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刘氏小儿推拿治疗小儿腹泻初探
2016-04-19蒋珞琦顾星
蒋珞琦 顾星
【摘 要】 简要概述湘西刘氏小儿推拿对小儿腹泻的推治并举例予以说明。从小儿腹泻与中医五脏的关系及湘西刘氏小儿推拿的“推经治脏”理论探讨湘西刘氏小儿推拿的中医认识。
【关键词】 刘氏小儿推拿;小儿腹泻;推经治脏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6-0082-02
小儿腹泻病属中医学“泄泻”范畴,是儿科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以2岁以下的婴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临床上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中医学认为小儿腹泻表现虽在肠,但病变部位主要在脾胃。如《幼幼集成·泄泻证治》曰:“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而现代医学认为轮状病毒为小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故临床上治疗多以抗病毒为主,但治疗效果欠佳[1]。该种治疗可造成其肠道菌群失调,破坏肠道生态平衡,使泄泻迁延或加重,增加细菌的耐药性[2]。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小儿推拿作为一种经济简便,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故本文旨在阐述刘氏小儿推拿对小儿腹泻的推治以及小儿腹泻与五脏的关系,并浅谈刘氏小儿推拿“推经治脏”理论在小儿腹泻推治中的运用。
1 湘西刘氏小儿推拿对小儿腹泻的推治概述
采用脏腑辨证进行归经施治是刘氏小儿推拿治疗的治疗基础。且推治时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为取穴的依据。因此,对于小儿腹泻,刘氏小儿推拿对小儿腹泻的推治具体如下[3]。
湿热泻:治法以清热利湿为主。处方:常例手法(包括开天门、推坎宫、推太阳、按总筋、分手阴阳)。清脾经,清肝经,清心经,清肺经,补肾经。清大肠,清后溪,推六腑,按揉足三里,调中安中法,揉脐,拿肚角,揉龟尾,按肩井。寒湿泻:治法以温中散寒,化湿止泻为主。处方:常例。补脾经,清肝经,补肺经,补肾经,推大肠,摩腹,按揉足三里,调中安中法,揉脐,按揉龟尾,推上七节,推背法,按肩井。脾虚泻:治法以健脾益气,温阳止泻为主。处方:常例。补脾经,清肝经,先补心经,后清心经,补肺经,补肾经,推大肠,揉外劳,补中健脾法,摩腹,捏脊,揉脐,揉龟尾,推上七节,推背法,按肩井。久泻不止,加按揉百会或灸百会、神阙、龟尾。吐泻兼作:治法以清泻肠胃湿热为主。处方:常例。清脾经,清肝经,清心经,清肺经,补肾经,推大肠,清后溪,推六腑,按揉足三里,按龟尾,推揉板门,推背法,按肩井。
2 病案举隅
患儿,6个月,2015年9月初诊。主诉:大便稀1周。现病史:患儿因于1周前出现大便稀,夹有未消化食物,每日排便次数为5~7次,时轻时重,伴有食欲减退,神疲。曾服用中、西药物,症状未得以缓解。现面色咣白,舌淡、苔薄腻,指纹淡红。西医诊断为腹泻。中医诊断为泄泻,证属脾虚泻。
辩证分析:小儿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运化失职,故见便稀夹有未消化食物;脾虚不运,津微不布,生化乏源,故见食欲减退,精神疲乏,面色晄白,舌淡、苔薄腻,指纹淡红。
推治:常例手法(开天门、推坎宫、推太阳、掐总筋、分阴阳各24次)。补脾经400次,清肝经250次,先补心经300次,后清心经100次,补肺经200次,补肾经350次,推大肠150次,摩腹100次,揉脐200次,补中健脾法(逆时针揉按中脘)300次,揉按天枢、足三里、涌泉各100次,捏脊7次,揉龟尾100次,推上七节100次,按肩井3次。推拿第四天大便性状及排便次数得以恢复正常,诸症悉除。
3 讨论
3.1 中医理论对小儿腹泻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及水谷精微,乃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脏腑未充,脾常不足。脾气不足,阻碍饮食物的消化,致水谷精微运化失常,故见腹泻、便溏、腹胀。又脾主运化,若脾气在水液的升降布散中失常,水液停聚致水湿内生困脾,脾清不升,胃浊不降,清浊不分,则见腹胀、泄泻。
小儿五脏六腑皆未成熟,邪易从皮毛传入肺脏,进而及脾,肺气宣发肃降失调,脾气运化失职,影响水液的正常布散,从而发生泄泻。又肺气调畅,宣发与肃降之功运行正常,能够促进大肠传导糟粕。若传导失司,津液输布失衡,即可引起泄泻。正如喻嘉言所云“秋月伤肺,伤于秋之燥也……在大肠,则为飧泄。但使肺热,不传于大肠,则飧泄自止[4]。”
泄泻与肾关系密切[5]。肾为先天之本,能推动和激发脏腑经络的各种机能,温煦全身脏腑形体官窍,从而促进精血津液的化生及运行输布。肾阳不足,脾失温煦,火不暖土,又或脾阳困乏,累及肾阳,命门火衰,皆可见便稀、下利清谷。
肝司疏泄,调畅全身气机,能够促使脾胃之气升降相因,平衡协调。若肝气不舒,疏泄失职,气机不得畅达,津液输布受碍,进而横逆犯脾胃,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清浊不分出现腹胀、呕吐、腹泻等症。且肝胆互为表里,若肝胆的功能失常,胆汁的分泌排泄受阻,影响脾胃的受纳腐熟和运化,则出现腹胀、腹泻。
根据五行学说中的相生关系,心气不充,则火不暖脾,脾脏失司,运化失常,生湿致泻。又小肠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心经与小肠经相为表里。若心与小肠生理功能失调,则清浊不分,水液归于糟粕,水谷混杂可见便溏、腹泻等。诚如《医宗金鉴》中所言“胃主消化水谷,小肠主盛受消化,心脾之热下移小肠胃腑,则运化之职失矣,故下注泄泻也。”
3.2 湘西刘氏“推经治脏”理论 湘西刘氏小儿推拿起源于清朝,创建于19世纪70年代[6],它因出生苗医世家的刘开运教授被世人所熟知,是我国小儿推拿主要三大流派之一。湘西刘氏小儿推拿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以五行学说相生相克理论和藏象学说为基础,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性,以“推五经”为主要内容的推拿疗法[7]。刘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的“推经治脏”理论在小儿腹泻的推治上得以体现。“推经治脏”理论之根在于归经施治,从小儿腹泻与五脏的关系可知腹泻主要归属于脾经,胃经又与脾经相为表里,即脾经对应脾脏,故对小儿腹泻进行推治时,首先要确认对脾胃经是行清还是补。再根据五行的制助关系,考虑五经穴的补泻及主次。当然在“推经治脏”之前需对患儿先进行寒热虚实辨证,然后选择适宜的穴位施术及施术次数。刘氏小儿推拿对小儿腹泻有如此之效,除了在刘教授总结的理论指导下外,还因为穴位的特殊作用,通过对特定穴位施以机械的持续的良性刺激,调理脾胃生理功能进而实现止泻之效。
中医学认为小儿泄泻主要为脾虚泄泻,致病因素多为湿为滞。现代医学则表明小儿腹泻的发生与其解剖及生理特点密切相关[8],认为小儿脾虚泄泻属非感染性腹泻,治疗以预防和纠正脱水、调节饮食及合理用药为主[9]。但叶天士、董建华、张安国等中医大家认为泄泻多由脾、肝、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10]。刘教授依据五行相生相克理论,主张脾虚当主补脾经。且心为脾之母,虚则补其母,但小儿心火旺盛,故补心后加清心以避心火内动。脾之子为肺,故应补子肺以益母脾。脾土受肝木制约,其虚则肝以乘,故补脾土时应清肝木。另肾为先天之本,故可通过温肾以实脾。且认为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久泻必损脾阳,脾阳伤则运化失常,升降失司,泄泻迁延不愈。故久泻必温中焦脾阳乃行。其创立的“推五经”即强调了温阳运脾之法,而刘氏推拿五经穴直接对应小儿五脏,五经穴的推治可调治小儿五脏疾病[11]。结合五经生克制化规律及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腹泻实证重在清脾,兼清肺、清肝、清心、补肾,因小儿以脾胃为本,脾经宜补不宜清,故腹泻实证清脾后要稍补脾经,以免脾胃清之太过。虚证重在补脾,兼补心、补肺、清肝。因心脏为阴中之阳脏,易动火,故心经补后必加清法,以防心火太旺。综上所述,刘氏小儿推拿治疗腹泻遵循了中医整体观念、五行学说、标本兼治等理念,从而起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应。目前,相对于西医治疗而言,小儿推拿治疗小儿泄泻更易被患者家长及患儿接受。因此刘氏小儿推拿在临床上的推广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亚平,李虹.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腹泻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2):264-265.
[2]郭秀琴,王艳国,曾庆云.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系统评价[J].中医杂志,2012,53(14):1198-1201.
[3]符明进.小儿推拿[M].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11-113.
[4]康洪昌,周正华.从脏腑论治泄泻探源[J].山东中医杂志,2013,32(5):305-306.
[5]高长玉,高长久,李冀.肾泄的病因病机探析[J].中医药学报,2011,39(2):126-127.
[6]汤伟,邵湘宁,李江山,等.湖南湘西刘氏小儿推拿发展史[J].湖南中医杂志.2014,12(30):67-68.
[7]邓瑜.刘氏小儿推拿“推五经”运用要领[J].中医外治杂志,2008,17(2):52-53.
[8]王雪峰.中西医结合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15-124.
[9]窦爱燕,董燕清.小儿腹泻的病因探讨和中西医结合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14,9(8):132-133.
[10]黄雅慧,邓钰杰.泄泻五脏论治文献再评价[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34(4):17,29.
[11]刘开运.小儿推拿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27-130.
(收稿日期:2016.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