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就业动态关系分析
2016-04-19聂高辉陈黎明
聂高辉 陈黎明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安徽省1979-2013年的年度数据,构建VECM模型,分析了安徽省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就业之间的长期均衡以及短期动态关系。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分别是通货膨胀和就业的格兰杰原因,反之不然;通货膨胀和就业两者互为格兰杰因果。此外,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在短期与长期存在着差异。最后,文章针对安徽省经济运行的现状及原因,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VECM模型 经济增长 通货膨胀 就业
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仍然是当前我国政府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之一。在经济实现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投资规模正以更高的速度扩张,“三驾马车”中投资对经济的影响仍然举足轻重。而我国经济的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恰是通货膨胀的成因之一:高速的经济增长需要大量的货币作为支撑,这容易造成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进而导致通货膨胀。此外,近20年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呈现稳步增加的趋势,从1995年的2.9%增加到近几年的4.1%。我国宏观经济调整的三大主要目标是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促进就业,然而上述一系列事实指出我国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又面临着通货膨胀与失业两大难题。这不得不引发人们的思考: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三者之间究竟存在着何种关系?实现经济增长会以通货膨胀和失业升高作为代价吗?
文献回顾
对于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比较多。石凯等(2013)通过建立三次回归模型对我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指出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葛翔宇等 (2013)通过建立VAR模型发现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对自身的滞后效应敏感并且持续时间长。李小胜等(2013)通过建立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对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结果发现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存在非对称影响,并且在相对落后省份对经济增长的效应高于发达省份。刘睿(2015)基于最小二乘法的估计方法,分析指出劳动力的供给数量以及质量的提高均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对于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则比较少且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异议。孔令锋(2010)通过统计分析指出经济增长未必能够带动就业增长,而郑尚植(2014)通过对公共部门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考察,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存在一个在转折点,在该转折点之前经济增长能够有力的促进公共部门的就业,而在该转折点之后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公共部门就业的增长。其他方面关系的研究则较为鲜见。
上述研究成果对深入研究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以及失业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第一,根据宏观经济理论,经济增长、通过膨胀与失业三者之间存在循环影响的关系,而现有文献大多是针对经济产出、通货膨胀与失业三者中两个变量的关系进行研究,往往忽略了第三个变量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第二,更多的是基于国家宏观层面的视角,而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省份之间的具体情况存在差异,因而不能够针对具体省份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建议。第三,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多数学者一般采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作为失业率指标。但这一指标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该指标只反映了在登记在册的失业人员占总劳动人口的比例,但事实上由于社会保障等制度上的原因以及个人因素这一指标并不能反映失业的真实情况。鉴于以上情况,本文以安徽省1979-2013年相关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就业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
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本文选取安徽省1979-2013年的相关经济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其中通货膨胀(INF)指标是根据CPI指数(上年=100)计算而得的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GDP)以地区实际生产总值作为其衡量指标,就业(EM)指标以年底从业人员数来衡量。原数据均源于历年《安徽统计年鉴》及《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
(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由于时间序列数据大多存在非平稳现象,直接对数据进行回归很可能产生“伪回归”现象。因此,为保证回归结果的有效性,本文使用ADF单位根检验法对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根据检验结果: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以及就业均是非平稳序列,差分后的数据均是平稳的,即各时间序列数据均是一阶单整序列。
(三)协整检验
以上各时间序列数据皆为一阶单整序列,故它们之间的线性组合可能是平稳的,即这些经济变量间在长期可能存在着均衡关系。对此,本文将采用约翰森协整检验进行分析。合适的滞后阶数对协整检验至关重要,因此,首先要进行最优滞后阶数的确定。以LR、FPE、AIC、SC、HQ信息准则作为评判标准,并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可确定最优滞后期为5。于是进行滞后阶数为4的协整检验,根据协整检验结果,迹统计量检验和最大特征根检验结果是一致的,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无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即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就业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协整方程为:
(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只能表明安徽省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及就业三者间在长期存在着均衡关系,但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为考察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进行分析,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经济增长分别是通货膨胀与就业的格兰杰原因,反之不然,这表明安徽省经济增长会引起就业和通货膨胀的变化,但反之并不必然;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货膨胀和就业互为因果关系,表明通货膨胀的波动能够引起就业的变化,同时就业的变化也能够引起通货膨胀的波动。
(五)VECM估计
为进一步研究变量间的量化关系以及短期动态特征,本文在协整方程的基础上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由于误差修正模型是受协整约束的VAR模型,实际上使用了无约束VAR模型的一阶差分形式,故误差修正模型的滞后阶数设置为4。在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之前首先对模型设定的合理性进行检验,主要包括残差独立性检验和平稳性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允许不同变量间的残差存在相关性,因此只检验同一变量残差的相关性。模型的平稳性检验主要是进行单位根检验。经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各变量残差均不具有自相关性,并且模型所有的特征根均位于单位圆内,故所建模型是稳定的,所估计误差修正模型为:
误差修正模型中,误差修正系数均为负,这符合实际意义,表明当系统偏离均衡状态时,误差修正项会自动使系统向均衡状态调整。在EM的误差修正模型中,误差修正项系数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的t检验,表明就业受经济增长、自身以及通货膨胀的显著影响。一方面,误差修正系数为-3.047048,其绝对值大于1,说明误差修正项对就业水平存在过度调整的状况,这和就业水平波动与上期波动呈负相关相符。另一方面ΔGDP滞后一期至三期值和ΔINF滞后一期至二期值均显著地对就业水平有与误差修正项相反的调整方向,减弱了就业水平的波动,这与近年来该省就业人数稳定中上升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在INF的误差修正模型中,误差修正项系数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的t检验,表明通货膨胀的波动受到经济增长、就业以及自身波动的影响较为显著。当通货膨胀偏离长期均衡状态时,误差修正项对短期通货膨胀偏离其长期状态的作用使得偏离中的36.24%得到调整。这样的调整力度说明当通货膨胀偏离长期均衡状态时很快就能恢复到其均衡状态。ΔGDP滞后一期的系数较为显著为正,这表明在短期内通货膨胀的变动受经济增长的变动影响较大且二者变动具有一致性:当经济扩张时社会总需求扩大,导致生产要素价格提高物价水平上涨,进而通货膨胀上升;反之则通货膨胀下降。ΔEM滞后期系数均不显著,说明短期内就业变化的幅度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比较小。由于影响消费的因素是多而复杂的,在短期就业变化所带来的可支配收入的变化并不明显引起消费欲望的增减。因此,就业对商品市场影响不大,进而通货膨胀基本不受就业影响。ΔINF各滞后期系数均不显著,表明短期内通货膨胀的变动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因素较大,这与近年来该省通货膨胀波动幅度较大的事实相符。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根据安徽省1979-2013年的年度数据,通过建立VECM模型,对安徽省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以及就业之间长期均衡以及短期动态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首先,安徽省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三者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经济增长分别是通货膨胀和就业的格兰杰原因,而通货膨胀与就业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通货膨胀与就业二者互为格兰杰因果。其次,在短期经济增长能够起到促进就业的作用,而在长期经济增长却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就业水平的提高。最后,就业水平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在短期内表现为负,而在长期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通货膨胀的发生,但这种作用很弱并且是非持久的。无论是在短期还是在长期,通货膨胀均有碍于就业水平的增长。在长期内,通货膨胀对就业水平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针对促进安徽省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以及就业水平三者协调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进该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在长期,由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资本积累以及技术进步会对就业产生替代作用,而这种替代作用广泛见于第一、二产业。因此应加快服务行业的发展,推动该省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型为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优化结构。第二,改善融资、投资结构。通过发行股票等方式进行融资,当人们将自有财产一部分用于投资股票时,必然会适当调整消费水平,这样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变化不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货膨胀的发生。第三,调整财政政策。降低政府支出和税收,抑制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在于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因此可以适当调整财政政策,一方面通过降低政府支出降低社会总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减少税收提高劳动力的积极性、增加厂商的投资意愿进而增加社会总供给。第四,多渠道推动就业,鼓励以创业促进就业。积极完善就业政策,强化该省就业政策与金融、产业等政策的协调性。鼓励高校毕业生以及经验丰富的劳动者自主创业,加大财政支出中对鼓励自主创业的投入,力求以创业带动就业,改善传统的就业观。
参考文献:
1.石凯,牛秀敏.我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关联性分析[J].商业时代,2013(35)
2.葛翔宇,宋志秀,俞凡.利率、汇率、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统计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3(9)
3.李小胜,朱建平.我国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影响的非线性研究[J].统计研究,2013,30(11)
4.刘睿.我国经济增长中劳动力、人力资本与就业结构领域的问题与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5(2)
5.孔令锋.为什么高增长没有带来高就业?—兼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就业复苏[J].财贸研究,2010(1)
6.郑尚植.财政分权、 经济增长与公共部门就业规模—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