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搞副业究竟为哪般?
2016-04-21Vela
Vela
对于如今的人们来说,只专注于一件事似乎变得有些枯燥乏味,旺盛的精力令他们总是想着法子地在实现每一个人生愿望的道路上不停追逐。于是明星们“演而优则唱”,普通人则忙着在谋生之余延续自己曾经的爱好……
而对于不少艺术家来说,他们似乎也厌倦了一直处于“艺术象牙塔”中,决定接接地气。于是乎,写作、开餐厅,创立品牌等形式,纷纷开始在艺术圈内悄然流行。而凭借着自身已经积累的社会名望,这样的副业也足够吸引眼球,在圈内外引起热议,生意自然也是节节攀升。
只不过,原本埋头致力于创作的艺术家为何会突然开始插手商业?在经营的同时是否又会影响创作?……这一系列的疑问着实让外界略感好奇。不过作为旁观者来看:赚钱、寻找更多灵感、推广自己的作品、扩大社会影响力……这些优点都足以吸引艺术家们开始大动干戈地创立起自己的副业。
开餐厅比艺术创作更容易赚钱?
开餐厅,应该是在所有副业中最容易被想到的一个。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民以食为天”的准则一样适用。最近,当代艺术家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就携手英国名厨、美食评论人马克·希克斯(Mark Hix),在他位于伦敦的纽波特街画廊(Newport Street Gallery)开设药房主题餐厅。
这家餐厅名如主题,就叫“药房2”(Pharmacy 2),餐厅布置包括赫斯特的蝴蝶万花筒和《医药柜》(Medicine Cabinets)等为人熟知的经典作品。达明安·赫斯特说道:“药房2结合了我最有热情的两件事:艺术和美食。”
其实早在1998年,达明安·赫斯特就在诺丁汉开设了一家名为药房(Pharmacy)的餐厅,聚集了当时很多艺术和社会名流。餐厅还获得了同年卡尔顿伦敦餐厅“最佳设计奖”。但由于装修得太像真正的药房,引起了皇家医药协会的抗议,认为他在误导公众,并威胁要将其告上法庭。最终这家餐厅于2004年结束了经营,不过精明的达明安并未就此简单地收手,而是将曾特地为餐厅设计的家具装饰品全部打包拍卖,最终拍出了1100万英镑的高价。姑且不说开业的这几年所带来的利润,光是这些软装饰的拍卖收益就足以证明这项副业的成功了。
而在爱好美食的中国,自然也不缺乏一大批开设餐厅的艺术家。画家方力钧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北京后海开设了第一家云南菜餐厅。如今“茶马古道”已经成为了连锁店,还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亚洲最佳餐馆,生意自然也是越做越红火。而作为老板的方力钧在布置店铺时也不马虎,主打艺术风格,在装饰摆设方面更是费尽了心思,除了自己的画作之外,他还借由自己的人脉,力邀业内朋友帮忙设计茶马古道的现代城店:室内环境由王永刚、萧昱设计,室内家具设计由邵帆来完成,其中一些玻璃桌子是萧昱设计的,而菜单则是由李津手绘制成。
至于为何要开设餐馆,方力钧在其著作《像野狗一样生存》中写道,“餐厅对于我来讲最大的意义就是能够让我从工作室走出来,给我提供了一个非常社会化、生活化的空间,让我有正常人的属性。你不能因为你从事了艺术工作,就有借口和理由变成疯狗,而且你的艺术作品中,要呈现更广阔的心理空间,这就是我的出发点。”
除了方力钧之外,“四大天王”之一的岳敏君也开设了一家以素食为主的绿茶餐厅,由于环境优雅,价格不贵,所以前来就餐的人很多,饭点时甚至还要排队。不过与“茶马古道”的精致相比,则显得相对低调得多,饭店的整体装修也并没有凸显出太多的艺术特色。
有些人认为,艺术家开餐馆源于他们早期的贫穷经历,为了怀念自己曾经因追求艺术的梦想而食不果腹的那段岁月;也有人认为,艺术家也是普通人,相比画画,用餐馆来赚钱似乎更容易一些;也有的艺术家表示自己开餐馆的初衷就是为了提供一个聚会场所,让同道中人可以在闲来无事时聚在一起喝酒、吃饭、聊天、谈理想……
当然这都是一些比较正向的解释,也很容易被人所理解和接受。不过前段时间看到的一则新闻,却不禁让我们对艺术家搞副业这件事有了新的看法。因为新专辑和“段子手”的标签而重新回归大众视线的薛之谦,在接受采访时就自爆当初是因为没有资金来运转音乐事业,才决定釜底抽薪开设餐厅和线上女装店。几年下来,凭借着精明的商业头脑,生意做的是风生水起,而每年所得的利润也被他用来投资唱片制作,继续追逐自己的音乐梦想。
因此,这不难让人联想到,如果一个艺术家的画作在市场上并未取得太高的认可,那么为了维持自己的艺术梦而开展副业,是否也能为他的艺术创作或是生活带来一些经济上的支持呢?
创立品牌, 提升市场价值?
2010年,著名雕塑家向京、瞿广慈在北京创立了艺术品牌“稀奇”。英文名“X+Q”取自两位艺术家姓氏的拼音缩写,代表两个艺术圈里的“稀奇人”打造艺术品牌的“稀奇物”,内容除了雕塑作品之外,还扩展到设计产品,囊括了包、丝巾、首饰等许多具有实用性的生活用品。据介绍,瞿广慈的《彩虹天使》和向京的兔女郎《我看到了幸福》系列作品已经成为人们最为熟知的形象,也是稀奇店中销量最好的产品。而由于店中的雕塑作品价位大多在6000元至8000元不等,也因此将消费者定位在了“整体素质上要求较高,有一定的阅历和品位,收入水平上也相对较高,甚至超越了一般消费”的层次,收益可想而知。
这对“夫妻档”艺术家自产自销,通过“稀奇”这个平台不断在社会上打响知名度,提升作品的社会价值。目前“稀奇”已有4家连锁,在香港、台湾、上海、深圳都有合作商,并蔓延到海外,在伦敦和土耳其也同时设立了销售点。其实早在“稀奇”创立之初,瞿广慈就透露出了自己的雄心:“我们要与世界知名奢侈品牌竞争,对外传播中国艺术的价值理念。”这当然是理想化的艺术家式的宣言,而另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则是赚钱,他曾在一次采访中说过:“如果不赚钱,那就没有玩下去的意思了。”
被誉为“香港设计教父”的陈幼坚,在上海的一座花园洋房内也开设了自己的生活概念店“Garden 27”。精致的店铺和雅致的氛围,在开业不久就吸引了很多热爱生活的人慕名而去。室内随处可见的花艺作品令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而纷繁多样的商品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家具、家居用品、时装、珠宝、高级香氛……都被用心地陈列在宽敞的空间里,其中更是不乏来自内地及海外的知名设计师品牌,以及陈幼坚亲自从伦敦、巴黎、纽约和东京挑选而来的复古精品,和一些值得收藏的小玩意和古玩等。
陈幼坚将“Garden 27”称为自己的“家外之家”,将自己四十余年来设计生涯中对艺术品的收藏情结展示出来,与公众一起分享。店里的每一处细节都由他亲自挑选和布置,无不透露出文化的沉淀,以及传递一种全新的居家生活方式的理念,感染了每一位前来的客人。
创立自己的品牌或是开买手店,的确是推广自家作品和传递艺术理念的最佳平台。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进美术馆看展览毕竟是一件“高大上”的事,很多人或许也并不乐意花费数十元的价钱来看一场展览。但如果将艺术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则势必会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能在最自然的状态下为人所接受。随后再通过现在人人都爱的自媒体平台,进行成功的口碑营销,逐渐打响在市场的知名度,既能赚钱又能提升作品价值,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对于艺术家搞副业这件事,社会上也是存在着正反两极的看法。有人认为这是一件双赢的事,既给了大众了解亲近艺术的机会,也让艺术家能够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展示自己的作品。但也有人认为搞副业毕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可避免地就会直接影响到创作。某艺术评论人士就曾不满指出:“艺术家就是艺术家,你不是明星,你要为你的藏家负责,要为你的艺术理想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