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县西燕镇壮族特色乐器“空管”探究
2016-04-21李常新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22
李常新(广西艺术学院 艺术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22)
上林县西燕镇壮族特色乐器“空管”探究
李常新
(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22)
[摘要]“空管”是一件同侧开六孔、中空通透的竹制吹奏乐器,吹奏时需用歪着嘴斜约45°角的特别方式。“空管”是广西南宁市上林县西燕镇壮族盲艺人罗明生在偶然吹响吹火筒后,与当地群众合作发明的,至今仍以“以指度律”的方式进行制造。“空管”音色圆润、浑厚,可用于演奏自创乐曲及戏曲伴奏。
[关键词]“空管”;形制;“以指度律”;民族音乐学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西燕镇有一位年近古稀的壮族盲艺人罗明生,他擅长吹奏一种特别的竹制乐器,与笛子、箫等竹管乐器有着明显的区别,与历史上所使用的篪、竹哨等也有着显著差异。它是一件同侧开六音孔、中空通透的竹制乐器。在吹奏时管体斜约45°角,需歪着嘴,像吹口哨一样将两嘴唇撅起形成一个小圆孔,贴近管口处缓缓吹气,通过气流激发管内空气柱振动发音。当地人根据其形制结构特点,将其命名为“空管”。
一、“空管”的生存语境
杨德鋆在《谈骨乐器》中说,在传统社会中,人类所发明的乐器往往与其当时生活的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制作乐器时就地、就便地选材、取材可能是乐器发展史上共同且普遍的一个习惯性原则。[1]
上林县位于广西中部偏南、大明山山脉东北部,东临来宾市,西毗武鸣县,西北连马山县,北靠忻城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以丘陵为主,中间贯以河谷平原、盆地。地处亚热带北缘,属于亚热带季风型气候。西燕镇位于上林县城的西北方向,周边有东敢、大龙洞、木棉等三大水库。这一地区雨量充沛,是广西著名的双季稻生产县。但如今随着人口的增多和降水量的逐年减少,很多农户都将自家的水稻田改为了玉米田,逐渐形成了另一种农业特色。竹子在当地十分常见,山间、河畔、道路旁等都生长着茂盛的竹子。种类也十分丰富,计有粉单竹、刺竹、钢竹、撑篙竹、大头竹、苦竹、吊丝竹、黄竹、毛竹等九种类,其中黄竹、毛竹、撑篙竹为外来品种。
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人们生产活动中的一部分,是人思想精神的结晶,它作为一个文本与其背后的本文密不可分,自然环境特点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对其有着重要影响。在上林县西燕镇的丧葬仪式中,幡是不可或缺的一件重要道具,人们认为幡中依附着死者灵魂,对它的各种装饰也代表着特定含义,而幡的杆必须使用竹子来做。上林竹文化还着重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竹席、竹椅等竹制生活用品几乎家家都有。据当地老人介绍,在传统生活中,人们在烧火时为使火势保持旺盛,常选取一节中空通透的竹子作为竹筒,放到嘴边对着火吹气,这就是当地人常说的吹火筒。除此之外,竹子还广泛应用于传统房屋建造、弓箭防御等方面。
二、“空管”艺人与音乐
罗明生1946年出生,在两岁时得了一场大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导致双目失明。小时候的他虽然双目失明,但在家人的帮助下渐渐会做些家务活,在家人做饭时烧柴便是其一。如今,他与侄子生活在一起,靠着政府每月下发的200元残疾人生活补贴艰难度日。
罗明生虽然失明,但耳朵十分灵敏,在音乐方面有着独特的天赋。他12岁时便能够吹奏箫。箫管是朋友所赠,但朋友只赠送了乐器而没有教授吹奏的方法,他凭借着先天的听觉优势,在不断试吹后逐渐掌握了技巧。13岁时,他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将家中的吹火筒吹响了,于是便萌生了在吹火筒的基础上创制乐器的想法。他结合之前吹箫时的经验和箫管的形态特征,与做铁匠的表哥一起商量制作了“空管”。在开始制作时,选取了八根较适合制作乐器的竹子,通过多次尝试后,最终做成了两支开六孔、中空、斜吹的竹管乐器。但是,由于当时经验少,两条“空管”在音高、音色、律制等方面均不理想。后来罗明生的二徒弟陆永乐又经过不断摸索,对“空管”进行改良,参照箫笛乐器的音孔发音,调整了六音孔之间的位置,并将圆形音孔调整为椭圆形音孔,乐器总长控制在60.00cm以内,乐器管口外径控制在2.60cm以内。改良后的“空管”乐器更易于吹奏,音色更圆润、浑厚。
“空管”的出现为生活困顿的罗明生带来了一丝欢乐,成为了他朝夕相随的“伴侣”和述说心灵的“代言人”。自创作品《想开眼界》正表达了他的心声。如谱例1所示,该乐曲共分起、承、转、合四个乐句,每两个小节为一个乐句,板式结构较为规整,通过加花、减声等旋律发展手法,变奏多次,形成了多重变奏的曲式结构。作品音列为七声十音音列,整部作品是清乐F宫之C徵调式,旋律走势以级进下行为主,并以小波浪的形式徘徊于某一音区内。在节奏运用方面,整部作品节奏音型较为丰富,大附点和小附点节奏型的运用更是增加了乐曲的律动性。
谱例1中,前两小节在c1-a1区间波动,这种接近于说话的旋律发展,仿佛在用悲伤的话语诉说一位盲艺人艰辛、苦难的不幸遭遇。第3、4小节旋律围绕bb1上下进行,所在音区比前两小节有所升高,盲艺人坎坷不平的人生似乎在此得到进一步强调。第5、6小节所在音区扩宽,起于徵音,而后四度跳进到乐曲最高音f2,再逐级下行,犹若声声哀叹。第5小节第1拍、第6小节第1拍以及后两拍所形成的三次四度上行的附点音型旋律发展好似盲艺人多次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凸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同时,第5、6小节的后两拍,分别将清角和变宫落在长音上,然后再解决到角音上,最后由角音进行到商音。这样的音乐进行较为成熟,也充分展现了老艺人娴熟的创作技艺。乐段第7、8小节又回到了中音区的c1-a1,第7小节的后两拍及第8小节的旋律走向与第二小节相呼应,饱含不平之鸣,仿佛是无助的呐喊,命运还是那个不幸的命运,艺人还是那个饱尝苦痛与辛酸的盲艺人,命运没有随着挣扎与反抗得以改变。这段缓慢悠长、充满哀怨沉思的旋律,使人不禁热泪盈眶,为之共鸣。
谱例1 《想开眼界》选段
另外,因“空管”具有圆润、浑厚的音色特点,罗明生老人将其广泛用于当地戏曲音乐伴奏中。罗明生说:“我很喜欢听各种歌曲、戏曲,我平时在家没事就用‘空管’试着吹奏这些音乐,有时候还吹奏一些自己创作的曲子,我觉得这样很快乐。我在1970年左右加入了西燕公社的文艺队,在里面吹笛子、箫和‘空管’,用它们为戏曲伴奏或与乐队合奏。我觉得笛子、箫听起来比较高(笔者注:音色嘹亮),用‘空管’伴奏听起来比较舒服。”
“空管”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竹管类乐器,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关注,为此罗明生在20多岁时招收了当时的优秀少年陆永福为徒,“空管”有了第二代传承艺人。20世纪80年代,罗明生招收了另外一名优秀的年轻人陆永乐为徒,后者成为了第三代“空管”传承艺人①第一、二代传承人系笔者根据传承时间划分,非政府文化部门认定。。同时,罗明生在音乐方面的造诣也逐渐引起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残疾人联合会的重视,他们给予罗明生更多的舞台表演机会,为此罗明生还荣获多个奖项。如在1993年5月第三届广西残疾人文艺演出中,罗明生凭借着独特的“空管”演奏技艺,以一首自创曲目《光明畅想曲》荣获了优秀演员奖;在2001年6月的第五届全区残疾人艺术汇演中,荣获了表演一等奖。
三、“空管”的形制与制作过程
(一)形制
“空管”使用竹子制作,管体中空通透,呈开管状,同侧开六音孔,头端管口为吹口。为了更为客观地对“空管”形制进行描述,笔者选取了外部大小适中、音阶较统一、外形完好的一支“空管”,使用卷尺对其进行测量。该“空管”管长为57.00cm,吹孔到六孔的距离为28.75cm,各孔之间的距离在3.45~3.80cm之间,1孔到尾端距离为10.35cm,6孔到尾端距离为28.30cm。“空管”音孔通常为椭圆形,该空管的音孔大小匀称,音孔最长直径与管体平行,为0.90cm,音孔最短距离与管体垂直,约为0.85cm。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空管”形制结构(单位:cm)
图2 陆永乐吹“空管”,摄影:李常新
图3 空管筒音作(1=F)音阶
另外,罗明生老人还持有一支尾端装有木制喇叭口的“空管”,据他介绍,这支“空管”在发音原理方面与其他“空管”没有本质区别,木制喇叭口只是装饰性部分,有一定的扩音作用,也是为了“把玩”时方便拿到。喇叭最宽直径为11.50cm,斜边为9.00cm。
吹奏“空管”时,要歪着嘴,管体斜45°角(图2),基本音列为c、d、e、f、g、ba、bb,加上超吹可吹出c-f2共十八度的音域。所奏调式音阶通常有筒音作(1=F)与筒音作2(1=bB)两种。当筒音为(1=F)时,其音阶的音程关系是:I级音与III级音为小三度,III级音与V级音为大三度。具体音高演奏方法、基本音列、调式音阶关系见表1和图3所示。
表1 “空管”筒音作5指法与基本音列
(二)制作
“空管”的制作流程包括材质选择、截取管身、确定孔位、生火烧钢筋、制作音孔与试吹、进一步调节、乐器成形、师傅试吹等几个步骤。本文介绍的“空管”制作过程主要基于陆永乐的现场实践。
1.材质选择
由于日照强度和降水量等自然环境适宜,上林地区生长着种类丰富、数量巨大的竹子,它们以较为优良的物理性能和天然的筒状结构,成为“空管”的重要材质。其中,苦竹在厚薄、粗细、节间长度以及内径大小等方面均与“空管”的规格要求相符,成为了陆永乐制作“空管”时的首选品种。
在具体的材料选择中,应选择竹节较长、竹筒较小,且表皮发黄的竹子。陆永乐介绍说:“竹子表皮发黄,说明竹龄有五六年了,这样的竹子经过这么多年的风吹日晒,长得比较结实(笔者注:竹子质地坚韧)。一根竹子只能截取粗细、长短合适的一段做一支‘空管’。另外,在制作时,要保证竹筒表面光滑、前后匀称、中空。”
2.制作过程
第一步:从砍回的竹竿上选取大约60cm长的一段,使用钢锯将该节竹筒截下,得出一段两头通透的开管状筒体。
第二步:按照吹奏“空管”的按孔习惯,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用双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固定成六个音孔点,用小刀刻上相应的标记。据陆永乐介绍,这种没有严格数理规定的定音孔方式,是他经过长期的制作实践,对各音孔之间的距离进行不断调整,再加上长期的“空管”演奏,逐渐形成的一种固定的按音习惯。故此,笔者对陆永乐的十指指腹周长进行了测量,相关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空管”制作艺人陆永乐手指指腹周长(单位:cm)
第三步:将放置在火盆中的干材点燃,等火势稍大后,将钻孔用的钢筋放到火中加热,直至烧成暗红。
第四步:用烧成暗红色的钢筋在之前小刀标记的音孔位置钻孔。从1孔开始,即最靠近尾端的音孔,依次是2孔、3孔,直至6孔。陆永乐每钻一孔,都会试吹一遍,对一定程度音高偏高或偏低的音孔采用扩大成椭圆形的方式调整。据陆永乐介绍,音孔为椭圆形既可以调成一定的音高,按起来又比较舒服。
第五步:将初步成形的“空管”进行试吹,对偏高或偏低的音高采用消减6孔到吹孔距离或1孔到尾端距离的方式进行调节,若乐音偏高,则消减1孔到尾端的距离,若乐音偏低,则消减6孔到吹孔的距离。
第六步:先用小刀将“空管”音孔上的黑色烧焦处刮掉,然后拿给师傅罗明生试吹,由罗明生来评价该乐器制作的优劣程度。
结语
罕见的演奏形式、独特的乐器形制、“以指度律”的制作过程、甘美而幽雅的音色特征赋予了“空管”更多的科研价值。黄翔鹏在《舞阳贾湖骨笛的测音研究》一文中说道,贾湖骨笛的吹奏方法是用斜出45°角的方法竖吹,独具厚重的原始风格特点。据相关资料记载,河南省舞阳县贾湖地区出土的骨笛均为斜吹、开七音孔、两端皆通的中空骨管。而罗明生,一个土生土长的壮族盲艺人,在生产生活中得到灵感,与当地没有见过多少世面、没有读过几本诗书,甚至对乐律理论一无所知的普通群众一起合作制造的乐器“空管”,与距今八千多年的河南贾湖骨笛在形制上有着很多趋同性,在吹奏方式上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与人类社会创作乐器的初衷和智慧是否有一定的联系?另外,《大戴礼记·主言》中有云:“布手知尺,布指知寸”,指的是人们在没有精确刻度仪器辅助的情况下,通过人体的大小、长短来确定尺寸。孔义龙在《试论“以指度律”与“‘’、‘曾’释义”》一文中总结:“东周编钟音列赖以设置的五弦节点及其理论音高是乐师们通过‘以指度律’的方式实现的”。[2]这种“以指度律”的方式是否为纵向时间维度中,制作乐器的必经阶段?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学术探究。
参考文献:
[1]杨德鋆.谈骨乐器[J].民族艺术,1985(6):43-46.
[2]孔义龙.试论“以指度律”与“‘’、‘曾’释义”[J].天籁,2007(2):10.
(责任编辑、校对:刘绽霞)
梁耀(1959~2015年),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漓江画派促进会副会长,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广西美术家协会创作中心主任(2002年)、广西书画院副院长(2005年)。广西第十届、第十一届政协委员。
1959年生于广西玉林;1975年毕业于玉林高中;1977年考入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攻读中国画专业(本科);1984年考入广西艺术学院,攻读研究生,师从黄独峰教授,研究中国山水画、花鸟画的传承与创新;1986年毕业留校任教;1995年公费留学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师从平山郁夫教授,并被聘为该校客座研究员;1997年9月学成回国;2011年由教育部公费再次派遣到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做访问学者,为期一年。
在日本东京、横滨,法国巴黎,美国纽约,中国东莞、宜兴、南宁等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和参加展出,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北京天安门城楼、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大会堂等机构收藏。1984年,作品《小河水涨大河满》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1988年和2006年,两次获广西文学艺术最高贡献奖——铜鼓奖。
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发表作品400余幅,出版有《梁耀画集》《似景非景》《梁耀作品集》等专著九种,合著20多部,发表论文17篇(含国家核心刊物3篇)。
梁耀/北高峰/68cm×136cm/2011年
Exploration on Zhuang Characteristic Music Instrument"Kong Guan" in Xiyan Town of Shanglin County
Li Changxin
[Abstract]"Kong Guan"is a kind ofbamboo instruments with six holes on the same side and emptied cavity. When playing, one has to tilt the mouth to the angle ofabout 45 degree. "Kong Guan"was invented by blind artist Luo Mingsheng and the local people, when Luo accidentally blew the blowtube loudly and clearly. Up to now, this instrument is till produced using fingers to measure the standard temperament. With mellow and gorgeous sound, "Kong Guan" can be used to in composition and accompaniment.
[Key Words]"Kong Guan"; Shape and Structure;"using fingers to measure the standard temperament";Ethnomusicology
[作者简介]李常新(1990~),男,山东济宁人,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民族艺术研究所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收稿时间]2015- 10- 17
[文章编号]1003- 3653(2016)01- 0125- 04
DOI:10.13574/j.cnki.artsexp.2016.01.020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