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53区块天然裂缝特征及对水压致裂的影响
2016-04-21叶成林
叶成林
(中国石油长城钻探苏里格气田分公司,辽宁 盘锦 124010)
苏53区块天然裂缝特征及对水压致裂的影响
叶成林
(中国石油长城钻探苏里格气田分公司,辽宁盘锦124010)
摘要苏里格气田属于低渗透致密砂岩气藏,目的层为上古生界二叠系的石盒子组和山西组,研究区苏53区块采取水平井整体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天然裂缝对水平井开发的控制作用日趋凸显。为了解苏53区块天然裂缝发育特征,进一步指导区块科学、高效开发,以岩心描述和薄片分析等常规方法对苏53区块天然裂缝发育情况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研究区测井及岩心资料,运用双侧向电阻率差异法对裂缝产状进行判断,对微裂缝在水压致裂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①苏里格气田目的层天然裂缝以显微构造裂缝、晶间缝及颗粒间网状缝等微裂缝为主;②微裂缝多为水平缝和斜交缝;③在后期压裂改造过程中,微裂缝可以改善水压致裂储层物性,提高开发效果,同时也可能由于天然裂缝的引导而造成井间连通。
关键词天然裂缝储层改造致密气藏苏53区块苏里格气田
修订回稿日期:2016-01-25
0 引言
在油气成藏和开发过程中,天然裂缝的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起到很重要的控制作用。有效裂缝可以为储层提供油气运移通道和油气储集空间,更能有效提高油气的产量[1]。目前,特低渗透油气田在我国油气资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微裂缝发育特征对该类气藏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苏里格气田是迄今国内最大的致密砂岩气藏[3],苏53区块位于气田的西北部,2010年率先在苏里格地区实施水平井整体开发。对苏53区块目的层天然裂缝特征及其对储层改造的影响进行研究,有助于区域地质研究、富集区优选,同时对后期压裂改造以及井网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天然裂缝特征
1.1岩心描述
本区宏观构造裂缝只在局部井段发育,构造裂缝以低角度为主,少量高角度裂缝;砂岩储层中构造裂缝的力学性质主要表现为:砂岩储层中主要发育张性、张扭性裂缝;缝内充填物多以泥质、炭质、沥青质为主,一些早期裂缝被晚期方解石充填。如在苏53-2井中的第3次取心第27块岩心上见有10°左右的低角度水平缝,缝间被沥青质充填(图1a)。第7次取心第44块岩心(3 282.5 m),见有1条60°高角度裂缝、两条近水平的低角度裂缝,缝间充填沥青质,裂缝开度为0~1 mm,延伸较短(图1b)。第3次取心第54块岩心上见多条近60°左右的高角度缝,裂缝开度较小,延伸距离短(图1c)。第2次取心的第22块灰黑色泥岩中发育水平缝,缝面附着沥青质,具阶步及擦痕,为压扭性裂缝,该地质历史时期曾有油气等有机质在该裂缝中运移(图1d)。
图1 苏53区块岩心照片图
依据苏53区块岩心观察结果,认为本区胶结致密的砂岩储层中宏观构造裂缝相对不发育,在局部井段砂岩储层中不同程度地发育张性、张剪性构造裂缝,缝间被钙质、硅质或沥青质所充填。在黑色质脆的泥岩中构造裂缝的发育相对广泛,存在常见中—高角度的压扭性裂缝,镜面光亮,断阶、阶步和斜向钉头擦痕,这反映出在地质历史时期,本区遭受压性和扭性或张扭性构造应力场的联合作用[4]。
1.2薄片分析
由显微裂缝观察结果可知,苏里格地区储层砂岩胶结致密,符合低渗透砂岩气藏特征。由于微裂缝的存在及其分布的复杂性,使特低渗透油气田开发较为困难,但因为构造裂缝的存在,使储层基质孔隙能够连通,渗透性会因微裂缝的存在而大大提高。根据低渗透储层裂缝在油气田开发所起的作用,将缝宽小于100 μm,长度小于2 cm的裂缝称为微裂缝[5]。苏53区块微裂缝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图2)。
图2 苏53-2井岩心显微裂缝特征图
1)碎屑颗粒裂纹。砾径较大的颗粒有机械碎裂现象,排列杂乱无章,长短不一,裂纹宽一至数十微米,发育方向不具有规律性,成网状结构。
2)显微构造裂缝。显微构造裂缝是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产物,是地应力状态达到岩石破裂强度条件下产生的,是岩石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岩石的一种永久变形。经苏53-2岩石薄片的鉴定,砂岩储层中发育 一定数量的显微构造裂缝,裂缝成张性或张扭性,成锯齿状,缝间无充填,平均宽度为12.5 μm,为有效裂缝,此类裂缝对储层物性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3)晶间缝和晶间溶蚀孔。矿物晶体解理面经地下水的淋滤作用发生溶蚀,形成次生孔隙,这类微裂缝也可以在构造裂缝的基础上发生溶蚀,溶蚀孔缝扩大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在储层岩石的不稳定组分,如长石、岩屑、方解石等矿物被酸性地下水淋滤,溶解下来的矿物质被水溶解带走,最后在原岩石颗粒内部或其边缘形成新的微观溶蚀裂缝。
1.3应用双侧向电阻率差异法判别裂缝产状
1)判别原理
对于高角度裂缝,裂缝被钻井液深侵,使深浅双侧向都只能探测到裂缝侵入区,双侧向电阻率都有所降低,但浅侧向数值降低得更快,因此在曲线上呈现正差异,其差值的大小反映了裂缝的发育程度。对于低角度裂缝特征,双侧向电阻率呈现负差异特征。网状裂缝响应特征介于高、低角度裂缝之间[6]。
虽然双侧向测井方法不能提供准确的裂缝倾角信息,但裂缝倾角在5°~10°的变化范围内,双侧向测井响应的变化并不大,可近似看作定值。通过对双侧向测井响应幅度差作一定变换,提出以下裂缝倾斜类型划分方法。先将裂缝倾斜类型初步划分为低角度裂缝、倾斜裂缝、高角度裂缝3种,不固定这3类裂缝倾角角度的范围,而是结合苏里格地区岩心和测井数据对范围进行调整。据此给出如下判断裂缝产状的数学模型[7]:
利用双侧向测井响应判别裂缝的状态Y公式:
式中,Rd和Rs分别为深、浅侧向电阻率,Ω·m。
针对本地区裂缝的发育状况,利用岩心和测井资料来标定Y值的大小,通常情况下同一区块可以选择相同的划分值。粗略地划分为:当Y大于0.2时,为高角度裂缝(75°~90°);当Y小于0时,为低角度裂缝(0°~15°);当Y大于0且小于0.2时,为倾斜裂缝(15°~75°)。
2)裂缝产状与电阻率差异性质的关系
裂缝产状与深、浅双侧向的“差异”有着直接关系。高角度、垂直缝的双侧向差异明显;斜交缝的双侧向差异不明显;低角度缝、水平缝的双侧向为低阻尖峰[8]。苏53区块裂缝类型主要有3类:高角度缝(包括垂直缝)、水平缝和斜交缝。
(1)高角度缝。一般裂缝倾角为75°~90°,宽度不等。在直井苏53-22井3 297.23~3 299.73 m、3 325.73~3 326.605 m、3 341.355~3 349.105 m、 3 353.605~3 354.23 m,Y均值分别为0.218、0.224、0.251、0.216(图3)。双侧向幅度差较高达到18.919~88.962 Ω·m。在水平井苏53-78-58H中3 422.575~3 452.45 m、3 899.575~3 919.45 m,Y均值分别为5.1、0.234,双侧向幅度差为0.004~21.675 Ω·m。高角度缝的双侧向测井在直井和水平井中均呈正差异。
图3 苏53-22井裂缝产状指数统计图
(2)水平缝(或层间缝)。一般小于15°,沿地层层理面发育。在直井苏53-76-45井3 266.825~3 267.95 m、3 268.575~3 269.2 m、3 270.325~3270.575m井段,Y均值分别为-0.02943、-0.02809、-0.001 7,双侧向为负差异,且差异幅度较小,一般为-2.521~-0.007 Ω·m;在水平井苏53-78-58H 中3 370.95~3 422.45 m井段,Y均值为-0.343,双侧向为负差异,且差异幅度较大,一般为-11.533~-1.031 Ω·m。
(3)斜交缝。一般裂缝倾角为15°~75°,这类裂缝也比较发育,常与高角度构造缝伴生,双侧向差异较小和无差异。在苏53-76-45井3 257.075~3 266.7 m、3 270.7~3 282.95 m、3 319.575~3 325.7 m井段,Y均值分别为0.100 7、0.109、0.104。水平井苏53-78-58H在3 535.95~3 538.7 m、3 919.575~3 947.575 m井段,Y均值分别为0.184、0.146。
通过对苏53井区直井及水平井裂缝产状的定性判别,认为研究区目的层裂缝以水平缝和斜交缝为主,高角度裂缝相对较少。
2 微裂缝对水压致裂的影响
对于低渗透油气藏,后期压裂改造是单井增产增效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苏53区块生产井投产前均进行压裂改造[9]。本次研究从岩石的细观结构入手,抓住岩石材料及其力学性质的非均匀性,基于渗流力学方程和弹性损伤理论,建立了描述岩石破裂过程渗流—应力耦合细观数值模型,对天然裂缝在裂缝的连接延伸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模拟。
数值模型如图4所示,在井筒边缘有1条长度为10 mm的天然预制裂缝,井筒的右侧有两条天然裂缝,长度为100 mm,天然裂纹入射倾角取90°。
图4 含天然裂缝数值模型图
模拟过程表明,在应力积累阶段时,井壁周围的应力不断增加,裂纹尖端的应力大于井壁周围,周围逐渐出现破裂单元。随着水压的增加,水力裂缝端部与天然裂缝沟通。根据裂缝的延伸原理,裂缝的实际延伸方向与产生最大拉伸应力的方向垂直,该方向的剪切应力为0,而天然裂缝正符合这个条件。因此当水力裂缝的端部沟通天然裂缝时,水力裂缝优先沿天然裂缝的赋存方向延伸,天然裂缝增大了水力压裂裂缝的波及范围。模拟结果表明,在天然裂缝的尖端处于剪应力和最大主应力的高值部位,导致了两条裂纹从尖端连接起来。存在天然裂缝的一侧水压裂缝与天然裂缝沟通,裂缝延伸距离较长,由于天然裂缝的引导,同时也阻碍了水力压裂裂缝向其他方向的延伸(图5)。
综上所述,如果储层存在微裂缝,经过压裂改造,天然裂缝的张开度会明显变大,对提高储层产量具有积极作用[10],同时由于天然裂缝的引流作用,会导致水压裂缝沿单一方向延伸,增加井间干扰的可能性。因此,在后期压裂改造过程中,模拟微裂缝发育特征,根据模拟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压裂改造方案,一方面提高单井动用储量,同时也可以避免出现井间干扰,确保井网不受破坏。
图5 天然裂缝变向作用示意图
3 应用效果分析
1)天然裂缝发育情况是选择段内多缝体积压裂的前提条件[11]。段内多缝体积压裂时,人工裂缝与天然裂缝相互沟通,天然裂缝继续扩展延伸,并在距井筒一定范围内发生转向或相互扭曲,随着裂缝的延伸,并改变人工裂缝的传播方向,产生多条次生裂缝,这些裂缝最终在垂直于最小水平主应力方向形成一条主裂缝发育带,并形成一定范围内体积压裂裂缝网络[12]。根据裂缝发育特征,2012年至今,共选择20余口水平井开展段内多缝体积压裂。通过对比表明:体积压裂比常规压裂平均单井产量增加了1.5×104m3/d,储量动用率提高了2.29%,采收率可提高2.22%左右。
2)根据天然裂缝分布优化井网、井距。在苏53-21井区砂体比较发育,且分布一定的天然裂缝,因此在该区域优化井网井距,将原600 m×1 200 m井网优化为800 m×1 200 m井网,共部署8口水平井,准备下一步实施。
4 结论
1)岩心分析和薄片描述表明,苏53区块宏观裂缝不发育,目的层天然裂缝主要以微裂缝为主,且主要以显微构造裂缝、晶间缝(晶间溶蚀孔)、颗粒间网状缝等形式存在。
2)利用双侧向电阻率差异法对裂缝产状进行判断,认为苏53区块微裂缝以水平缝和斜交缝为主,高角度裂缝不发育。
3)模拟结果表明,致密砂岩气藏微裂缝对后期压裂改造具有双重影响,因此根据不同区域裂缝发育情况,优化储层改造方案,对于提高苏53区块水平井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4)根据天然裂缝发育分布,优选水平井实施段内多缝体积压裂,实现了单井高产和提高采收率的目的;同时优化区域井网井距,确保合理高效开发。
参考文献
[1]雷群,胥云,蒋廷学,等.用于提高低—特低渗透油气藏改造效果的缝网压裂技术[J].石油学报,2009,30 (2):237-241.
[2]吴忠宝,胡文瑞,宋新民,等.天然裂缝发育的低渗透油藏数值模拟[J].石油学报,2009,30(5):727-730.
[3]叶成林,王国勇,何凯,等.苏里格气田储层宏观非均质性:以苏53区块石盒子组8段、山西组1段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1,32(2):236-244.
[4]刘圣志,李景明,孙粉锦,等.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成藏机理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5,25(3):1-3.
[5]南珺祥,王素荣,姚卫华,等.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6-8特低渗透储层微裂缝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7,19(4):40-44.
[6]杨绪海,张晓春.利用声成像测井数据实现岩石裂缝特征的自动识别[J].中国海上油气,2000,14(6):429-431.
[7]朱留方.交叉偶极子阵列声波测井资料在裂缝性储层评价中的应用[J].测井技术,2003,27(3):225-227.
[8]彪仿俊.水力压裂水平裂缝扩展的数值模拟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
[9]叶成林.苏里格气田水平井参数优化及效果评价:以苏53区块为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33(12):1-4.
[10]胡南.苏里格气田二叠系储层水力压裂缝长宽高的测井预测[D].四川成都:西南石油大学,2012.
[11]叶成林,王国勇.体积压裂技术在苏里格气田水平井开发中的应用:以苏53区块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13,42(4):382-386.
[12]叶亮,叶武,蔡泉,等.苏里格气田S158井区盒8段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J].天然气技术与经济,2013,7 (2):10-15.
(编辑:卢栎羽)
作者简介:叶成林(1982-),硕士,工程师,从事天然气开发与管理工作。E-mail:chenglinessay@163.com。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专项“低渗、特低渗油气储层相对高产富集区预测技术”(2011ZX05013-001)。
doi:10.3969/j.issn.2095-1132.2016.01.0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132(2016)01-0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