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等待主题探析
2016-04-20宋智
宋智
摘要:《菜根谭》的雅,《金瓶梅》的俗,中国古代的作家赋予了作品以更加生动而具有吸引力的内涵。等待这一主题也是如此,作为一种心理与生理上的活动,体现于整个人类社会各个时期之中,艺术来源于生活,等待也是依附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所以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古代的文学作品,都出现等待这一主题。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将等待这一现象与心态刻画的淋漓尽致,在文学作品中的等待,就是一种情感的升华,一种文化的缩影。 本文针对中国古代文化作品中的等待主题进行概括与分析,以展现其审美与内涵,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等待主体;相思之苦
爱情、伦理、政治,这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等待主题的主要类型。这三类风格不同的等待主题所涉及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尽相同的审美与内涵,但都很好的体现出古代学者想要表达的等待理念,用以升华主人公的情感,明确作品的主题。针对等待主题进行研究,可以使古代的文学作品更清晰的表述出来,并生动的展现出古代学者创作时的哲学思想与文学内涵。
一、等待主题的价值所在
我国古代文学包括诗歌、戏剧、小说等等,这是文化的凝聚[1],也是生活的展现,古代学者将日常生活中的内容转换为文学,将生活更具艺术性的表现出现。研究古代文学,我们会发现作品中许多内容与情境都是生活情节的重现,并且被文人墨客们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与自身的思想与情感。等待作为一种心理与生理上的活动,与作品中的角色们所展现出的期待、焦虑、开心与沮丧的情感相互融合在一起,共同描绘出人们的生理行为与心理活动。等待本身即具有焦虑、苦闷的含义,往往意味着互相思恋的两人被时间、伦理与地域分隔开[2],所以等待也作为一种审美意象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使其具有略带忧伤的审美意味,这就是等待这一主题的价值所在。
二、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等待主题
针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研究后,可以清晰地发现带有等待这一主题的文学作品数量极多,且题材丰富。我们耳熟能详的《白蛇传》《西厢记》《梁柱》等等故事中,都依靠等待主题生动的刻画男女主角间刻骨铭心的情感,可以说,等待已经不再是一种概括,一种单纯的描述,而是作为媒介展现作品中的主题。
在许多诗词歌赋、戏剧、文学作品创作之时[3],都会加入等待这一主题,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已成为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的传统社会中,男子通常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而女性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并缺少自身价值的展现与话语权。男子作为过去社会的核心,显现出女性孤独苦闷的形象。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可以发现其中刻画的女性角色大多展现出独倚高楼、孤单忧郁的清洁,在无数次的等待与眺望中,青春不在,红颜渐逝。但也是通过这点,促使女性的存在与艺术价值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不过对于这些红颜不在,却仍在等待中的女性而言,她们的人生并不幸福而充满悲哀。通过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等待主题,就会发现这是一种极具现实意义的形式,也是艺术本身的升华。
三、等待主题作品的审美与内涵
等待的过程总是漫长而又快速,如同天涯,好似咫尺,我们观看作品时,都会为了这悠长的等待揪心而感叹,这种长时间的坚守,本就是一种精神的体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与艺术高度。并在此基础上,读者也会感同身受的将文学作品中的体验与感悟延伸至自身,产生一种感性而诗意化的独特美感。在等待作品中,时间被艺术化的无限拉长并伴随着模糊不清的忧郁,例如一日三秋。又或者文人墨客们在逢秋悲寂寥、春风双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等诗词之中寄托自身对于季节与自身的感叹,并从中客观体现出时间与等待。所以,带有等待主题作品通常也会出现对于时间流逝的悲哀,展现出孤苦凄凉之美。
陆龟蒙的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体现出等待对于古代女子的痛楚与苦闷,也展现出漫长时间的冷寂与面对广阔世界只能安静守望的悲哀,这种等待的主题涉及到许多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孤独妇人主题的诗词之中。对于等待主题,许多诗词作者经常利用自身的狭小空间的与窗开广阔的世界和遥远距离之外的人们形成强力的对比,借此展现出一种咫尺天涯的凄凉感,并产生一种距离之美、空间之美、情感之美,展现乃至升华等待主题的审美与内涵。
四、结语
斯人已逝,文字流香,古代学者们为我国留下包括的精神财富,这才是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文化底蕴所在。通过上文研究等待这一主题,不难发现这是一种常出现于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思想,生动刻画出文人游子、独守妇人在等待之时所承受精神与灵魂上的煎熬与孤苦。我国传统文化所造就的环境导致了人们更加注重国家、民族、家庭,而忽略自我价值的独立性,所以,古代学者们借助等待这一主题,抒发自身的思想与情怀,着重描绘出人这一作品的核心,利用等待体现出人的独立性与价值所在,并借此展现出人所具有坚韧、执着、牺牲的精神与品质,从价值与精神的角度上看,古代文学作品都显现出一种生命的价值,古代学者的思想显露无疑,这是针对表现人本身价值的渴望与期盼。
【参考文献】
[1]张艳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等待主题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02):75+92.
[2]尚斌.图像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中的应用——以汉代文学作品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5(10):68-71.
[3]顾明栋,郭建平.文气论的现代诠释与美学重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85+16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