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光绪十九年奖旺才抗匪功牌看金丹道起义
2016-04-20陈金梅
陈金梅
1991年,朝阳市文物店将自民间收购的一张清代功牌移交给朝阳市博物馆收藏。
该“功牌”为纸质,竖长方形,以深棕色绫托裱,蓝墨印刷。高74.5厘米,宽62.5厘米。功牌牌格呈圭形,四周裝饰有对称的如意云纹和蝙蝠纹。顶部中央自右向左印“功牌”,二字中间骑缝处为竖行的“□字第□号”的编号,并斜盖有官印,印缺一角。功牌二字之通栏下方自右往左竖行楷书正文,兹按现代语法加注标点,录之于次:
“欽命頭品頂戴管理熱河等處地方都統奎,為」給發功牌事。照得客歲熱河教匪倡亂,擾害朝、建、平、赤」及蒙古各旗,當經」奏調各路官軍前往攻剿,未及兩月悉數蕩平,地方得以」安靖,所有在事出力之員弁、兵勇、紳商人等未便沒其」微勞,自應論功給獎,查:有社首旺才著給予七品頂」戴、功牌,以示鼓勵。為此仰該軍功遵照,嗣後務當益加」奮勉,力圖上進,勿負本都統獎勸之意,須至功牌者。」右牌給旺才收執。光緒十九年三月拾叁日”,并盖有与顶部相同的印章,印章已不甚清晰,印文为汉、满、蒙三种文字,仅右一行可识两字“管理……”,最后是“本都统”朱批“行”。功牌文字为印制,只有“社首旺才”、“七”、“旺才”、“十九”、“三”、“拾叁”、“行”为朱笔书写。见图1:
所谓“功牌”,《辞海》的解释是:封建时代给有功者的一种奖牌。原为银制,清代改用纸制,犹奖状,奖给有军功者。从五品下,分为各级,如得有几品功牌即可用几品项戴。
清代功牌多数是用纸制作而成的,也有少量是金、银制成的,而且政府对功牌的质地和尺寸有统一的规定。入关前嘉奖有功人员主要是颁给“丹书铁券”,也被称为“免死金牌”,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后,则以“功牌”代替了“丹书铁券”。纸质功牌一般均呈竖长方形,规格大小一般为数十厘米不等,也见有超过100厘米的,功牌的尺寸越大,表明得到的功等越高。其具体格式也有着严格的规定,四周功牌格装饰有各种图案,常见的有龙纹、云纹、蝠纹等寓意吉祥、禄福等,格内上部印有“功牌”二字,其下为右半部为功牌内容,第一行为题名,表明颁赐者的官位、品级,然后为正文,记载获颁功牌的事由、受颁者的姓名、获得颁赐的品级,末尾是颁发时间,加盖颁发机关印章并由长官签字。功牌为一式两份,以中间之骑缝章分为左、右牌,左牌存档备查或向上秉报,右牌颁给有功人员妥善保管,持牌人一旦犯科获罪便即行追缴。因为印章盖在骑缝处,故左、右牌均有半方印,只有左右牌合一起印章方完整。
关于清代功牌的颁发对象,《八旗通志初集·兵志》记载:“凡移送功牌,国初定:大兵凯旋之后,询问统兵主帅,实叙官兵劳苦情形,分作等第,给与功牌。”《世祖实录》云,顺治十七年(公元1657年)七月,吏部议“凡出征分得拨什库,壮尼大,有四次头等功,及再有二等、三等、四等功牌者,授世职。”表明清建国初期功牌的获得主要依靠战场军功,分各种等级并按所得功牌多少来进行晋级赏赐,颁发对象为满、蒙、汉八旗中的下级官兵。发展到后来,普通的旗人、汉人、甚至是仆役,只要立有军功,都可以按照功绩记册给牌获得奖励,《清会典》记载到康熙十三年时“八旗下披甲奴仆,得过三个头等功牌,准其开户,”这使得生活在底层的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有了晋级加官的阶梯。
另据文献记载,被苏丹起义军打死的英军管带戈登带领“常胜军”曾因助李鸿章淮军攻克苏州,被授提督衔、赐穿黄马褂、带孔雀花翎,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得到了朝廷头等金质功牌的赏赐,表明到了晚清时期,功牌的发放对象已经不仅局限于国人,连外国人也有获得功牌的。
清代官员的品级分九品,每一品又有正、从之分,如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共九品十八级。按规定,四品以上官员的任命由皇帝御笔朱批下圣旨方能生效。五品以下中、下级官员,的功名可以通过立功受奖得到,获得功牌就等于有了功名,获得了出身,这此下级官员可以不用通过朝廷,直接由总督、巡抚、总兵等地方官级官员委任,获得几口功牌,就可以戴几品官员的帽顶,即顶戴。
从这件功牌的内容来看,该功牌颁发时间为“光绪十九年三月拾三日”,即公元1892年,颁牌人为热河都统奎,授颁人为社首旺才,颁发原因是旺才助朝廷抗匪有功。
功牌记载“客歲熱河教匪倡亂,擾害朝、建、平、赤」及蒙古各旗,”客岁,是指去年,这里当指颁发功牌的头一年,即光绪十八年。查《清史稿》记载,光绪十七年,在今天的辽宁朝阳、建平、河北的平泉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一带,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即金丹教事件,这里“教匪倡亂”应指的热河地区发生的金丹教起义。
金丹教本为流行在辽西、热东一带的民间秘密结社,也有学者研究认为其属于白莲教分支,其创建于清嘉庆年间,到了光绪时期已经在热河地区广为流传,在朝阳县炒米甸子、碾盘沟秘密设教堂,组织群众进行传教。《朝阳县志》记载:“查学好教门,原系左道惑众斜教,在光绪初年,曾在朝阳县东南方炒米甸子、碾盘沟等村设立教堂,传教为师者系一道士,夜集昼散,男女均可入教,练成则枪刀不能伤,能驾云上升等术,嗣被本地豪而有识者逐之,遂潜逃至朝北及建昌县、敖汉旗等地方,在杨家弯子村医生杨彦春家中设立教堂。”杨悦春,道光二十一年生,今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金厂沟梁镇没里虎村杨家弯子人,是热河地区最早接受和传播金丹道教的,最初“无非劝人学好”,“劝人吃斋行善,不食烟(鸦片)酒,施行医术,故当地人对信教者也称之为‘学好者。”①故当地又称该教为“学好教”,也有称之为“闹学好”。杨悦春等在以“金丹济世”为名传教的同时,还为广大的劳苦群众治病送药,深得劳苦大众拥戴,汉人相从入教,“到光绪十七年上半年,朝阳、建昌、平泉、赤峰四州县已经拥有金丹教信徒千余人。”②光绪十七年十月,金丹教信徒在道领杨悦春的带领下起义,历时两个余月,后被镇压。
金丹教起义的背景和原因是怎么的呢?
1、蒙古王公贵族对汉人的欺压:清代热河指直隶热河道所属承德府,为蒙汉混居之地,清政府设有热河都统,对蒙汉分别设员管理,即“分而治之”。地域包括:内蒙古卓索图盟五旗(喀喇沁左旗、喀喇沁中旗、喀喇沁右旗、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和昭乌达盟十一旗(扎鲁特左旗、扎鲁特右旗、阿鱼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右旗、翁牛特左旗、敖汉旗、奈曼旗、喀尔喀左翼旗),实行蒙制进行管理,日常以放牧为主。实行汉制管理热河道辖有一府(即承德府)、一州(即平泉州)、五县(即建昌、朝阳、滦平、丰宁和赤峰县),以耕种土地为主。最初蒙古族王公贵族将土地租给关内流民耕种来收取租金,蒙汉之间各自获得利益,倒也相安无事,但随着汉人的不断增多,对土地的争夺已经不可避免,再加上蒙古王公贵族对蒙汉民从随意处罚,对佃户乱征租税,致使蒙汉积怨加深。
2、外国天主教势力的渗透: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在华外国教会势力渗透从沿海渗透到内地,热河地区的天主教的势力比较强大,即使是偏僻的地方也有外国传教士的身影,功牌中提到的朝(朝阳)、建(建昌)、平(平泉)、赤(赤峰)及蒙古各旗均有不同数量的天主教堂。这些教堂自立门户,违抗清政府律令,教会、教士及教民包括有些中国籍教民飞扬跋扈、渔肉乡里、欺压百姓,“凡入洋教者良莠本自不齐,平日恃洋人为护符,所行所为率多横恣,一遇民教涉讼,该教师士必再四嘱托地方官,自顾考成,每每偏护,人心积怨,亦非一朝,”③使得“民教相仇”。热河都统奎斌于光绪十八年总结时强调“此番乱盟,虽起诸在理之党,实由洋教民平日行事过差有以衅而纳侮也,……人心积怨,已非一朝。”镇压此次起义的直隶提督叶志超也认为“该处民教仇恨已深”。
3、天灾人祸成为金丹教起义的导火索:光绪十三至十五年,热河连续三年早春旱,光绪十七年夏热河地区发生水灾,连年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大幅减产,民心不稳,“热河连年水旱偏灾,户鲜盖藏,商贾歇业,又兼近三五年来吏职不修,武备驰顿,闾阎积苦,久不聊生,”④前热河都统德福怕影响租税并没有将此情上报朝廷,“小民无衣无食,僵仆道途,而其横征暴敛敲骨吸髓者如故。”⑤蒙古王公也是照例依旧盘剥,趁机抬高粮价,使得贫苦百姓无衣无食,饿殍遍地,所有种种,热河百姓的生活已经苦不堪言,处于极度的灾难之中。又有谣传昭乌达盟之长贝子达克沁“欲调蒙兵杀民腾地”,金丹道首领杨悦春曾为达克沁家佃户,与达克沁有仇,于是他以“仇杀天主教,杀蒙古王公,仇杀贪官”相号召,光绪十七年十月十日(公历11月11日)夜,率领走投无路的民众功破敖汉贝子府,将敖汉贝子府更名为开国府,自任总大教师,并打出了“替天行道,扫胡灭清”⑥的口号,紧接着朝阳县、建昌县、平泉州等地也纷纷响应,摧毁县衙、烧毁教堂及蒙古王公府,“旬月之间,由数千聚至数万,人心摇动亦属不少,分陷朝阳,焚署劫狱,平泉、建昌、赤峰三州县及接壤之奉省沿边一带,大不股匪同时响应,多或两三千人,少亦数百人,盘据险要,蹂躏地方,势成燎原。”⑦
清政府得知金丹道起义后,光绪帝密令直隶总督李鸿章统筹全局,妥速布置。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初一,急调察哈尔都统奎斌为热河都统⑧,并迅速调集直隶、奉天、热河三路清军赶赴热河一带进行重兵围剿,至十一月下旬被官兵剿平,如功牌所云“未及两月悉数荡平,”起义宣告失败。在清军围剿镇压过程中,一些地方团练(按《清史稿兵志》记载,团练为临时招募专备一事之用的,“旋募旋散,初非经制之师”,为专备一事而临时招募的、等事情结束后即撤裁或者解散,不属于正规军队。)也积极的配合到“剿匪”活动中,本功牌持有人旺才做为社首在这次平定金丹教起义过程出力献策,极积协助清政府“剿匪”,此功牌就是奖给“所有在事出力之员弁、兵勇、绅商人等未便没其微劳,自应论功给奖”的人以七品项戴的。
此件功牌真实地记录了清政府镇压人民起义的事实,对于研究原热河地方史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注解:
①汤开建等:《1891年熱河金丹道起义中的蒙、汉民族冲突》,《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②李国荣:《光绪十七年热河金丹道教起义》,《历史档案》,1988年第4期。
③转自郝杏敏《清末金丹道教起事研究》,戚其章、王如绘:《晚清教案纪事》,东方出版社,1990年。
④《奎斌奏陈热河治乱根由择要先筹办理折》光绪十七年十二月初九日,《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十二辑,中华书局,1987年,328页。
⑤《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十二辑,中华书局,1978年,296页。
⑥民国十九年《朝阳县志》卷三十三纪事十九。
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12辑,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9月。《军机处上谕档》,光绪十七年十二月叶志超奏。
⑧《谕著奎斌调补热河都统迅赴新任》,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十二辑,中华书,1987年第2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