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朗读语文课文的兴趣
2016-04-19郭明芬
郭明芬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75-02
朗读训练不仅动脑,还必须动口、动手,是一种口、眼、耳、脑同时并用的活动,是感知、记忆、思维同时参与的综合能力活动。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常常和同学们一起朗读,把自己完全融入到语言情境中,是那样的投入,那样的专注,那样毫不顾及地分享着作者的快乐,分享着与学生一道读书的那无以伦比的美餐,所以我们的课堂总是充满了快乐的气氛。
一、创设情境,由境入情
小学语文教学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形象、直观、趣味。有情有趣,每篇课文都有特定的背景,都蕴含着多彩的环境因素和丰富的人文因素,其思想感情无不融合在特定的情境之中。 为此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情感,由境入情,使朗读情感到位。
(一)图画再现情境,图文并茂读出来。如讲古诗《咏柳》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幅春景图:鲜花盛开的绿茵中,一棵高大茂盛的垂柳显得那么耀眼,那么引人注目,笔者吟诵着“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使人受到直观形象的感染和熏陶,让学生理解在春风的吹拂下 ,柳树碧绿茂盛,万条垂下,随风摇摆,那细细的叶子晶莹透亮好像剪刀裁剪的那样匀称,那样无可挑剔。于是让学生朗读诗词,反复吟诵,体味其义。
(二)音乐渲染氛围,朗读情感到位。笔者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下载了长安街上万名百姓目送总理灵车的那段悲声泣泣,让群山肃立,江河挥泪的悲痛场景,配上一段轻轻的哀乐,教室里顿时哗啦一片哭声,此时此景,仿佛师生也置身于长安街那种撕肝裂肺的悲痛中……笔者为学生创设一个“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感受中,然后再进行反复朗读,同学们个个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从而增强了怀念总理、热爱总理的思想感情。
(三)精心设计导语,引人入境。笔者在教学《桂林山水甲天下》时,编织了如下导语:中国,可爱的祖国,您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拥有世界无数之最,令世人赞不绝口:中国,可爱的祖国,您山河秀丽,地灵人杰,拥有山水甲天下的桂林,让人陶醉神往……接着展示桂林风光,让学生目睹桂林的美景,同时加以讲解。看着桂林独特美丽的山水,笔者不时地给以点拨,使学生对作品抒发的情感有了准确的把握,流露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这时吟诵诗句“神姿仙态桂林的山、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水绕山环桂林的城”,学生就能真切的感受到诗中语言的美、情境的美,继而抒发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桂林由衷的赞叹:“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样,学生很自然地融入情景中,从而使朗读引人入胜,叩人心扉。
(四)讲故事导入,以情激趣。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设计导入。在讲《金色的鱼钩》时,笔者采用讲故事导入法。笔者向学生含泪叙述:红军长征过草地那艰苦的岁月里,一个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员走出草地,自己啃鱼骨头,直到眼睛看不见了,还摸索着为伤员挖野菜,为了伤员他快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生命。面对奄奄一息的老班长,战友撕声裂肺地呼唤“老班长——老班长——”呼叫声哽咽悲怆,催人泪下……学生的感情激情起来,个个情不自禁:“老班长——老班长——”呼叫声悲痛欲绝,余音在教室里久久回荡。于是同学们含着眼泪,怀着对老班长的崇敬之情读起了课文。
二、不拘一格、形式多样
浓厚的兴趣,能有效的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情激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效果。单一的朗读确实落伍了,让人不怎么能提起兴致。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拘一格、进行多样化朗读训练,让学生时时保有新鲜感。根据不同特征的课文,可采取不同的形式,因文而异才能读出情感、读出内涵。
第一,扮角色演读,激发情趣。如《金钱的魔力》,可以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扮演角色进行朗读表演,这样学生的兴趣很浓,朗读效果也明显提高了。
第二,赛读,激励竞争。赛读是一种有趣的朗读训练活动。可分个人赛读和分组赛读。读得好的个人给予“朗读之星”称号,读得好组给予“先进集体组”称号,在评比栏内贴上红花。通过这种形式,激励了同学们的朗读兴趣。在班上组织不同形式的朗读比赛,如诗歌朗读赛,寓言朗读赛、散文朗读赛等,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三,赏读,提高品位。赏读课文,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陶冶情操,提高品位。作为小学生,没有多大的欣赏力,但教师要培养。如朗读古诗,除了应注意学生吐音清楚准确以外,还要注意读出诗的节奏,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首先教师要范读,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模仿;再让常生读,教师再点拨,反复如此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会赏读。
三、勤学多练,注重语言积累
反复朗诵品味经典,与名家名作同声同气,不断浸润、感染、感同身受,虽然说不能出口成章,文采斐然,但平时交流、作文通顺流畅、中规中矩还是应该能做的。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语感,对于学生来说大有裨益。平时的语文习题中,总有修改病句的题型,对于有的学生来讲这是比较棘手的问题。那么朗读形成良好的语感,就派上用场了。跟着感觉走,一遍读来感觉不对,这就是病灶,把它变成顺意的语句这就是正确的答案。
引导学生从少到多的朗读古代诗词、经典名著和短小精悍的时文美文,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徜徉在美的海洋之中。撷英采华,妙词佳句,精彩篇章。尽收腹中,多多益善。“好读书不求甚解”陶老先生痴爱读书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他还教给我们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注重对课文整体感知,而不是我们平时断章取义的分析,这也是语文新课标提倡的读书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遣词造句就多了一些选择。
长时间坚持不懈的朗读,自然就能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方式。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朗读中能够读出课文的意蕴和深情,感悟到课文蕴含的哲理。 四、善读多思,形成语文素养
“学而不思则罔”,孔夫子在两千年前就告诫我们,只学习不思考,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在朗读上也同样适用,学生不只要多读,还得善读,在读中提升自我。
善读会思巧结合,善读先是要会读,就是能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思想脉络,停顿语音、情绪处理,能够贴合课文的特点,朗读富有感情、感染力,做到深情并茂。让学生达到这种状态,需要教师的指导示范,一方面选择适合朗读的材料,在朗读方法和技巧上,以身示范,树立可感可学的信心,然后组织学生多听课文范读,在更高的层面上给学生提供模仿的范例。由此长期保持下去,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就会很高,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就能产生朗读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