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城市服务”信息平台应用与研究——基于“我的南京”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应用实践

2016-04-20InformationPlatformApplicationandResearchofInternetplusCityService

上海城市管理 2016年2期
关键词:互联网

Information Platform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of Internet plus City Service

文陈晓娟Chen Xiaojuan南京市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杜 葵Du Kui南京市信息中心综合业务处处长、高级工程师曹志菲Cao Zhifei南京市信息中心工程师蔡 潇Cai Xiao南京市信息中心助理经济师



“互联网+城市服务”信息平台应用与研究——基于“我的南京”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应用实践

Information Platform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of Internet plus City Service

文陈晓娟Chen Xiaojuan南京市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杜 葵Du Kui南京市信息中心综合业务处处长、高级工程师曹志菲Cao Zhifei南京市信息中心工程师蔡 潇Cai Xiao南京市信息中心助理经济师

摘要:“我的南京”作为南京本地“互联网+城市服务”信息平台,将“政府、社会、城市、人”有机组合为一个城市服务业态链,构建了城市级的智慧应用服务“云管端”生态平台,形成了城市运行大数据的生产、采集、分析、利用、服务的良性循环,实现了政府服务从“广播式”到“精准个性化服务”的跨越发展。基于南京“互联网+城市服务”信息平台——“我的南京”的应用实践,阐述南京“互联网+城市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和运行情况,总结平台运行所取得的成效,归纳“互联网+城市服务”信息平台的南京模式,旨在以“互联网+城市服务”信息平台的南京模式为各地政府在“互联网+”战略环境下“创新管理、强化服务”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城市服务信息平台

南京智慧城市建设一直走在国内前列,基于各行业领域智慧应用蓬勃发展的基础,2011年,南京建成了全球首个特大型城市级的城市运营和资源管理平台“智慧南京中心”。与之相对应的城市服务平台“我的南京”公众信息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我的南京”)是《南京市智慧城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点战略,是《智慧南京顶层设计总体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智慧南京”建设在经历了以“云计算、无线城市”为代表的智慧城市1.0后,契合了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走向智慧城市2.0时代“大数据统筹、互联网+”的标志性成果。

“我的南京”作为南京本地“互联网+城市服务”信息平台,将“政府、社会、城市、人”有机组合为一个城市服务业态链,构建了城市级的智慧应用服务“云管端”生态平台,形成了城市运行大数据的生产、采集、分析、利用、服务的良性循环,实现了政府服务从“广播式”到“精准个性化服务”的跨越发展;开创了政府和社会广泛参与的“互联网+”城市智慧服务的众包(Crowdsourcing)建设模式,取得了全国领先的“资源大协同、服务大融合”的智慧城市应用建设成果。本项目融合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NFC、智能语音、人脸识别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了“技术全面创新服务”的落地。

一、南京“互联网+城市服务”信息平台的概念

(一)“互联网+城市服务”信息平台的内涵

“互联网+城市服务”平台是指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为载体,基于城市级的信息资源的汇聚,搭建出开放的、标准统一的公共服务基础支撑平台,面向公众提供线上线下互动的政务、医疗、健康、养老、教育、信用、社会保障等城市服务,“成为创新政府服务模式、增加政民互动的新途径,激发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力”。[1]

“互联网+城市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是国内外公共管理主流理论思想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力行和实践。

(二)“我的南京”和南京“互联网+城市服务”信息平台的关系

“我的南京”是一款全实名认证的“互联网+城市智能服务”手机应用软件,基于南京城市运行大数据库,搭载移动互联,汇聚了智慧南京框架下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重点应用系统的建设成果,融合了政府、公共事业资源的优质信息服务的公众信息服务平台,是南京市的“互联网+城市服务”信息平台。

二、南京“互联网+城市服务”信息平台之实践

(一)发展历程

南京市自2013年开始推进“我的南京”的建设,积极整合政务管理与公众服务,构建政府与公众信息交互的枢纽和云服务平台,是一款集成南京各类生活信息的城市级公共服务移动应用平台。目前已经完成平台的前端呈现,建立起完善的运维体制,集聚了百万级用户(见图1)。

图1 “我的南京”用户数与实名认证用户数(2014.9-2015.8)

(二)建设目标

以“创新服务、信息惠民”为宗旨,全面整合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资源,构建政府与公众信息交互的枢纽和云服务平台,以南京本地智能手机标配APP为目标,发展300万以上实名用户。打造面向市民和企业服务的综合信息窗口、政府办事窗口、城市形象窗口和社交媒体窗口,让广大市民能够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地享受优质服务和生活便利,建设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汇聚全市公共服务资源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加强政务管理与公众服务一体化体系的建设,从而促进政府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职能转变”。

(三)建设背景

1.南京具备较好的“互联网+”条件。

基于全面的高速互联网覆盖(宽带、4G、WIFI),以及无线政务专网、公共场所免费W I F I等完善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南京“互联网+”的进程国内领先,区域内政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较高,政府为居民和企业构建的云计算平台——南京市政务云计算中心、政务数据中心的建成标志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基础设施在政府部门、城市应用方面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南京政府职能部门、社会第三方等利用社会普及的电子商务、社交媒体、移动支付等平台,政务新媒体、移动APP应用等发展繁荣。

2.南京正逐渐激活“大数据+”创新活力

南京实现了大量数据汇聚和流动,特别在政务大数据领域,形成了以居民应用信息库、企业应用信息库、政务资源信息库和城市运行信息库为基础的信息资源管理服务平台,正推动各行各业依托海量数据进行决策、重构、快速发展,并逐渐引领建立大数据开放生态,通过目前已有的城市智能门户有序引导社交媒体、电子商务、金融支付等互联网大数据逐渐融入信息资源管理服务平台,通过强化大数据分析,丰富数据挖掘模型,来创新开发城市智能服务,基于数据分析来高效推动城市智能服务和大众需求的对接,激励“共享经济”,实现精准化、智能化城市服务,全面提升市民日常生活服务体验。

3.南京具备成熟的智慧城市建设成果

“十二五”以来,智慧南京以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市民生活品质为重点,突出“数据集中,系统整合,业务协同”,在政务、社会信息化等领域推进建设了一批应用示范工程。智慧南京建设已逐步完成了透彻感知、全面互联、深度整合、资源共享、协同运作等任务,具备了构架新型服务模式的成熟的条件。可以说“我的南京”公众信息服务平台背后支撑的是以“两卡两中心”重点工程为代表的整个智慧南京的建设成果。

“市民卡”发卡近1 000万张,发卡率已达90%,其应用已进入社保、医疗、文教、园林、交通、小额支付等30多个领域,初步实现了“多卡合一,一卡多用”的建设目标。

“车辆智能卡”集合了公安“320”、交通智慧、环保限行、运输管理等管理需求,发卡超过150万张,完成了500多座基站建设,形成全市交通信息采集与共享平台,对海量车流数据已实现实时采集和整理分析功能。

“智慧南京中心”是在“数据大集中、应用大整合”的总体建设思路指导下,建成了应用于城市级智慧运行管理的综合信息平台,应用于提供全面社会服务的“我的南京”公众信息服务平台。现已接入了50个市级政务部门和11个市区政府,支撑了390余项跨部门、跨层级数据项的交换共享工作,实现平均日交换量5 000万条。采集的交换数据包括交通运输类数据、气象环境类数据、城市市政数据等共10大类,是“我的南京”的后台大数据资源数据库。

“政务数据中心”为全市150多个部门和单位提供“技术服务、资源服务、管理服务”,建成了政务云计算服务平台,为全市应用系统的“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综合应用”的集约化建设提供了支撑,成为“我的南京”建设的强有力的后台保障。

此外、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旅游、智慧社区、智慧政务等重点应用系统的逐渐成熟,为“我的南京”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更多功能、资源和数据基础。

(四)建设构架

南京“互联网+城市服务”信息平台主要从战略、组织、业务和技术四个层面进行构架。

1.在战略层面,实施顶层设计,自顶向下推进

南京“互联网+城市服务”信息平台是《南京市“十二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的重点战略,早在2011年底,南京市就在“十二五”信息化专项规划中明确要“整合政府门户网站和服务热线,在‘12345’市民热线、中国南京网站、社区信息服务网点基础上,打造‘城市智能门户’,与市民卡、政务数据中心等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无缝对接,在各类政务、商务、事务办理方面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在金融、票务、充值、缴费、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增值服务、全面提高为民办事服务水平”,对城市智能服务平台的建设实施了战略部署。随着南京市市民卡、车辆卡、政务数据中心、智慧南京中心等“两卡两中心”智慧南京的重点工程的顺利推进,2013年,城市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条件。在2013年6月南京市政府出台的《智慧南京顶层设计总体方案》中,“我的南京”城市智能门户(《南京市“十二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文中“城市智能门户”即实际建设运行的“我的南京”公众信息服务平台)被列为智慧南京综合应用体系(见图2)内集成应用层面的核心部分,明确成为“智慧南京”框架下汇聚智能交通、智慧教育、智慧社区、智慧旅游等重点应用系统的集成应用平台,明确了南京“互联网+城市服务”信息平台在智慧南京整体建设过程中的定位,也为制定“我的南京”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了原则。

图2 智慧南京综合应用体系架构图

2014年11月南京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智慧南京建设的意见》,文中提出,“加快完善便捷化公共服务体系”是未来智慧南京建设的五大任务之一,构建城市公共服务综合平台是其最核心的部分,明确要推进政务信息公开、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打造平台统一、服务整合的城市智能门户移动应用软件,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信息服务,政府各部门、社会第三方陆续将应用系统整合进南京“互联网+城市服务”信息平台,“我的南京”得以自顶而下地推进和建设。

2.在组织层面,建立工作机制,协作合力执行

南京“互联网+城市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运维遵循“统筹规划、注重安全”原则,在“智慧南京”的总体框架下,由牵头部门负责建设、运维基础平台,实现统一实名认证、用户导入和应用挂载,由各部门各领域完成应用服务的支撑和开展,以及数据接入或应用系统加载,在城市服务信息平台中实现相关信息资源、服务资源和应用资源的整合服务,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各部门、公共事业单位的业务数据交换与共享。同时,注重落实系统安全和个人隐私安全保护,加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机制,建立信息共享、交换和利用管理制度和安全措施。

南京“互联网+城市服务”信息平台是市政府统一建设的城市级民生服务平台,体现出“统一门户、应用集成”的理念,各区、各部门和相关单位将与民生服务相关的应用服务集成平台,原则上财政资金不再投入开发面向市民和企业的手机APP应用,从而避免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的形成,同时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平台由政府引导为主,鼓励社会参与,建立起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推进体系,发挥政府在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和经费保障方面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建设。

3.在业务层面,紧扣用户需求,推进服务融合

南京“互联网+城市服务”信息平台具备综合、高效的集成统一架构和枢纽渠道,在统一规划等一致性要求下,以服务公众为目标,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整合资源为抓手,以服务共享引导和促进使用者和服务者的双重汇聚,最终贯通全媒体信息通道,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面向公众服务的南京城市智能服务平台,实现“业务驱动、服务融合”的目标,构建平台共享、资源共用、服务互补的平台生态。

一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市民需求为中心,对现有信息进行重新组织、并通过深入挖掘现有数据资源满足用户需求,在实现功能的过程中,注重改善用户体验。进一步整合资源,促进内部政务业务服务融合、公共服务的聚集,形成协同;通过南京“互联网+城市服务”信息平台为公众提供医疗、交通、教育、旅游等优质信息服务。

二是建设统一平台。南京“互联网+城市服务”信息平台统一开发城市智能服务应用环境,实现所有应用单点登录。涉及支付环节的应用服务,采用统一的支付接口,该接口能支持兼容包含市民卡在内的各种支付方式。南京“互联网+城市服务”信息平台是一个开放的应用框架平台,它将各种应用系统、信息资源集成到统一的管理平台之上,以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给使用者,建立政府与公众、企业间的全媒体信息通道,使政府能够快速、广泛地发布信息,提供服务;使社会公众能够多渠道享用信息和服务;使社会第三方能够通过公共服务工具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使城市信息与服务能够集中运行、维护和管理。

三是注重内容整合。集成电子政务,汇聚电子事务,融合电子商务。所有面向公众的政务、事务、商务应用服务(无论是单一部门应用还是跨部门应用),应有尽有,且整合在同一站点。

四是提供个性服务。通过识别用户实名身份,系统能够记住“我”是谁,“我”能够做哪些事,涉及“我”的基础信息在不同的应用服务中都无需重复输入。根据用户特性提供主动推送式、场景式的服务。引入SNS,聚合社会化媒体,分享信息,聚合好友动态,提升用户黏性。

五是加强数据挖掘。基于跨部门和用户数据的挖掘分析。对各部门开展业务工作中沉淀的居民应用、企业应用、政务资源和基础设施数据进行挖掘和利用,将产生的成果提供给市民。对用户的特征数据以及访问智能门户产生的日志、交易记录进行分析,为市民主动提供定制的服务。

4.在技术层面,解决身份识别,技术创新服务

南京“互联网+城市服务”信息平台基于前瞻性、易用性、扩展性、一致性、可靠性等原则,以实名制方式与市民卡、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政务数据中心等智慧南京重点工程无缝联接,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二维码加密等技术,全面实现了技术创新服务。

平台在南京市近1 000万张实体市民卡的基础上,构建了可信的网络服务身份认证系统,建立了跨部门的实名制互认机制,共享公积金、社保、银联、身份证、手机运营商、支付宝等多种实名认证资源,对用户身份进行验证审核。此外,采用安全加密的手机二维码技术,形成完整的二维码生成标准和使用体系,通过将用户的身份等信息转换为二维码,与第三方支付等深度应用结合,打破实体市民卡的固有模式,在自行车租借、图书借阅、公园年卡等场景实现“免持卡”享受城市服务,含有身份信息的二维码已经广泛用于会议签到、门禁、考勤等场景。

平台集成采用了单点登录技术,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大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防伪二维码技术、人脸识别技术,实现技术利用多样化,让技术手段不断创新城市服务。平台基于150万张RFID车辆卡与基于RFID+视频识别系统,对南京交通大数据予以分析,提供精确到分钟的城市大数据路况。在电子病历共享、网上预约挂号的基础上,开通LBS的掌上120急救服务。首次在智慧城市政务公共服务平台中采用智能语音识别和语义分析技术,实现了基本的人机语音交互功能,提供了社保、住房、生活等领域的信息查询服务。为市民提供视频、图像抓拍即时上传通道,并实现与“12345”政府热线联动互通。利用空间地理信息与三维仿真技术等,建立了体育场馆、博物馆和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的3D导航。

(五)实现方法

1.完善基于实名认证的服务体系

图3 实名认证信息服务运行支撑体系

南京“互联网+城市服务”信息平台已构建了基于实有人口数据库的实名认证机制,在此基础上,继续拓展面向未来各业务应用的认证服务支撑体系,解决各应用之间的统一鉴权、统一登陆、统一入口,建立并进一步完善跨部门的实名制互认机制和共享实名认证资源,并为以后逐步嵌入的各种应用和各应用网站提供实名认证服务,形成统一的实名认证信息服务运行支撑体系(见图3)。

2.扩展信息惠民服务应用功能

南京“互联网+城市服务”信息平台面向业务应用提供方,制定了相应的接入标准规范,通过标准接口提供统一的应用接入方式,以保证各种不同类型的移动应用可持续接入(见图4)。

图4 城市智能门户运行架构图

便民服务应用主要以“智慧南京”建设的各项应用成果为主,包括政务服务、交通、社保、医疗、体育健身、教育、旅游、文化、民生,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接,以及其它市民关注并可以取得实效的便民服务举措等。

3.建设持续有效的运营服务支撑体系

建立运营管理模式和标准,制定规范有序的管理方法和流程,提高城市智能门户管理的自动化水平和管理效率,通过完善实施路径和方法,形成长效运营管理机制,同时加强推广应用,实现城市智能门户用户数量的持续增加,推进城市智能门户的良性发展。

4.提升平台安全保障和基础支撑能力

完善安全保障措施和机制,建立数据的采集、使用、共享管理制度,加强系统的安全等级保护措施,实现信息资源的有序共享和安全使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服务器资源配置,提高互联网带宽,实现电信、联通、移动等运营商网络链路负载均衡。

三、南京“互联网+城市服务”信息平台应用研究

(一)“互联网+城市服务”信息平台应用研究的理论基础

搭建政府职能服务平台,打造用户导向的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充分体现了美国著名的进步研究所研究员奥斯本等人在《重塑政府》中提出的企业家政府理论。重塑政府理论倡导政府应当具备企业家精神,具备“顾客意识”,为政府的服务对象——公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城市信息化经历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阶段以后已逐步迈进智慧城市的高级阶段,自2009年以来,国内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大刀阔斧地推进,以南京等地为代表的智慧城市已逐步完成了透彻感知、全面互联、深度整合、资源共享、协同运作等任务,具备了构架新型服务模式的成熟的条件,南京“互联网+城市服务”信息平台基于城市级的信息资源的汇聚,搭建出开放的、标准的公共服务基础支撑平台,为公众提供城市智能服务,至此,城市智能门户架起了智慧城市各行业应用系统向公众提供系统的、全方位的公共信息服务的桥梁,成为智慧城市促进城市治理模式变革的集成式的通道,这样的变革顺应了“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所进行的公共行政改革实践)的基本价值取向,即:一是以顾客为导向,奉行顾客至上的全新价值理念;二是治道变革,政府职能由“划桨”转为“掌舵”。[2]三是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四是重视效率追求;五是改造公务员制度;六是创建有事业心和有预见的政府。

(二)南京“互联网+城市服务”信息平台的实践成效

南京“互联网+城市服务”信息平台即“我的南京”,自2011年以来,经过5年的酝酿、设计、建设和运行,在促进政府治理模式变革,开创政务服务新模式、促进政府部门转变价值理念、形成透明高效政府等方面都取得了有益的社会成效。

1.信息惠民、强化服务,城市管理出现“自治”特征

南京“互联网+城市服务”信息平台提供的精准化智能服务促进了城市管理出现“自治”特征。平台提供的交通出行指数、公交乘坐指数、大数据路况分析等交通出行服务,让出行者自主决定开车还是公共交通出行,选择合理的出行线路,每个出行者都是交通秩序的维护者,这种方式比“尾号限行”、“机动车限购”等行政方式更加有效。城市管理的“自治”机制,使得行政命令转变为管理者的自主选择,实现“自己管理自己”,充分体现了新公共管理所追求的,政府从“划桨”变成“掌舵”,公共服务的提供模式也转变为政府主持、公民自治。[3]

2.用户导向、创新管理,实现城市管理的客体中心主义

城市智能服务平台,以政府服务对象社会公众即城市管理客体为核心,向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并有效分析用户需求,探测需求热点,改进优化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完成了新公共管理要求的从“主体中心主义”向“客体中心主义”的转型。平台促成了城市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成为服务者和被服务者的良性互动关系,使得政府当局从发号施令的官僚机构,转型成为以人为本的、尊重顾客满意度的服务者,奉行顾客至上的全新价值理念。

3.信息消费、良性循环,创建有进取精神和预见性的政府

南京“互联网+城市服务”信息平台是“城市运行大数据资源库+移动互联网+广泛应用的客户端”构成的“云管端”城市服务生态平台(见图5),百万级的用户既是信息消费者,也是信息产生者,即平台对用户的信息服务和用户本身产生的数据资源,两者的汇聚对流,构成了城市大数据生产、采集、分析、利用、服务的良性循环,帮助政府通过强化大数据资源库的数据分析,丰富数据挖掘模型,可以为自身决策辅助、政策模拟及各类智能应用提供有效的可视化支撑,支持创建有进取精神和预见性的政府。[4]

图5 “云管端”城市服务生态平台

4.资源共享、服务融合,政府更加透明高效

借助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城市的治理结构变得更加扁平化,政府各职能部门作为智慧城市的行政业务代表所组成的城市公共管理系统实现资源共享,服务融合,底层的数据融通支撑上层的服务融合,帮助政府服务更加透明高效。

南京“互联网+城市服务”信息平台通过整合就诊挂号、电子病历、血库信息、健康档案、诊间支付、医保缴费、药品查询等信息系统,依托强有力的实名认证系统,在身份识别的基础上,为市民提供便捷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全方位的市民健康管理服务区别于以往单线条的医疗信息服务,围绕“服务老百姓、支撑新医改”实现了医改“惠民、共享、智慧、实效”的目标。

(三)“互联网+城市服务”信息平台的南京模式

1.实名制:“互联网+城市服务”信息平台实现智能化的核心

(1)实名制支撑平台提供精准的个性化城市服务

基于用户实名认证,“互联网+城市服务”平台得以将跨部门后台数据整合后的个人社保服务、公积金服务、车辆违章罚款、驾照服务、医检报告、政务办理、民生服务等信息服务实现“一站登录,私人定制”的精准推送,无需用户多号绑定、多次认证、多点查询。此举一改以往政府信息服务“广而告之”的模式,实现了“互联网+城市服务”平台的个性化精准服务。

(2)实名制支撑平台开创“互联网+城市服务”的“免卡模式”

基于强有力的实名认证和动态生成的防伪二维码技术(发明专利),结合与第三方支付的深度应用,南京“互联网+城市服务”平台已经率先在国内开创了“手机市民卡”的形式,即用户通过出示APP生成的个人防伪二维码,在公共自行车租借、图书借阅、公园年卡、公益演出票务等场景实现“免持卡”享受城市服务。南京发行的近1000万张实体市民卡在社保、就诊、交通、文教、园林、商超等多领域的身份识别和支付服务,南京市市民将同样可以通过“我的南京”手机客户端实现,开创了“互联网+城市服务”的“免卡模式”。

(3)实名制支撑平台更加显著地改善居民生活体验

实名制的城市服务平台归集了大量鲜活的个人征信信息,更加完善和全面地计算个人信用分,形成个人诚信档案,与公众在旅游、医疗、签证、文化、缴费等领域深化应用,信用高的公众可以凭“我的南京”——“手机市民卡”,享受借阅图书免押金、小额贷款免担保等便利服务,可以更加显著改善居民的生活体验

2.协同和众包:“互联网+城市服务”平台建设运维的灵魂

(1)协同共建满足平台向公众提供一站式城市服务

南京“互联网+城市服务”信息平台在发展历程中,完成了民生服务相关信息资源、服务资源和应用资源的整合共享,实现了各部门、公共事业单位跨部门的业务数据交换与协同共享,构建了“互联网+城市服务”的统一信息平台,最大可能地让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互联网+城市服务”。

(2)众包建设激活城市服务平台新型生态

平台开创了政府和社会广泛参与的“互联网+城市服务”的众包(Crowdsourcing)建设、运营模式。平台在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向服务提供方协议开放实名制共享平台和大数据开放平台,由服务提供方开发建设和运营自有服务,平台负责用户导入、实名认证和资源开放。目前在公益类服务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社保服务、医疗服务、交通服务、房产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大大减少了政府的开发建设费用,减轻了运营维护负担。

未来,平台还将全面开展社会资源合作,带动配套的物流服务、社区服务、电子商务、IT智慧服务和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金融服务等支撑业务的发展,由此打造出围绕市民公共服务的产业链,并催生出帮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活“共享经济”的城市服务平台的新型生态。

3.大数据平台:“互联网+城市服务”平台生态系统的中枢

南京“互联网+城市服务”信息平台,不单是向公众提供一站式城市服务的信息平台,同时更是政府和社会各界汇聚对流反哺城市大数据资源的平台。一方面,平台通过融合后台各重点业务系统的大数据资源,为公众展现优质的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平台通过汇聚百万级用户行为数据,通过建立丰富的数据模型、挖掘数据价值,促进政府部门进一步改善公共服务。

(1)大数据融合支撑平台提供优质城市服务

南京市近期正不断深化智慧医疗、智能交通、智慧社区、金保二期、“大数据+治理城市”等一批重点信息化项目建设工作,每天新增数据超过1亿条。以政府多部门联合共建的政务大数据的汇聚、处理和分析将为智慧南京“互联网+城市服务”平台的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数据和技术支撑,公共事业数据的大融合也形成了平台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用户体验。

(2)平台用户大数据分析反哺政府改善公共服务

平台的优质服务和良好用户体验吸引了100万用户,将来会有更多数量级的百万用户的使用行为反哺城市运行大数据的大范围深度采集,大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又促进了服务的再次提升。通过对南京“互联网+城市服务”信息平台用户的海量用户行为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多维剖析,政府以及其他城市服务提供者可以多维细分用户需求,及时探测需求热点,全面总结访问规律,从而可以提高平台响应能力,及时改进优化服务,使城市服务供给更加准确、便捷、更加贴近公众需求。同时,通过平台公共数据的整合集成,深度挖掘,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可视化数据支持,推进从分散决策向集中决策转变,实现“智慧决策”,树立起互联网政府服务新形象,进一步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阿里研究院.中国DT城市智能服务指数研究报告[R].杭州:阿里研究院,2015:2.

[2](美)奥斯本,等.重塑政府[M].周敦仁,等,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序7.

[3]史璐.智慧城市的原理及其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功能和意义[J].中国科技论坛,2011(5):97-102.

[4]杜葵,陈晓娟.城市智能门户2.0更惠民[J].信息化建设,2015(11):34-36.

责任编辑:王 缙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6.02.016

猜你喜欢

互联网
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试验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改革
基于“互联网+”的京东自营物流配送效率分析
互联网+医疗保健网的设计
试论网络大环境下音乐作品的法律保护问题
浅谈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浅析互联网时代维基百科的生产模式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