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1844年手稿》异化劳动理论
2016-04-19冯鑫
摘 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对新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哲学观还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都有所论述,特别是他从资本主义的经济事实出发,提出了具有批判性与革命性的异化劳动理论。本文即以异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为基础,在对它进行批判地认识和扬弃中,试图探索异化力量对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和精神品质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批判性认识;当代启示
作者简介:冯鑫(1989-),女,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3--02
异化劳动理论内涵丰富,马克思在《手稿》中不仅详细论证了异化劳动的表现及其内在联系,还更加深入的揭示了异化劳动的根源即私有制与分工,且为了消除这一根源最终实现人的复归,马克思进一步思考了扬弃异化劳动的基本途径即共产主义。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当下,新的异化现象在当代社会有继续深化的趋势,如何对异化劳动进行扬弃进而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时代发展的趋势需要。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
首先,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自然界是工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唯一来源,劳动者只有与劳动资料相结合,产生劳动对象化的产物即劳动产品,才能证明自己的主体力量。然而现实中,资本家占有绝对的生产资料和资本,同时也享有了大部分劳动产品以及其分配使用权,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持肉体生存,工人只能为了继续生活而最大限度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这必然会导致工人自身沦为劳动产品及资本家的奴隶。显而易见,工人被剥夺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即是劳动者对象的丧失的具体表现,工人在他们产品中的外化,意味着他们的劳动力量与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成为了一种反比例关系,因此,劳动产品作为与劳动者相对立的独立力量,让劳动者的主体性逐渐丧失在与自己劳动产品的异化中。
其次,劳动者同自己行为本身相异化。劳动作为一种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应让劳动者在劳动中肯定自我、感受快乐。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背景下,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开始否定自我并愈加痛苦,劳动也不再属于劳动者且劳动与劳动者开始变得格格不入,这就意味着劳动者的劳动不再是出于本质的需要,而是变成了资本增值的工具,那么劳动者的行为本身也只能作为异化劳动的具体表现之一而存在。因此,对于劳动者来说,异化劳动这一行为本身的存在,不仅制约了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也压抑了劳动行为中主体力量的发挥。
再次,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与动物维持生存的本能活动不同,人的劳动是一种出于自由自觉且主动适应自然的过程。人作为一种类存在物,通过改造现实世界证明了自己的类属性、形成了自己的类生活,这不仅是衣食住行等生理上的基本需求,更是一种想要实现自我的精神追求。这些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现实世界的实践活可以说是对人类劳动的一种高度概括,但异化劳动将人的类本质变得与动物“维持其肉体生存”的本质无异,人的自由意志无处体现,人的类本质也就随之发生异化。
最后,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建立在生产活动的基础之上,且在肯定自身的同时也肯定着他人。但由于异化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普遍存在,利益的争斗,让人与人之间互为手段,人人都按照自身标准来观察他人并与他人交往,而人自身作为统治人、奴役人的异己力量的根源,很容易将自由平等的人际关系变成人与人之间的压迫和支配,于是,一种恶性循环的形成将人与人置于异化的牢笼之中。加之“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1],因此,毫无信任可言的社会环境,形成了各种敌对利益关系,不仅是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工人与工人之间、资本家与资本家之间也出现了对立欺诈关系,统一性的丧失即是异化的全面升级。
二、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批判性认识
异化劳动作为历史的产物,聚焦突出了生产矛盾、深刻诠释了社会现实,可以说它与阶级一同孕育而生,并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片沃土上发展成为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毒瘤”。在这样的生产、生活环境下,“每个人都力图创造一种支配他人的、异己的本质力量,以便从这里面获得他自己的利己需要的满足。因此,随着对象的数量的增长,奴役人的异己存在物王国也在扩展,而每一种新产品都是产生相互欺骗和相互掠夺的新的潜在力量”。[2]货币的价值和魔力,让其所具有的抽象的物的力量强势地成为统治人的唯一的至高无上的力量,这是自然与人的本质属性混淆颠倒的直接表现,也是导致物的属性、人与人的真实关系被掩盖的直接原因。可以说,异化劳动让人一步步沦为肉体的存在,物的绝对地位也让作为主体的人丧失了自由自觉的能动性和自主独立的创造性。
如今,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的消亡,异化劳动这一特殊名词也将要被历史的浪潮彻底淹没,但作为马克思在《手稿》中贯穿始终的科学理论,异化劳动理论已经以各种形式渗透到哲学、美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等各种学科中,成为人们考察共产主义、道德等思想的基本理论依据。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探讨,是在经济学和哲学双重语境下借助哲学思维进行的一次深刻批判,它既不是对人道主义的简单描述、也不是一种纯粹意义上的逻辑演绎。一方面,异化劳动吸收了费尔巴哈的人本异化观、借鉴了黑格尔的辩证异化思想、批判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学说;另一方面,“马克思以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所确立的经济“事实”和“规律”为依据,以费尔巴哈人道主义的原则和方法为武器,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的哲学人本学的分析和批判的。”[3]因此,异化劳动理论作为马克思早期思想转变的一个重要起点,在体现人的价值导向和精神诉求、强调人的本质和积极扬弃的同时,也实现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三大学科的有机整合。
三、异化劳动理论的扩展——异化力量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马克思当年所描述的工人的异化的劳动和生活虽然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基本上消失了,但是,异化却表现出了更多新的形式和内容,它出现在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我们今天所无法逃避的现实问题。通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探索,我们可以看出异化力量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基于对人的依赖关系的异化力量,另一个是基于对物的依赖关系的异化力量。这两种异化力量对当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首先是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现代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人的精神领域却越发的空虚。面对五光十色的穿着打扮,琳琅满目的商品,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品种多样的食物,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日益先进的电子产品,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不需再为获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受剥削压迫。然而与物质生活方面的富裕相反,人的精神生活却变得贫瘠了。网络的发达方便了联系却使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减少了,电脑电视电影杂志广告等不断地向人提供当前的最新信息却使人静下心来认真读书、反思自身的时间少了。人不知道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只是在物质生活的不断引诱下努力过着在别人看起来幸福自己就觉得幸福的生活,迷失了自己追求真正幸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本性。随时随地跨越时空的通话、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大事、各类信息平台购物网站的普及和应用,都无不显示着科技给生活以及人们观念带来的改变和革新。但在享受科技便利成果的同时,人们也越来越多地被随之而来的无形枷锁控制,迫使人必须服从于科技应用手段,这不仅限制了人的自由,也潜移默化地侵蚀了本应该属于人的本真生活。例如,劳动者在工作中逐渐沦为机器的附属品,个性、创造性的丧失,形成了千篇一律、机械化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再比如说,手机本来应该是人们生活工作交流的工具,但是现代都市很多人忘带手机就会心烦意乱无所适从,已经完全将自己绑在手机上,限制了自己的生活。
其次,异化力量对中国人精神品质的影响。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本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受异化力量的影响,某些人对物质和金钱过分依赖,自私和贪欲发展起来了,美德变成了异化的品质,这些人本身也变成了金钱的奴隶,助长了社会上拜金主义之风的泛滥,使人失去了助人为乐的爱心,对社会人际关系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作用。“中国过去讲究纲常礼教,要求在下者片面地服从在上者的权力,并按照礼教规定不同等级有不同的身份,受不同的礼遇。于是养成了所谓“面子”观念。”[4]面子观念强调道德耻感和社会尊严。但是在礼教异化下,习惯成自然,看面子而不注重实际,面子、面具等本来是人制作出来的东西,却成为束缚人的枷锁,仁、义、礼、智、信在某些时候变成了装点门面的工具。当今社会,虽然没有了纲常礼教的约束,但是面子观念在中国人心理上已经是根深蒂固,爱面子在适当程度上是追求尊严的表现,但是愈来愈多死要面子活受罪、打肿脸充胖子的爱面子行为,可以说是不切实际的虚无主义。面子观念的异化束缚了人的自由意志,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爱,造成了诸多畸形的社会关系,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虽然异化现象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并且在当今社会有着新的表现形式,但它并不应取得合法形式,也不是人存在的永恒的正常状态。从整个人类发展史来说,克服异化并消除异化是实现人的自由、价值的内在动力和总体趋势。在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科学指导下,现代社会应该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统筹精神和文化的发展;立足于自由地劳动实践,引导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社会形成健康科学的相处模式,尽最大的可能摆脱对人与物的依赖造成的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注释: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9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6页。
[3]孙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 155 页。
[4]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41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2]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3]张曙光.《人的世界与世界的人:马克思的思想历程追踪》[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4]张传开、余在海.《异化与存在》[J].哲学研究,2006年第 7 期。
[5]王金福、王永山.《从异化到自由全面的发展》[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