个群体中,刘虹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个案。这不仅因为她的作品有清晰的个人发展脉络,鲜明的个人风格与形式语汇,而且艺术家从多个角度如身体、性别、身份、欲望等切入女性艺术所涉猎的范围。
刘虹早期的代表作是1980年代中期开始创作的《冥想曲》系列。这是一组女人体,画面没有明确的意义指涉,在场的仅仅是女性的身体;语言是写实的,多少还保留了学院化的痕迹。那个时期正是“新潮美术”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与追求“文化反叛”与思想启蒙的现代主义浪潮比较起来,《冥想曲》并不具有太多的前卫性。
不过,对于刘虹来说,从一开始,她就对运动式的现代主义变革保持着距离,也不希望作品被过多的社会学阐释与政治话语所拖累。就当时的个人创作来说,她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让“女人体”打破架上绘画中既有的表现范式,使其摆脱男性话语对女性裸体的消费。
1990年代中期的《自语》系列是刘虹最为重要的作品。这批作品不仅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绘画风格,而且标志着个人艺术观念向女性艺术转变的自觉。如果说在《冥想曲》中,人物的身体多少还具有某种日常性的特点,那么,《自语》系列呈现出的则是一种图式化的、陌生化的,抑或是具有某种仪式感的女性身体。身体在这一刻失去了个性,似乎成为了一个视觉欲望化的符号,她们被艺术家塑造成一个“他者”,仅仅只是一个被观看的对象。
于是,观看的逻辑进一步强化了作品中的性别指向。我们会注意到,画中的红布不只是视觉上的提示,它最重要的作用是让画中的女性丧失主体性,亦即是说,蒙蔽了双眼的女性既不是观看者,也失去了与外界交流的可能,相反,只能成为被看的“他者”。接下来的问题是,隐匿的观众是谁?又是谁在消费这些身体?实际上,在《自语》系列中,观看与性别自始至终纠缠在一起。并且,这种观看是充满权力话语的,是由男性主宰的,也是不平等的。
《觅迷》与《失忆的鱼》是《自语》系列的自然衍生。比较起来,《唇语》系列是一次新的转变。此后,画中的主角变成了美丽的少女,她们青春、时尚,充满活力,画面的气质也与《自语》系列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批作品的一个主旨,是去呈现少女如何被消费与景观化时代所制造的欲望所支配。很显然,“口红”与“唇语”就是欲望外化的视觉表征。前者体现的是消费时代对人的“物化”,而“唇语”则与性感、个性有关。对于刘虹来说,对青年女性群体的表现,一个主要的诉求,是呈现消费时代对女性完全不同的形象要求。
那么,是谁在改变“美丽”的标准,是谁在重新定义“性感”,又是谁在制造性别消费的欲望?如果说在过去更多的是由政治话语与男性的审美所主导,那么今天则是文化工业、流行文化、各种隐藏在时尚背后的消费话语共同来完成的。
如果以《自语》作为界限,我们可以将刘虹的绘画分为两个阶段。早期的作品大都处于一种孤寂、冷漠的氛围中,在视觉心理上始终与人有着一定的距离,同时,画面的情绪是内敛的,自省的,有着浓郁的心理现实主义的意味。
这种独特的绘画气质,一方面在于1980年代以来,艺术家曾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于艺术家自身的女性身份,及其对个人生活经历与记忆的反思。在后期的作品中,与个人相关的记忆与述说逐渐减少,艺术家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外部的社会性话语对女性所产生的影响上。
与此同时,波普化的语言也进一步强化了作品所面对的消费文化和图像时代的文化语境。作为中国女性绘画谱系中一位代表性的艺术家,刘虹不仅长期致力于对性别、身体、身份、观看等话题的讨论,而且始终在探寻一种属于个人的、属于女性独有的表达方式。这种方式,对于她而言,更多的时候是一种独白,一种低吟的文化诉说,一种对自身女性身份的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