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需求与史观培养相结合:试论高中历史教学目标
2016-04-19喻永邦
喻永邦
【摘要】教育是一个知识获得和观念养成的过程。为体制所累,近年来我国高中阶段的历史教育在形塑学生的观念意识方面出现不少异化。笔者认为,教育尤其是高中历史教育应该是一个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实现爱国教化和多元历史观念培育的宏伟工程。一方面,我们要做到实事求是,坚持论从史出;另一方面,我们讲实事求是并非是强令划一,要允许有多元史观的存在,同样的历史事件,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加以解读,少讲点必然性,多做点综合性的探讨。
【关键词】史观教育 高中历史 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57-01
1.引言
有学者说:历史是一个没有独立意识的小姑娘,谁掌握话语权,谁就可以任意涂抹[1]。但时代在进步,作为尊奉民主高于一切的现代型国家,我们对于后继者的史观培养也应该具备同等自觉。中学历史教学,应该充分尊重中学生独立人格形成的需要,而不是要求同质化,这也是我们人才培养的指针。
2.高中历史教学目标
2.1教科书规定的教学目标:以人教版必修系列为例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历史学是认识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和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历史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目的在于培育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同时还承担了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高中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加工整合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对历史湿湿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进而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2]。
2.2现实目标
高考制度下,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的两个现实目标是:切实掌握战胜高考的历史知识;培养爱国热情。虽则一考定终生的制度越来越为有识之士所诟病,但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未找到公平和科学兼具的人才选拔制度,而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短期内,作为人才选拔考核体系的衡量指标之一的中学历史,可能还要继续承担起筛选人才的部分作用。实际上,目前的教学方式在帮助学生实现基本历史知识的获得方面还是具有一定的效用的,只不过长期看,它因为不能很好地培育青年学生独立思考古今大事,以为今天发生的中国大事件做解释而被人们所批判。人们的爱国热情究竟如何获得?我想,讨论这个问题之前,还是得重生一下爱祖国和爱国家的区别。历史上,黄宗羲曾经就此问题做过深入的阐述,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里的天下便是祖国,颇有民族和学院的意味,爱自己的祖国,看起来是义务,但更多人把它上升到个人修养和德行上来,也就是爱祖国是一种具有崇高道德的表现,不爱自己的祖国是为道德所谴责和不齿的;而国家则不然,黄宗羲认为,国家是统治者自己的国家,兴亡自有统治者及其仆从管顾,其他人没有义务和责任去担忧、出力。当时的国家是少数统治阶级用以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因此是对立的关系。而现代型的国家,则是以权力享有和义务旅行来定位国家与民众的关系的,因此可以说,民众和国家之间应该是一个契约型的合作共赢关系。换句话说,在社会主义国家,对于人民而言,国家和祖国是逐步走向统一的,因此爱国家就是爱祖国。而历史就是记在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兴衰罔替的社会科学[3],从历史中,我们可以吸取教训,认清方向,追逐更宏伟的未来。
2.3高出教科书而有必要深究的教学目标:史观培养
《说文解字》言: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也就是说,历史是公正的,如何实现公正?当然就是要在充分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来编撰历史资料,进行建构在史实基础上的历史事件传承和历史知识教育。不为尊者讳,不以卑者耻,论从史出,持论公正。而关于上述观点,就涉及到了史观的培养。
3.小结
社会科学的教育,无论何种阶段和何种层次都或多或少地附带有一定的价值倾向,但这并足以成为我们反对多元价值的理论基础。我们以为,中华民族想要再一次兴旺发达,需要有更多具备独立思考和清晰判断能力的年轻人,我们的事业,想要进一步传承下去,也必然要教会接班人独立思考,因为从全球史观的视角来看,中国人的竞争对手不是中国人自己,而是世界其他民族;更长远地,如果我们站在人类史观来看,则所有的意识形态都是目关短浅的。但目前,我们认为,中学历史教学目标仍旧还是:承担国家人才选拔和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工具学科。
参考文献:
[1]李峰.教学中的史料运用与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D].苏州大学,2011.
[2]宋建亮.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3]周仕德.我国中学历史能力培养目标的演变分析[J].课程教学研究,2014,05: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