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风止咳汤治疗风热犯肺型感染后咳嗽80例临床观察
2016-04-20韩林华
疏风止咳汤治疗风热犯肺型感染后咳嗽80例临床观察
韩林华
(江苏省如皋市中医医院,226500)
某些呼吸道感染患者经过治疗,在感染急性期症状消失以后,咳嗽仍然迁延不愈,多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痰,可持续3~8周,甚至更长时间,而肺部影像学等检查无异常,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咳嗽,称为感染后咳嗽。此类患者常被误诊为急性支气管炎,而大量使用抗生素,或因诊断不明而反复检查,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延缓了病情,给患者带来了痛苦。感染后咳嗽相当于中医学“咳嗽”范畴,运用中医药辨治具有显著效果。笔者在临床中自拟疏风止咳汤治疗风热犯肺型感染后咳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肺病科2013年10月—2014年12月就诊的患者,共80例。根据随机分组,按年龄、性别、病情程度及病程相同或相近的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中男性16例,女性24例;年龄18~65岁,平均(35.55±7.76)岁;病程7~60 d,平均(25.98±6.75)d。对照组中男性17例,女性23例;年龄18~63岁,平均(34.95±8.02)岁;病程(8~62)d,平均(26.24±6.48)d。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及病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1]制定。①发病初期有明确的呼吸道感染史,如流清鼻涕、打喷嚏、流泪、咽痛、发热等感冒症状;②感染急性期症状消退以后,咳嗽仍然迁延不愈甚至加剧,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液痰,时间通常持续3~8周,或者更长的时间;③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④肺通气功能正常,气道反应正常;⑤诱导痰细胞学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正常;⑥排除其他引起咳嗽的病因。
中医诊断和证型分类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2]中“咳嗽”之“风热犯肺证”的辨证标准。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或痒,咳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诊断和证型分类标准;②年龄18~65岁。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者;②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③过敏体质或对本研究应用药物过敏者;④长期吸烟患者或服用ACEI等药物引起的咳嗽患者;⑤从事驾驶、精密仪器及高空作业者。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自拟疏风止咳汤。药物组成:桑叶15 g,黄芩10 g,荆芥10 g,杏仁10 g,桔梗6 g,蝉蜕6 g,薄荷(后下)6 g,白前、前胡各15 g,蜜紫菀15 g,蜜枇杷叶15 g,浙贝母10 g,生甘草5 g。每日1剂,水煎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
对照组:口服酮替芬片1 mg/次,2次/d;喷托维林片25 mg/次,3次/d。
两组疗程均为7 d,如痊愈则按实际服药时间计算。
观察指标:咳嗽症状评分[3]见表1。
表1 咳嗽症状评分表
治疗结果
疗效评价标准:根据症状积分、积分改善率判定治疗效果。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中医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注:中医证候积分计算公式=[(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结果:两组临床疗效见表2。
表2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两组治疗前后咳嗽评分结果比较见表3。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咳嗽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
讨论
感染后咳嗽是呼吸内科常见病。有调查显示,具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的患者,大约11%~25%会发生感染后咳嗽。在流行季节,感染后咳嗽发生率甚至可以高达25%~50%[4]。关于其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呼吸道病原体感染导致的气道黏膜损伤、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及咳嗽敏感性增高等是感染后咳嗽的重要发病机制。西医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如使用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甚至抗生素及中枢镇咳药等,但疗效欠佳,甚至可能出现毒副反应。
感染后咳嗽属中医“咳嗽”范畴,证多属风邪犯肺,治疗多采用疏风止咳法。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及疗效观察,在桑菊饮和止嗽散的基础上,自拟疏风止咳汤,全方由桑叶、黄芩、荆芥、杏仁、桔梗、蝉蜕、薄荷、白前、前胡、蜜紫菀、蜜枇杷叶、浙贝母、生甘草等组成。方中桑叶疏风解表;黄芩清肺解毒;荆芥祛风解表;桔梗宣肺止咳,杏仁降气止咳,一升一降,使肺气机平衡;蝉蜕、薄荷清热疏风;白前、前胡、紫菀、枇杷叶降气止咳;浙贝母清热止咳;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疏风、降气止咳之功效。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医治疗组愈显率达60%,总有效率达90%,均明显优于西医对照组,中医药在治疗感染后咳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版)(一)[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9,7(5):453-456.
[2]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75.
[3]赖克方.咳嗽严重度界定与咳嗽激发试验[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1):15.
[4]Braman SS.Postinfectious cough:ACCP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J].Chest,2006,129(1):139-146.
(收稿日期2015-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