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数学 用数学
2016-04-21刘丽妹
刘丽妹
新课标提出学习数学以对人的发展、对生命的关怀为本,以对知识、生活的体验,智慧的开启为目标,要求教师以组织学生“出乎其外”的实践性学习为基本载体,以追求学生学习“入乎其内”的深刻体验为教学目标。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开展体验学习,感悟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当前我们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做法,与同行们商榷:
一、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1.提供“玩”的机会,让学生在玩耍中体验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在教学中我把课本中的一些新授知识转化成“玩耍”活动,创造这样的氛围以适应和满足儿童的天性。
例如,教学三年级“可能性”,我以“摸球”的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摸球”的游戏中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四人一组玩“摸球”的游戏,分三种情况:
1号盒子里全部装白色的乒乓球,让学生去猜,去摸,学生发现摸出的结果都是白色的乒乓球,得出1号盒子里装的一定是白色的乒乓球。2号盒子里全部装黄色的乒乓球,让学生去猜,去摸,师:2号盒子里能摸出白色的乒乓球吗?学生通过实践发现2号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白色的乒乓球。让学生感受到,除了黄球外,别的球不可能摸到,从中体验到事件发生的“不可能性”。3号盒子里装2个白色的乒乓球,2个黄色的乒乓球,让学生去猜,去摸,学生发现摸到可能是白色的乒乓球,也可能摸到黄色的乒乓球,从中体验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通过“摸球”的游戏让学生体验到“一定,可能,不可能”,从而感知了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通过把课本中的新授知识转化“玩耍”活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盎然,整节课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教法灵活,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空前的提高,学习的效果十分显著。还能从“玩”中探求有关知识,方法和技能,所以会玩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学习的过程。
2.提供“做”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
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来源于动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操作是一种手、脑、眼多种感官协调下的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机会,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做”数学。
例如,教学“认识线段”通过拉线段、折线段、找线段来帮助学生理解线段。首先让每位学生都带来一条毛线,我示范抓住毛线的两端,用力拉直,学生发现毛线变直了,得出这拉直的毛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再让学生动手拉一拉,体验线段是直的。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可以折出线段,我示范先对折,再展开,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了折纸的中间有一条折痕,这时我再总结出中间的折痕就是一条线段,两个端点在边上,你还可以怎么折?学生最喜欢动手折折纸了,生1:我折横的,我折的线段比老师折的长,生2:我折斜的,我折的线段最长。生3:我折一个小三角形,我折的线段都比你们短。学生精彩的发言我都一一给以肯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才能知道线段有长有短的,同时得出线段可以量出长度的。这样的设计是完全符合教学的认知规律,也十分切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的。“线段”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大量接触到这一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与表象认识,我又让学生举例观察,日常生活中在哪儿有线段?我示范说,桌子的边是线段,因为桌子的边是直的。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生1:黑板的边是线段,因为黑板的边是直的。生2:数学书的边是线段,因为数学书的边是直的。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桌子的边,感受线段是直的。学生只有通过亲身体验,进而获取新知识,感受数学的价值和作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二、解决实际问题,是体验学习的深化
常言道:“学以致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日后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数学问题,新课程强调让学生“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因此,在应用过程中,可以把课内的知识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应用性。
例如,教学二年级“找规律”出示导学提纲
墙面
1.通过预习,你发现墙面图案有什么规律?
(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分别有什么规律)
2.小组交流:把自己发现的规律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3.根据规律,小组动手摆一摆,说说图形是怎么变化的?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墙面图案有什么规律?你们发现什么?
我给每个小组发一个磁黑板和几种几何图形,让每个小组成员动手摆一摆,一人摆一行,边摆边说图形怎样变化,发现了什么规律?生1:我发现横着看,上一行的第一个跑到下一行的最后一个,生2:我发现第一行的第一个跑到第二行的第四个,其他图形向前平移一格,生3:我发现第一行的第一个移到第二行的第四个,其他图形前进一格.学生的这几种说法都对,我给以肯定.数学生活中许多抽象的事物,规律性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往往更容易理解,记得更牢.在课堂学习中尽可能尝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学习的内在规律,通过找到的学习规律进行归纳,顺利地获取知识.我相信学生,大胆放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的机会.
再如联系生活,创造规律。
小小设计师:
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设计一幅有规律的图案吗?
规则:先商量怎样摆出有规律的图案,4个人合作完成,看哪个小组设计的图案最漂亮。
(1)学生作品展示。
(2)互相评议: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在学生理解了“图形找规律”后,我再把知识点进行拓展、延伸,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发一张正方形卡纸(当做手帕)和几种粘纸,让学生利用今天学到的规律,前跑后或者后跑前这2种规律“你能把这条手帕装饰得更漂亮吗?”进行联系生活,创造规律。让学生感到语文存在着美,数学也存在美,数学的美无处不在,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逐步养成带着问题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因此,在学生学完新课后,有必要经常出一些实际应用题目,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数学。
总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数学知识,还需要丰富的生活体验。这样才能帮助学学到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情趣,进而让学生爱上数学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