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亟待加强

2016-04-19

学习月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寄宿制监护人儿童

贵州省毕节市发生4名留守儿童服农药中毒死亡的事件,使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再次引起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一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与关爱活动多种多样,尤其是寄宿制学校的开设极大地改善了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状态,党和政府、社会的各种关爱活动使留守儿童的生活与身心健康也获得了改善,但另一面,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在农村学校中的占比持续上升,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亟待予以解决。

一、当前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1、部分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硬件设施欠缺,心理辅导教师严重不足。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率不断提高,部分农村寄宿制小学一方面留守儿童总量在增加,另一方面师资薄弱、基础设施薄弱的农村学校(包括寄宿制学校)还比较多,办学条件还不能满足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与情感的需求,如教学楼、宿舍、亲情聊天室、图书阅览室、心理咨询室等基础设施欠缺。同时,部分区县的大多数农村学校没有心理咨询老师,没有开设这方面的课程,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不能得到及时疏通。

2、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中存在形式主义,部分留守儿童的生存生活状况未获根本改善。目前农村留守儿童自我监护类型在留守儿童中比例大约为3%,父母将孩子托付给他人监护的约占4%,单亲监护约占40%,隔代监护约占53%;56%的留守儿童除了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外,还要承担家务。此外,有的监护人卡拿父母给留守儿童的钱物,使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受影响。个别政府工作人员与村干部对留守儿童流于形式的上报数据,没有真正关怀留守儿童。有的学校老师没有与留守儿童建立结对帮扶活动,而建立了结对帮扶的个别老师与村干部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帮助不够。一些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流于形式,真正的留守儿童获益甚微,没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

3、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安全意识薄弱、学习困难与心理疾病等问题日益突出。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处于亲子分离的状态。在留守儿童中,一是生命安全与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农村小学时常发生留守儿童溺水、中毒、受非法侵害和人身伤害(尤其是女童受到性侵较多)等现象比较普遍。二是学习困难,厌学情绪较浓。三是性格缺陷、心理障碍等心理疾病较多。40%的留守儿童存在封闭、孤独、忧虑、胆小、急躁等的心理,觉得没有人理解他们,时常感到不开心。四是有悲观厌世情绪,与自杀自残念头。因此,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发生个别事故或集体性事故的几率较大,亟需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学校、家长的重视。

二、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对策建议

1、加强农村学校基础力量与教育管理制度建设,改善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与情感教育环境。留守学生超过60%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师资队伍与管理制度的建设十分重要。一是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寄宿制学校)整改力度与基础设施建设。对各个农村学校(尤其是寄宿制学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核查,督促学校加强整改,添设必备教学、生活、管理等基础设施,切实提高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的办学水平,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二是设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专项财政保障制度。加大农村寄宿学校教师补充力度,提高教师工作补贴。增加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师生比,特别要增加生活老师与心理辅导老师的数量,设立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量,尽量提高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补贴。三是督导学校建立健全寄宿学校与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制度,增强教师安全防护、心理辅导、情感关爱、生活管理、疾病预防等方面的教学能力与辅导水平。通过安全、生命、法制、生活、体育、心理健康等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锻炼,使留守儿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自我保护、学会交往。

2、健全法规并督查法规政策落实,确保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做实做细。一是彻查法规政策落实情况。重点督查寄宿制学校的基础建设与教育管理情况;检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落实情况,督查教育局与学校接纳外来学生入驻本地区就读的各项工作,减少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政策限制;检查留守儿童家庭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缴纳与低保政策的落实情况。二是加强农村学校的监督检查。重点督查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的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建立健全防止与控制学生辍学制度,依法组织和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情况;居民(村民)委员会发现未入学适龄儿童、少年或者辍学学生应当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的情况。检查农村中小学不得挤占思想品德、体育、音乐、美术、实验、综合实践等课时的落实情况。三是检查乡镇基层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开展情况。检查农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留守儿童乐园”的建设、管理与运行情况。通过相关法规政策的检查落实,促使县乡两级党委政府以及学校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做实做细。

3、构建全市农村留守儿童信息网,运用大数据聚集更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一是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信息网。主要内容包括各个农村寄宿学校与其他学校的留守儿童的在校生活状况、思想状况、学习状况、班级老师基本情况、监护状况、监护人基本状况、家长务工详细地址与联系电话、留守学生的社会帮扶状况,以及儿童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生命教育等内容。各级党委政府也可以依据信息网查询留守儿童相关法规政策的落实情况,动态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二是政府提供电子信息设备,督导各个留守儿童所在学校确保留守儿童日常详细档案信息入网。督促教师收集留守儿童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文字信息与视频信息,记录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有关评价,实施动态跟踪、及时归档、分类管理、定期分析,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成长脉搏。三是拍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记录宣传片播放与入网,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关爱行动。建议拍摄农村留守儿童的短片连续纪录片,在地方电视台相关频道、中央电视台农村与教育频道、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省市电视台频道播放,并放入农村留守儿童信息网,客观真实地反映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与内心世界,吸引更多的留守儿童家长关注孩子,吸引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关注留守儿童,结成更多的留守儿童帮扶关系,为留守儿童与学校提供在线法律援助与教育心理援助,以及更多的慈善捐赠投入留守儿童的教育资助与托管中心建设。

4、发挥党委政府主导作用,督促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监护人)切实履行职责。调查显示,90%的留守儿童希望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尤其是10周岁左右的留守儿童表现得更明显。因此督促家长履行监护与关爱职责首当其冲。一是加强跨省政府间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交流合作。建议西部地区的省市县三级政府加强与东部省市县政府的交流与合作,请东部地区市县政府与企业加强宣传,要求用人单位向来自西部地区的务工人员开通他们与自己留守子女的“亲情电话”、“家校热线”,加入班级家长QQ群,安装手机APP登陆信息网查询孩子学习生活状况,并接收学校发给家长的文字信息与视频信息,要求外出务工人员尽量携带孩子并在当地接受教育。二是依托社区、农村学校与培训机构加强家长(监护人)的教育管理能力培训与宣传。各级农办在组织劳务输出时,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父母的家庭教育责任和家教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将家庭教育知识、家长(监护人)法定职责、信息网络使用技巧(包括手机入网与查询技巧)纳入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内容。教育主管部门联合学校教师依托村委会与社区、学校,定期(每学期开学前夕)将这些内容与技巧纳入学生家长(监护人)的培训或宣传范围。三是将农村党员与村组干部的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情况纳入村务公开范围。乡镇党委政府要求村支部书记积极动员在家党员,村主任积极动员村组干部,各自“承包”那些自我监护的留守儿童,以及十分困难的、无力担任责任的家长(监护人)监护的留守儿童,做好结对帮扶工作,给于一定的帮扶经费,并公开帮扶情况和接受监督。同时,村委会将留守儿童校外教育管理写入村规民约,使更多村民关注留守儿童。

我国实现新型城镇化以及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均衡化将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背景下西部地区仍然是我国主要的农村劳动力输出地区,因此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然是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虽然并非能一蹴而就的,但确实需要各级党委政府与学校高度重视,积聚全社会的力量,把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做实做细;也更需要留守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切实履行法律的、伦理的与道德的职责,共同努力使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猜你喜欢

寄宿制监护人儿童
石狮市妇联依职权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
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
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几点思考
监护人责任之探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初探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农村寄宿制初中实施特色音乐教育的实践研究
School Admission择校
School Admission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