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栽培中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措施

2016-04-21于晶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水稻栽培种植效益措施

于晶

[摘 要]本文分析了水稻栽培技术,针对水稻栽培中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措施进行详细探究。

[关键词]水稻栽培;种植效益;措施

一、水稻栽培技术

1.选用优质高产的新品种

依据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选择适宜的稻种,并按照品种特性,结合当地的土壤、气候等因素,配套栽培方案。在育秧过程中注意选用采用脱芒、精选和芽势强的种子,加强秧田的管理。在出苗前注意保温保湿,秧苗冒出时及时撤掉覆盖的地膜,并及时补水,浇水时要浇透,尽量减少浇水次数。育秧是水稻种植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水稻产值的基础,培育壮秧,保证秧苗的存活率,苗齐苗壮,栽种后返青成活快,分蘖早,生长良好。

2.保证田间施肥平衡

施肥比例会对水稻品质造成影响。通过调查发现,在相同的栽培管理条件下,使用复合肥和复混肥生产出的水稻出米率低于使用磷酸二铵、尿素、钾肥等应用复合肥。在水稻施肥过程中,重施基肥,在5月份配合土地耕翻,使用腐熟有机肥6.0万~7.5万kg/hm2,硫酸铵375~450kg/hm2,6月施硫酸铵促进分蘖,8月前后施加硫酸铵作粒肥。

3.水浆管理

插秧后保持水层3cm以内,促进分蘖后期适时晾田5~7d控制无效分蘖,以后全程坚持浅、湿、干交替间歇灌溉,灌水深度3~5cm,由浅到湿,由湿到干,后水不见前水,循环交替,间歇灌溉。通过科学有效的水浆管理,促进水稻早分蘖、早封行,达到以水控草、以水促苗、以苗压草和以水调肥的目的。

4.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依据种植经验,种植时结合本地的病虫情报,对水稻害虫及时做好预防工作,做好“三虫三病”的防治。水稻的主要病害有稻瘟病、纹枯病及稻曲病等。主要虫害有螟虫、稻飞虱、稻象甲和稻苞虫等。针对不同的病虫害及其爆发的特点选用合适的病虫害防治药物。

二、水稻栽培中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措施

1.叶龄种植技术的优化

(1)合理建立叶龄观察点。在使用叶龄种植技术前,在水稻种植的区域建立叶龄观察点。观察点的主要工作就是分析水稻的叶龄变化。水稻有很多的品种,不同的品种在实际的种植中,会出现差异。而叶龄的观察点就是通过水稻的差异性,标记水稻新叶子的叶龄,并且同步的预报叶龄,最后根据叶龄的变化采用措施,从而提高水稻产量。

(2)合理改进种植技术。叶龄种植技术是根据叶龄的原理,在叶龄变化中采取措施。而且叶龄的种植技术不是固定的,我们根据水稻叶龄的变化,对种植技术合理的改进,使叶龄种植技术能够有效的发挥作用,提高水稻的种植效益。而对水稻种植技术推广中,要遵循水稻的生产特点并且根据实际的状况在进行科学的改进。同时改进技术不能违背原则,要与水稻的生产条件一致,使水稻的种植效益能得到提高,并且使水稻的产量增加。

(3)合理运用田间诊断技术。所谓田间诊断技术主要是对水稻的实际生长状况进行诊断,对一些存在不良影响的因素进行处理,降低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从而达到提高种植效益的目的。正常情况下,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受到自然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对水稻的生长会产生制约的情况,在对水稻叶龄种植技术优化的过程中,应合理运用田间诊断技术,结合实际情况分别对分蘖临界叶龄期及移栽叶龄期等进行田间诊断,同时还应注重抽穗期、拔节期的田间诊断,通过叶龄不同生长时期采取针对性的田间诊断技术,从而有效达到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目的。

2.水稻种植“三控”技术的优化

(1)控苗技术的优化。对水稻控苗技术的优化,主要是对水稻计划生育的优化,以优生优育提高水稻产量为主。在以往水稻种植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无效的分蘖,不仅会造成大量的肥料浪费,同时会造成水稻群体结构的恶化,引发病虫害、造成水稻倒伏等,严重影响水稻的种植产量。而通过控苗技术的优化,主要是对无效的分蘖进行有效控制,减少无效分蘖的数量,降低肥料浪费现象的发生。控苗技术的优化主要从施肥种类、施肥时间、施肥数量等因素进行控制,充分将肥料的最大效用发挥出来,从而有效提高水稻种植效益。

(2)控肥技术的优化。控肥技术的优化,主要是站在氮肥利用率最大化的角度上来合理控制氮肥的施用。打破以往氮肥的实施方式,在水稻生长前期要施加少量的氮肥,在对水稻实施控苗技术之后,将无效的分蘖处理掉,于水稻生长的中后期适当增加氮肥的使用量,从而大大提升氮肥的利用率,而且在实施控肥技术以来,不仅可以减少水稻种植氮肥的投入成本,同时还能达到水稻种植增产的效果,最终达到提高种植效益的目的。

(3)控病虫技术的优化。水稻的产量受种植技术的影响,同时也受病虫害的影响。如果水稻出现了病虫害问题,那么水稻的产量减少,而且水稻的质量也差。因此在种植水稻中,要注意水稻的病虫害问题,对病虫害进行控制,降低影响。控制病虫害,要从水稻的自身上出发,从根本上解决病虫害问题。主要的方法就是,提高水稻的防病虫害能力。具体的措施是,拓宽水稻茎的粗度,同时将水稻的基部节间缩短,然后水稻的中上部位的节间拉长,水稻采取了这种措施可以提高水稻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控制水稻中的无效分蘖,以此来控制病虫害,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

3.其他种植技术的优化

除了上述的几种种植技术,在种植水稻中,也可以运用管理技术以及育苗技术,在优化管理以及育苗技术中,也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对于水稻的管理是要从水稻的种植开始,直到水稻生产,每一个环节都要对水稻进行管理。要管理水稻的水分,水分充足才能保证水稻的生产;管理水稻的田地,保证田地符合种植的要求。此外,还要对水稻的外部环境进行管理,外部的飞禽走兽会影响水稻的种植,在管理飞禽走兽的时候,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在水稻种植区域安装驱鸟设备,驱鸟设备能够自动的实现驱鸟,节省了人力,保护了水稻。而水稻的育苗技术,主要是提高水稻的秧苗质量。在种植秧苗的时候,根据秧苗的情况,调整土地的养分,控制水量。而且水稻秧苗在培育中,还要保护秧苗以免受到病虫害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姜兵.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4(20):166-167.

[2]黎文.采用技术优化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探讨[J].南方农业,2014(36):86-87.

[3]韦秀銮.水稻种植投入与产出分析[J].广东科技,2014(16):146+100.

猜你喜欢

水稻栽培种植效益措施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
优化水稻种植技术,提高种植效益
夏季猪热应激及其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