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拉松经济,中国才刚刚起步

2016-04-20丁杰

支点 2016年4期
关键词:跑团汉马跑友

丁杰

核心提示:马拉松已不再是一场简单的赛事,而正成为一个产业。

不知不觉中,传统意义上偏“冷门”的马拉松赛,竟然变得炙手可热。

就在今年春季的一个月内,仅湖北省就要举办三场马拉松赛:4月3日,主打乡村田野特色的湖北远安国际马拉松赛开跑;4月10日,首届武汉马拉松赛正式亮相;5月2日,荆门国际马拉松赛也将鸣枪开跑。

马拉松赛,早已不再是电视里“外国人干的事儿”!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马拉松赛事有22场,2012年增加到33场,到2014年达到51场,2015年达到了134场,平均不到三天就有一场比赛。

即便如此,中国马拉松赛的总量,与美国、日本等路跑运动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马拉松赛这门生意,还有很大的空间等待挖掘。

马拉松到底有多热

“想回武汉跑个马拉松,名额简直比春运火车票还难抢。”作为湖北籍的“北漂族”,李凯早在一年前就开始关注武汉马拉松赛(以下简称“汉马”)了。首届“汉马”的时间刚一确定,他就兴致勃勃地筹划起大学同学的“马拉松聚会”。只可惜,不仅他没有中签,他的同学当中也没有一个中签。

首届“汉马”分为“全马”、“半马”和健康跑项目,“全马”和“半马”的名额均限定为6000人,健康跑名额为8000人,参赛总人数为2万人。

2015年12月28日上午10时,“汉马”官方网站和APP同时接受社会报名,由于报名人数众多,报名渠道一度出现网络拥堵。官方统计,共有61378人参与了“汉马”报名,这也创造了国内马拉松赛首次办赛报名人数之最。

对这个结果,李凯并不感到意外。“绝大部分的赛事都是一票难求,现在大众对于参赛的需求太大了。想要一个跑步资格,有时还得托人情、找路子。”他告诉《支点》记者,尽管“汉马”是第一次举办,但武汉提出要在三年内将其打造成金牌赛事,而且飞机、高铁等交通非常方便,所以很多人争相报名想尝鲜。

中国田径协会公布的马拉松及相关赛事资料显示,近年来马拉松赛场次和举办城市数量呈直线上升之势,目前全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只有10个地区还没有马拉松赛事,其中,贵州、山东、河北、江苏、湖北等省有多达3个以上的城市办赛。

马拉松赛为什么这么热?根据国外相关经验,当一国的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一个国家的多个城市将以马拉松赛为依托,进入到全民路跑的体育消费黄金周期。这在欧美被称作“马拉松赛事现象”。很明显,当下的中国正在出现这一现象。

对地方政府来说,办好一场马拉松赛,能极大提升城市形象。现在,一些三四线城市甚至县城,也加入到马拉松赛的大家庭,纷纷通过举办赛事展示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从而带动当地旅游业、会展业的发展。

比如,在日本东京马拉松赛举办的前后三天,带来约20亿元人民币的综合收入;2015年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给厦门带来直接经济效益2.07亿元,带动经济效益达2.55亿元;甘肃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开办以来,到兰州旅游的人数年均增长超过15%……

正因如此,有业内人士预计,到2016年底,国内的马拉松赛事有望达到200场,可谓是遍地开花。在这种情况下,马拉松已不再是一场简单的赛事,而正成为一个产业。

赞助费水涨船高

“马拉松产业”的受益者,远不只有举办城市。

李凯说,对于很多人未能在“汉马”中报上名,组委会的解释是,抽签与报名先后顺序无关,每一个报名成功的跑友被抽中的机会均等,但还是有跑友对报名环节的一些做法提出质疑,认为组委会提供给赞助企业、合作媒体等关系户的名额过多,导致中签率偏低。

“对商家来说,马拉松赛是一个赚取眼球的热点事件,谁不想借助这个机会做好营销?”“汉马”一家合作媒体的工作人员告诉《支点》记者,他所在的网站就有50个“汉马”名额,大部分用作网站的活动推广。

实际上,企业赞助是国内马拉松赛在收益方面最为依仗的一块。

根据赛事品牌、城市影响力等不同,赞助收益参差不齐。上述人士表示,目前国内能盈利的只有北京、上海、广州、厦门、杭州等五六个城市的比赛,大多数赛事运营方处于收支平衡或亏损状态。

据一位接近“汉马”组委会的人士透露,作为“汉马”冠名赞助商,雷诺给赛事提供的费用高达1000万元,还不包括其他方面的支持。

不过,相比国际上成熟的马拉松赛,“汉马”的赞助费并不算高。有消息称,2月28日开赛的2016年东京马拉松赛,赞助商金额达到了19亿日元(约1亿元人民币)。

随着跑步热潮在全球升温,马拉松赛事的赞助费用也一路水涨船高。

作为东京马拉松的主赞助商之一,日本跑鞋品牌亚瑟士(Ascis)赞助了包括纽约、东京等多项马拉松大满贯赛事,在业内享有盛誉。

近期,亚瑟士宣布,在2016年合同到期后,将结束连续赞助纽约马拉松赛25年的历史。从2017 年开始,新百伦(NewBalance)将接替这个日本品牌,并且至少持续十年。

消息称,新百伦协议支付的费用,将大幅超过亚瑟士之前的每年 300 万美元。

不过,在运动品牌商看来,对赛事的投入所带来的回报也相当可观。

近两年,亚瑟士中国区的销量增长超过50%。从2012年到2014年,新百伦在中国内地的门店数量由301家暴增到1600多家,销售额也在两年中达到了三位数的跨越式增长。原本小众的品牌,正变得更为流行。

民间跑团催生创业

在各地马拉松赛事如火如荼之际,民间自发组织的跑团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武汉市,民间跑团就已超过60个。

武汉女子跑团就是其中之一。这个最初由5个女孩子发起的跑团,短短一年时间里发展到了2000人的规模,并且成立了武汉光合立行体育文化传播公司(以下简称“光合立行”)。随着跑团规模的壮大,每周约跑活动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地点遍布武汉三镇。

武汉女子跑团的几位创始人来自各行各业,团长王阳是一家形象设计培训机构的创始人,其他的有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创始人、做建材生意的女高管、房企的高管、电台记者、大学老师,因为跑步这个共同兴趣,让她们走在了一起。

3月13日,她们做了一件敢为人先的事:以民间团体身份,举办了2016武汉首届女子半程马拉松赛。女子马拉松赛在发达国家非常流行,目前国内举办女子马拉松赛的,只有深圳、重庆、上海等几个城市。

“原本计划500人,不到10天时间,就有600多人报名,最终参赛人数有1000人,还有很多跑友特意从外地赶来参加。”女子跑团创始人之一的林倩告诉《支点》记者,虽然这是一场小规模的民间赛事,但投入成本仍达30万元,包括前期宣传、场地费、搭建布展、选手服装、奖牌制作、赛事奖金等,都是大的开销。

“因为都是跑友,大家因为跑步相互认识,事业上又可以相互帮助。”另一位联合创始人雅雅称,这一次比赛的赞助很多都由跑友提供,不少参跑企业家听说有比赛,都很乐意提供支持,冠名和赞助的企业有20多家。

这是武汉女子跑团第一次承办正规赛事,还没有形成品牌,因此活动冠名只能承担一部分费用,20多家赞助商提供的物资也解决了一大部分,另算上选手报名费(半程150元,10公里100元),剩余的缺口由主办方光合立行承担。

有了举办首届女子半程马拉松的经验,下一阶段,她们计划举办一系列跑步活动,例如乡村马拉松、红酒马拉松、校园趣味跑等赛事,同时把女子马拉松赛作为固定赛事延续下去,号召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跑步重视健康,并积极争取政府支持。

在一些大城市,路跑成为一种公益性的、群众参与性的赛事,政府也在购买公共服务产品。对赛事运营企业来说,通过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产品从政府那里获得收益,同样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跑步其实也很“烧钱”

跑步,除了带动民间组织创业外,也带火了体育运动相关产品的销售。

很多跑友,喜欢购买跑步手表。入门级别的跑步手表,可以记录跑步时长、轨迹、消耗的卡路里等数据,价格在1000元左右。如果还想测心率,则要2000元左右。若还想设定不同的区间配速,价格则高达3000-4000元。

上海女白领李雨霏给《支点》记者算了笔账,初步的跑鞋价格约700-1000元,每一位跑者,可能拥有几双功能、价格不同的跑鞋换着跑,“我正常使用就有两三双,换着跑,价格最贵的一双是1800元。”

李雨霏已经是第二次在“跑者装备”淘宝店买鞋了。尽管接触马拉松还不到半年,她花在跑步装备上面的钱已经接近5000元。仅去年“双十一”,她就花了1200元在淘宝抢了一双亚瑟士的专业跑鞋,原价接近2000元。

“一般来说,一整套高端的跑步服装和鞋子加起来要5000元左右,普通的也要2000-3000元。”李雨霏告诉记者,现在的跑步者不再满足于普通的运动鞋、衣,更多人开始追求高端、专业的设备。

“跑者装备”淘宝店店主告诉《支点》记者,亚瑟士、新百伦、圣康尼等国外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垄断着国内高端跑鞋市场。松拓、佳明也是跑步人士青睐的智能腕表。伴随全民健身消费升级,国产体育用品企业逐步发力,开始打造更专业、智能、时尚的产品。

跑步旅行看起来很美

随着假期增多,越来越多的人把跑马拉松当作一种旅行。对于跑步发烧友来说,飞到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参加比赛,这笔开销远比跑步装备的花费要大。比如,纽约马拉松赛外籍参赛者报名费就达266美元,还不算机票、住宿费。

对金融男张杰来说,去年是很特别的一年,他去12个国家跑了12场马拉松赛,每月一场。其中,最难忘的是去年4月的平壤马拉松赛,在金日成体育场,张杰第一次感受7万人鼓掌的气势。

提供这项海外赛事报名服务的公司,是杜明芮创办的“知行合逸旅行公司”。三年前,杜明芮从一家知名的户外媒体辞职,开始从事高端户外旅游行业,专门提供全球跑步赛事的一站直达。

打开“知行合逸”公众号的跑步日历,世界各地的马拉松赛事跃入眼帘,赛事行程甚至都排到了2016年10月30日。

“想去海外跑马拉松的朋友,不一定就是‘高富帅,因为去亚洲很多国家的参赛费用甚至比国内还低,但是参赛体验更好,还能顺便旅游。”杜明芮告诉《支点》记者,很多客户都来自二三线城市,有的甚至是第一次出国。

杜明芮发现,真正达人级的跑友并不多,大多数人是既想跑步,又想旅游。珠峰马拉松、北极圈马拉松、波尔多红酒马拉松这一类有特色的产品,感兴趣的人多,但真正购买的人少,反而是像泰国普吉岛马拉松、新加坡日落马拉松更受欢迎。

值得一提的是,以跑步的名义申请发达国家的签证要容易许多,特别是跑美国波士顿、纽约马拉松这些大型赛事,使领馆的工作人员都很羡慕。

不过,杜明芮坦言,跑步旅行这个生意并不好做,利润微薄。“体育旅游的市场其实很小,马拉松赛更小,大家都是看着热闹,现在属于市场虚旺阶段。全世界最大的马拉松旅行公司,每年也就几百万美元的生意。”(支点杂志2016年4月刊)

猜你喜欢

跑团汉马跑友
全民健身视域下洛阳市城区跑团现状研究
够虎,够硬核!
汉马动力致“省”的秘诀是什么?
周口市马拉松跑团现状调查
全民健身背景下芜湖市跑团开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福建千名跑友为爱奔跑 温暖“两癌”贫困母亲
挑战冬跑!乌鲁木齐53岁男子寒战153公里,历时20小时29分
汉马动力年产破万台,夯实“动力黄金组合”
首届“汉马”与武汉城市形象传播研究
民间跑团的角色定位及其发展因子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