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狼图腾》对当代生态文学的促进作用
2016-04-19杨森淼
摘要:《狼图腾》给我们奉献了一本绝妙的生态学教科书,书中主要讲述了生物、人、狼与自然四者之间发生的故事。狼不仅是草原上最凶猛的动物,而且还是草原人民的图腾,同时,狼也曾经是中华民族的古老图腾之一。《狼图腾》中反映出来的社会现实,让人们真切体会到了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在大自然中不存在征服与被征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恰恰相反,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关键词:《狼图腾》 当代 生态文学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生态文学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文学创作新的焦点。主要表现在对传统农业文明破坏、自然生存环境恶化的描述上,以此来警示生态危机和唤起人们的生态安全意识。这一阶段的代表性作品有徐刚的《倾听大地》《地球传》,陈桂棣的《淮河的警告》等。这些作品都主要是描写人类无休止的欲求,从不同角度揭露了环境恶化将会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后果。在这个阶段,生态文学主要忧虑的是日益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在表达方式上,这一阶段的文学作品主要以质疑人类活动为主,其本质就是对现实生态环境恶化的一种宣泄。在文学体裁上,主要以纪实文学和报告文学为主。第二阶段,伴随着生态文学创作的兴起,在新的文学创作中,生物种群共存和生命平等意识等生态主义思想的崛起,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文学得到发展壮大,各种动物形象不断地在文学作品中涌现出来。特别是一些在以往文学作品中作为反面形象的动物,其形象得以重新塑造成为了这一阶段生态文学的亮点。代表作品主要有贾平凹的《怀念狼》、沈石溪的《残狼灰满》等作品。这一系列作品面市后,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这也预示文学创作在生态观念的影响之下,整个结构性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文学作品从自然环境的描写转向到塑造动物形象,文学作品中也开始出现非人类的主体形象。从开始质疑和否定人类,逐渐进入更加理性地去思考生态环境恶化的成因,积极地去探寻解决危机的办法。在体裁上,以中长篇为主;在题材上,以探讨生态问题为主,这也预示着生态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与时下被冷落的那些文学作品相比,《狼图腾》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异军突起堪称奇迹。自2004年出版一直以来,雷达、孟繁华、陈晓明等人对其的评价褒贬不一,甚至截然对立。一部分学者认为,《狼图腾》是一部因狼而起,描写游牧民族生存哲学的一本教科书;还有一部分学者,通过对《狼图腾》书中隐含的社会、自然、生命和人类四个方面的研究,推崇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进取精神和野性特征。否定者认为,《狼图腾》具有侵略性质的文化情绪和价值主义,仅仅是一堆干瘪腐朽的豆荚。《狼图腾》中所宣扬的生存哲学只不过是动物与生俱来的求生本能,根本不存在人类社会文明的道德和价值的约束,从而动物将自我保护的意识表现到了极致,给人以只要生存下去任何事情都可以做的感觉。我们综合了多方面的评论,主要有几种声音,当中有赞同的声音,主要认为作品题材新颖,写作手法别具一格。通过草原狼这一动物形象,演绎出狼对草原生态环境的特殊贡献,以生态学视角重新审视人和狼,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真实意义,强调了狼在草原环境中的生态功能。另外批评的声音,主要立足于传统人学和人论,针对《狼图腾》中狼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进行讨论。认为《狼图腾》主要宣扬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远远地偏离了人道主义精神。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上述的评论?除了观点、视角、所在立场等因素排除在外,笔者认为《狼图腾》本身有着相当复杂和容易混淆的立场和观念,这恐怕也是学者们对《狼图腾》颇多非议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作品题材上看,《狼图腾》这部作品主要通过描写人与狼的关系,从狼这一形象表现出人类社会中各种族之间的关系。书中通过主人公陈阵的经历,阐明了狼在草原上的生存现状和灭亡的过程,以此来挖掘积极进取的“狼性精神”。其次,站在写作的立场上,《狼图腾》以狼的生态价值来消解“人类为中心”的思想,同时又确立了狼在草原生态环境中的核心价值,在描述中,为了突出狼的作用而牺牲掉其他族群,以此来消解人类唯我独尊的思想,进而树立狼性的纯粹性,这是一种远离“人类为中心”的道德理论体系,其意义更加深远。在《狼图腾》“后记”中,作者将草原狼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地位提升到了民族主义精神的高度,用它来审视“羊性性格”的农耕民族,突出表现了作者对狼性的推崇和对游牧民族的赞赏。
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大自然本性的缺失。让我们在面对其他文化入侵时要抓住机会深刻反省。现在,人们的生活日益改善,日常的生活越来越精致,更加雅趣,这些生活物质上的提高直接导致了我们精神世界的缺失和弱化,这也使得我国的文学创作拥有了强大前进的动力。莫言、张承志、迟子建都在不同场合表达了对我国文化发展前景的忧虑。莫言的《四十一炮》和《檀香刑》都是通过塑造多变的艺术形象,由浅入深地剖析了原始生命力在不断流失的过程,提出追寻民族个性的原始力量,以此来呈现种族的优越感,打造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那么,《狼图腾》为什么会出现上面所提及的问题呢?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各行业竞争激烈,人们生存的压力不断增加,这或许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狼图腾》中内外互动互渗的作用,“狼道哲学”的强权主义得以彰显。人、狼与类人狼的关系文学,无不展现出人类自我意识的膨胀,最终强权漠视弱者。其中主要强调的是对大自然的无条件服从,这些在说明了生态文学的作用和功能的同时,实际上已经附和了强权主义。以上只不过是《狼图腾》的一小部分内容,并非它的内容主体。因此,我感觉我们应该更多地以审美的眼光去看待这部生态文学作品。艺术始终还是艺术,生活就应该是简简单单,两者需要分开。在人类社会中,狼是凶残动物的代表,而在文学作品中它可以变成可观赏的对象,这些都取决于我们把它放在什么语境中了。正是这样,我们不赞成对《狼图腾》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尤其是用道德眼光来看待这部作品。严格意义上来说,作者的思想确实存在偏激成分,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知道形象体系本身拥有自洁能力。生态文学可以说是一种基于生态环保主义思潮的写作方法。以生态文学提倡的方式来打破传统的以人类为中心的写作思想,主要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但遗憾的是在文学作品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把生态主义思想完完全全贯彻其中。很多类似于《狼图腾》的文学作品仅仅在浅层面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给予议论,故事的结尾都是把责任归结到丑恶的人性。这种结尾看似刻薄,但没有触及到我国环境问题的主神经。所以,根本也就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反观《狼图腾》,其实当中也有这样的问题存在。作者将人与狼的关系设定成为完全对立的关系,要么是人消灭狼,要么就是狼消灭人,两者只能存在其一,让人们只能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在实际生活中,要获得人或者狼的价值,只能将他们还原到自然生态当中进行考察。在“后记”中作者把原本属于自然生态的问题强制转化给了人类社会,这一现象表明了作者在生态观念上认识的不足。作者并没有认识到生态理论并不是万能的,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如果不加规范而乱用,很有可能得出不切实际的结论。作者在创作《狼图腾》这部作品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生态文学中相关审美评述。当我们否定和赞同一部作品是否成功的时候,肯定是不能以单一的生态理念来判定,还要结合作品本身的形象体系,以及生态理念与艺术描写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对于《狼图腾》的评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脱离了具体文章用一般文化学、社会学进行评价的方法。而实际上,它自身复杂的矛盾程度是无法用单一的观念所涵盖的。在笔者看来,作为文学作品,《狼图腾》这部作品中存在大量的原创思想,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远远超过同类文学作品。《狼图腾》仅仅凭借着“狼性性格”就好像找到了开启世界文明史的钥匙,巧妙地运用了浪漫而情绪化的方式,改写和解读了整个的人类史、文明史、中国史。我们不得不说作者的勇气值得我们赞许,但当中漏洞毕竟也有很多。在这个问题上我比较赞同雷达的意见,尽管当代生态文学的创作不太理想,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但生态观念的引入还是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我们以前那些固有的思维,促进产生了新的写作方式,为广大作家提供了新的写作思路。
首先,生态文学为伦理叙事扩宽了写作空间,使原本单一的文化伦理,提升到了兼及生命伦理的多元伦理,为新时期写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其次,生态文学丰富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谱系,它使文学创作从单一的人物形象转变成为兼及生命形象的立体形象书写。生态文学既可以写人又可以写动物,它通过对各类生命种群的描写,进而来丰富和拓展写作主体的形象,使自然界中尤其是动物作为带引号的“人”成为了作品的灵魂。生态文学使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多了一个新的维度,随之人类与其他生命物种之间的界限也在不断地被冲破,动物被文学艺术加工后,成为了人类情感和人道关怀的主体对象。最终,动物形象也获得了独立的审美价值。
《狼图腾》这部作品在努力刻画被人类思想有意识去除掉的动物本能,从我们人类主观意识出发,理想化地复原动物的本性,来达到我们理想世界中动物应该有的形象。人类的独立、自由和平等的观念能够在大自然中适用,这说明了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认知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高度。人类和动物都具有同等的生命价值,成为了人类反思过去对生态系统做出破坏的参照,这对未来生态文学发展和繁荣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和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罗利琼.《藏獒》与《狼图腾》之比较:文学与文化的层面[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02).
[2]张明辉.《狼图腾》中的生态文学元素探析[J].作家,2009(09).
[3]薛敬梅.《狼图腾》——在历史和文化冲突中彰显的生态价值[J].孝感学院学报,2008(01).
(作者简介:杨森淼,男,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一高级中学,学生,研究方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