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与教师主导
2016-04-20包开华
包开华
[摘 要]探究性学习是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的有益补充,也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基于探究性学习以及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小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为此教师要为他们创设出恰当的教学情境,并注重对学生探究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实现高效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教师主导
小学数学以其特有的课程性质更适宜展开探究学习. 要因教材内容而异,分析学生、教材和教师三个要素的特点,选择小学生有可能、也有必要探究的内容进行探究。 一般说来,具有探究价值的内容应该蕴含着较强的问题性,对学生具有适度的挑战性,对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生成性。 下面这样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进行探究是适宜的。
一、直观性较强的学习内容
小学阶段有关几何初步知识中图形特征的认识、位置与方向的认识,还有计量单位的认识等,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储备,需要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受,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建立表象,形成抽象。 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通过量一量、看一看、折一折、比一比、议一议等探究活动,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获得相关的知识,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二、规律性明显的学习内容
数与代数领域中基础性的知识,如加减乘除的运算定律,商不变的性质,小数、分数、比、比例的性质等,这些知识联系紧密,相似度较高,规律也较为明显,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的规律能很快内化,所以这部分内容也适合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学习。
三、开放性较强的数学问题
开放性较强的问题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答案不唯一,并且具有一定探究价值的数学问题。 这样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究。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中,巩固深化这一环节,可以这样设计:已知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猜一猜它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这样的开放性问题,有利于学生灵活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使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那么,在数学探究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该在哪些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呢?现做以简要论述。
四、教师应为学生积极营造和谐的探究环境
首先,教师应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为学生进入探究活动营造一种积极而活跃的心理气氛。 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将视角投向学生的现实生活,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各种暗含着某种数学现象或数学规律,且有利于进行探究学习的资源,在教材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情境,诸如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使其产生主动探索、发现奥秘的强烈愿望。
其次,教师要合理组建学习小组,为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供优质的空间环境。
最后,教师要尊重学生,为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表达与交流创设宽松的人文环境。
五、教师应为学生精心组织良好的探究材料
探究材料是学生探究性学习必不可少的对象,它既要揭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所学习的概念、规律,具有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使他们有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探究来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具有可接受性。 精心组织“探究材料”是小学生成功探究知识,经历类似科学研究过程的“捷径”。 教师为学生组织良好的探究材料要充分考虑材料的选择、加工和组织。
一是材料的选择。 教师应努力挖掘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同时又暗含着某些数学现象或数学规律的实际问题作为学生探究的内容,并对学生充满吸引力。 二是材料的加工。 对材料的选择与重组,力争表现活动过程的“问题情境——自主探索——数学交流——猜想验证”的逻辑结构,要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展开。 三是材料的组织。 如果教师组织的材料使探究过程过于“顺畅”,学生对得出结论的体验就不深刻。
另外,教师作为设计者,在帮助学生准备操作材料时要注意指导性与可行性。 一方面,教师要做到凡是学生可以自行准备的材料,应指导学生自带,自做,使他们感悟到科学研究的材料就在自己的身边。 另一方面,当学生不能自行准备材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去精心寻找材料,选择材料,适时、适量提供适合于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典型材料,以便于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参加实践,收集事实,展开研究。
六、教师要为学生全面设计有效的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的设计应使学生既能掌握“标准”要求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又能发展各种探究能力,形成探究精神和态度。 当然,并非所学知识都应该或都适合进行探究教学,哪些内容让学生探究,开展哪些探究活动,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不能盲目或随意而为。 为使学生自主而又高效地活动,教师对探究性活动程序的每一个环节的策划、准备和实施,都要从宏观上抓住探究的核心问题进行设计和管理。
七、教师应及时调控交流与反思的过程
交流与反思是探究学习的主要活动,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也存在有的学生不主动参与,或者由于同学之间关系不协调而导致交流不顺畅的情况,还存在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无法进行数学化,即不能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等等。 教师作为学生交流的引导者,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适时进行必要的点拨、设疑、答疑,既要调控学生的情绪,使他们保持良好的状态;又要调控进程,保证交流活动的有效性;还要及时发现问题,寻找典型,帮助个别交流有困难的学生排除障碍。 同时,还要根据交流的进展情况随时对问题作出必要的调整,捕捉契机,适当控制,对探究活动实行定向、定量、定质、定序和定式控制。
以上是笔者的一些浅见,愿与广大同行共同交流,以促成这一方面的研究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