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推拿“束悗疗法”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实验研究
2016-04-19尚坤刘明军陈飞腾李波王蕾陈林青
尚坤 刘明军 陈飞腾 李波 王蕾 陈林青 李跃宗 张欣
【摘 要】 目的:观察传统推拿“束悗疗法”防治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方法:将80只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推拿组和药物组,采用腹腔注射链脉佐菌素的方法造模,观察各组动物坐骨神经传导速度(SNVC)和坐骨神经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情况。结果:对各组动物坐骨神经SNVC检测发现,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SNV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推拿组与模型组比较,SNV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SNV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推拿组与药物组比较,SNV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各组动物坐骨神经VEGF检测发现,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VEGF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推拿组与模型组比较VEGF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VEGF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推拿组与药物组比较,VEG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推拿“束悗疗法”能够有效改善DPN实验大鼠下肢坐骨神经SNVC,提高坐骨神经VEGF含量,从而对DPN大鼠的周围神经功能恢复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且疗效与注射药物弥可保相持平。“束悗疗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无毒副作用等其他任何药物无法具备的临床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和普及。
【关键词】 推拿;束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6-0037-03
束悗疗法是中医的传统推拿操作手法[1],施术部位常选择四肢大血管或大神经干走行线路,操作时以手指或手掌采用“缓按快放”或“快按缓放”的手法,按压局部并停留一定时间,然后突然放开以推动局部气血运行,达到疏通经络、活血止痛的治疗目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和致残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临床表现是周围神经的功能出现障碍。研究传统推拿“束悗疗法”干预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仪器与材料
1.1 动物与分组 选取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80只,鼠龄8周,由吉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SCXK-(吉)2014-0003。分笼饲养,每笼10只,食用标准颗粒鼠粮。随机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简称对照组)、模型组、模型+推拿干预组(简称推拿组)、模型+药物干预组(简称药物组),每组动物20只。
1.2 药品与试剂 链脉佐菌素(美国sigma公司,1g/瓶);弥可保(甲钴胺注射液,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500μg/支);考马司亮兰测试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1.3 仪器 TAP-Ⅱ型推拿手法测定仪(上海益联医学发展有限公司);Medlab-u/4cs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南京美易科技有限公司);光学显微镜及图像分析系统(德国Leica公司);自动电泳凝胶成像分析仪(Chemi Imager 5500,美国)。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模型的制备 取实验大鼠60只,将链脉佐菌素临用前用pH值4.2~4.5的0.lmol/l柠檬酸钠—柠檬酸缓冲液避光条件下配成1%浓度溶液,按剂量50mg/kg于实验大鼠左下腹腔内单次注射,72h后取尾血测血糖,血糖>16.7mmol/l作为糖尿病大鼠。血糖未达标的造模大鼠,补打30mg/kg 0.1%链脲佐菌素,72h后测血糖,不足要求则弃去。如此在1周后血糖仍>16.7mmol/l,且从形态上有周围神经病变出现,坐骨神经传导速度(SNCV)明显降低时,即制成周围神经病变模型大鼠。另取实验大鼠20只,用0.1mol/l柠檬酸钠—柠檬酸缓冲液(pH4.2,4℃)按同体积左下腹腔内单次注射,72h后取尾血测血糖,作为正常对照组。
2.2 干预方法
2.2.1 推拿组 将实验大鼠仰卧,固定其头部与上肢。施术者以左手牵拉大鼠一侧下肢,使下肢伸直呈水平位,以右手拇指指腹缓慢按压于大鼠腹股沟处,力量经推拿手法测试仪测定约为1kg,持续30s左右,然后突然抬手,停止按压,即“缓按快放”;间隔60s左右,再次以右手拇指指腹快速按压于大鼠腹股沟处,力量经推拿手法测试仪测定约为1kg,持续30s左右,然后缓慢抬手,停止按压,即“快按缓放”。如此操作3次。以上治疗方法每日早晚操作2次,共治疗8周。
2.2.2 药物组 将实验大鼠仰卧,捆绑固定,每日1次,每次10min。根据人与动物体表面积计算法换算注射弥可保,大鼠用药量为50μg/kg,隔日注射于下肢肌肉,左右腿交替注射,以利于吸收,共治疗8周。
2.2.3 对照组和模型组 将实验大鼠仰卧,捆绑固定,每日1次,每次10min,共8周。
2.3 检测指标及方法 将实验大鼠治疗8周后尾静脉取血以检测血糖。以电子秤称取每只大鼠体重后,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350mg/kg)进行麻醉,将大鼠俯卧固定于固定架上,暴露出坐骨神经,用无菌玻璃剥离器轻轻剥离坐骨神经并游离下来,应用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测得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然后迅速将坐骨神经放入液氮中,放入-70℃冰箱中存放,以备匀浆使用。
2.4 数据整理分析 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统计,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均数之间的比较应用方差分析,等级资料组间比较应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SNCV) 由表1可知,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证明实验造模成功。推拿组与模型组比较,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推拿“束悗疗法”和药物疗法能够有效改善DPN大鼠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推拿组与药物组比较,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2 大鼠坐骨神经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 由表2可知,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坐骨神经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证明实验造模成功。推拿组与模型组比较,坐骨神经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坐骨神经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推拿疗法和药物疗法能够有效提高坐骨神经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推拿组与药物组比较,坐骨神经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束悗疗法是传统的推拿操作手法[1],其最早记载见于《内经》,在《灵枢·杂病篇》中记载:“痿厥为四末束悗,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无休,病已止”。主要的意思是在治疗痿厥症病人时,将患者四肢捆绑起来,待其产生憋闷胀痛感觉后,迅速解开,每天治疗两次,原本四肢没有知觉的患者在治疗十天之后就会产生知觉,这种治疗方法不要停止,直到患者痊愈为止。可见,束悗疗法中的“束”,意为约束,束缚;“悗”,《辞海》解释为“烦闷”,《灵枢·五乱》中记载有“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由此引申束悗具有约束阻滞之意。《灵枢集注》中曾批注“夫按之束之,皆导引之法,犹尺蠖之欲伸而先屈也”。可见,在治疗气机不畅、麻痹不仁的病症时,可以在四肢脉位运用束悗按抑的手法,达到通郁开闭、导气通达的治疗目的。然而,现代推拿临床中,源于中医传统古籍的束悗疗法却鲜有应用,仅散见于个别理论性的文献探讨中[2]。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病理表现一是营养神经的血管出现病变,表现为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增生或基底膜增厚;二是神经本身出现病变,主要表现为神经纤维轴索的损伤或构成髓鞘或神经内膜的施万细胞的变性坏死[3-4]。中医则认为,DPN属于“痹证”、“痿证”之范畴,多由于气虚失运、血虚不荣、痰瘀阻滞或风湿痹阻等原因导致局部血流缓慢,瘀阻脉道,皮肉经脉失去气血濡养而痿废不用[5-6]。这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是相吻合的。课题组曾在临床上以“束悗疗法”辅助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并取得满意疗效[1]。
链脲佐菌素(STZ)是一种广谱抗菌素,具有抗菌、抗肿瘤的功效,还对胰岛β细胞高度选择性的毒性而具有致糖尿病的副作用[7-9]。同时,由于STZ对组织毒性相对较小,动物存活率高,是国内外经常使用的制备糖尿病动物模型的成熟方法。神经电生理检查是早期诊断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敏感指标,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是糖尿病出现神经病变的一个先兆,常常用于评价临床疗效与预后情况。运动神经传导速度(SNVC)反映坐骨神经运动的功能状态,是DPN最常用的观察指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是本来血管新生的主要调控因子,并具有神经方面的作用[10-11],主要表现为延伸轴突、增加神经元、促进神经再生、促进神经内血管形成、提高卫星细胞及雪旺氏细胞的存活率等[12-14]。因此,神经组织内VEGF含量的多少能够直接反应神经组织的微循环与损伤修复状态。基于此,课题组采用腹腔注射STZ的方法制备DPN大鼠模型并观测坐骨神经SNVC和VEGF作为疗效判定指标。
研究结果表明,传统推拿“束悗疗法”能够有效改善DPN实验大鼠下肢坐骨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SNVC),提高坐骨神经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从而对DPN大鼠的周围神经功能恢复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且疗效与注射药物弥可保相持平。然而“束悗疗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无毒副作用等其他任何药物无法具备的临床优势,为传统推拿“束悗疗法”的推广普及奠定实验室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鹏,张燕,李跃宗. “束悗疗法”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5):880-881.
[2] 旷时恩,旷晋.束悗疗法在伤病治疗的临床应用[J].中华推拿疗法杂志,2004,2(4):15-16.
[3]沈薇,董继宏,汪听.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展望[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8,16(2):204-207.
[4]L aybutt DR, Kaneto H, HasenkamP W, et al.Inereased expression of antioxidant and antiapoptotic genes in islets that may contribute top-cell survival during chronic hyperglycemia[J]. Diabetes,2002,51(2):413-423.
[5 ] 逄紫千,谢占峰,阎慧.针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尾神经超微结构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4):523-525.
[6]逄紫千,阎慧,解占峰.针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坐骨神经组织病理学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4):594-596.
[7] Raekietan N, Raekietan ML, Nadkarni MR. Studies on diabetogenic action of Stre-Ptozotoein(NSC-37917)[J].Caneer ChemotheraPy RePorts,1963, 29:91-98.
[8] 于德民,吴锐,尹雑,等.实验性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动物模型的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5,3( 2 ):105-109.
[9] 黄继汉,黄晓阵,陈志扬,等.药理试验中动物间和动物与人体间的等效剂量换算[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4,9(9):1069-1072.
[10] Meirer R, Gonluoglu R, Siemionow M.Neurogenic perspective on vase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 Reconstruetive Mierosurgery,2001,17(8):625-629.
[11] Sondell M, Lundborg G, Kanje M. Vaseula 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has neurotrophic activity and stimulates axonal outgrowth, enhancing cell survival and Schwann cell proliferation in the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J].J Neurosci,1999,19:5731-5740.
[12] Sondell M, Sundler F, Kanjie M.Vasc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s a neurotrophic factor which stimulates axonal outgrowth through the flk-1 receptor[J]. Eur J Neurosci 2000,12(12):4243-4254.
[13] JinK L, Mao XO, Greenberg DA.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Direct neuroprotective effect in in vitro isehemia[J]. Proe. Natl. Aead. Sei.,2000,97(18):10242-10247.
[14] Hobson Ml, Green CJ, Terenghi G. VEGF enhances intraneural angiogenesis and improves nerve regeneration after axotomy[J].J Anat,2000,197(4):591-605.
(收稿日期:2016.01.09)