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学路径探析——以四年一贯制志愿服务为例

2016-04-21朱李楠金晓明林静姗王绍让

关键词:志愿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学

朱李楠,金晓明,林静姗,王绍让,鲍 杰

(1.浙江工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2.浙江工业大学 办公室,浙江 杭州 310014;

3.浙江工业大学 国际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4; 4.浙江工业大学 学工部,浙江 杭州 310014;

5.浙江工业大学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学路径探析
——以四年一贯制志愿服务为例

朱李楠1,金晓明2,林静姗3,王绍让4,鲍杰5

(1.浙江工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2.浙江工业大学 办公室,浙江 杭州 310014;

3.浙江工业大学 国际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4; 4.浙江工业大学 学工部,浙江 杭州 310014;

5.浙江工业大学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实践教学更是其中的重要手段,需要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分析实践教学意义及志愿服务现状基础上,从总体框架、组成要素、机制保障和实施路径四个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学新模式——四年一贯制志愿服务,并就推进实践教学进行思考。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学;四年一贯制;志愿服务

2015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从而,旗帜鲜明地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地位。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和所处的社会历史实际,如何行之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新时期的新课题。国家一贯以来非常强调实践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中发十六号文件提出“坚持知行统一,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要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意见》中也指出“要建立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积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途径。

一、实践教学及其重要意义

(一)实践教学相关概念界定

实践教学是各阶段教学中相对于传统理论教学而言的,它以问题探讨、深度体验和批判反思为基本特征。实践教学的空间不确定性以及目标多元性决定了其实施的时间、过程和方式的多样性[1]。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所著的《人的研究》中,从哲学的领域提出人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隐性知识),后者是指那些我们知道但难以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表示的知识,具有默会性、个体性、非理性、情境性和整体性等特征[2],而实践教学正是建立在后者的基础之上。实践教学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开始于工程技术训练,用于理工类专业教学和职业技术教育,近年来逐渐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思想政治课堂理论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目前,随着学生认知方式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实践教学逐渐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受到广大师生欢迎。

价值观是人的基本社会属性,是人类认识社会的重要内容,而实践教学作为人类认知的重要形式,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哲学依据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认知论强调在实践的基础上发挥主体能动性,来认识和改造世界,即形成价值观。大学生通过实践体验获取对世界的感性认识,然后发挥主体能动性,进行判断、思考和理智分析,进而升华为理性认识,最终固化为自身的价值认识和对主流社会价值观的价值认同。从教育学依据方面,它符合三个教育原则:(1)启发性教育原则。即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而非简单的思想灌输;(2)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创新高校管理和培养模式,必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应努力从价值、目标、本质、灵魂、工作和研判六个方面来认识和体现[3]。学生工作也要从要求、内涵、途径三个维度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提高科学化水平[4];(3)无意识教育原则。我国最早由马素华阐述了无意识教育的特点,在思想教育中的运用方式,以及与有意识教育的辩证关系[5],之后多位学者也提出在思想教育实践活动中隐蔽教育目的,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6-9]。

(二)实践教学及志愿服务对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习总书记的北大五四讲话,用“三个提倡”向全国青年全面深刻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深远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考量一切事物或现象存在的意义及能否满足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最根本立场、观点和态度[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是对社会经济政治价值追求的集中反映,它源于实践而必归于实践,因此其本质就决定了实践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要意义。传统的价值观教育,将其视为一种思想或理念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的客体,很难将价值观思想真正内化于心。近年来,很多学者也逐步认识到实践教学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认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于社会实践过程中,这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11];并且,也只有将“知”和“行”真正的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将“有字之书”还原到具体的社会实际,深化理解,以求真知[12]。

以社会实践、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为核心内容的志愿服务,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和典型形式。志愿服务不仅具有各类实践教学形式的普遍共性,如实践性和社会性等,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如助人自助的教育性、形式丰富的新颖性、以及价值观思想教育的启发性等[13]。同时,作为一项社会公益性活动,志愿服务在培养公民社会责任感、倡导合作精神、提高社会福利以及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体现了巨大的社会支持功能[14]。因此,高校学生通过志愿服务能够密切联系群众和社会,增强对国情社情民情的切身感受,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深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也把优秀校园文化传播、辐射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发挥大学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校思潮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实现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中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5]。

二、志愿服务实施现状分析

志愿服务在国外具有2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萌芽阶段(19世纪)、扩展阶段(19世纪到20世纪初)、规范阶段(二次世界大战后),目前已十分成熟。志愿服务引入国内尽管只有20多年的时间,但却两次出现在党的重要会议报告中,一次是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深入开展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一次是十七大报告提出“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16]。在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政策文件中,也都明确指出要完善以志愿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

然而,通过调研,目前我国高校的志愿服务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缺乏精神引领和思想升华

志愿服务并非单纯的服务活动,它有着自身特有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理念,也有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管理措施和认证方式,并且与社会主流思想息息相关。因此,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思想教育应当包括奉献精神的培养、志愿文化的熏陶、志愿知识的普及、志愿服务的实践体验,以及志愿感悟的交流互动等。目前,很多高校仅仅关注单个志愿服务活动,相互之间没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对志愿感悟的交流和激励相对较少,而在精神培养、文化熏陶、知识普及等方面更是缺乏。这就使得部分学生仅仅为了“凑热闹”而参加志愿活动,并且参加完志愿服务之后又无从获得精神上的提升,久而久之降低了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

(二)未能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

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要求将志愿服务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即横向覆盖每个学生,纵向贯穿大学四年。但目前全过程化仍很缺失:(1)重低年级轻高年级。由于高年级学生存在毕业压力、就业压力,以及难以组织管理等原因,很多志愿服务为确保活动的顺利实施只面向低年级学生招募,偏离了思想教育全覆盖的工作原则;(2)集中于典型时间段。志愿服务在三月学雷锋月和七八月暑期开展得轰轰烈烈,而其他时间则较少,没有实现大学全过程培育;(3)尚未融入培养计划。志愿服务既没纳入专业培养方案,又没针对各年级段制定分阶段实施方案,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大大降低了全程化质量。

(三)典型激励与精神弘扬尚未常态化

很多高校热衷于志愿服务的组织开展,但对于志愿成果的肯定、优秀志愿典型的表彰和宣传等方面,则相对匮乏。从校内范围来看,志愿心得感悟没能进行固化沉淀、志愿典型没能及时表彰肯定、志愿事迹没能广泛宣传弘扬,使得志愿者无从得到精神上的鼓励,而且也难以在校园内形成人人争当志愿者的良好氛围。从学生成长发展来看,没有很好的载体来呈现个人的志愿服务经历和成果,使得社会或用人单位无法直观地感知到学生的志愿服务历程,更无法从中感受到学生内心所持有的社会责任感和理想抱负,因此学生不能通过志愿服务来推进个人在职业发展道路上的进步。

三、四年一贯制志愿服务的构建

图1 四年一贯制志愿服务体系框架图

“四年一贯制志愿服务”包括搭建组织机构、制定培养方案、融入专业培养计划、建设实践平台、开发信息化管理平台,以及健全激励和保障机制等要素(如图1所示),旨在以一种社会奉献的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一)健全组织机构

建立“学院班子—学工部门—学生社团—学生班级”的四级管理体系。通过“班子联系年级”制度,让每位班子成员都来关心参与各年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学工部门负责具体规章制度制定、活动监管,以及校外实践基地共建;学生社团则发挥“三自”功能,开展具体的项目申报、志愿者招募、活动实施和系统开发等工作;班团支部将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其重要工作任务和考核内容,并鼓励以班级或寝室为单位开展志愿心得的小型交流活动。同时,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建立一整套激发全体师生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将此类志愿服务纳入到党员发展、党员教育、以及奖学金评定等各类推优和评优评价中。

(二)融入专业培养计划

制定《“第二课堂”课程学分认定实施办法》,将志愿服务作为《专业培养计划》中“第二课堂”(4学分)的必要环节,深度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体框架中。制定了《四年一贯制志愿服务培养方案》,对不同年级分阶段提出不同培养目标:大一“认知性志愿服务”,培养良好的志愿服务意识,产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思想觉醒;大二“综合性志愿服务”,在各类实践中感受志愿服务的魅力,在社会奉献中观察社会、思考社会,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学习;大三“提高性志愿服务”,随着学生专业水平的提升,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投入志愿实践,既服务社会又巩固专业所学,在服务中体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大四“发展性志愿服务”,鼓励进入行业单位,以志愿奉献的形式参加到生产实践中,亲身感受劳作的艰辛,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同时,每学期还进行课堂授课,通过形势政策介绍、重要文件解读等方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讲授,引导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去体味和思考理论知识。

(三)建立“365+”志愿服务综合平台

建立了“365+”志愿服务综合平台:3个志愿服务工程——校园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寒暑假志愿服务;6个志愿服务品牌——校园便民日系列活动、无偿献血系列活动、低碳系列活动、朝晖工疗站“爱心驿站”志愿活动、天水街道共建志愿活动、朝晖“倾诉林”活动;5个实践基地——天水街道、朝晖街道工疗站、浙江省血液中心、浙江省智障(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中心和杭州健康实验学校;所谓“+”,即制定《志愿服务自主项目管理办法》、《志愿服务项目承办实施细则》和《志愿服务机动项目管理办法》,形成自主申报、团队承办、自由组合相结合的多样化志愿项目运行机制,并在立项、执行、评估等环节融入价值观培育元素,引导学生自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开发信息化管理系统

图2 志愿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型

开发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如图2所示),不仅作为红色窗口定期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还借鉴微博的形式,开发了心得感悟发布模块,让每位志愿者在活动过程中以“140个字符+1张图片”的形式实时发表自身感受,并选择性地转发到微博或个人博客上。通过这种简单便利的方式,使同学们能够将志愿服务中的瞬间感悟成为永恒记忆,从而生动记录下每位同学的志愿服务足迹,让他们能够经常回味与总结反思,不断得到思想升华。(五)开展成果认定宣传激励活动

以价值观认识成长为核心内容,开展“15111”志愿成果认定、宣传和激励系列活动,即一典礼、五星级、一汇编、一档案、一证书:一典礼就是每学年召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彰盛典,总结和表彰优秀典型;五星级就是通过自主申报、大众投票的方式产生五个等级的优秀志愿者,并授予一星到五星的荣誉奖章;一汇编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心得为主题,制作《优秀志愿者心得集》;一档案就是大学四年后,为每个毕业生制作《志愿者档案》;一证书就是为每一个符合要求的学生颁发《优秀志愿者证书》或《杰出志愿者证书》。这本《证书》是继《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之后的第三本证书,而这本《档案》也向社会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经历,彰显了每位学生价值观认识不断提升的动态过程,这些都将在今后的职场竞争中提升含金量。

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学的思考

志愿服务是实践教学的一种典型形式,笔者通过实施,认为要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教学,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全程化为导向,科学设计实践教学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中,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全程化为导向,运用教育学原理、哲学认知论,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生特征,进行宏观思考和整体设计,这是开展价值观实践教学的重要基础。首先,要实现全程化,就要通过制度的设计来为价值观实践教学的四年全程化提供基础保障,例如将志愿服务与《专业培养计划》相挂钩,给予学分认定,并对每学年提出量化要求;其次,要优化全程化,全程化不能机械地将价值观实践教学内容分摊到四年中,而是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设计价值观教育活动,例如分年级有重点地制定志愿服务培养计划就是基于这种思考;最后,要激励全程化,即要通过各类激励机制来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鼓励他们积极地投身于价值观教育,例如,上述一系列制度和宣传认定形式就是充分考量学生的利益述求。

(二)丰富实践活动载体,实现分类管理指导

实践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是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键所在,要重引导、拓资源、优管理,从而实现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首先,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个性张扬,既要通过制定四年培养方案来凸显各个年级段的侧重点,又不拘泥于侧重点,以自主申报为补充,允许学生开展个性化的价值观实践活动,并在过程中进行专业化引导;其次,搭建丰富多彩的校内外实践平台,不仅要完善校内实践平台,更要花大力气拓展校外资源,建立各式各样的校外实践基地,因为只有让广大同学充分融入到社会大熔炉中,才能在实践过程中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认同;最后,实现实践教学的信息化管理,百花齐放的活动内容必然要求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因此就需要运用现代化技术和工具,实现智能化、便捷化管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三)强化感悟沉淀,助推思想升华和职业发展

实践总结是提升大学生思想认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重要形式,要抓住实践感悟的点点滴滴,进行整体宣传,助推学生思想境界的升华和职业生涯的发展。首先,要善于抓住瞬间感悟。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人、接触的事、感受的情,都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而这种共鸣往往在“此时此刻”最为浓烈,因此要提供手段和平台,让学生能够记录瞬间感悟成为永恒;其次,要做好感悟宣传。优秀志愿者之所以优秀,在于优秀的志愿情志愿悟,要设计有感染力的载体,将情和悟宣传出去,将共同的价值认识沉淀下来,让更多的同学得到心灵的共鸣和思想的启迪,从而扩大教育效果;最后,让感悟助推个人成长。实践感悟是个人思想进步和价值观学习的生动写照,也最能直观反映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要通过各种形式将这些写照彰显给全社会,使学生真正通过这类教学活动来助推个人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时伟.论大学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3(7):61-64.

[2] 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47-258.

[3] 田建国.树立以学生为本核心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1(9):1.

[4] 韩文瑜.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工作的科学化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10(8): 15-16.

[5] 马素华.试谈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无意识教育[J].天津师大学报,1991(5): 21-24.

[6] 权立枝.思想政治工作中应注意无意识教育[J].探索,1996(6):73-75.

[7] 刘献君. 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 2000(2): 1-4.

[8] 林斯坦.论现代德育的策略——隐蔽德育意图[J].教育评论,2001(5): 19-21.

[9] 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M].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216.

[10] 陈婧.加强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1): 70-74.

[11] 纪淑云.把握关键环节开展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4(11): 42-44.

[12] 王树荫,石亚玲.当代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指南[J].中国高等教育,2014(13-14): 7-10.

[13] 谢贵兰.高校思政课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1): 87-89.

[14] 曾雅丽.比较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制度化与专业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2 (3): 71-79.

[15] 韩喜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高校的责任[J].中国高等教育,2014(7): 4-7.

[16] 龚万达.志愿服务20年——中国志愿服务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10(11): 87-91.

(责任编辑:薛蓉)

Volunteer service: A kind of practice teaching mode for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ZHU Linan1,JIN Xiaoming2,LIN Jingshan3,WANG Shaorang4,BAO jie5

(1.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China;2.Offic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14,China;3.International Colleg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14, China;4.Students’ Affairs Divisio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14, China;5.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Abstract: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re socialist values is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in the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which practice teachi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thods. By analyzing the significance of practice teaching and the weaknesses in current volunteer service work, the paper proposes a new kind of practice teaching mode for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re socialist values named four year consistent system of volunteer service from four aspects: framework, components, mechanisms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es. At last, three key points to promote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re socialist values with the method of practice teaching are summarized.

Keywords:core socialist values; practice teaching; four year consistent; volunteer service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4303(2016)01-0105-06

作者简介:朱李楠(1982—),男,浙江安吉人,讲师,博士,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金晓明(1971—),男,浙江富阳人,副教授,硕士,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林静姗(1984—),女,浙江丽水人,讲师,硕士,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王绍让(1982—),男,浙江天台人,讲师,硕士,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鲍杰(1990—),男,浙江衢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14JD710053);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Y201534953)

收稿日期:2015-12-09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学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