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情境教学策略的研究
2016-04-21郑娜
郑娜
“诗教不是为了培养诗人,而是为了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是要把美的种子播撒到他们的心田里。这是作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信息的心理学实验材料表明:人对信息的接受,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其中视听两项合计达94%,而人对记忆的保存,单凭视觉为25%,单凭听觉是15%,视听结合可以达到65%。因此,人们认为:使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可以集成文字、影像、声音及动画等多种信息的功能,把生活的情境、大自然的美景等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一、真情美读 感知情境
书读百遍,其境自现。所以,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方法。美读能把无声的静态文字变成有声的动态语言,把文字间流露的无声的感情变为有声的情感。朗读时应注意停顿、重读、语速的缓急及语调的处理。诗词的重读则体现在句中的关键词语上,尤其是那些能够集中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词语。而在把握语调时,要处理好音调的高低起伏,节奏的升降缓急。在情感投入上,则要注意把握诗词整体是低沉悲凉的还是昂扬激越的,是恬淡宁静的还是宏大壮阔的等。此外,古诗词中的平声圆美流转,仄声力拔雄健,平仄的参差错落,形成客观物象的张弛和主观情绪的起伏,在朗读时也要注意声音的抑扬和语速的急缓。唯有如此,才能在教学中变诗词的语言符号为形象的听觉感受,让学生在朗读中更真切地感知情境。
二、借助图画 再现情境
中国的古典文学中,诗与画是相连相通的,常常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等无一不在诗词中勾画出了或朦胧静谧或明丽清秀或浑厚壮阔的图景。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通过图画再现诗词的情境,使古诗词中抽象难懂的部分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理解的透彻,感受的真切。不仅能够快速地、立体地感知古诗词的内容,涵养美感,而且能体会到古人诗词文字的高明和下笔如有神的智慧。
三、运用音乐 渲染情境
柴可夫斯基说过:“当语言不能表达某种情感时,更雄辩的语言——音乐就全副武装地登台了。”中学生对歌曲特别喜欢,用歌曲作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所以,音乐作为人类情感的艺术,当然可以为教师所用,用以渲染氛围,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更好地诠释古典诗歌的内涵。当然,音乐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其运用要适当更要适度,不能为了音乐而音乐,教师要根据诗歌的主题内容,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在最佳时间进行,以便能最大限度、最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渲染教学情境。在充分发挥音乐调动情绪、导思引悟优势的同时,配合自己准确的引导和生动的描述,使学生可以在音乐语言所营造的情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内涵。。
四、化诗为文 描绘情境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典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练,内涵丰厚,往往具有很深的言外之意,因而留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若能巧妙地指导学生化诗为文,组织学生依文而想,运用语言文字描绘诗境,绘其留白,把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悟都写出来,学生便会自觉主动地走进诗歌,与诗作融为一体,而不再是一个旁观者。在写作过程中,他们便会对诗词有更独特、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五、角色体验 融入情境
心理学研究显示:初中生情感带有冲动性、易感性和开放性。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走进角色”、“扮演角色”,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进行体验,在“玩中学”,在“乐中教”,让学生自己发现古诗词学习的乐趣。在“情”与“境”的统一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问题情境:把握古诗词的脉络
问题情境教学以问题为中心,设计出的问题一定要有线索性。在进行问题情境教学的设计时,教师需要找准教材内容的切入口,适时适当地创设一些含金量高的、生动有趣的问题,所设问题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精准。问题的设计还要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习中学生经常处于一种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认知水平,此水平被称为实际发展区域。而与之相较,学生有时可以在他人的帮助通过一些问题的解决,达到一个较高的认知水平,也就是所谓的最近发展区域。因此,执教者需要根据学生们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在掌握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考虑学生借助问题可能达到的水平。力求做到从思维的广度以及深度上设计问题,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的思考,从而使课堂抑扬有致、波澜迭起。
七、设置主问题 优化情境
主问题是对诗作的理解和分析有着凝聚力及支撑力的大问题,能够揭露矛盾,引出主题。借助主问题来形成教学步骤,可以使课堂教学具有一种线索之美,能够让学生深入文本积极思维。主问题的创设需要教师着眼诗篇内容,感悟诗歌意境,在深入挖掘和分析诗歌主要内容以及诗人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寻找问题的切口。问题情境创设的精彩与否,与教师的提问方式密切相关,教师高超的提问艺术和答疑技巧可以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八、关键处设疑 创新情境
学习古诗词时,教师需要重点分析品味诗句中那些极具表现力的字、关键的词语或句子、意象,因为它们往往是作者在行文中的“炼”字(句),是全篇的关键所在。在关键处设置疑问,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古诗词的情感基调。
本文以古典诗歌教学为切入点,将情境教学运用于古诗词的课堂,在各种丰富多彩的视听情境,妙趣横生的活动式情境,奇思妙想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真切地感知教材内容,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内在情感,让他们在富有生气的课堂中,积极主动的想象、思考,个性化的品评、表达。学生的积极参与,切身体验和源自内心的表述反过来又会最大限度地丰富和拓展古诗词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古诗词的课堂异彩纷呈。进而改善古诗词的教学现状,让沉闷无趣的古诗词课堂焕发生机,使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并在教与学中深刻地感悟古诗词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