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与质朴:从文体看语文教学的风格诉求

2016-04-20鲍国潮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汪伦质朴老舍

鲍国潮

自然与质朴,本文把这样的一种风格称之为“诉求”,意思是它是语文教学风格的一种主动的、发自内在的要求,它是从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出发的一种探索。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当下的语文教育,虽然呈现出各种面貌,但是如何贴近语文、如何以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还具有很大的探索与实践空间。语文教学的风格,并不是刻意包装出来的,而是对语文本体的深刻把握后自然形成的产物。因此,自然与质朴,是语文教学风格的应然。

一、自然:从文体探寻语文教学本真

所谓自然,就是要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在阅读课上,我们教的是课文,是文章,要自然,就是要符合文章的本来面目。那么文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呢?

这首先要看文章的文体。因为,文体是对文章的类的规定性,是某一类文章共性的东西。比如《林海》,是老舍写的一组文章,后来编成了集子《内蒙风光》,是老舍作为访问团的一员在访问期间写的。既然是访问,就带有政治目的。所以这篇文章的文体定为政治性写景散文。从文章的第二、三部分来看,这种政治的意味表现得更加明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这种政治性并不是重点,领略其笔下的美丽风光倒是重点。所以,很多教师将教学内容选在文章的第一部分是适当的,是符合文体特征的。

应该看到,文体并不是僵化的。的确,有些文体知识很单薄,很粗陋,很呆板,比如,说到一个叙事的文章,就是“起因,经过,结果”,那么,一件事没有起因可不可以写?没有结果可不可以写?当然可以。所以,一旦把文体当作一种死的东西的话,文章会变得很没意思。这就是说我们进行文体分析,并不意味着就要失去文本的个性。相反地,文体分析也可以很好地分析文本的个性特点。

再以《林海》为例,从老舍的行文中,“品衣衫、赏银裙、观花鞋及感受形体美”,作为读者,就会产生一种直觉:为什么在这篇文章里老舍笔下的林海会有一种女性的美呢?你看,“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鞋”,这完全是一种女性的美丽。这就构成了这一个文本的个性,在教学中抓住了“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鞋”,可以说是抓住了这一篇文章的个性。那么,怎样来看老舍这样的写作角度?与文体又有何关系?其实很有关系。我们借用中国画的概念,这种写法属于“写意”,古人讲“得意而忘形”“得意而忘言”,老舍对大兴安岭的描写不是“写实”,不是写具体的景物,而是“写意”,属于“写意类的写景散文”。

抓住了一篇文章在文体上的共性与个性,我们要善于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特别是教学设计将自己的这种理解表现出来。因为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一定会把执教者对文章的关于文体的判断反映出来,它会表现出教师潜意识里对文章的文体判断。

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为例:伽利略对落体运动作了细致的观察,从实验和理论上否定了统治千余年的亚里士多德的“落体运动法则”,确立了正确的“自由落体定律”。一位教师以一个主问题“通过这件事,你觉得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来展开教学。这个主问题有一种怎样的“文体隐含”呢?看来这位老师是把这篇文章作为一篇小说或者是名人传记来教的,因为小说与名人传记是以表现人物为己任的。

那么,这是不是一篇小说呢?当然不是。是不是一篇名人传记呢?看起来好像是。它确实记录了伽利略科学生涯中的一次重大事件。但是,请注意,名人传记往往是以专著的形式出现的,在这么小的篇幅里,想要展现一位科学家的专业与人生境界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我看来,这篇文章应该定位于“科学史小品”,即记录科学史上一些事件的小型文本。它的功能相对单一,在于阐述一项科学事件、一个科学真理的发现过程。所以问题就在于我们如何把这个过程展现出来。实际上科学发现是具有一定的模式的,揭示这个模式恐怕就是这个文本的一种使命。为此,我们对原先的设计作了大改动,按这样的文体判断的思路组织教学内容,从课文中选择了“信奉、怀疑、试验、公开”四个词语,围绕这四个词语,生发教学内容。这样既完成了词语教学的任务,同时又建立起了阅读理解的框架,实际上这四个词语恰恰就是一种科学发现的模式。

我们不仅要进行“文体判断”,更要做“文体细分”。以《赠汪伦》的教学为例,一位教师在执教时把《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赋得古原草送别》等几首诗整合到一起来教。听完课之后许多老师觉得这些诗之间的区别太大,无法“胶合”在一起。原因有二:第一,诗本身是个性极强的“这一个”,不容易也没有必要把这些诗整合到一起。第二,虽然它们都是送别诗,但是内在的文体特性却是有别的。从内容上讲,《赠汪伦》着重讲友情之深;《送元二使安西》以劝酒辞讲别后之孤独,“西出阳关无故人”,有一种预知的味道;《赋得古原草送别》通篇用“春风吹又生”的草隐喻离情的绵绵不断。所以同为送别诗,文体的侧重点并不一样。为此,发现作为“这一个”的诗歌的“独特性”是诗歌教学的不二法门。《赠汪伦》以“水”喻两人之间的友情,以水之深沉喻友情之深厚,以水之清澈喻友情之纯洁,以水之无华喻友情之朴素,使友情因这水意象的独特内涵而呈现出别样的味道,这是本诗看起来平白如话而能流传千古的原因所在。

二、质朴:从文体实现语文教学本真

质朴的教学,首先要有效,要能达成教学目标,达不成教学目标,什么都是空谈;其次是要有一定的教学效率,一般而言,快比慢要好。所以“质朴”是相对于语文教学的效率和有效性而言的。怎样从“文体分析”来提升教学效率和有效性呢?有了正确的文体判断,就一定能生成有效的教学内容。所以,必须进行元素分析。

仍以《赠汪伦》为例。对于诗歌而言,第一层元素是音律,有两个方面:一是格律;二是音韵。同样的格律,在诗中的不同位置,读起来味道还是会有所不同的。我们看第一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很沉闷,有一股压抑的味道,暗示李白心情比较沉重;第二句,“忽闻岸上踏歌声”,语势一转,变得节奏很快,语调一下子提了上去,因为李白知道汪伦来送他了,心情一下明朗了;第三、四句语势继续上扬,直接表达自己的心情,境界为之而开阔。所以,这种音律上的微妙,对于一首诗的成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不是讲出来的,而是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悟出来。

第二层是笔法,意思是作者是怎样写的,用什么手法写什么事。诗前两句是叙事,事中有两个疑点:第一,李白究竟知不知道汪伦会来送他?从“忽”字上看,是出乎李白的意料的,李白没有思想准备,可是,作为两个感情很深的朋友,这样的情况好像不正常,到底是为什么?第二,汪伦采用“踏歌相送”这种形式,到底有怎样的用意?踏歌之中,到底有什么感动了李白?这是诗歌的空白,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于无字处读出真情来。诗后两句是抒情,“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里有两个背景,第一,李白此时是一个落魄诗人,虎落平阳;第二,汪伦是以一个小把戏把李白引诱来的。没有这两个背景,就不能理解汪李之间的友情。所以,诗歌的背景在这个时候出现,会有一种水到渠成、豁然开朗之感。

第三层是意象。意象就是寄托了人的主观情感的某一个事物,这个事物在诗中起到代言情感的作用,而且有一定的稳定性。用“潭水”作为“友情”的写照,一方面可见友情的至清至纯,另一方面又可见友情之深。

从文体的元素分析中,可以生成质朴有效的教学内容。

当然,自然质朴的教学风格的形成更要细品文本的语言。以《孔明智退司马懿》为例,总体上说,笔墨是以少胜多,意蕴丰富的。文中写到三处“笑”。司马懿起先是笑而不信,这是一种怎样的笑?想想司马懿当时知道孔明手中已无多少人马,于是大兵压境,胜利在此一举,所以这种笑是一种胸有成竹的笑、胜利在握的笑、志在必得的笑。再来看孔明,孔明的笑容又是一种怎样的笑?在司马懿看来,这分别是一种诡秘的笑、引诱的笑、绵里藏刀的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笑、充满杀气的笑。可是对于孔明自己来说,分明又是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笑、故作轻松的笑、孤注一掷的笑、命悬一线的笑。两人的“笑”,通过引导,细

细体味,可以读出小说的独特意蕴。

从文体判断到文体细分,从元素分析到语言细品,这是语文教学风格走向自然质朴之境的“文体路径”,它暗示我们:语文教学风格,就蕴含于文本之中。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汪伦质朴老舍
解人之难的老舍
印象·老舍纪念馆
重拾质朴
山有桂子
“对话”小伙伴老舍
读故事编故事之《赠汪伦》
质朴
追寻最质朴的美
泪别汪伦
在济南,重寻老舍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