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物皮类中药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2016-04-19杜晓霜马莹莹雍永秀施银银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6年3期
关键词:临床应用皮肤病

杜晓霜 马莹莹 雍永秀 施银银

【摘 要】 临床皮肤病治疗方法中,“以皮治皮”的思想体现了中医取类比象的思维,古籍中有大量关于植物皮类中药治疗各种皮肤疾病的记载;而现代药理研究也证明植物皮类中药具有抑菌、杀菌、抗炎、抗过敏、免疫调节以及镇痛等作用。在皮肤科疾病的治疗中,该类药物可以在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 植物皮类中药;皮肤病;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7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5-0022-03

Abstract:In Clinical treatment of skin disease,“With the rind of skin” reflects the think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alogy thinking.A large number of ancient literature has documented the plant skin class medicine treatment of various skin diseases.And modern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also proves that plant skin clas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antibacterial, sterilization,anti-inflammatory,anti allergy,immune regulation and analgesic effects.In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 in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such drugs can be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words:Plant skin typ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kin disease ;Clinical application

运用植物皮类中药治疗皮肤病,在中医临床中由来已久。“以皮治皮”的思想体现了中医取类比象的思维,所谓取类比象,是传统中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在思维过程中对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相通、相似或相近的属性、规律、特质进行充分关联类比,找出共同的特征、根本内涵,以“象”为工具进行标志、归类,以达到模拟、领悟、认识客体为目的的方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治胃以胃,以心归心,以血当血,以骨入骨,以髓补髓,以皮治皮”。皮类药取材于植物器官外表,同人体皮肤一样俱为身体之藩篱、卫外之屏障,多具祛风、固表功用[1]。取象比类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也多有体现,如《素问·示从容论》曰:“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不仅古文献中也记载了诸多皮类药物治疗皮肤病的经方、验方,而且近几年皮类药物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和研究也逐渐增多,其中植物皮类中药,如桑白皮、地骨皮、牡丹皮、白鲜皮、紫荆皮、苦楝皮、黄柏、肉桂等应用广泛。现就其在皮肤科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1 古籍中关于植物皮类中药治疗皮肤病的记载

皮类药物用于皮肤疾患,历代多有记载,均体现了“以皮治皮”的思想,如清热解毒、燥湿止痒的桑白皮、白鲜皮、黄柏,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的地骨皮、牡丹皮,清热利湿、杀虫止痒的苦楝皮;温中散寒的肉桂等,药源丰富,为“以皮治皮”提供了丰富的药物基础,无论外用或内服均可治疗多种常见皮肤病,临床上可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选用一种或多种入方,常收良效。现分述如下。

1.1 桑白皮 《得配本草》:皮主走表,治皮里膜外之水肿,除皮肤风热之燥痒;《千金方》记载:治小儿尿灶丹,初从两股起,及脐间,走阴头,皆赤色者:桑皮、水各二升,煮取汁,浴之。

1.2 地骨皮 《千金方》:治瘭疽著手足、肩背,忽发累累如赤小豆,剥之汁出者:枸杞根、葵根叶,煮汁,煎如糖服之;《永类钤方》:治妇人阴肿或生疮:枸杞根煎水频洗。

1.3 白鲜皮 《本草原始》:治一切疥癞、恶风、疥癣、杨梅、诸疮热毒;《万氏秘传外科心法》:治疗鹅掌风用白鲜皮入口嚼烂,手搓之;《圣济总录》记载白鲜皮散(白鲜皮、防风、人参、知母、沙参、黄苓)治肺藏风热,毒气攻皮肤瘙痒。

1.4 牡丹皮 《神农本草经》:疗痈疮;《本草汇言》治悬痈生于谷道之前,小便之后,初发甚痒,状如松子,赤肿如桃,迟治则破,用将军散:牡丹皮、大黄、贝母、白芷、甘草、当归各五钱。共为细末,酒调服二钱,空心吃。

1.5 紫荆皮 《分类草药性》:治癣疮;《仙传外科集验方》中的一胜膏(白芷、紫荆皮)酒调内消初生痈肿;另记载用冲和仙膏治一切痈疽、发背、流注、诸肿毒冷热不明者,紫荆皮五两,独活三两,赤芍药二两,白芷一两,木蜡,为末,用葱汤调热敷。

1.6 苦楝皮 《景岳全书》:苦楝根利大肠,治游风热毒恶疮,苦酒和涂疥癞甚良;《千金方》治小儿秃疮及诸恶疮:楝树皮烧灰,和猪膏敷之;《外科集验方》用苦楝散治浸淫疮:苦楝根晒干,烧存性为末,猪脂调敷,湿则干掺。

1.7 黄柏 《神农本草经》:主阴伤蚀疮;《本草拾遗》:主热疮疱起;《本草纲目》:敷小儿头疮;《本草衍义补遗》:檗皮,走手厥阴,而有泻火补阴之功。配细辛,治口疮有奇功,《小品方》治口疳臭烂:黄檗五钱,铜绿三钱,共为末掺之,去涎,愈;《圣济总录》:治唇疮痛痒,黄檗末,以野蕾薇根捣汁调涂;《补缺肘后方》治奶发,诸痈疽发背及妒乳则捣黄檗末,筛,鸡子白和,厚涂之。

1.8 肉桂 《本草纲目》:内托痈疽痘疮,能引血化汗化脓,解蛇蝮毒;《名医别录》:治痘疮灰塌,能温托化脓;《神农本草经》论肉桂能“和颜色”。

2 植物皮类中药的相关药理研究

2.1 抑菌、杀菌作用 体外试验证实地骨皮醇提取物对12种常见细菌有抑菌作用,尤其对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抑菌效果显著[2];桑白皮甾醇有抑菌活性,其对大肠杆菌的菌体分裂、菌体蛋白的正常代谢都有明显抑制[3];白鲜皮乙醇提取物对常见皮肤癣菌有明显的抑菌、杀菌作用,白鲜皮水煎剂对浅部真菌红色毛癣菌、紫色毛癣菌、羊皮状小孢子菌、许兰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断发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石膏样毛癣菌的MIC 分别为50,50,150,200,200,250,400 和>500 mg 生药/mL[4];牡丹皮水提物及乙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糖球、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有一定的抑菌和杀菌作用, 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和杀菌作用较强[5];通过体外试验结果显示: 苦楝皮乙醚部分提取物对串珠镰孢菌有一定的抗菌作用,MIC为5mg/ml[6]。

2.2 抗炎作用 透明质酸酶抑制试验证实地骨皮具有促进小鼠烫伤皮肤创面愈合、抑制皮肤炎症反应的作用[7];桑白皮提取物对非特异性炎症的早期反应具有抑制作用, 其可减少以局部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为主的炎症反应, 抑制渗出和水肿[8];白鲜皮的95%乙醇提取物和水提物能抑制二甲苯性小鼠耳肿, 提示两者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9];牡丹皮能抑制二甲苯性小鼠耳肿,抑制醋酸诱导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说明该药能抑制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渗出性水肿为主的炎症早期反应,呈剂量-效应关系,以高剂量作用最显著[10];实验表明, 紫荆叶与皮均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呈剂量-效应关系,且紫荆皮的作用极其显著[11];苦楝皮除了对角叉莱胶性小鼠足坏肿胀有抑制作用外, 对二甲苯性小鼠耳肿及乙酸性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足以证明其抗炎作用较强[12]。

2.3 调节免疫作用 熊晓玲等[13]以白细胞介素IL-2为指标, 观察了地骨皮等药物的水煎剂的免疫调节作用,实验观察到地骨皮水煎剂对环磷酰胺所致小鼠脾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2(IL-2)的降低有显著增强作用, 而对导致IL-2产生超常的硫唑嘌岭用药组及IL-2水平正常组则呈现抑制作用;白鲜皮粗多糖能通过促进脾脏间质细胞的增生,升高外周白细胞,增强非特异性免疫作用,显著提高小鼠胸腺、脾脏体质量,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对血流炭粒的廓清能力[14];牡丹皮能够增强小鼠的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15];苦楝皮提取物能提高猪的非特异性免疫机能[16]。

2.4 抗过敏作用 桑白皮水提物能抑制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试验中血管漏出,降低血管通透性,且桑白皮水提物对肥大细胞无毒性,可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提示桑白皮水提物具有明显的抗过敏作用[17];陆朝华等[18]研究表明,白鲜皮提取物能选择性地抑制PCA 所致接触性皮炎及绵羊红细胞所致足跖反应的效应相,还能作用于2,4,6- 三硝基氟苯所致迟发型变态反应的效应相,有效地改善迟发型变态反应性肝损伤;牡丹皮提取物可以抑制组胺诱导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对化合物48-80诱导大鼠腹膜肥大细胞组胺释放有抑制作用[19]。

2.5 其他作用 用热板法和扭体法研究牡丹皮的镇痛作用,结果显示丹皮的高、中、低剂量组均表现出一定的镇痛作用,能延长小鼠疼痛潜伏期[20];紫荆叶与紫荆皮均有一定镇痛作用, 呈剂量-效应关系, 但紫荆皮效果较紫荆叶明显[21]。

3 植物皮类中药的临床应用进展

刘峥[22]运用赵炳南老中医的经验方多皮饮(地骨皮、五加皮、大腹皮、丹皮、土荆皮、 桑白皮、白鲜皮、赤茯苓皮、冬瓜皮、扁豆皮各、干姜皮)治疗慢性荨麻疹30例,治愈10例,好转20例,有效率100%,寓意自然人体之间,共相感应,各从其气类,以植物体表之皮,治疗人体肌表之皮;栾永红[23]临床用五皮饮加减(牡丹皮、茯苓皮、地骨皮、桑白皮、陈皮)治疗3种证型荨麻疹(胃肠湿热、肝郁气滞、气血不足),对于气血不足者治愈率明显高于其他型,且总治愈率达60%,两味脾药行中带补,匡正除邪,诸药相合令气阴不足得补,湿热积滞得化,虚风内燥得润,腠理密、营卫和而风祛疹退;班秀芬等[24]运用三皮饮加减(桑白皮、地骨皮、牡丹皮、天花粉、生地黄、麦冬、生首乌、生甘草)治疗寻常痤疮48例,总有效率62.5%,桑白皮能入肺经清肺热, 且能止痒,地骨皮清肺降火,牡丹皮凉血和血化斑;尚国旗等[25]应用地骨皮饮加减(地骨皮、牡丹皮、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治疗虚火灼络型小儿过敏性紫癜38例,总有效率86.8%,地骨皮清透血分之虚热;赵纯修[26]用白鲜皮饮(白鲜皮、赤芍、丹参、黄芩、蝉蜕、当归、苍术、荆芥、防风、甘草)治疗神经性皮炎40例,疗效明显优于西药,治愈率为85 %,笔者认为风热为神经性皮炎之基本病理变化,白鲜皮为君药,味苦性寒, 归脾胃经, 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痒的作用;侯刚健等[27]用自制牡丹皮酊(牡丹皮、70%乙醇)治疗寻常型痤疮62例,总有效率大95.2%,西医认为痤疮是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而牡丹皮酊剂所含的有效成分为丹皮酚具有抗菌和抑制皮肤色素合成的作用,且可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皮损愈合;郭文强[28]用花椒苦楝皮醋制外用治疥疮6例,均10日痊愈,据《本草纲目》记载, 苦楝皮具有杀灭疥虫之功效,抑制疥虫活动, 而收止痒之效。

4 小结

综上所述,临床上运用“以皮治皮”思维治疗皮肤病从古沿用至今,仍很受用。现代对植物皮类中药的研究颇多,大多数植物皮类中药具有抑菌杀菌、抗炎、抗过敏、调节免疫等作用,临床上各家依据临床经验应用植物皮类中药治疗各种皮肤病中也深有体会。但其中尚有不足:①药理作用通过试验所得,机制尚不明确;②试验只针对目的进行,没有考虑到其对全身的损害,如肝肾损害(研究发现一些中药会引起肝肾毒性); ③实验的随机对照研究有些不能做到完全随机,统计学上难以有说服力;④临床应用其作用机制以及辨证分型有些尚不明确。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植物皮类中药在临床上的运用会更加广泛,效果会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朱慧婷,张苍,蔡念宁.中医取类比象思维在皮肤科的应用[J].中医杂志, 2013, 54(15):1286-1288.

[2]杨风琴,陈少平,马学琴.地骨皮的醇提取物及其体外抑菌活性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2007,29(9):787-789.

[3]徐艳阳,蔡森森,于静.桑白皮甾醇对亚硝酸盐的清除效果及抑菌活性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14(2):53-57.

[4]王昊,杨凤琴,潘梅,等. 10种中药对致病性浅部真菌抑菌实验研究[J]. 中医杂志,1997,38(7):431-432.

[5]傅若秋,孟德胜,胡大强,等.牡丹皮水提物及醇提物的抗菌作用研究[J].中国药业,2010(18):414-415.

[6]宋书群,王德利.苦楝皮乙醚部分提取物抗串珠镰孢菌作用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7,22(2):38.

[7]李志勇,刘洪超,周凤琴.地骨皮治疗小鼠皮肤烫伤的药效学研究[J].中药材,2011,34(8):1266-1270.

[8]韦媛媛,徐峰,陈晓伟.桑白皮提取物抗炎实验研究[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6,17(4):23-26.

[9]杨桂明,艾丹.白鲜皮抗炎有效部位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9):2209-2210.

[10]李世林.牡丹皮镇痛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40-41.

[11]张颖,张立木,李同德,等.紫荆叶与紫荆皮消炎镇痛作用比较[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31(1):45-47.

[12]沈雅琴,张明发,朱自平,等.苦楝皮的镇痛抗炎和抗血栓形成作用[J].中国药业,1998,7(10):30.

[13]熊晓玲, 李文.部分扶正固本中药对小鼠脾细胞IL-2 产生的双向调节作用[J].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1991,3(4):38-39.

[14]曲绍春,孙文娟,李岩,等. 北五味子、黄精、白鲜皮粗多糖升白细胞作用的研究[J].吉林中医药,1996(2):41-42.

[15]李彦博,王倩,张炳桢.牡丹皮对小白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3):575-576.

[16]程玮,肖啸,严达伟,等.苦楝皮乙醇提取物驱除猪蛔虫效果研究及对猪主要免疫指标的影响[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9,28(1):15-17.

[17]李良昌,秦向征,延光海,等.桑白皮水提取物的抗过敏作用[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1,34(2):103-105.

[18]陆朝华,曹劲松,凡华,等.白鲜皮水提物改善迟发型变态反应性肝损伤的作用机理[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9, 30(3):212.

[19]赵波.牡丹皮对速发型过敏反应的抑制作用[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8,23(5):229.

[20]王宪龄. 牡丹皮镇痛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 河南中医, 2005,12(12):26-28.

[21]张颖, 张立木, 李同德,等. 紫荆叶与紫荆皮消炎镇痛作用比较[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1, 31(1):45-47.

[22]刘峥.多皮饮治疗慢性荨麻疹30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21(5):23.

[23]栾永红.用五皮饮加减治疗荨麻疹的临床经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10):959-960.

[24]班秀芬,周志,吴建英.三皮饮加减治疗寻常型痤疮48例[J].四川中医,2003,21(3):64.

[25]尚国旗,秦曼,刘丽敏.地骨皮饮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38例[J].中医儿科杂志,2012,8(4):35-37.

[26]宋业强.赵纯修应用白鲜皮饮治疗皮肤病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1999,18(1):32-33.

[27]侯刚健,苗方.牡丹皮酊的制备及临床治疗寻常型痤疮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34-135.

[28]郭文强.花椒苦楝皮醋治疥疮[J].山西中医,1004(5):36.

(收稿日期:2015.12.15)

猜你喜欢

临床应用皮肤病
草药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夏秋重护肤 远离皮肤病
炎夏应慎防皮肤病
夏秋重护肤 远离皮肤病
渭南地区道地药材沙苑子应用研究
实事求是 报喜告忧 喜读《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
家兔常见皮肤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