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洞天:《艮泉图咏》考析
2016-04-21李若晴广州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广东广州510260
李若晴(广州美术学院 人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260)
罗浮洞天:《艮泉图咏》考析
李若晴
(广州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广东广州510260)
[摘要]今存三种《艮泉图咏》,是清代嘉庆十九年(1814年)至道光九年(1829年)16年间48位画家及文人为广东顺德籍退休官员黎楷屏在罗浮山一处别业所作的图画题咏。黎楷屏之所以驱驰世路,遍请江右、江东两地文人题诗,实与当日广东重视江南学者的情结有关。三种《艮泉图》是黎氏文化资本的物化形式,为他融入广州精英阶层提供了保证。而在这种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转化为文化资本的过程中,他不经意间沟通了南岭内外文人之间的交往。对于江南文人而言,之所以乐意为罗浮别业题咏作画,乃是在于完成一次精神旅行,满足其粤地想象,因此他们多于题跋中表露不能一游罗浮的遗憾。这次艮泉题咏,还刺激了广州城内文人对罗浮的向往,并促成了新一轮的罗浮旅行风尚。
[关键词]艮泉;罗浮山;图咏;文化资本
今存三种《艮泉图咏》(二卷一册,均藏于广州艺术博物院),是清代嘉庆十九年(1814年)至道光九年(1829年)16年间48位画家及文人为广东顺德籍退休官员黎楷屏在罗浮山一处别业所作的图画题咏。究竟黎楷屏邀集到多少画家及文人为他作画题诗,现在已无法确切统计,但从相关文献来看,黎氏当年煞费苦心地延请各地文人为其别业作画题咏,其人数当不止目前三种《艮泉图咏》上所见。在当时广东画坛乃至全国画坛,少有就同一别业题材作如此众多画幅的事例,而且图后题跋者又多为一时名流,因此《艮泉图咏》在广东文化史上堪称艺林一段佳话。可惜的是,画作的主人,其姓名已经湮没在历史的故纸堆中,以致今天要解读这件作品,还须先将作品主人考证一番。正是这样一位后世不太知名的文人,却是当时将广东文化向外推介并且将许多岭外文人引介入粤的重要人物。本文将通过三种《艮泉图咏》,考察一名普通退休官员如何积累、转换文化资本并将其运用于社交生涯之中,进而分析书画作品在这一转换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黎楷屏与艮泉营建
黎丽明先生所撰《罗浮山艮泉主人黎应钟考析》一文,已详考黎楷屏本末,并指出其为活跃于嘉道年间广州士人交游圈中的重要人物。①本节在黎文基础上,参考其他材料,隐括一二。学海堂学长赵均《艮泉十二诗》的序言(图1)中写到:
吾粤罗浮山洞天福利地之一也,往往有异人居焉。晋葛稚川偕妻鲍姑隐此,后皆得道仙去,至今遗迹若隐若见,恒不与人以可到者。此仙境之所以无尽藏也。庚申岁,仆应京兆试,路过丹徒,始得识楷屏黎君于其叔父望厓先生官署。见其骨格蹁跹,飘然有出尘想,心辄异之,问以吏治,瞭如指掌。独大有山水癖,且好琴。月夜与登北固山,瞰长江,横琴一弄,清音响答,令人移情。别后,君选分豫章,以中州操受知于芝圃先制军。初,制军以江西方伯调任粤东,挈君旋里。仆过访焉:“君生平抱负从此展矣。”君笑而不言,徐曰:“乌谓此乎,余行足慰者,山仰泰华之巍峻,水窥江河之奔腾,虎阜龙门,桃源雪岭,天下名胜,半入奚囊。惟父母邦罗浮山,心常向慕,今猝猝不暇游。他日归,吾将老焉。余非所愿也。”无何闻其作尉鄱阳兼署令事,案无留滞,漕不苛征,民甚便之,公余则游湖登山,援琴以写其乐。癸酉,君丁太夫人艰,归治丧毕,遽云今而后可赋《遂初》于罗浮也。淑配陈孺人,与君有同心,从而赞曰:“盍往游乎?得有幽境,阖家侣云居矣。”遂之罗浮,寓酥醪数阅月,辟艮泉十二景,编以吟咏,绘图而归,分示同好。仆见而惊异曰:“夫罗浮,吾尝三至焉者,披云候日,乳洞探泉,暨竺宇瑶台,靡不备历。忆出酥醪,时连日阴雨,未能竟游,获睹斯图,恍然豁人心目。向之蔓草荒烟,今之琪花户牖也;向之鸟蹄兽迹,今之药炉鸡穴也。乃叹境之显晦,有时不遇其人,候阅千百年,造物亦秘而不泄。是则艮泉一境,山灵特为呵护,俾君贤夫妇追踪葛鲍,以复光辉映于兹山,虽练形遐举,穷俟丹成,然当空山无人,焚香黙坐,一鼓琴高养性之曲,白云封径,元鹤唳霄,必有飞仙下而窃听者。治世伟略,犹□霄中,曾几何时,而遽为归隐之人,洵之异矣。因仿辋川体成十二绝以为艮泉庆,且以志我两人相得之欢,别有契于高山流水间也。②
图1 赵均《艮泉十二诗序》
图2 黄培芳《艮泉十二境记》
又,岭南著名诗人张南山《步蒙子》诗前所作序称:“步蒙子姓黎名应钟,顺德人,官县丞,年四十余,弃官游罗浮。”③至晚年所作《谈艺录》“黎应钟”条,又言其“字楷屏,顺德人,贡生,官鄱阳县知县”④。
综合赵、张二人的文字可知,黎楷屏名应钟,号步蒙子,广东顺德籍贡生,年轻时曾随为官的叔父在江苏镇江活动。镇江作为南北交通的孔道,他藉东道之便结识了不少途经此地的广东籍及江南文人士大夫。嘉庆五年(1800年),北上赴考的赵均就在镇江与之相识。嘉庆八年(1803年)后,他以善抚琴受知江西布政使先福,遂入幕。⑤嘉庆十三年(1808年)十月先福调任广东布政使,他随行返粤。嘉庆十四年(1809年)正月先福回调江西任巡抚,黎楷屏亦捐纳为鄱阳县丞兼署县令。嘉庆十八年(1813年),黎楷屏年届不惑,丁母忧返粤,在罗浮山酥醪观山后觅得一佳境,作为别业,并以“艮泉”命名。嘉庆十九年(1814年)三月,先福调任陕甘总督,黎楷屏遂断绝仕进之念,退隐艮泉。
罗浮山坐落于广东省博罗县境内,由罗山与浮山组成,有432座峰峦、980余道瀑溪、72座幽岩石室,是闻名遐迩的岭南第一名山。相对而言,罗山游览尚属方便,浮山则较为幽僻,而艮泉更在浮山深处,虽然就在著名景点酥醪洞的背后,但可能是“灯下黑”的缘故,一直不为世人所知。岭南诗人黄培芳作为罗浮山的资深探险家,多次入山游览,曾梓行《浮山小志》,竟也没有发现艮泉。他在《艮泉十二境记》(图2)中记录了黎楷屏发现、营建艮泉的全过程:
余癖爱罗浮洞天之胜,尝四五游,又尝搜列浮山幽深之境,撰小志以补全志之阙,然犹歉然未尽其奇也。去岁癸酉度岁酥醪洞,黎君楷屏□搜得俗名所谓山背水者,拉余往游。奥如旷如,水石奇僻独绝。余叹为得未曾有。君乃更其名曰艮泉,为分书泐于石。余出山后,君益募人伐山开径,缒幽凿险,奇乃日辟。由艮泉右转,构亭曰汇瀑。君诗所云上下十三叠,纵横七八支,在一览中□。稍上厥岩曰砥行,更上曰枫台。下视丛绿悠然,有修篁径绕石壁下。结庐三楹,曰养正庐。庐前为瑠瓈潭。潭下水如游龙,为游龙涧。有梁横于泉,曰云梁。度梁临流,有石如几案,为调琴石。泉之左,复有岩窿然,是为趺霞处。中隔潭水,杖策不能到,则置代苇舟以济之。不一置言,约得十二境而面目各异,可谓奇矣。君少积学,壮游于外,得江山助,所交皆贤士大夫。前摄令鄱阳,有治声。遭本生母太夫人丧归持三年。慕艮泉之胜,有终老志。君配陈夫人有雅尚,欲与偕隐。葛鲍而后,君其嗣者耶?潭名瑠瓈。瑠瓈者,留黎也。靝特留奇境以待君。君何修而得此,是不可以不记。嘉庆十九年甲戌季春十日粤岳山人黄培芳并书。
凿险径缒幽,人来山背游。石盘山作骨,水激石成湫。老树攀危鹘,险崖抉怒虬。何人重题品,刻划到林陬。此余与楷屏初游艮泉诗并附书于后。香石。⑥
从黄培芳的描述可知,黎楷屏在发现艮泉后,“募人伐山开径,缒幽凿险,奇乃日辟”,遂得艮泉十二境,分别为:艮泉、枫台、修篁径、砥行岩、养心庐、调琴石、趺霞处、代苇舟、瑠瓈潭、游龙涧、云梁、汇瀑亭。境虽有十二,但工程量实不甚大,土木工程只有汇瀑亭、养心庐二处,其余皆自然景观,只是依其地貌取以雅名而已。“瑠黎潭”一名,黄培芳更是引申为“瑠瓈者,留黎也,靝特留奇境以待君”,令黎楷屏很是快意自得。在艮泉营建告一段落后,黎楷屏便开始了他宏大的“艮泉图咏”规划。
图3 谢兰生《艮泉图》及艮泉十二境位置
图4 黄廷彪《艮泉图》
图5 伍秉镛《艮泉图》
图6 弥本《艮泉图》
图7 黄培芳《艮泉图》
粤中著名文人画家谢兰生、张如芝二人是最早为黎楷屏绘制《艮泉图》者。⑦他们并未实地考察,只是根据黎氏本人的描述,也借鉴了黄培芳的记述,创作了一种具有粉本性质的图式。在这一图式中,首先映入观者眼帘的是安排在画面正上方飞流直下的瀑布群,这就是主景艮泉。瀑布所注之潭即为瑠瓈潭。潭的右边,有一亭,即为汇瀑亭。亭上方为砥行岩,再上则为枫台。亭下有一片竹林,中有一径,是为修篁径。其下则为养心庐。庐前涧水蜿蜒,即为游龙涧。涧上有石梁,是为云梁。过云梁,有一块大石如几案,即为调琴石。其上又有岩石,即为趺霞处,然为瑠瓈潭所隔,策杖难至,所以特地安置了一叶扁舟,还给它取了一个富有禅味的名字“代苇舟”。(图3)后来其他《艮泉图》的构图,也大致与之相似,都是通过突出描绘飞瀑、清潭、小亭、茅屋来象征艮泉、瑠瓈潭、汇瀑亭与养心庐这四处最具特色的景观。
图8 秀坤《艮泉图》
图9 吕翔《艮泉图》
图10 叶潮《艮泉图》
图11 汤贻汾《艮泉图》
图13 万上遴《艮泉图》
艮泉的景色究竟如何,光绪年间的酥醪洞主陈铭珪曾经这样描述:
艮泉之胜,以水石。水自谷口入,一折一瀑,瀑下注即成潭。潭作青黑色,不可逼视。瀑注潭不即泻,由潭底喷薄而上,鼎沸珠散如碧琉璃。中罩飞絮千万朵,自潭奔注,或挂如晶帘,或蒸如翠金;忽而两旁石壁,夹束成渠,如修蛇赴穴,不得蜿蜒,拗怒益力;忽而巨石如船,中流屹峙,如海客乘槎,上冲银汉,相为掀舞;忽而横石遏水,回奔数十步,如急雪回风,别填空隙;忽而乱石破水,中分十余脉,如玉树杖枒,枝条着花,其波谲云委,千态万状。春夏之际,尤属奇观。江瀛涛诗题洞中十景,不及兹泉,盖未穷其境也。后步蒙子得之狂喜,题句云:“上下十二叠,纵横七八支。”其胜概可以想见。⑧
将文字与图画两相比对,可见谢兰生虽然未曾亲临其境,但还是能准确把握住艮泉以水石胜的自然特点。而他在经营位置上更是颇费工夫,每一处景致,都按相应地理位置进行了合理安排,今天根据题记,仍可一一指明,显示出非凡的丘壑营造能力。
二、《艮泉图咏》的基本情况与绘制经过
《艮泉图咏》存世共有一册二卷三种。第一册四十七开(院藏编号B1:0674,纵28.4cm,横34.5cm),封面潘正亨⑨题签,内有黄廷彪⑩、伍秉镛⑪、弥本⑫三人共三图(图4、图5、图6)。题跋有赵均、黄乔松⑬、王泉之、周澍⑭、钟启韶⑮、黄玉成、谭敬昭⑯、林伯桐⑰、刘彬华⑪,李芾平⑲、李光昭⑳、李遐龄㉑、潘正亨、王道易、林丹英、李福㉒、舒梦兰㉓、陈裴之㉔、吴嘉洤㉕、梅椿㉖、陶本忠㉗、平钟瑞㉘、施源㉙、张炳文㉚等人。
存世的两卷《艮泉图咏》(院藏编号B2:2553,纵28.5cm,横465cm),其实原先形制亦是册页,后来装裱成长卷。第一卷隔水处有谢兰生题签,图一则是谢兰生画并题,另有叶梦龙㉛题诗。图二黄培芳画并题(图7),另有汤贻汾㉜题记,陈文述㉝题诗。图三秀坤㉞画并题(图8)。图四吕翔㉟画(图9),张维屏题诗。图五叶潮㊱画(图10),叶梦麟㊲题诗,潘正炜㊳题记。
《艮泉图咏》第二卷,其隔水处亦有谢兰生题签,图一则是张骐㊴画,恽敬㊵序。图二汤贻汾画并题(图11),另有沈秉钰㊶,叶季鲁题。图三翟继昌㊷画(图12),石韫玉㊸诗。图四万上遴㊹画并题(图13)。图五孙义钧㊺画并题(图14),另有孙延、许乃济㊻二人题诗。
三种《艮泉图咏》共有图13幅,其中12幅构图大致相同,皆为瀑布飞流入潭,潭边有一小亭及茅屋数间。唯独张骐一图较为特别,兼具有肖像的功能。图中写一中年男子坐于水边,暗喻了林下水边的隐逸之意(图15)。画中黎楷屏作清代普通士人打扮,雉发长衫,说明他并非真的入罗浮山某处道观作道士,而只是隐居清修而已。
图14 孙义钧《艮泉图》
图15 张骐《艮泉图》
总计48人作画或题诗,除生平不详者6人外,按籍贯分别为广东19人,江西4人,浙江6人,江苏11人,安徽1人,辽东1人,其中不乏当时著名文人。
出于谦抑的传统习惯,最先作画与题跋者即使年辈、名望甚高,亦未必作于册页第一页或最后一页,他们多从册页中间部分起头,而在后世装裱中,三种《艮泉图》题跋并不完全按照时间先后次序排列,这给后来的解读带来一定的麻烦。不过,根据画上的题跋,我们大致可以还原黎楷屏请人作画题跋的全过程,他在嘉庆十九年(1814年)春天到初夏这段时间,在广州先后请以下十余人题诗作画:谢兰生(甲戌暮春)、谭敬昭(甲戌三月)、林伯桐(甲戌首夏)、李光昭(甲戌初夏)、黄玉成(四月初八浴佛节)、汤贻汾(四月十日、四月二十一日)、刘彬华(四月廿二日)、叶梦龙、黄培芳、秀坤、吕翔、张维屏、潘正炜、黄廷彪、伍秉镛、赵均、黄乔松、钟启韶、李芾平、李遐龄、潘正亨、林丹英。
当年夏五月,黎楷屏携带三册《艮泉图》抵达南昌,他遇到了故人梅椿(夏五月廿九日)、陶本忠(甲戌五月)、舒梦兰等人。最重要的是,他与著名文人恽敬别后重逢于城东百花洲,请其为此图作序。恽敬自嘉庆五年任江西新喻知县起,至嘉庆十九年(1814年)从瑞金知县任上革职,在江西为官达十四年之久㊼。黎楷屏则自嘉庆八年(1803年)入先福幕,至嘉庆十八年(1813年)丁忧去职,在江西生活近十年。二人本为旧好,常通音问㊽,因此恽氏称“敬在江右,交顺德黎仲廷十年”㊾并非虚指。其时恽敬因失查家人而革职滞留南昌,明年即有广州之行,此行当与黎楷屏的邀请有关,因其在广州的活动,多由黎氏相陪。在众多为《艮泉图》题跋者当中,恽敬无疑是文名最著者,而且此文极意经营,绝非敷衍了事。究其原因,大抵因恽氏生性梗直,多次忤上司意,黎楷屏以先福身边红人从中帮忙调停不少,为表谢意而于序文特别用心(图16)。
辞别江西友人后,黎楷屏在当年秋天到达苏州。苏州是当时江南的文化中心,也是黎氏的“旧游之地”,谭敬昭的《枫台诗》中,就特地指出:“因君寄秋思,霜冷忆吴江”,且自注“吴江楷屏旧游”。他在苏州停留了三个多月,见到孙义钧(秋七月十四日处暑)、孙延(甲戌初秋)、张骐(甲戌中元后三日)、翟继昌(甲戌中秋)、陈文述(甲戌中秋后一日)、万上遴(甲戌霜降日)、陈裴之、沈秉钰、周澍、石韫玉、李福。
这种社交网络,往往以一种叠加的方式展开,从而不断扩大。题跋诸人中,既有旧雨,也有新知,如沈秉钰的题诗就说明他和黎楷屏原本并不熟谂,只是因为汤贻汾的关系:“予与汤雨生丈别八年矣,见图如见人也,步原韵一首请楷屏先生正之”。(图17)
有趣的是,从北京告假返粤的粤籍官员叶梦麟在农历九月正好途经苏州,于是为《艮泉图》题诗:“甲戌九秋,余自秩曹假归,遇楷屏二兄先生于吴门,言去秋入浮山,新得艮泉十二境,因出其图见示,辄题四十字奉”。(图18)
黎楷屏大致在明年春天之前回到广州,这一年的谷雨日,客寓广东的黄山僧人弥本为册页作画,张炳文题诗。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十一月,许乃济离任越秀书院山长,临行前为画卷题长诗并序。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在广州的两位道人王泉之、王道易应黎楷屏之请,为《艮泉图》题诗。
道光九年(1829年),黎楷屏的长子黎石泉请叶季鲁再题,这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晚一则题跋,所有三种《艮泉图》的绘制与题咏活动至此方告结束。
不过,在题咏的最初两年中,黎楷屏作为一名丁忧官员,按清朝礼制,是不得离开守制原籍随意行动的。虽然他至江西可以打着“辞官”的幌子,临行前,林伯桐说其“久居罗浮,今夏将之江右”,刘彬华题记称“将之江右辞官”,但其并未立即“归而隐居罗浮之艮泉”,而是继续北上至江南,则未始不有开拓社交网络的含义。这虽然有违礼制,不过在当时官场却是一种常态,法不责众了。道光七年(1827年)十一月甲寅,给事中程德润奏请饬令丁忧官员遵例回籍守制一折称:“近日丁忧官员,多不回籍守制,每借口营葬无资,向督抚大吏干谒求助,各省皆然”。由此可知,到了嘉道年间,官员不遵守丁忧礼制,朝廷也拿他们没有办法。
图16 恽敬《艮泉图咏记》
图17 沈秉钰《艮泉图》诗跋
图18 叶梦麟《艮泉图》诗跋
图19 汤贻汾《艮泉图》诗跋
图20 许乃济《艮泉图》诗跋
三、罗浮洞天:江南士人的粤地想象
清代岭南学者仪克中《买陂塘》一词,其题序称“吴兰雪舍人为罗浮、荔枝来粤,喜赋”。仪克中揶揄有“诗佛”之誉的吴崇梁(字兰雪)是专为罗浮和荔枝而来。这似乎说明,在时人心目中,罗浮与荔枝是岭南最具代表性的一山一物。荔枝作为岭南佳果,又有杨贵妃的传奇故事给人带来无限绮思与遐想,享有盛誉自不必说。至于罗浮山之闻名海内,则因其同时满足了成为山川名胜三个要素:一是自然风光奇胜;二是有葛洪隐居炼丹行迹及道教圣地的历史地位,后世因以缅怀纪念;三是《龙城录》中关于赵师雄梦梅的神奇传说,历代文人诗文赋予罗浮山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人心慕神往。此外,罗浮山僻于岭外,中原与江南的士人本来已难有机会来粤,而且由于各种原因,即使南来广东仕宦,但真正能往罗浮一游的只是少数人。如两广总督阮元就以不敢扰民为由未曾入山,其《余屡过罗浮山下皆未入山诚以地方供帐俗习牢不可破减从径行殊为无谓弓刀小队更非所宜乙酉冬阅兵惠潮六过此山亦惟遥看山色而已》一诗正表达这种望山兴叹的情愫:“六次罗浮山下过,不曾去问铁桥津”。甚至广东本土士人,也多有未曾游历者,如晚明籍贯东莞的袁崇焕,家离罗浮不过数十里地,但早年奔波于应举仕途,竟从未到罗浮一行。叶梦麟题诗称:“有约诚难到(自注:余几度约游不果)”。黎楷屏的挚友谢兰生,嘉庆九年(1804年)后就返粤教书,足迹不再出岭外一步,竟然也只是在这次题跋后的嘉庆二十年(1815年),在黎的鼓动下才第一次游览罗浮。这份因欲见不得而产生的“距离”之美,越发使罗浮山超凡脱俗。
图21 石韫玉《艮泉图》诗跋
《艮泉图》中的岭外诸人题诗,抒发未能一游罗浮的遗憾,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人在广州而不能一往者更是如此,如道咸年间著名画家汤贻汾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抵粤任广东抚标右营守备,权兴宁都司,与粤中名士多有交游。他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四月一日,先是读到黄培芳的《艮泉记》,因题数字于其文后:“艮泉之胜,闻诸酥醪江道人。今读此记,尤为神往,何修得此,诚哉是言。”此时,他尚未与黎楷屏相识。数日后,汤贻汾在黄乔松家始晤黎楷屏,慨然为其作画并题诗:“近读黄香石《艮泉记》,予已略作数语以志,旋与楷屏词兄识面于黄苍厓提举家。醉后即属图此册,惜予未尝一游,聊袭记中意境而已。”其题诗再次表达对罗浮之游的向往:“不识罗浮路,安知有艮泉。此人真世外,积屋在泉边。醒到梅花梦,修来蝴蝶仙。仙踪那可睹,图画合流传。予既写图,楷屏复索题句,率尔涂沫,不值一粲也。”(图19)
许乃济离任越秀书院山长,临行前为《艮泉记》题长诗并写序倾吐无缘一游罗浮的遗憾:“将归钱唐,楷屏仁兄出艮泉图索题,济欲游罗浮屡无,今竟不果。玩此图不禁神醉倚装,书二百七十字草草应命,未尽心中所欲言也。”(图20)
至于足迹从未入粤者,这种遗憾之情也是表露无遗。苏州籍老状元石韫玉写道:“平生踏遍九州尘,独有罗浮未问津。今日山窗看粉本,烟霞新结画中因。”(图21)
张骐在画中题跋称:“楷屏二兄一别十年,忽自岭南来吴,属余作浮山留黎潭结庐栖隐小像话旧。余即写画作图,以卜他日卧游罗浮于梅花香里一寻地主何如。余足迹半天下矣,惟此山未游为恨。今以笔墨留山中,聊补生平之缺事焉。”(图15)
罗浮与隐逸,无疑是令文人为之心动的话题,况且无缘亲身游历的遗憾,正好通过神游的方式来弥补一二。对于江南文人而言,为友人的罗浮别业题咏作画,无疑是完成一次精神旅行,又何乐而不为呢?当然,众多诗篇中,也有不少是应酬文字,并无多少真实情感在其中。这也不能苛责,因为他们从未游览罗浮,只能凭空想象,堆砌相关典故聊以交差。许多人的诗作都涉及葛仙化蝶、赵师雄梦梅等典故,让人怀疑他们是否在凑字趁韵。不过,主客之间,这种诗画酬唱的形式才是最重要的,至于诗文质量,则不是彼此主要考虑的了。黎楷屏在消费别人声望的同时,其实自己也成为别人消费的对象,因为和恽敬这样的一代才人在同一本册子上题写诗文,意味着作者在当时文坛的地位,至少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四、粤中士人的“南来学者”情结
虽然《艮泉图》及诸人的题咏对艮泉的美景和营建极尽铺陈之事,而实际情景如何呢?答案或许让人很失望。这只是一处纸上的园林,根本就不存在这样一处别业。即使有,也只能很简陋而不适合居住。仅仅在题咏一年后,谢兰生、张如芝、黄乔松三人在黎楷屏的陪同下游罗浮山,其艮泉之行并不顺利。谢兰生在游记中写道:“自步蒙子久不还山,旧路荒秽,蓬茆中仅可着脚”,又“循大石旧凿痕崎岖而下”,方才觅得艮泉。他对艮泉的自然景色大加称赞:“明潭净绿,洞照肺腑,诧为奇特。上潭即艮泉,有瀑流右落左折,一激而注。潭旁有丹灶及丹井,潭中石凡两重,势皆圆抱。其下为琉璃潭,似束方势,皆天然结就。石色净滑,如日有人为洒扫然者。”不过,他对黎楷屏所建造的茅屋只字未提,要么是荒芜了,要么就是根本没有构建,所谓结庐艮泉,终是文人缘饰的说法,他们接连几天都留宿于酥醪观之中。
对于林泉高致的渴望以及隐逸生活的憧憬,历来是文人士大夫一个永恒的话题。不过,退出官场,并不意味着从名利场的彻底退出。虽然泉以“艮”名,艮者止也,寓主人知止之意,但黎楷屏真正在罗浮山的时间不长,他更喜欢周旋在嘉道年间的广州士人交游圈里。如果说清初遗民的隐逸行为是对现实的不合作或反抗精神的话,那么到了乾嘉时代,这种风尚便只剩下自鸣清高与点缀升平的意思了。元代以降,这种描绘特定地点的山林溪流、斋室小景和别业居所的山水画就开始盛行,其背后宣示的是个人或家族的荣誉。三种《艮泉图》反映的正是这种遗绪。在向外界传播声名的意义上,图画诗咏比实际建筑更为重要,书斋或别业主人花在图画上的心思一点也不比实际的土木工程少,因为图画诗咏很少能像作序者宣称的那样“不胫骈集”,而是要一家一家的雁过拔毛或者沿门求索。众人的诗文,多以古之葛鲍比拟黎氏夫妇,但黎氏绘制《艮泉图》的主旨,实在求名。细察黎氏“栖真入道”的声名,却是由世路驰驱而换来的,其奔走经营,乃至如此,不免让人转觉可笑复可怜了。
黎楷屏之所以不辞劳苦,翻山越岭遍请江右、江东两地文人题诗,实与当时广东重视江南学者的情结有关。这种情结导致当时广州城内有些书贾,甚至将本地不知名学者的著作冠以南来江南籍学者的著作权出售以射利。如番禺方恒泰《橡坪诗话》被书贾易名作伪一事便为一例。该书原作者方恒泰在粤中诗坛并不知名,故书贾易之以粤秀书院山长杭州人陈钟麟之名,借以多销牟利,遂有伪书《厚甫诗话》问世。书贾制作伪书的背后,可以间接见出当时粤人对于江南学者有一种特别尊仰的情结。
图22 谢兰生《艮泉图咏序》
广东地处南疆,文化水平长期落后于中原、江南地区。而当时的江南,无疑是北京之外的另一个学术中心。岭南文人若要扩大影响,除了自身修炼外,争取京城或江南著名文人的认同,是提高社会声望的重要途径。因缘际会,原本寂寂无闻的黎楷屏成为这种南北交往的重要中介人。如果运用法国当代社会学家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则不难理解黎楷屏遍请各地名家绘制、题咏艮泉的良苦用心了。他家世富饶(有财力捐纳),又任官多年(俗称一年清知府,十万白花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济资本;他在江南和江西颇有优质人脉关系,这是他的社会资本。现在只需要将这二者转化为文化资本,他便可进入粤中第一流的文人士大夫圈子,即布迪厄意义上的“场域”(Field)。他本人也乐于进行这种转换,因其有极为现实的意义。他虽然是粤中的官宦世家,但出外入幕、为官,离开广东十几年,在资讯交通尚不发达的当日,与家乡仅能保持着微弱的联系。当他弃官归里,势必要尽快重新融入广州精英阶层。三种《艮泉图》便是他的文化资本的物化形式,为他恢复与昔日粤中文士的脐带关系提供了保证。而在这一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转化为文化资本的过程中,他不经意间沟通了南岭内外文人之间的交往。在他此次北上的行箧中,除了三册《艮泉图》外,他还带了黄培芳、张维屏、谭敬昭等岭南诗坛新秀的诗集,一路为其延誉。恽敬《香石诗钞序》曾记此事:
敬在江右,交顺德黎仲廷(按,应为黎楷屏另一字)十年。仲廷弃官归岭南,旋复游吴越,过江右,与敬会于百花洲,甚相乐也。仲廷箧中携香石诗钞四卷,清浏荡漾,远具胜情。于是始知香山黄子实之名。而子实之友番禺张子树、阳春谭子晋之诗,亦得次第读之。
图23 黎楷屏题“艮泉”刻石,笔者摄
图24 艮泉遗址现状,笔者摄
在交流中,不少岭外士人对岭南文人评价颇高,有力地扩大了粤人在全国文坛的影响。当然,轻蔑广东诗文水平的也大有人在。由黎楷屏介绍而来的恽敬便是一例。他在与《与黄香石》一信中写道:
此文(按,指恽氏自撰《同游海幢寺记》)儒为主中主,禅为主中宾,琴与诗为宾中主,画与棋与酒为宾中宾。其序次,前五节皆以禅消纳之,为后半重发无和尚张本。而儒止瞥然一见,如大海中日影,大山雷声。此子长《河渠》《平准书》《伯夷》《屈原》《贾生》列传法也。海幢形势佳胜,先于独游时写足,入同游后,不必烦笔墨。此子长《项羽本纪》《李将军传》法也。敬古文法,尽出子长。其孟坚以下,时参笔势而已。所以屑屑自表者,诸君子遇我厚,庶几留古文一支在海南。勿使野牛鸣者,乱频伽之听耳。作诗赋杂文,其法亦然,舍是皆外道也。足下当不以为狂。
其口吻如同老塾师训蒙童子一般,宜乎百年后粤中文人仍然对此事耿耿于怀,汪兆镛《粤古文家》一文即号召粤人自振作,勿为江南文人笑话:
粤人多诗家,以古文名者绝罕。嘉庆间,阳湖恽子居敬至粤,颇有睥睨一世之概,所为《海幢寺记》《黄香石诗序》皆寓微辞。张南山维屏诸人乃结希古文社,治古文学,高要彭春洲泰来《诗义堂集》、新兴陈雪渔在谦《七十二峰草堂文勺》皆蔚然可传。近年,古文学复衰歇未振。夫文以见道,自以此体为尚。岭海之大,人文之盛,必有英绝领袖之者,毋终为阳湖笑人也。
时隔多年,广东士子仍然记得这种耻辱,可见刺激之深。当然,这是粤中文人与南来学者交往中一个不和谐的小插曲而已。总体而言,南来学者对粤中文人多有延誉,不乏赏音之人。文化交流使得岭南文人更容易得到广泛认同,从而有力地展示广东文化。
五、《艮泉图》与新一轮罗浮旅行风尚
嘉庆二十年(1815年)春天归粤后,黎楷屏对艮泉的热情似有降温,以致年底方与谢兰生再游罗浮。而他曾请诸人榜书十二境以备刻石,也再无下文了。不过,这次艮泉题咏,似乎刺激了广州城内文人对罗浮的向往,并促成了新一轮的罗浮旅行风尚。谢兰生在《艮泉图咏序》便表达极欲一游的意愿(图22):
罗浮栖身之所也。诸观而外,遇闲旷地,随性所嗜,自占一区,无与竞者。酥醪观后山背水,人踪寂寥。独步蒙子伐山深入,始知其泉水十有三叠,又于泉之左右,得十二境。步蒙子语余曰:自余践是境,经冬涉春,晨夕所得,不可以名字,指目者甚夥。十二境其大要耳。余闻之心歆歆然,欲往与偕处,谨缀小诗以识存想之怀。
嘉庆二十年(1815年)十二月,他与张如芝、黄乔松在黎楷屏的陪同下,畅游罗浮十余日,明年(1816年)五月又与黎楷屏、梁蔼如再次前往。
除谢兰生外,题咏之后不久即有罗浮之游的,还有张维屏、恽敬、汤贻汾等人。先有张维屏嘉庆二十年(1815年)三月之游罗浮,而职是之故,他错过了广东布政使曾燠举办的长寿寺修禊雅集。继而恽敬于六月抵达广州,九月畅游罗浮后,留下《游罗浮山记》《分霞岭记》《茶山记》《酥醪观记》等诸篇游记。汤贻汾则在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天遂人愿,奉命入罗浮山缉盗,顺便得以畅游山水之胜,出山后刻一方小印“罗浮半月黄冠客”作为纪念。
在众人的游程中,艮泉自然成为一个新的旅游景点和必游之地。张维屏曾作《满江红》一词以记之:
罗浮高三千余丈,周三百余里。浮山,蓬莱左股也。洞天福地,浮胜于罗。吾友黄君香石尝五游罗浮,撰《浮山小志》,黎君楷屏又于浮山深处辟艮泉得十二境。余既赋艮泉诗纪之,楷屏复言小蓬莱之胜可以结庐,闻之欣然,葛鲍之缘未悭,向禽之愿有待,先为此解,用告列仙。
抱朴先生,问近日、遨游何处?二千载、罗浮冷落,苍苍烟雾。亦有闲人来眺望,怕逢哑虎先归去。算坡仙、胆大敢徘徊,寻佳句。
罗山显,人争慕。浮山险,人都怖。忽泰泉孙子,荷锄先赴。更有黎侯官肯弃。道人力辟荆榛路,告山灵、葛鲍请归来,山中住。
至于题咏之后,黎楷屏在罗浮山的活动情况已难确知,据张南山的记载,黎楷屏后来学仙绝粒而病故。其《步蒙子有序》称:
步蒙子姓黎名应钟,顺德人,官县丞,年四十余,弃官游罗浮,辟艮泉,将终老焉,慕神仙,习导引,辟谷忍饥以病卒。
咽津辟谷存其说,世间哪有长生诀。安期赤松闻其名,强欲学之残尔生。中岁一官能脱弃,归向罗浮觅闲地。寻僧访友自逍遥,毕竟飘飘有仙意。
张维屏晚年回忆黎楷屏,仍以不能规其沉迷清修为憾事:
楷屏性好神仙,志超凡俗,以为断欲素食,更讲求运气导引之术,遂可得仙。余尝规之而楷屏不以为然,入罗浮卜居于山背,得泉甚喜,名曰艮泉,绘图征诗焉。君既殁,君之孙召民仪部兆棠癸丑进士,官礼部主事,自少即博览书史,亦好为诗。
而黎楷屏本欲用于习静之所的养正庐,至其卒仍未能建成,其遗物多存于酥醪观中。据光绪年间的酥醪洞主陈铭珪所记:
艮泉在白水门下流六七里,原名山背水。黎楷屏爱兹境,其配陈孺人亦好道,拟筑室偕隐其中,因镌“艮泉”二字于石潭侧,又作《艮泉图》征名流题咏。阳湖恽子居文集有记。图中分十景,而其习静之所曰“养正庐”,后未就而卒。其孙召民,余壬子同年也。余尝告以勉成先志。召民曰不敢忘,然浮沉宦海中,未遂斯愿也。楷屏名应钟,自号步蒙子,善琴,有琴存观中。其养正庐石额,后亦舁置观之响泉书屋。
黎楷屏当时亲自题写了“艮泉”二字并刻石(图23),据陈铭珪记载,此景清末尚在:
深岩幽涧九回旋,中有澂渊号艮泉。隐士心期同止水,游人足迹半飞仙。怕投碎石惊龙起,爱护高松引鹤眠。还忆留题老循吏(二字黎楷屏大令所刻),筑庐长此弄漪涟。
至陈铭珪之子陈伯陶于民国年间续修罗浮山志时,已无艮泉之名,其景或已圮(图24)。三种《艮泉图咏》如今深藏博物院之内,而当年,必然是被其主人随身携带,出入于粤中、江西、江南各地文人书斋之中展玩,承载着主人的无限荣光,见证着南岭内外文人的密切往来。
附记:文成之后,笔者曾入罗浮山寻找艮泉遗址。按照黄培芳、谢兰生等人的记载,遗址当在酥醪观后山山脚某处。我开始以为应该很容易找到,但冒雨在山中走了一下午,仍未见踪迹。酥醪观附近为酥醪村,当地村民根本没听过这个地方,经常乱指一气(后来才知道当地人并非不知此地所在,而是称之为“七仙女潭”)。夜宿山下某山庄,其内有一厨工言知其处,愿为向导。原来山庄主人数年前出资修建山径与酥醪观后山磴道相接,其交汇处正在艮泉遗址。厨工与其事,故知之。次日冒雨沿山涧再访艮泉,终于在一处山谷找到当年艮泉主人黎楷屏的题字,然黎氏所辟艮泉十二景已湮没于榛莽之间。实地考察,更坚定了我原先的判断,黎氏所谓于此结庐栖真,应不可信,潭边巨石壁立,几无容足之处,实难筑屋住人。不过,若非亲临其景,很难体会黎氏发现与营建艮泉的艰辛。故其虽有夸大之语,自应同情而理解之。我辈使用现代交通工具,至艮泉仍然不易,又岂能以实景与诗文所记不尽相同而苛责古人哉?
注释:
①详见黎丽明《罗浮山艮泉主人黎应钟考析》,见《收藏拍卖》2014年第9期,第80-87页。
②赵均,字国章,号平垣,广东顺德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恩科副榜贡生,官揭阳教谕。著有《自鸣轩吟草》。曾为广州学海堂首任学长。其诗文题跋,见《艮泉图咏》卷,广州艺术博物院藏,编号B1:0674。
③张维屏(1780~1859年),字子树,号南山,又号松心子、珠海老渔、唱霞渔者,广东番禺人。道光二年(1822年)进士,于湖北、江西任知县,为官清廉,因不耐官场腐败,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辞官归里。与黄培芳、谭敬昭并称“粤东三子”。诗见《张南山全集》,《广州大典》第十四辑第十册卷十,广州:广州出版社,第79页。
④《张南山全集》,《广州大典》第十四辑第十一册《谈艺录》(下),广州:广州出版社,2014年,第596页。
⑤黎楷屏幕主先福的生平,见李桓《国朝耆献类徵初编》(《清代传记丛刊·综录类029》)卷一七六至卷一八六,台湾明文书局,1985年,第913-916页。
⑥黄培芳诗文题跋,见《艮泉图咏》卷,广州艺术博物院藏,编号B2:2553。
⑦黄乔松《浮山艮泉歌并序》中称:“步蒙子出墨池、里甫二图索题,因略志颠末为作艮泉歌”。里甫为谢兰生,墨池即张如芝,然张如芝画作今不见于三种《艮泉图咏》之中,或已失佚。
⑧陈铭珪辑《浮山志》,《广州大典》第三十四辑,广州:广州出版社,2014年,第596页。
⑨潘正亨(1779~1837年),字伯临,号荷衢,十三行洋商潘有度子,出嗣长房有能。屡困场屋,后官刑部员外郎。博学多才,擅诗,工书法,亦善鉴藏,有诗画船“风月琴尊舫”。著有《万松山房诗钞》《丽泽轩同怀稿》。
⑩黄廷彪,字炳禺,广东南海人。官都司,世袭云骑尉,有《惜阴轩吟草》。
⑪伍秉镛(?~1824年),字序之,一字东坪,广东南海人。贡生,官湖南岳常澧道。宦情素澹,归田后日以诗画自娱。画尤工,喜仿云林,获交冯敏昌、黎简诸子,故所作颇具根柢。
⑫弥本,字澹庵,黄山僧人,长于山水画。后客寓粤中,越中名士洪颐煊自粤返浙,其《小停云山馆图》上多有粤中士人赠别诗,弥本亦列其中。
⑬黄乔松(1776~?),字鉴仙,一字苍崖。广东番禺人。以贡生候选云南盐课司提举。尝与张维屏、林伯桐、谭敬昭、黄培芳等筑云泉山馆于白云山中,号曰“七子诗坛”。著有《鲸碧楼岳云堂诗钞》。
⑭周澍,字旬占,号雨亭。浙江钱塘人,嘉庆癸酉拔贡,初令江右,决狱如神,有“周青天”之目,后官云南迤西道。
⑮钟启韶(1771~1819年),字琴德,一字凤石,广东新会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举人,著有《读书楼诗钞》《笛航游草》。
⑯谭敬昭,字子晋,广东阳春人。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进士,官户部主事。著有《听云楼诗集》。
⑰林伯桐,字桐君,号月亭,广州番禺人。嘉庆六年(1801年)举人,好考据之学,阮元、邓廷桢皆敬礼之。于诸经无不通,尤深于毛诗。道光四年(1824年)选授德庆州学正,卒于官。曾为广州学海堂首任学长。
⑱刘彬华,字藻林,一字朴石,广东番禺人。嘉庆六年(1801年)进士,翰林院编修。性澹泊,不乐仕进,乞假归,二十余年不再入都。先后主端溪、越华书院。省城浚六脉渠,设恤嫠会,修通志,修贡院诸大事,大吏皆谘访。著有《玉壶山房诗钞》《岭南群雅》。
⑲李芾(黼)平(1779~1842年),字绣子,广东嘉应州人,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改昭文县知县。后以亏空免官入狱,数年乃得归。会阮元开学海堂,因聘阅课艺。后主东莞宝安书院。
⑳李光昭,字秋田,程乡(今梅县)人。著有《铁树堂诗钞》,有“秋田工诗,羊城诗社,往往夺标”之称。
㉑李遐龄(1768~1832年),字芳健、香海,号菊水,广东香山人。于里设馆授徒,桃李满门。著作甚丰,有《勺园诗钞》二卷等。
㉒李福,字子仙,吴县人。嘉庆十五年(1810年)举人,能文,擅诗词,又长书画。
㉓舒梦兰(1759~1835年),字香叔,又字白香,晚号天香居士,江西靖安人,以编著《白香词谱》闻名。
㉔陈裴之(1794~1826年),字孟楷,号小云,别号朗玉山人。浙江钱塘人。著名诗人陈文述之子。
㉕吴嘉洤(1790~1865年),字清如,吴县人。早慧多才,为诸生时即以诗古文词知名于世,道光十八年(1838年)成进士,三十年(1850年)引病归,掌教平江书院。为“吴门后七子”之一。
㉖梅椿,江西南城人,道光二年(1822年)举人,选授萍乡训导。江西南城梅氏是继宣城梅氏之后,又一支文化底蕴深厚的世家,历史上曾有“父子翰林,五子登科”的辉煌家史。
㉗陶本忠,后改名焜午,号香泉,江西南城人,拔贡。历任江南通州判官、清河县令、淮北监制同知等。主要活动于嘉道年间,著有《寿台堂诗文集》十六卷、《代拟章奏稿》六卷。
㉘平钟瑞,生平不详,其诗跋款署“山阴平钟瑞”,或为入粤之幕宾。
㉙施源,字环君,号蒙泉,吴县人。乾隆举人,知舒城县。著有《爱静词》《一决集》《浮湘前后集》等。
㉚张炳文(1753~1826年),字虎臣,号绣山,广东番禺人。嘉庆六年(1801年)举人,官四会县训导,著有《玉燕堂诗钞》。为张维屏之父。
㉛叶梦龙(1775~1832年),字仲山,号云谷。先世籍福建,后迁广东南海。父叶建勋,经商为业。喜书画,收藏极富。叶梦龙官户部郎中,居京师日结交多一时胜流,归里筑倚山楼于白云山,又有风满楼在白云山麓,所藏载《风满楼书画录》。
㉜汤贻汾(1778~1853年),字雨生,江苏武进人,平生足迹半天下,所交皆一时名士。书画诗文并臻精妙。以祖父难荫袭云骑校尉,擢温州副总兵,因病不赴,退返金陵。太平天国克金陵,阖门殉清廷而死。
㉝陈文述(1771~1843年),字谱香,又字隽甫、云伯、英白,浙江钱塘人。嘉庆时举人,深得阮元赏识,官昭文、全椒等知县。
㉞秀琨,冯姓,字子璞。英廉从孙。辽宁辽东人,隶汉军籍。工诗词,精篆刻,善画山水、花卉。著有《听秋堂集》。
㉟吕翔,字子羽,号隐岚,广东顺德人。善花鸟画,与谢兰生、张如芝、黄培芳齐名。
㊱叶潮,生平不详,仅知为苏州著名刻工。
㊲叶梦麟(1772~1823年),字孔书,号文园,广东南海人。叶建勋长子,叶梦龙长兄。
㊳潘正炜(1791~1850年),字榆庭,号季彤,广东番禺人。附贡生,即用郎中,钦加道卫。建有“听颿楼”储书画,极宏富,著有《听颿楼书画记》《听颿楼法帖》《听颿楼古铜印谱》《听颿楼诗钞》。
㊴张骐,字伯冶,号宝崖,一号金粟山人、蘼芜山樵,吴县人。山水、人物、花卉用笔缜密雅秀,尝为著名诗人张问陶小姬怀素芬写《怜影图》,一时名士具有题词。
㊵恽敬(1757~1817年),字子居,号简堂,江苏阳湖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举人,曾任咸安宫宫学教习,浙江富阳、江西瑞金等县知县,嘉庆十九年(1814年)以失察被劾罢官,为阳湖文派开创者之一,有《大云山房文稿》。
㊶沈秉钰,字式如,吴县庠生。
㊷翟继昌(1770~1820年),字念祖,一字墨癯,号琴峰,浙江嘉兴人,居吴门。画承家学,弱冠时已工画,山水苍润,晚岁仿吴镇、沈周,颇有思致。
㊸石韫玉(1756~1837年),字执如,号琢堂,又号花韵庵主人,亦称独学老人,江苏吴县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五十七年(1792年),任福建乡试正考官。旋视学湖南。历官四川重庆府知府,山东按察使。因事被劾革职,念旧劳赏编修。乃引疾归,主讲苏州紫阳书院二十余年。尝修《苏州府志》,为世所重。
㊹万上遴(1739~1813年),字殿卿,号辋冈,江西分宜人,拔贡生,曾任清宫画院待诏。
㊺孙义钧,江苏吴县人。一名义鋆,字子和、和伯,别称月底修箫馆主人。工诗词,善书画,精音律,旁及篆刻、陶埴之事。早岁即出游,与老辈名流相接,后以诸生入官浙中,官宜良知县。
㊻许乃济(1777~1839年),字叔舟,号青士,浙江钱塘人。嘉庆十四年(1809年)进士,散馆授编修。历任山东道监察御史、给事中、广东按察使、太常寺卿、光禄寺卿等职。道光十八年(1838年)秋,因主张弛禁而被降职。著有《求己斋诗集》《二许集》《许太常奏稿》。
㊼详见吕盼盼《恽敬年谱简编》,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㊽恽敬文集中收《答黎楷屏》《与黎楷屏》二书,见《大云山房文稿》,上海:世界书局,1937年,第196页。
㊾恽敬《香石诗钞序》,《大云山房文稿》,上海:世界书局,1937年,第148页。
(责任编辑、校对:李晨辉)
Great Resorts in Luofu Mountains: Probe into Pictorial Odes to Genquan
Li Ruoqing
[Abstracts] The existing three pieces of Pictorial Odes to Genquan were composed during the 16 years from 1814(the reign of Emperor Jiaqing of Qing Dynasty) to 1829 (the reign of Emperor Daoguang of Qing Dynasty)by 48 painters and liberals of arts on the personal estates of a Shunde native of Guangdong province, the retired royal official Li Kaiping. Li Kaiping's passion to verses shed light on the premium put on literals of arts in eastern part of China at that time. The three pieces of Pictorial Odes to Genquan is materialization of Li's cultural assets which stood him in good stead in landing a niche in the Guangzhou elite stratum, in which process he accidentally promoted the exchanges between literals of arts in southern parts and eastern parts of China. As for literals of arts from the eastern part, their the pictorial odes in Li's honor fulfilled their spiritual journey to southern part of China, which found testimony in their lines woven with pity that they hadn't toured the Luofu Mountain in Guangdong. The three pieces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popularity of tour to the mountain.
[Key Words]Genquan;Luofu Mountain;Pictorial Ode;Cultural Assets
[作者简介]李若晴(1975~),男,广东海丰人,博士,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报》执行主编,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
[收稿时间]2015- 12- 03
[文章编号]1003- 3653(2016)01- 0006- 12
DOI:10.13574/j.cnki.artsexp.2016.01.001
[中图分类号]J120.9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