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简约课堂 力求灵动高效

2016-04-20倪水良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效率读书课文

倪水良

在当今小语教学中,追求简约高效的课堂已成为共识。的确,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能让学生耳目一新,可是充斥视觉效果的同时,学生对文本感悟了多少?教师诗一般的语调,学生到底理解了几句?激动万分的情绪能每节课都被调动起来吗?40分钟的课堂,学生到底掌握了什么?收获了多少呢?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应倡导简约课堂,力求灵动高效,以便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一、教学设计,简约而不简单

在现今的语文教学中,有不少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得越多、越广、越全就越好,盲目地追求课文教学的“厚重”,字、词、句、修辞、写作特点、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面面俱到,致使教学内容丰富了,而学生脑中却模模糊糊,不知所云。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先生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胜多,对今天我们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仍然有很好的启示。课堂40分钟是个常数,教学内容实在不该贪多求全。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老师等都大力提倡“长文短教”,而薛法根老师更是“长文巧教,简约高效”的积极倡导者。薛法根老师说,简约是教学中的一种大气度、大智慧。一堂好课应该是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约、教学媒介简单、教学用语简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的确,“冗繁削尽留清瘦”,我们就需要这富有美感的清瘦。教师要在备课的时候,从文本提供的语言信息中发现并提取最具语文价值的部分,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然后理出一条线,画成一个圆。如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的时候,抓住“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让学生围绕“蔺相如立功,仅仅靠一张嘴吗?”展开讨论,从而认识英勇善战的廉颇、能言善辩的蔺相如,以及他们身上折射出的爱国、宽容、顾全大局的品质,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理解将相和睦的重要意义,切中要害,事半功倍。在教学《窃读记》中,抓住“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让学生充分读书,寻找快乐与惧怕的句子,抓住文中极为传神的动作和心理描写,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对读书的喜爱,品析积累,练习表达,学习应用,从而感悟课文,舍弃纷繁支离的分析讲解,在简约中提高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抓准课文的“课眼”,由此建构“教学骨架”,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带动对全篇课文的阅读品析,便可撑起长文短教、长文巧教的天空,这样的教学简约灵动、厚实高效,无不流淌着简约之美。

二、合作自主,放松而不放纵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叶老的话就是要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这就意味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迫切性。的确,在课堂上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或回答,把他们的问题进行整合,最后归总到文章中心上来,这种方法是比较有效的。但因为是全新的概念和方式,也是最难操作和把握的部分,必须要注意适用性,否则会出现放任自流的局面,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

例如在公开课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上课伊始,教师提出“请同学们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一遍”,这是目前许多教师经常在课堂上使用的、很流行的一种引导语言,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解脱学生的束缚,让学生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学习,促进学生有效读书。但要引起重视的是,在这之前我们的学生到底掌握了哪些学习方式?他们能灵活地运用吗?就如专家指出的那样:“学生最喜欢的方式是不读书。”那教师的引导岂不是成了一句空话?这样的课堂教学只会变有效为低效,这样的自主只是匆匆过场。

“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但运用不当,会适得其反。笔者曾看到,一位低年级教师在指导学生生字书写后,布置写字时提出这样的要求:“每字写两遍,写完后,同桌之间要找一找毛病,看谁的毛病少!”没过多久有的人写完了,同桌间开始相互找问题了。学生特别喜欢给别人找毛病,也特别害怕同学给自己找毛病,于是教室里渐渐乱了起来。“老师,他们吵架!”教室东北角传来“告状”的声音,原来两个学生因为互相不服气对方给自己找出的毛病吵了起来。教师费了好一番口舌才将他们间的矛盾解决,教室的另一边又传来了哭声,一看,两个学生动手打架了,自然也是因为字的问题。这样,学生的相互检查就在争吵和教师的调解中结束了。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教师的目的是通过学生间的相互检查这一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写字能力。但教师却忽视了儿童争强好胜、喜欢给别人找毛病却不愿正视自身错误的特点,没有协调好,结果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吵架的情况,影响了整个课堂的有序性,事与愿违。

其实,出现以上的问题并不是学习方式本身的错,而是因为许多教师没有对学习方式进行有效指导。大多数教师没有意识到,学习从依赖走向自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而不是一蹴而就的。长期缺乏自主学习训练的学生,一招一式都没有,叫他们怎样自主学习呢?要让他们学会选择目标与内容,决定过程与方法,教师切莫袖手旁观、顺其自然,而要积极引导、组织到位。要怎么做呢?由此我在想:①倾听。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时不要忘了学会倾听。②反馈。学会倾听后要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补充,还要善于总结本组的讨论意义,进行合理反馈。③总结。其实四人小组的发言肯定是无序的、杂乱的,需要整理才能变得有条理,讨论中有价值的东西也需要提取出来,这样才能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再过渡到“会学”,只有对学生放松且不放纵,才能使得课堂高效,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课堂等待,尊重而不盲目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教师让学生在规定时间里自由朗读课文,但是几分钟过去了,朗读的声音也逐渐减弱,但总有一些角落依稀有朗读的声音。这时,我们常会听到教师和蔼地说:“读书是自己的事情,我们等这几个同学把文章读完好吗?”于是全班40多个学生等着这几个学生朗读,而这几个学生,读着读着也不好意思地静了下来。此时教师还在为自己耐心等待的结果而沾沾自喜。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几个学生非但没有受到特殊的照顾,反而在同学们的众目睽睽中,觉得不好意思而越读越不敢放声才匆匆了事。在课堂上,当教师出示问题要求回答时,总有两三个学生因为跟不上步伐而没能举手,这时总有教师让全班学生来等待这些学生,而这几个学生在40多双眼睛的“关注”下反而满脸通红,把头埋得更低。

应该说,以上事例,教师都很想落实新课程 “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的理念。的确,等待是一种尊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待更是一种唤醒,教师用尊重、关注、激励唤醒学生“心中的巨人”。但教师的等待并不是一味地痴痴傻傻地守株待兔,而需要适时地点拨、恰当地评价、真诚地鼓励,给学生以新的体验和启发,从而开启学生的智慧,否则以浪费40多个学生的时间而“厚待”了两三个学生,可取吗?短短一堂课,学生经得起几次这样的等待?这样的课堂效率会高吗?因此,对课堂上读得慢、想得慢的学生,除了等待,更应亲切地提醒他们,或平时单独指导、训练,提高他们读书和思考的速度,这样既不浪费大多数学生的时间,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大道至简,真水无香,简约而丰满是语文教学的追求和方向,倡导简约而灵动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柯桥区中国轻纺城小学)

责任编辑 杨文婷

猜你喜欢

效率读书课文
“慢”过程 “高”效率
选用合适的方法,提升解答选择题的效率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聚焦立体几何命题 提高高考备考效率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我们一起读书吧
跟踪导练(一)2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