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小学美育
2016-04-20李会妍
李会妍
摘要:近些年一些学校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挤体育、废美育、丢劳育的教育现象,并且在智育方面也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为了让学生在和谐开放的学校环境中,不断发挥潜能,努力开拓创新。作为老师应努力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还要有一颗爱美之心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够敏锐、准确地发掘、提炼教学内容之美,并与小学学科整合,从而与学生一起追求完美。
关键词:美育;审美;实践
学者易中天在《不原谅中国教育》中指出:今日之中国,学校是工厂,院系是库房,班级是车间,学生则是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齿轮和螺丝钉,只不过有的镀金,有的镀铜,有的压了塑料膜。但指导思想和生产模式,则是一样的。这确实是中国教育的真实写照。
教育到底是什么——不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不断弘扬人的主体性,在品味成功的愉悦中,不断发挥潜能,努力开拓创新。那么美育教育就是审美教育,就是学会创造、在品味成功的愉悦中,它不仅能培养人的情趣、陶冶情操,培养正确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还能影响人的思想感情、聪明才智和精神面貌。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学科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主渠道,教学中如果缺少了美育,课堂活动将会变得枯燥乏味,大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美育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爱因斯坦说学校要求教师要成为艺术家,也就是说教育艺术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将知识与审美融合起来,使学生在愉悦中进行学习。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讲究教育艺术,就是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进行审美性学习。
教师的人格美对学生也是一种不同于说教的灌输,正如陶先生说的“教师的生活是艺术生活”。学者李镇西曾说过:你可以没有这样那样的教育经验,你可以没有不怒而威的教育策略,但不能没有爱心和童心。教师应对学生慈爱关心,平等相待,循循善诱。热爱学生的教师一定是教书育人的表率,一定能把爱生情感渗透到教学中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学形式要多样化,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更主要的是教师要以情感人,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给全体学生以热爱、信任和恰切的期待。
课堂教学中知识教学与艺术教育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认知的发展与情感的发展共同构成个性的和谐,同时,智与美又是互相渗透、互相连结的,智的本身有很多内容可以构成审美的对象,而美育确有一种对智育的催化作用,以美启真,以情感人。因此艺术教育与小学学科整合,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通过对审美对象的观赏,情不自禁地参与学习,主动热情地投入审美创造,并感到乐在其中。这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支撑着毅力,激化为认知,从而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课前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例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父母不同方式的爱的人情美;《桂林山水》的水的静、清、绿,山的奇、秀、险的自然美;《草原》中的自然美,人情美;《金色的鱼钩》和《钓鱼中的启示》中父亲和老班长的人格美……课堂中采用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努力使社会美、艺术美的因素充分展示,从而使教学内容成为真善美的统一体,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真的、美的观念和获得美感享受熔为一炉。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实现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使学生在审美性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提高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通过审美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当然,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也离不开教育艺术,而创造性是教育艺术的精髓。实践证明,教育方法如果缺乏创造性,必然流于僵化、枯燥。“教育有法,教无定法。”关键在于创造,把艺术教育融于小学教学,能改变传统的僵死方法,代之以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形式。教师创造性地教,必然会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让学生体验到自身力量的价值和兴趣,学生就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美的东西总是让人赏心悦目,爱美、求美是儿童的基本心理。让学生在学习中欣赏美、享受美,于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也是小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除了挖掘情意的因素外,还应努力挖拙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推行愉乐教育,变苦学为乐学。愉乐教育又称快乐教育,它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意志力较为薄弱的特点,通过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对学生已不再是一种外在的要求,而是成为了一种美的享受,一种自身的精神需要。
作为教师还应有一颗爱美之心和一双发现美得眼睛,能够敏锐、准确地发掘、提炼教学内容之美。著名艺术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小学教材的独特优势是实施愉乐教育的有利条件。一般来讲,小学生初接触课本,比较新奇,好奇心特别强,求知欲望很高。因此,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充分发挥这一时期的优势,制造悬念,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美的感受,使他们形成正确、高尚的艺术审美观。对此,我们做了很多探索,有的设计出精美、实用的课件,使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由静态变为动态;有的设计出新奇的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的把音乐、美术手段引进课堂,创设出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学生长期耳濡目染教学的美,必然会引起其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这种由教学美感所引起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将在他们心中形成美的沉淀,从而对其产生深刻、久远的影响。
教艺术教育与小学学科整合反映了这一教学的客观规律,它不仅是学科教学的应有之意,也是美育自身的发展方向和教育创新的需要。教育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带着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美育路上我们看到的也许总是地平线!
【参考文献】
[1]易中天.最不原谅中国教育[J].山西青年,2012(4):114-115.
[2]李镇西.教育可以这样表达[M].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