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型大学视域下的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2016-04-19马义国
马义国
【摘要】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国家提出了将一部分地方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改革指导方案。为了贯彻落实这一方案,我们将高校基础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也按照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型要求,记性了教学改革的相关探索,以满足转型和整个社会对于人才的素质需要。
【关键词】高校 应用技术型大学 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我省独立学院向技术应用型大学转型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201501411重点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69-02
国家为了适应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要求,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的发展要求,国内除了保留很有影响的一批本科重点院校以外,其余地方性高校全部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在高校转型过程中,涌现了很多极具指导意义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这些探索主要集中在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层面和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文化基础、外语等与专业课程学习密切相关的基础课程改革上。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步伐相对滞后。向应用技术型的大学转型,是一个全新的系统性工程,也应该包括诸如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因此,探讨应用技术型大学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新举措,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政治理论课目前是中国高校所有课程当中,饱受争议的一门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利用大数据进行了统计,政治理论课既是最受学生喜欢的也是最令学生讨厌的课程。何以使政治理论课程面临如此尴尬的境地,原因十分简单,那就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束缚了课程的教学过程也制约了课程教育教学效果的发挥,完全依靠教师本人的创造性劳动,授课能力突出的老师将这门课程演绎成学生最为受益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反之就会出现大面积的逃课和课堂上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种种现象发生。因此,按照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要求,重新规划政治理论课程,以教学改革的方式提升教学效果成为一个解决问题的积极举措。
二、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和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对接点
指导大学向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型并在政治理论课程中进行改革,就必须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否则这种改革一定是不彻底的、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的修修补补的改革而不能充分发挥改革的推动作用。那两者对接点在什么地方?
应用技术型大学突出的是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强调学生今天的大学学习和未来岗位职业要求的紧密结合。学生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走向工作岗位以后不需要再经过长期的岗前培训,能够成为企业单位直接使用的劳动者。这就要求学校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素质的培养,专业技能的拓展,职业核心能力的塑造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应该通过大学教育,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看待个人得失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价值判断,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融入团队并在团队中发现问题和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习惯。这些能力虽然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教育中获得,但是其直接获得的途径应该是改革之后的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也就是说高校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不应该成为高校转型的鸡肋,而是应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助推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型,这就是两者最大的结合点,也应该成为应用技术型大学视域下的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指导方针。
三、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举措
为了实现前文中提到的目标,高校政治理论课程要着眼于实现目标解决问题,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积极地探索。
第一,必须解决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政治理论课程学习习惯和存在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早已实现,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作为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主要渠道理工科类大学,由于高考科目的限制和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普遍存在着政治理论课程学习的机械记忆和突击应付会考的严重问题。学生对于通过机械记忆形成的基本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既不理解也不认同,存在着学习和应用两张皮的严重问题,学生没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对所学内容形成应有的价值判断,当然无法深刻理解政治理论课程的应有之义。因此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教学首先要改变学生的不正确的学习习惯,提倡独立思考,提倡理论联系实际,提倡学以致用,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案例来提升学生对于课程本身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变单纯的被动应付考试为积极地思考和探究,从机械记忆变成理解和求证,从关心考试分数转变为对人生和自我的严肃思考。
第二,充分利用技术创新,促进政治理论课程转型视域下的改革。
现代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当中,随之带来的就是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当今教育的技术创新发展最为迅捷的就是慕课和翻转课堂。而这两种技术创新举措对提升学生自我学习知识和主动运用知识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在团队中学习、发现和解决问题,以及完整的表述个人见解的能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当前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学生学习的触角已经从课堂、图书馆转向了互联网。互联网上发生的种种变化对学生的影响已经超过了老师课堂上对学生的教育。在慕课广泛推进的今天,高校学生突破高校院墙的束缚而接受全国最为优秀的高等教育资源成为可能。在这种状况下能不能激发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主动性成为国内地方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能,教师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刺激研究和探求的欲望,接受国内一流高等教育资源的培养,是解决优质政治理论课教育资源稀缺的有效路径。也突破了教室、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学习时段,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有针对性的对慕课的内容进行反复学习以加深理解。
慕课虽然拓展了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而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则有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和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同时也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意识的培养,教育学生在未来社会无论学习、生活和工作绝不仅仅是个人的奋斗,必须善于通过团队合作来完成自己的目标和愿景。当过教师的人都知道,学习以后的理解和给别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研究和探讨问题完全是两回事。因此,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可以最大限度的巩固和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也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因为对于争强好胜的年轻人来说,没有流利的表达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在翻转课堂中只能扮演旁观者的尴尬角色。
因此通过互联网技术提供的慕课学习以及激发学生创造才能的翻转课堂学习,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有效手段,也是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高校必须重视的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举措。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将现代技术的创新移植高等教育改革当中,使之成为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技术保证。
第三,变革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设计出服务大学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评价体制,是保证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有力支撑。
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主要职能是培养一大批社会急需的应用人才,这种人才的评价仅仅靠高校传统的考试、实习和毕业设计是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所以,必须找到一种和社会对人才评价体系最为接近的人才评价体制,只有这样高校培养的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之所以局限大,就在于它的评价方式非常落后,单单靠期末考试的一张试卷,就断定某个学生学习好和差本身就非常不公平,况且这种试卷多是靠机械记忆来回答的封闭式问题,而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开放式问题。这样的考核评价体制会使学生非常不重视慕课学习和翻转课堂实践而造成资源浪费。由此可见设计服务转型需要的政治理论课程评价体制是非常重要的。
评价体制的设计应该围绕以下几个思路:
1.对学生能力形成的评价要多于对知识点的机械记忆的评价。
2.对学生思考、学习过程的评价要多于对学生阶段性的评价。
3.对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评价要多于背诵和记忆的评价。
4.对学生来自同学、其他教师、社会等多维度的评价,要替代单纯的授课教师的一维度评价。
通过上述设计全新的政治理论课程评价体制,能够满足转型过程中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需要,从而由政治理论课程的角度促进向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型。
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按照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要求组建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从传统的高等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转变为应用技术型大学视域下的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其主导者教师必须做根本性的观念变革,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的引导者,课堂分享的组织者,学生课外兴趣小组的发起者和辅导者的角色转变,教师也要突破学校院墙的限制,走出去请进来,努力捕捉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动态,及时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际当中。教师身份的多元化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对于教师而言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是长期的工作,一方面要注意自己知识的不断更新,能够把党的最新的路线方针政策鲜活生动的引入课堂,另一方面也要博采众长,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精神借鉴其他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果并在政治理论课堂上大胆应用,不断总结出一条适应学院需要的、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服务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教学方法,为高等教育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随着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工作不断深入,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也必须适应战略转型的客观需要,这就要求全国高校的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交流,不断完善各自的教学实践,早日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董立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J].教育研究,2014,(8).
[2]汪大喹.关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思考——基于中外应用技术型大学比较研究的视角[J].教育探索,2015,(7).
[3]唐辉,吴真.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背景下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3).
[4]胡天佑.应用技术大学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J].高校教育管理,2014,(6).
[5]徐礼平.新媒体时代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谫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