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自繁病毒复合性诱剂防治夜蛾的新技术

2016-04-21卢会祥吴中波邹继生俞懿杨银娟黄钊贞李惠明

中国蔬菜 2016年11期
关键词:诱剂斜纹化学防治

卢会祥吴中波邹继生俞 懿杨银娟黄钊贞李惠明*

(1上海星辉蔬菜有限公司,上海 201419;2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上海 201103;3上海市奉贤区蔬菜技术推广站,上海 201400)

应用自繁病毒复合性诱剂防治夜蛾的新技术

卢会祥1吴中波1邹继生1俞 懿2杨银娟3黄钊贞2李惠明2*

(1上海星辉蔬菜有限公司,上海 201419;2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上海 201103;3上海市奉贤区蔬菜技术推广站,上海 201400)

在人工饲养甜菜夜蛾、斜纹夜蛾3、4龄期的幼虫食料上,喷施致病力强的核型多角体病毒商品制剂稀释液,其幼虫染毒后制备出F2的新鲜活体病毒液,再复合高效性诱剂在田间应用,能达到降低田间害虫密度的作用,防治大葱、甘蓝田两种夜蛾的效果分别稳定在70%、78%以上,可成为优质绿色蔬菜的安全配套技术。

光明食品集团下属的上海星辉蔬菜有限公司是上海市主要出口蔬菜生产基地之一,常年种植十字花科蔬菜和大葱的面积有1 300 hm2(1.95万亩)。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和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是这两类蔬菜的重要害虫,常年发生量大、危害重,长期化学防治导致其抗药性强,是造成农药使用过量的主要害虫种群(李惠明和潘月华,1995;李惠明 等,2011)。而且两种夜蛾在大葱上是钻蛀性为害,从卵孵化到幼虫蛀入葱叶只需1 d(天)左右,一旦蛀入葱叶(管)内,就会导致化学防治失效,在发生严重时即使多次用药,还经常造成葱田一片枯白。因此解决两种夜蛾的危害是出口蔬菜主要的植保防治工作。

两种夜蛾的生物防治常用核型多角体病毒或白僵菌,只对初龄幼虫效果好,并常受到紫外线等环境影响而失去活性,防治效果不够理想。近10 a(年)来也开始引用性诱技术,探索高效性诱剂,通过诱杀更多雄成虫,减少田间雌虫的交配率控制幼虫量。但由于雄虫具有多次交配习性,通常诱杀田间雄成虫数量达到95%以上才有一定的控制效果,诱引效果低于85%不仅近于无效,可能还会吸引周边的虫源增加危害;还需要每2 d(天)清理一次诱捕器内被诱杀的死虫(陈志贵 等,2010;李惠明 等,2010a,2010b)。2005~2007年引进了“夜蛾杆状病毒流行机理研究”成果,即夜蛾的核型多角体病毒可以通过上代害虫(成虫)感染的病毒传到子代而致死,降低子代虫口密度(蒋杰贤 等,2011)。结合应用性诱剂与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新技术,治理两种夜蛾效果较好(李惠明 等,2010c)。最近2 a(年)在先前采用商品病毒制剂的基础上再次开发出应用活虫饲养、获取活体强致病的病毒与配制病毒液配方的更新,让诱捕和传毒的能力得到加强,取得了防治应用上新的突破。

1 核型多角体病毒源的制备

收集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卵块,带回室内用甘蓝叶盆饲养数批次,当幼虫生长发育至3~4龄期时,将200亿PIB·g-1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水分散粒剂(NPV制剂,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河南济源基地产品)3 000倍液,或10亿PIB·mL-1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奥绿1号商品制剂,安徽绩溪县庆丰天鹰生化有限公司产品)400倍液,喷洒在饲养幼虫的叶片上,晾干后再喂养幼虫,使其感染病毒,至5龄挑选虫体发黑的幼虫作为活体多角体病毒源。视虫体大小、黑色深浅程度调节,选用病毒虫体质量10~12 g,将虫体粉碎后稀释成1 kg高浓度病毒液(为一组标准配液,一次使用,根据需要常配制多组,如饲养还有多余的病毒虫体保存在冰箱中冷藏备用)。在病毒液中加5%的蜂蜜、芥子油1 g(或用油菜籽10 g研磨,代替芥子油,利于引诱成虫补充营养)、100 mg的VE 1粒、苯甲酸钠(防腐)2 g。每5~6 d(天)在诱杀盆中喷(更换)1次,补充新病毒液。

2 病毒引诱盆的制作与病毒液的添加

提前备好甜菜夜蛾、斜纹夜蛾高效性诱剂,为PVC毛细管诱芯,以及可悬挂式专用性诱的绿色诱集盆(浙江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在诱集盆底中央倒扣放,1只小的塑料(网格型)圆盘型洗菜篮(市售),在储水盆内垫高,防止盆内加水保湿时病毒液被水稀释,减少加水的次数与用工。上面放1层直径15~18 cm 、厚0.5 cm的吸水泡沫海绵(市购),再取2层直径18~20 cm的圆形脱脂棉纱布盖在泡沫海绵上,棉纱布能沿塑料圆盘型洗菜篮挂到盆底,引水保湿;在诱集盆内注水至1.5~2.5 cm高,一般比塑料篮的高度略低0.5 cm,用手持小喷雾器往脱脂棉纱布上喷病毒液10~15 mL。在诱捕器放置诱芯部位,分别插入甜菜夜蛾诱芯、斜纹夜蛾诱芯各1根,2种诱芯不可同时放在一个诱捕器内,再将引诱盆分别挂在田间诱集位置。诱盆上面有盖,以防雨、防晒,保持病毒液的浓度与活性(图1)。当天气干燥、高温蒸发量大时,需要防止诱盆内缺水,可视盆内水量每隔2~3 d(天)补充1次清水。保持吸毒棉纱布有一定的湿润度,一般每5~6 d(天)补充喷1次病毒液,直到诱引防治结束。

图1 病毒引诱盆

3 病毒引诱盆密度与高度的设置

每1 300~2 000 m2菜田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诱芯各1只的成虫诱集盆,每30~40 d(天)更换1次诱芯。挂在试验示范田内,引诱夜蛾雄虫取食并感染病毒,再飞到田间扩大传播。诱盆要固定好,比蔬菜作物略高20~30 cm,同种诱芯的诱盆间隔距离为35~45 m,不同种类的诱芯之间相隔距离不得少于10 m,以防止性诱剂间的干扰。在试验范围内,外围区域放置引诱盆的密度要略高一些,中心区域可略稀一点。

4 核型多角体病毒与性诱剂复合生物治理的控害效果

田间试验设在上海星辉蔬菜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连片面积600 hm2(9 000亩),常年以种植日本大葱和春秋季结球甘蓝为主。于8~10月两种夜蛾害虫盛发期内进行,从甜菜夜蛾、斜纹夜蛾3代发生初期或蔬菜移栽时开始,至一茬蔬菜采收基本结束或虫情发生末期为止。设置不同调查日期以减轻调查日的工作量,便于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精准的调查。各示范区与化学防治区均进行使用农药次数与防治成本的记录与成本核算。

4.1 对甘蓝和大葱田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的杀卵效果 不区分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从放盘后20、25、30 d(天)共取样3次,分设甘蓝、大葱两种作物,设试验区、对照区(对照区选远离示范区1 000 m以上的同类田块,不用药剂防治)。每5 d(天)1次,同期随机采集示范区3块田、对照区1块田的两种夜蛾卵块各15~30块,连续3次。将每次调查取样的卵块在室内分别用130 mm见方的塑料培养皿饲养,每个卵块单独保湿饲养至孵化后第5天(为孵化后方便观察,用无毒甘蓝叶饲养),记录示范区的卵块孵化,单个卵块幼虫残存数少于5头为防治有效,最后对比防治效果。

结果表明,甘蓝田和大葱田应用核型多角体病毒与性诱剂复合治理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其杀卵效果与对照相比均达到极显著差异,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72.75%和84.21%。通常情况下,对照区内的卵块孵化率要高于调查数据,因其临近防治区,两种夜蛾的飞翔能力强,染毒虫源可能扩散到了对照区,因此实际对卵的防效应该还略高;而在大葱上的灭卵效果优于甘蓝,与甜菜夜蛾更嗜好在大葱上产卵有关。

4.2 对甘蓝和大葱田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幼虫的防治效果

4.2.1 对甘蓝田两种夜蛾幼虫防治效果 甘蓝田间虫口密度调查不区分甜菜夜蛾、斜纹夜蛾,设示范区、化学防治区、对照区。化学防治区、对照区选远离示范区1 000 m以上的同类田块,以不用药防治的作为对照区,其余的作为化学防治区调查。从放盘后22、27、32 d(天)共调查3次,同期随机调查示范区3块田、化学防治区1块田、对照区1块田的两种夜蛾发生量,每块田采用五点取样法,每点10株,共50株,调查有虫株率、总虫口数,最后统计分析试验全期的虫口,对比防治效果。

试验结果显示,应用核型多角体病毒与性诱剂复合治理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幼虫,示范区防治效果为77.15%~80.00%,极显著高于化学防治区(62.66%)。

4.2.2 对大葱田2种夜蛾幼虫防治效果 大葱田间虫口密度调查不区分甜菜夜蛾、斜纹夜蛾,设示范区、化学防治区、对照区调查(化学防治同甘蓝田)。从放盘后24、29、34 d(天)共调查3次,同期随机调查染毒区3块田、化学防治区1块田、对照区1块田的两种夜蛾发生量,每块田用五点取样法,每点查20根葱管,共100根葱管,调查有虫葱管率、总虫口数,最后统计分析试验全期的虫口,对比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对照区幼虫虫口密度最高,化学防治区次之,示范区最低。应用核型多角体病毒与性诱剂复合治理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幼虫的平均防治效果为71.88%,明显高于化学防治区(38.12%);应用核型多角体病毒与性诱剂复合治理,在大葱田的后期防治效果低于甘蓝,可能与幼虫蛀入葱管内危害后,残存的幼虫避开了当地捕食性海鸟等天敌的控害作用有关。

4.3 生物治虫新技术与化学防治对大葱上2种害虫防效差别的原因 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在大葱上具钻蛀危害习性,初孵幼虫经1~2 d(天)取食发育后即可蛀入葱管内取食叶肉、排泄粪便污染寄主。化学农药防治必须在幼虫孵化后、蛀入葱管前才有效,因此化学防治效果通常较差,且必须保持7~10 d(天)用药1次。而应用核型多角体病毒与性诱剂复合治理的生物治虫新技术,初孵幼虫感染病毒后死亡率高,即使有的幼虫蛀入葱管,但体内的病毒增殖,仍可使幼虫感病而死在葱管内,因此生物治虫新技术防治效果优于化学防治。

5 应用生物治虫新技术与常规性诱防治法的比较与控害优势

常规应用性诱剂防治害虫,是将成虫诱集到诱捕器内淹死或闷死。由于这2种夜蛾都具有很强的飞翔能力和多次交配的习性,最多1头雄虫可与6~7头雌虫交配,因此只有将田间的雄虫诱杀95%以上才可起到控制虫口密度的作用。而应用生物治虫新技术,是将田间的大量雄成虫诱集到含高浓度病毒液的水盆内使其感染病毒,在病毒液中添加蜂蜜有利于成虫补充营养、延长寿命和提高生活力,与田间的健康雄蛾争夺与雌虫的交配权,提高传毒效率,同时也会吸引雌成虫到诱盆内补充营养而染毒,并让带毒雌成虫寻找最适寄主以传播病毒、产卵,雌成虫产下的卵、卵壳、复盖卵块的绒毛上都感染病毒,使初孵幼虫咬食卵壳时即可受到病毒侵染而死亡(图2、3)。

图2 病毒复合性诱致初孵幼虫全部死亡

图3 病毒复合性诱试验中无效卵块

6 生物治虫新技术对应用面积的限制缩小,增效显著

多年来在应用性诱剂防治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的过程中发现,性诱控制区域面积越大,效果越好;而面积越小则受周边补充虫源的影响,防治效果递减直至无效,甚至出现虫口密度增加的现象。应用生物治虫新技术后,会使较小区域内感染病毒的雄成虫比例增大,提高了与雌成虫的交配几率,使卵块的带毒率增加,从而减少田间虫口密度。在上海市奉贤区甘蓝上设的小面积应用示范2 600 m2中,只设4个诱杀盆(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各2个),调查结果表明,生物治虫新技术对幼虫的防治效果达80%以上,卵块下降率达到90%。

7 生物治虫新技术防治成本低

根据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在上海郊区的发生危害规律,按秋茬主要蔬菜作物2个月的防治期计算,生物治虫新技术中每667 m2所用性诱剂的成本为15元,饲养获取活体多角体病毒的成本为2元,蜂蜜与纱布、诱捕器〔按3 a(年)折旧计算〕6.5元,合计24.5元。在降低田间虫口密度基础上,再使用1~2次化学农药防治其他害虫,兼治残留的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即可有效控制其危害。同比常规化学防治区,大葱可减少农药使用6次,甘蓝可减少4次,化学农药用药量下降60%~75%。以每667 m2每次防治成本减少20元计,平均减少5次,每667 m2减少防治成本约100元,同时节省人工费30元,合计每667 m2节约成本130元。光明食品集团上海星辉蔬菜有限公司每年生产大葱、秋甘蓝面积达1 333.3 hm2(2万亩),通过该项生物治虫新技术投入,每年减少成本约260万元。

8 小结

核型多角体病毒复合性诱剂治理两种夜蛾的新技术,将两项生物防治技术扬长避短、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对整个害虫种群起到良好的控制和致弱作用,从而实现对害虫的可持续控制。

① 改变了性诱技术的杀虫机理,更具可操作性。常规应用性诱剂单一诱杀雄虫,使田间的雌雄性比严重失调;而应用生物治虫新技术是将性诱剂变为传毒的诱集媒介,不再是诱杀,保证了田间雌雄比例的生态平衡,并通过让带毒雄成虫与残存的无毒雄成虫争夺与雌成虫交配的几率,提高感染病毒的无效卵数量,从而达到降低田间有效卵量和幼虫密度的防治效果。此外,单用性诱剂防治2种夜蛾,每2 d(天)要进行清理诱捕的虫残体、换袋等操作,如大面积应用则用工量大,比较繁琐。应用本项生物防治新技术,无需收虫,只需一个清水桶和手持喷雾器、病毒液即可。

② 改变了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施用方法,保证自繁纯正病毒的新鲜和质量。应用单一的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防治害虫,通常采用喷雾法,需要掌握防治适期、施药时间及保证均匀施药质量等。而本项生物防治新技术是利用害虫的生活习性,使核型多角体病毒在靶标害虫种群内流行传播,将害虫种群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应用该技术可配制高浓度病毒液,提高杀虫活性,避免了商品制剂中的添加剂对带毒成虫寿命的影响;病毒液中添加了芥子油、蜂蜜和VE后,不仅增加了对雄成虫诱引效果,还能吸引部分雌成虫补充营养而染毒,诱杀效果较前几年的单一应用性诱剂的防治效果有明显提高,同时田间还因有大量的带病毒虫源,可引起田间幼虫的二次感染,延长有效防治期。

③ 改进了诱盆设置和病毒液的添加方式,利于核型多角体病毒控害技术的推广。该生物治虫新技术还进行了一些改变,例如用网格篮垫高,添加病毒液是用手动小喷雾机喷在脱脂纱布上,保湿只添加清水,不仅避免了以往更新换配好的病毒制剂药液时,多次添加药液量大,费工、费时的缺点,而且配制的病毒药液量减少90%,提高了药液浓度,增加了复合性诱剂的生物治理效果的可靠性。该技术同时还可以改善单用核型多角体病毒不抗紫外线、持效期短、易被雨水冲刷等缺点,2种夜蛾的卵块均在较隐蔽的地方,应用多角体病毒喷药时需要很周到,而用手动喷雾机每天的防治面积只有1 300~2 000 m2,很难保证喷雾质量和防治效果。例如,甘蓝莲座期前多数叶片基本上贴地生长,较难将药剂喷到产卵部位,达不到最好的防治效果。应用生物治虫新技术后,一个劳力1 d(天)的防治面积达7 hm2(105亩),可提高工效30倍以上,还可减少应用多角体病毒的防治用量8~10倍,成本降低近20倍。

当然,该项新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与提高,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很多,如自繁的核型多角体病毒和田间应用的病毒液,病毒的有效剂量应该量化;靶标害虫染毒、传播和对害虫的致死作用和亚致死作用,应进一步阐明。

参考文献

李惠明,赵康,赵胜荣,张峻.2011.蔬菜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实用手册.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534-539.

李惠明,潘月华.1995.上海地区甜菜夜蛾发生规律及测报防治技术.长江蔬菜,(5):17-18.

李惠明,杨银娟,朱佩瑾,陈德章,陈志贵,陆信仁,汤海军.2010a.甜菜夜蛾高效性诱剂配方在大葱上的试验筛选评价.长江蔬菜,(24):67-68.

李惠明,朱佩瑾,杨银娟,沈红然,陈志贵,卢会祥,汤海军.2010b.甜菜夜蛾性诱剂组分添加对诱蛾量的影响.长江蔬菜,(18):19-21.

陈志贵,沈红然,杨银娟,赵胜荣,丁惠华,李雅珍,徐少山,李惠明,卢会祥,汤海军,郭菊叶,邹继生.2010.斜纹夜蛾超高效性诱剂的示范与应用评价.中国植保导刊:30(S1)48-50.

蒋杰贤,朱亚芳,万年峰,季香云.2011.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宿主子代的弱化作用.华中农业大学学报,30(5):599-603.

李惠明,赵胜荣,朱佩瑾,陆信仁,杨银娟,陈志贵,邱源,汤海军.2010c.性诱剂与核型多角体病毒强化生物治理两种夜蛾的新技术示范.中国植保导刊,30(S1)44-47.

卢会祥,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蔬菜病虫测报与绿色蔬菜安全生产与新技术示范推广工作,电话:021-57501595,E-mail:luhx108@163.com *通讯作者:李惠明,推广研究员,主要从事蔬菜病虫害的测报与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E-mail:shzblhm@qq.com

2016-06-07,接受日期:2016-08-05

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的子专项(9312010Y1125),上海市科委项目(9312014Y0053)

致谢:本文得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朱国仁研究员的指导,深表感谢!

猜你喜欢

诱剂斜纹化学防治
新衣软又暖
果实模型诱捕器外观及颜色对实蝇引诱特性的影响
生物食诱剂监测稻纵卷叶螟试验研究
省植保站派员参加 生物食诱剂应用技术培训班
性诱剂组合诱芯对害虫具有较好诱集效果
植物镰刀菌枯萎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清新格纹
斜纹夜蛾生物防治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