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校教育质量文化建设水平
2016-04-19白春燕
白春燕
【摘要】“高校教育质量文化”这一概念是从西方演化而来的,我国学者对此研究不够深入,相关的体系建设也不完善。笔者通过查阅大量外国文献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提出提高文化建设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有很强的可行性。提出四条优化措施用来提高我国高校的教育质量文化建设水平。
【关键词】高校教育 文化建设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37-01
高校教育质量文化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可以有效的提高教育质量。对国内而言,相关建设理论还很不完善,定义范围也不统一。本文应当代研究潮流,认为质量文化主要指质量保障,具有学校特色,是一种精神和意识。质量文化是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具有较广泛的认可性;对人而言,对质量文化的理解也不尽相同,难免有人理解有偏差,所以质量文化需要大家经常相互交流,共同学习,从而达成共识;每一所学校因专业不同、方向不同、规模、条件等有很大差别,形成的质量文化有自己的独特性;时代在变化,高校教育也发生改变,质量文化也在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基于上述分析,提高高校教育质量文化水平是必然趋势。
1.提高高校质量教育质量文化建设水平的必要性。
我国高校在管理中,实行绩效管理和行政评估多年,这种管理模式促生了许多问题,如高校受政府或社会的推动,被动改变教育质量保障目标,让教师或学生缺乏主动性;高校管理机构集中,管理团队人员构成单一,工作开展面窄;评估标准不科学、缺乏实际性,评估结果可信度不高,这些问题都是高校教育质量文化建设水平不高才导致的。质量文化建设是近年来才提出的,相关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并且研究范围存在争议,致使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步伐较慢。
2.提高高校教育质量文化建设水平的可行性。
一所大学有浓厚的校园文化和优秀传统,这些优秀的校风、校训、校园文化是构建大学质量文化的重要基础,质量文化的构建可以更好的制定质量保障制度,制度的建立可以更好的约束行为,成为全校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信仰。良好的质量文化会以有形和无形的形式来影响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行为,让他们对高校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有极大的认同感,从而形成一种巨大的内聚力,教师和学生会自觉约束行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高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3.提高质量文化水平的有效措施。
3.1完善相关机制,构建质量文化。
只有多人参与才能形成文化,质量文化也是如此,要调动全校教职工和学生共同参与进来,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作为这种机制的组织筹划者——高校领导要正确制定本校质量文化的发展方向,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可行的实施机构和激励机制。学校要引导全校形成一种和谐共建的校园文化,搭建交流平台,重视全体师生的质量需求,鼓励全体人员加入到文化建设的队伍中。
3.2将文化建设融入到管理体系中,让文化有形化。
质量文化是一种看不着、摸不着的东西,是一种精神和意识,将质量文化在管理中体现出来,就会变得直观、易懂。高校管理和教学是高校的两大工作,这两项工作如果仅靠管理制度和教学技能是无法达到既定目标的,还需要质量文化来引导。质量文化融入到管理体系中,让无形的文化变得直观,让全体师生易于理解和参与。
3.3用激励体系和评价体系来约束师生的质量行为。
质量文化的建设需要全体人员长时间地共同努力,并且是发自参与者内心的一种行为。当今社会刚性管理模式流行,仅靠自发行为难以实现,必须辅助外在手段才能保证全体人员能够长时间的坚持构建质量文化行为。这种外在手段不应该是强制手段,可以适当地利用激励体系和评价体系来激励全体人员主动参与。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不应局限于教师的教学成果或学生的学习成绩,将平时各方面的表现全部纳入到评价体系中,评价要客观、公平、公正。评价结果直接与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与学生的评先树优挂钩。
3.4建立教学与科研并重的质量文化。
高校的一些教师为了职务的晋升,把工作重点放在科研成果上,忽略了平时的教学活动。美国一教育专家认为,学术不仅指科研,教学也是一门学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应用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正确信仰、如何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如果改善教学方法等都需要教师花心思研究,研究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
结语
教育部已出台了关于教学质量和教学评估等工作相关条例,明确规定教育质量保障的重心向内部转移,加强内部质量保障,有利于质量文化体系的构建和形成。这种深入人心的文化往往更能约束人的行为,给人强大的动力,并且不易改变,稳定性很强,让师生对质量保障的认识更深一层,提高质量保障效能。
参考文献:
[1]许伟,薛帅.高校教育质量文化建设的路径和策略研究. 新校园(阅读). 2015(07)
[2]胡华荣.弘扬人本理念 提高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教育研究. 2013(01)
[3]林浩亮.质量文化建设:新评估周期高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新思维.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